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鼻胃管辅助固定装置,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鼻胃管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对胃肠减压及吞咽困难的患者而言,留置鼻胃管是常见的护理技术。鼻胃管由鼻孔插入,经由咽部,通过食管到达胃部,用来抽取患者的胃液或往胃里注入液体提供患者必须的食物和营养,护理时应注意保证鼻胃管的有效固定及通畅,避免鼻胃管污染、脱出、误吸等情况发生。
在临床工作中,通常采用医用胶布固定鼻胃管于鼻翼及脸颊,但因汗渍、油渍等原因以及对脸部的其它护理工作,容易导致胶布粘贴不牢、鼻胃管移位或脱落,增加了患者痛苦。此外,护士要反复调节鼻胃管位置并更换胶布,易导致皮肤破损;且胶布粘贴处不透气,容易导致患者皮肤过敏。
CN204275248U公开了一种鼻胃管防摆固定贴101包括管贴条103、固定带104与鼻贴102。所述固定贴呈“m”形。该申请的技术方案将鼻胃管和患者的鼻子固定连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防止鼻胃管脱出和连接处的摆动。但在实际护理中,鼻胃管体外露出部分并未得到有效固定,容易因患者活动被牵拉导致脱落。此外患者鼻部出汗仍会影响固定贴的粘贴效果及患者的皮肤健康。
CN204446919U公开了一种鼻胃管固定装置包括固定套201和套设于固定套外侧壁的固定夹202,该装置在使用时,成功留置鼻胃管后,用固定套201套在鼻胃管合适位置,挤入固定夹202夹紧,使鼻胃管不能上下移位。再用绳带穿过固定夹202的侧翼203上的侧孔204,固定于头部,完成固定。该申请的技术方案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实现鼻胃管体外固定,但是材料需定制,取材不便;且需要在患者头部进行固定操作,会影响面部的其它护理工作。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改进的鼻胃管固定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鼻胃管固定装置包括鼻部固定装置和耳部固定装置,所述鼻部固定装置用于患者鼻子与鼻胃管的固定连接;所述耳部固定装置用于将鼻胃管体外露出部分形成耳部套环。
所述鼻部固定装置包括固定贴。
所述固定贴包括粘贴在鼻子上的鼻贴部、与鼻胃管缠绕粘贴的管贴部以及连接鼻贴部与管贴部的连接部。
所述鼻贴部的形状、大小与患者鼻翼相适配。
所述鼻贴部上设有多个透气孔。
所述透气孔在患者鼻部易出汗位置的大小和/或密度大于其他位置的透气孔。
所述鼻贴部、连接部与管贴部依次连接,形成“工”字形的固定贴。
所述耳部固定装置为将鼻胃管体外露出部分形成耳部套环的紧固件。
所述耳部套环的弧形与患者耳廓形状相适应。
所述紧固件为胶圈、胶布或绳索。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鼻胃管固定装置,通过设有透气孔的鼻贴部与鼻翼配合粘贴,管贴部缠绕固定鼻胃管,使鼻胃管不易摆动,固定牢靠,同时增强了鼻翼皮肤的透气性,减少汗渍、油渍对鼻胃管固定的影响及皮肤过敏情况的发生。在实现用固定贴将患者鼻子与鼻胃管固定的同时,用紧固件将鼻胃管体外露出部分形成耳部套环,套在患者耳部,避免鼻胃管体外露出部分因患者活动被牵拉导致鼻胃管脱落,同时紧固件可调节耳部套环大小,实现耳部套环与患者耳廓适应,增加舒适度。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固定贴的第一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固定贴的第二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固定贴的第三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固定贴的第四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固定贴的第五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固定贴的第六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固定贴的第七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固定贴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鼻胃管固定装置的耳部套环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鼻胃管固定装置的耳部套环使用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鼻胃管固定装置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12是现有技术中的一种鼻胃管固定贴的主视图;
图13是现有技术公开的一种鼻胃管固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固定贴的第一实施例中,固定贴1包括鼻贴部11、连接部12和管贴部13,鼻贴部11呈矩形,连接部12的两端连接鼻贴部11的一条侧边及管贴部13对应侧边的中间位置,连接部12的两端宽度小于其连接的鼻贴部11与管贴部13侧边的宽度。鼻贴部11、连接部12与管贴部13依次连接形成“工”字形的固定贴。
鼻贴部11上设有多个圆形的透气孔110a和110b,其中鼻贴部中间位置透气孔110a的大小和密度大于周边的透气孔110b。
在图2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固定贴的第二实施例中,固定贴2包括鼻贴部21、连接部22和管贴部23,形成与本实用新型固定贴的第一实施例相同的“工”字形。本实用新型固定贴的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区别在于鼻贴部21上设有多个大小相同、分布均匀的圆形透气孔210。
在图3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固定贴的第三实施例中,固定贴3包括鼻贴部31、连接部32和管贴部33。鼻贴部31呈半圆形,连接部32的两端连接半圆形鼻贴部31的直径边及管贴部33对应侧边的中间位置,连接部32的两端宽度小于其连接的鼻贴部31直径边与管贴部33侧边的宽度。鼻贴部31上设有多个椭圆形透气孔310。
在图4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固定贴的第四实施例中,固定贴4包括鼻贴部41、连接部42和管贴部43。鼻贴部41呈梯形,连接部42的两端连接梯形鼻贴部41的下底边及管贴部43对应侧边的中间位置,连接部42的两端宽度小于其连接的鼻贴部41下底边与管贴部43侧边的宽度。鼻贴部41上设有多个矩形透气孔410。
在图5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固定贴的第五实施例中,固定贴5包括鼻贴部51、连接部52和管贴部53。鼻贴部51呈矩形,连接部52的两端连接鼻贴部51的一条侧边及管贴部53对应侧边的左侧位置,连接部52的两端宽度小于其连接的鼻贴部51与管贴部53侧边的宽度。鼻贴部51上设有多个大小相同、分布均匀的圆形透气孔510。
在图6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固定贴的第六实施例中,固定贴6包括鼻贴部61、连接部62和管贴部63。鼻贴部61呈矩形,连接部62的一端连接鼻贴部一条侧边的中间位置,另一端连接管贴部63对应侧边的左侧位置,依次连接的连接部62与管贴部63呈“L”型;连接部62的两端宽度小于其连接的鼻贴部61与管贴部63侧边的宽度。鼻贴部61上设有多个大小相同、分布均匀的圆形透气孔610。
在图7示出的本实用新型的固定贴第七实施例中,固定贴7包括鼻贴部71、连接部72a和72b以及管贴部73,鼻贴部71呈矩形,连接部72a和72b平行并相互间隔,连接部72a和72b的两端连接鼻贴部71的一条侧边及管贴部73对应侧边的中间位置,连接部72a和72b的两端宽度之和小于其连接的鼻贴部71与管贴部73侧边的宽度。鼻贴部71上设有多个大小相同、分布均匀的圆形透气孔710。
制备如图1~7所示的固定贴,包括以下步骤:
1、取普通医用弹力胶布,根据患者鼻翼大小及鼻胃管8的位置,将胶布裁剪成图1~7中任一项所示的形状,使其形状、大小与患者鼻翼相适配。
2、根据患者鼻部是否易出汗及常见的出汗位置,在胶布上剪出相适应的孔。
如图8所示,固定贴的使用包括以下步骤:
1、清洁鼻部皮肤,包括汗渍、油渍和灰尘;
2、将固定贴1的鼻贴部11粘贴在患者鼻翼上;
3、将连接带12环绕在鼻胃管8上;
4、将管贴部13缠绕粘贴在鼻胃管8上。
图9示出的为鼻胃管固定装置的耳部套环9部分,包括鼻胃管8及用于将患者的鼻胃管体外露出部分形成耳部套环的紧固件91,紧固件为胶圈、胶带或绳索。
一种耳部套环的制备包括以下步骤:
1、取废弃的医用连接管,选取最粗段剪成长度0.5cm,直径为1.2cm的圆圈,作为紧固件91。
2、将鼻胃管8体外露出部分约20cm处弯折成与患者耳廓相似的弧形,用准备的紧固件91固定鼻胃管8的形状,形成耳部套环9。
如图10所示,使用耳部套环9时,将耳部套环9挂在患者耳朵上,并调节紧固件91的位置,实现耳部套环9与患者耳廓形状相适应。
如图11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鼻胃管固定装置包括用于固定连接患者鼻子与鼻胃管的固定贴1以及用于将鼻胃管8体外露出部分形成耳部套环9的紧固件91。所述鼻胃管固定装置的使用包括以下步骤:
1、插入鼻胃管8;
2、根据患者鼻翼大小、鼻胃管8的位置以及鼻部易出汗位置,制备固定贴1;
3、清洁患者鼻部;
4、将固定贴1的鼻贴部11粘贴在患者鼻翼上;
5、将固定贴1的连接部12环绕在鼻胃管8上;
6、将固定贴1的管贴部13缠绕粘贴在鼻胃管8上;
7、将鼻胃管8体外露出部分约20cm处弯折成与患者耳廓相似的弧形;
8、取绳索、胶圈或胶带作为紧固件91固定鼻胃管8的形状,形成耳部套环9;
9、将耳部套环9套在患者耳部;
10、使用紧固件91调整耳部套环大小。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鼻胃管固定装置,通过设有透气孔的鼻贴部与鼻翼配合粘贴,管贴部缠绕固定鼻胃管,使鼻胃管不易摆动,固定牢靠,同时增强了鼻翼皮肤的透气性,减少汗渍、油渍对鼻胃管固定的影响及皮肤过敏情况的发生。在实现用固定贴将患者鼻子与鼻胃管固定的同时,用紧固件将鼻胃管体外露出部分形成耳部套环,套在患者耳部,避免鼻胃管体外露出部分因患者活动被牵拉导致鼻胃管脱落,同时紧固件可调节耳部套环大小,实现耳部套环与患者耳廓适应,增加舒适度。
可以理解的,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可以对上述技术特点进行自由组合,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凡跟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范围所做的等同变换与修饰,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涵盖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