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固定鼻胃管的耳夹,属于医疗器械领域。
背景技术:
鼻胃管常应用与消化道疾病及术后胃肠减压和不能进食患者的鼻饲。
而现有的鼻胃管一般采用多条胶带固定在患者的面颊或鼻翼处,但是胶布的粘性受温度、时间、患者皮肤油脂的分泌量的影响,是会影响到固定效果的,特别是夏天出汗较多,胶布是很容易松落,非计划性拔管率增加;而有的患者对胶布过敏,鼻胃管都没法固定;
而现有技术所采用的固定装置,结构也都比较复杂,最重要的是,患者使用起来不舒适,感觉面部物体多,容易在无意识状态拉扯,使用效果并不是特别理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合理,患者佩戴舒适,同时能够固定鼻胃管的鼻胃管固定耳夹,以克服已有技术的不足。
本实用新型实现其目的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鼻胃管固定耳夹,包括U型耳夹主体,且U型耳夹主体的内侧具有2个对称布置的止挡凸子。
所述U型耳夹主体的端部具有关节球,调整臂的端部具有与关节球相配合的关节腔,通过关节球与关节腔的配合,调整臂与U型耳夹主体转动连接,调整臂包括第一支臂和第二支臂,第一支臂的一端与关节腔固定连接,另一端通过销轴与第二支臂转动连接,第二支臂的端部具有集管圈,集管圈具有缺口。
所述U型耳夹主体开口端的2个夹臂的夹持面均具有缓冲垫。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实用新型具有U型耳夹主体,且U型耳夹主体的内侧具有2个对称布置的止挡凸子,这样结构与以往技术最大的优点在于,2个对称布置的止挡凸子,能够将整个U型耳夹主体分隔成两部分,止挡凸子到开口的部分,可以称之为夹持段,可以夹住患者的耳廓,而另一部分可以供鼻胃管穿过,止挡凸子可以起到卡住鼻胃管的作用,同时使其固定在患者的耳畔,而不用全部集中在患者的脸部,这样,胶布的使用度就大大降低了,同时,耳朵到嘴部的距离是很短的,这样的就能够大大缩短了鼻胃管的使用长度,使得鼻胃管既不长,又固定在患者耳畔,平时牵拉到的概率会降低,同时,卧床翻身时也不容易拉扯到。
而所述U型耳夹主体的端部具有关节球,调整臂的端部具有与关节球相配合的关节腔,通过关节球与关节腔的配合,调整臂与U型耳夹主体转动连接,调整臂包括第一支臂和第二支臂,第一支臂的一端与关节腔固定连接,另一端通过销轴与第二支臂转动连接,第二支臂的端部具有集管圈,集管圈具有缺口,这样结构的好处在于,单纯通过U型耳夹主体固定鼻胃管是能够达到固定的目的了,但是,鼻胃管位于患者耳朵和嘴部之间没有固定,平时容易随着重力垂落,而通过调整臂前端具有的集管圈,可以扎扣住鼻胃管,通过拨动调整臂,能够使得鼻胃管尽可能地贴合患者皮肤,特别是当鼻胃管的长度余量大时,可以起到一个支架的作用,配合U型耳夹主体,能够更好地使得鼻胃管固定在患者的耳畔部位。
而所述U型耳夹主体开口端的2个夹臂的夹持面均具有缓冲垫,缓冲垫能够在夹臂夹住患者耳廓时起到缓冲的作用,即使长时间使用,患者的耳朵也不会感觉不舒适,而缓冲垫可以采用海绵或者硅胶材料制成。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照附图,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的描述,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一种典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鼻胃管固定耳夹,包括U型耳夹主体1,且U型耳夹主体1的内侧具有2个对称布置的止挡凸子2。
所述U型耳夹主体1的端部具有关节球3,调整臂4的端部具有与关节球3相配合的关节腔11,通过关节球3与关节腔11的配合,调整臂4与U型耳夹主体1转动连接,调整臂4包括第一支臂5和第二支臂6,第一支臂5的一端与关节腔11固定连接,另一端通过销轴与第二支臂6转动连接,第二支臂6的端部具有集管圈7,集管圈7具有缺口8。
所述U型耳夹主体1开口端的2个夹臂9的夹持面均具有缓冲垫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