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领域,涉及手术划线,具体涉及一种手术切口划线器。
背景技术:
头颈部是人体外观显要部位,该区手术切口设计不仅影响手术疗效,还影响术后切口疤痕美观。传统方法医生用划线笔徒手顺皮肤皮纹作弧形切口,而传统方法用普通记号笔划线,碘酒固定划线,再消毒铺巾手术,如此,不仅划线美观设计受损,还常因消毒液擦洗使设计划线变浅、消失影响设计划线质量。
现有技术中也提供了一些划线笔,但是现有的划线笔在划线过程中很难将直线画的特别笔直,通常直线会出现弯曲,这对后续的手术操作带来不利因素。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手术切口划线器,解决现有的手工划线画不直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手术切口划线器,包括壳体,所述的壳体底部开放,所述的壳体内可转动式安装有上部辊、下部前辊和下部后辊,所述的上部辊安装在壳体内的顶部,所述的下部前辊和下部后辊各自安装在壳体内的底部两端,下部前辊和下部后辊的外沿伸出壳体开放的底部;
壳体内的中部安装有染料盒,染料盒上设置有过线孔;上部辊、下部前辊和下部后辊上套有绷紧的棉线圈,棉线圈穿过过线孔,上部辊、下部前辊和下部后辊转动时带动棉线圈运动,棉线圈吸收染料后即可对手术切口进行划线操作。
本实用新型还具有如下区别技术特征:
上部辊、下部前辊和下部后辊上均加工有置线槽,棉线圈套在置线槽内。
所述的上部辊、下部前辊和下部后辊上的置线槽在同一个平面内。
棉线圈的棉线直径大于置线槽的深度。
所述的过线孔为两个,两个过线孔内均有棉线圈穿过。
所述的下部前辊的宽度小于下部后辊的宽度。
所述的下部前辊为圆滑过渡的哑铃状。
所述的壳体设置有与棉线圈配合的辅助辊。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划线器能够在辊和棉线的配合下将直线画的特别笔直,也能画拐弯线,医护人员只需要手执划线器向前推进即可,极大地降低了操作难度,减轻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透视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去掉棉线圈后的整体结构透视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侧面外观结构示意图。
图中各个标号的含义为:1-壳体,2-上部辊,3-下部前辊,4-下部后辊,5-染料盒,6-过线孔,7-棉线圈,8-置线槽,9-辅助辊。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内容作进一步详细解释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给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以下具体实施例,凡在本申请技术方案基础上做的等同变换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1:
遵从上述技术方案,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给出一种手术切口划线器,包括壳体1,所述的壳体1底部开放,所述的壳体1内可转动式安装有上部辊2、下部前辊3和下部后辊4,所述的上部辊2安装在壳体1内的顶部,所述的下部前辊3和下部后辊4各自安装在壳体1内的底部两端,下部前辊3和下部后辊4的外沿伸出壳体1开放的底部;
壳体1内的中部安装有染料盒5,染料盒5上设置有过线孔6;上部辊2、下部前辊3和下部后辊4上套有绷紧的棉线圈7,棉线圈7穿过过线孔6,上部辊2、下部前辊3和下部后辊4转动时带动棉线圈7运动,棉线圈7吸收染料后即可对手术切口进行划线操作。
上部辊2、下部前辊3和下部后辊4上均加工有置线槽8,棉线圈7套在置线槽8内。上部辊2、下部前辊3和下部后辊4上的置线槽8在同一个平面内。保证棉线圈7在运动过程中不会偏移脱轨。
棉线圈7的棉线直径大于置线槽8的深度。略微大于即可,以确保棉线圈7在运动过程中能够与手术患者的皮肤密切接触即可。
过线孔6为两个,两个过线孔6内均有棉线圈7穿过,这样能够使得棉线圈7能够充分浸润染料,饱和吸收染料,使得划线更加清晰。染料盒5中的染料采用现有手工划线时常用的染料即可,保证手术切口划线清晰,不容易褪色即可。
下部前辊3的宽度小于下部后辊4的宽度,下部前辊3为圆滑过渡的哑铃状。如此设计,使得划线器在划拐弯线时能够圆滑过渡拐弯。
壳体1设置有与棉线圈7配合的辅助辊9,辅助辊9辅助上部辊2、下部前辊3和下部后辊4将棉线圈7更好地安装,使得其不脱轨。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如下所述:
使用时,手执壳体1,让下部前辊3和下部后辊4在纱布上行进一段距离,使得棉线圈7在染料盒5中运动,以保证所有的棉线圈7上均饱和吸收有染料,然后备用。在患者的手术切口需要划线时,将下部前辊3和下部后辊4压在患者皮肤上,棉线圈7与划线位置重合,推动壳体1,下部前辊3和下部后辊4向前行进,带动棉线圈7运动,在患者的皮肤上留下一道笔直的手术切口划线。当需要划拐弯线时,壳体1向前倾斜,抬起下部后辊4,棉线圈7位于下部前辊3上的部分与患者皮肤接触,即可划拐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