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分体连接杆托槽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27282阅读:366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分体连接杆托槽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口腔正畸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带分体连接杆托槽,利用连接杆可在口腔外定制矫治器。



背景技术:

传统口腔正畸治疗是在口腔内先将托槽和磨牙管粘贴在牙齿唇侧面(外侧面)或者舌侧面(内侧面),然后再置入正畸弓丝,结扎弓丝后对牙齿施加矫治力。以上各部件组装和加力的过程都在病人口内直接进行,操作时间较长,给医生和病人带来许多不便。并且由于视野的影响与操作时间的紧迫,非常容易产生误差,这给疗程和疗效带来影响。曾经有人通过弹性材料包裹托槽与磨牙管,分段分批将其粘结于牙齿上。但由于牙齿、托槽和磨牙管都存在倒凹,包裹材料必须有弹性,才能在粘结后去除。由于材料较软,为避免变形,无法加力和加入弓丝。所以只能粘结托槽和磨牙管,不能加入主弓丝和施加矫治力。

本实用新型人在先提出了在口腔外制作出完全符合病人个体的矫治器,并已施加有正确正畸力,能直接粘结于患者牙面上的方案,理论上可大大简化临床流程,以及临床操作难度,但必须提供能满足这一方案要求的托槽,即成为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发明一种托槽带有分体式连接杆,借助该连接杆能满足相邻托槽连结成矫治器整体,临床上托槽粘结在牙面后又能将连接杆分离的带分体连接杆托槽。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带分体连接杆托槽,其特征是:托槽上配置有连接杆,该连接杆包括一对夹脚、折弯头、榫件和一插销;一对夹脚相向凸设有两个卡榫,托槽两侧对应设有两个与卡榫吻合的卡口,夹脚借助卡榫插入卡口中而夹持在托槽两侧;所述夹脚和折弯头的交叠部对应开设有榫孔,榫件的榫脚分别穿过夹脚和折弯头的榫孔,插销穿设于所述榫脚的插孔内,形成连接杆与托槽的可拆卸锁定结构。

所述榫件截面为H型结构,具有对称的左、右榫脚和榫脚粘连部,榫脚粘连部近端部开设有供插销穿过的插孔;夹脚和折弯头交叠部对应开设有H形的榫孔,榫孔对称分布在一对夹脚上。

所述榫件具有两个平行的榫脚,榫脚近端部开设有供插销穿过的插孔;夹脚和折弯头交叠部对应开设有两个分离的榫孔。

所述一对夹脚成Z字造型,具有上横部和下横部,卡榫设置在下横部相向面上,榫孔开设在上横部表面上。

所述折弯头端部设置有防滑槽。

所述托槽为活动翼托槽,一对卡口设置在托槽座的底座前端,与辅助管孔合二为一,另一对卡口设置在托槽座的翼座两侧。

本实用新型在托槽底座设置有可拆卸连接杆,借助对应的卡榫与卡口的配合,将连接杆与托槽连接成一体,再利用该连接杆可将相邻复数颗托槽用树脂连结成一体,方便在口腔外精确设计、定制,符合患者口腔牙型的矫正方案,置入弓丝、结扎并施加以矫正力,最终加工成完整的矫正器;临床上只需将该矫正器上的托槽一一粘贴在对应牙面上,再拔除插销、取下榫件,实现一对夹脚与托槽的分离,取出矫治器树脂固化部分。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具体图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图1带分体连接杆托槽示意图

图2分体连接杆拆开示意图

图3带分体连接杆托槽分解示意图

图4托槽固定在牙模舌侧一示意图

图5托槽固定在牙模舌侧二示意图

图6带分体连接杆托槽二示意图

图7带分体连接杆托槽二分解示意图

其中

1—托槽 11—托槽座 111—底座 112—翼座

113—卡口 12—托槽翼 2—连接杆 21—夹脚

211—卡榫 212—榫孔 213—上横部 214—下横部

22—折弯头 221—防滑槽 23—榫件 231—榫脚

232—插孔 233—榫脚粘连部 24—插销 3—牙模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参照图1至图4,带分体连接杆托槽,托槽1上配置有连接杆2,该连接杆2包括一对夹脚21、折弯头22、榫件23和一插销24;一对夹脚21相向凸设有两个卡榫211,夹脚21和折弯头22的交叠部对应开设有榫孔212,而折弯头22端部设置有防滑槽221,以便能更牢固固化在树脂内,防滑槽221除了图例结构外,也可为外展的槽纹;榫件23具有两个平行的榫脚231,榫脚231近端部开设有供插销24穿过的插孔232;夹脚和折弯头交叠部对应开设有两个分离的榫孔212,借助一对榫脚231同时穿过两夹脚21和折弯头22交叠部的榫孔212,连结成连接杆2整体。

更具体地说,一对夹脚21成Z字造型,具有上横部213和下横部214,卡榫211设置在下横部214相向面上,榫孔212开设在上横部213表面上,也即与折弯头22的交叠面。

所述托槽为活动翼托槽,具有托槽座11和托槽翼12,托槽座11设置有粘结牙面的底座111和定位托槽翼12的翼座112,托槽1两侧对应设有两个与卡榫211吻合的卡口113,更具体地说,一对卡口113设置在托槽座的底座111前端,与辅助管孔合二为一,另一对卡口设置在托槽座的翼座两侧。

如图2和图3,装配时,夹脚21借助卡榫211插入托槽1两侧的卡口113中,再重叠上折弯头22,对齐榫孔212,将榫件23的两榫脚231穿过对齐后的榫孔212,而后,将插销24再穿过榫脚231上插孔232中,两夹脚21即夹持在托槽1两侧,形成连接杆2与托槽1整体结构。

如图4,将带连接杆2的托槽1粘固在牙模3舌侧的状态,相邻复数个牙模3间,在折弯头22端部上树脂等固化剂,等待固化后形成矫治器整体;从牙模取下矫治器,即可对托槽1进行穿弓丝,并施以矫正力的操作,达到预想目标,再转至临床,将矫治器上的托槽1一一粘结在患者牙面上,等待固化后,即可反向操作,取下连接杆2和树脂固化物。

反向操作:先行拔出插销24,下压榫脚231端部,将榫件23从下方取出,脱开折弯22与夹脚21锁合,此时,可将一对夹脚21取下,而折弯头22与树脂固化物整体可从口腔中取出,只留托槽1在牙面上。由于矫治器已经上弓丝且调试有矫正力,临床上医师无需再行调试,而只是安装即可。

参照图5,这是榫件23反装的实例,榫脚231从上部往下插入,此时插销24在牙尖与连接杆2之间位置,而且是横向操作,可减少下部预留空间。另外,折弯头22与夹脚21的交叠方式也可有两种,一是如图折弯头22在上,二是夹脚21在上,提供临床选择。

实施例二:

参照图6和图7,本实施例基本结构与上例相同,只是榫件23和榫孔212结构略作改变,以便于临床上操作,也即锁定榫件23的插销24最好能从后部抽出;如图7,榫件23截面为H型结构,具有对称的左、右榫脚231和榫脚粘连部233,榫脚粘连部233近端部开设有供插销24穿过的插孔232;夹脚21和折弯头22交叠部对应开设有H形的榫孔212,榫孔212对称分布在一对夹脚上。这样左、右榫脚231插入后,即将一对夹脚21夹住,并与折弯头22交叠关联,再利用插销24插入榫脚粘连部233上的插孔232,即将一对夹脚21与折弯头22位置锁定;而插销24的操作为前后方向,而且榫件23从上方取出,不占用托槽与牙面的空间,方便于临床作业。

同样的一对夹脚21成Z字造型,具有上横部213和下横部214,卡榫211设置在下横部214相向面上,榫孔212开设在上横部213表面上;在上横部213与下横部214错位,让出一供榫脚231和插销24进入的空间,该空间较实施例一中要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