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医院护理床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使用方便的护理床。
背景技术:
护理床,分为电动护理床及手动护理床,是行动不方便的病人在住院或居家护理时使用的病床。其主要目的是便于护工人员进行护理,便于病人康复。随着科技的发展市场上又出现了语音操作和眼睛操作的电动护理床,既方便了对病人的护理,又丰富了病人的精神娱乐生活。
但是一些城市经济水平发展比较缓慢,所以在该地的医院里医疗设备的先进性就不是太高,很多护理床的结构都是比较的简单,结构单一没有考虑病人使用的便捷性,所以考虑到病人住院治疗的需求,现在需要对护理床体进行创新设计,从而提供给病人在使用中更多的便捷和舒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用方便的护理床,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使用方便的护理床,包括床头端和支撑脚,所述床头端与前身端床板相连接,且前身端床板的前端安置有头枕区,所述前身端床板通过前端连接轴与中身端床板相连接,且中身端床板通过后端连接轴与后身端床板相连接,所述中身端床板上连接安置有床身护栏,且床身护栏上设置有输液架和圈杆,所述输液架上安置有挂钩,所述圈杆上活动安置有活动便捷桌,所述支撑脚之间安置有支撑架,且支撑架上设置有第一置盆区和第二置盆区,所述支撑脚的下端安置有运动轮,所述后身端床板的前端连接有脚踏板架,且脚踏板架上设置有置盆面板。
优选的,所述前身端床板在前端连接轴的旋转结构下,可调节的角度范围为0-60°。
优选的,所述活动便捷桌为可拆卸结构,且其在圈杆上运动的距离和圈杆本身的长度相等。
优选的,所述后身端床板在后端连接轴的旋转结构下,可调节的角度范围为0-90°。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实用新型使用方便的护理床,结合病人在住院期间的生活与治疗的需求,进行相关床体结构的创新设计,通过床体的活动安置,可以对床身的前后端进行角度的调整,方便病人的使用,同时在床身的杆架上安置有输液架,方便病人吊水的需求,整个护理床的设计结合病人的需求进行设计,十分的人性化。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中:1、床头端,2、头枕区,3、前身端床板,4、前端连接轴,5、输液架,6、挂钩,7、床身护栏,8、中身端床板,9、活动便捷桌,10、圈杆,11、后端连接轴,12、第一置盆区,13、支撑架,14、第二置盆区,15、运动轮,16、支撑脚,17、脚踏板架,18、置盆面板,19、后身端床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使用方便的护理床,包括床头端1、头枕区2、前身端床板3、前端连接轴4、输液架5、挂钩6、床身护栏7、中身端床板8、活动便捷桌9、圈杆10、后端连接轴11、第一置盆区12、支撑架13、第二置盆区14、运动轮15、支撑脚16、脚踏板架17、置盆面板18和后身端床板19,床头端1与前身端床板3相连接,且前身端床板3的前端安置有头枕区2,前身端床板3在前端连接轴4的旋转结构下,可调节的角度范围为0-60°,前身端床板3通过前端连接轴4与中身端床板8相连接,且中身端床板8通过后端连接轴11与后身端床板19相连接,中身端床板8上连接安置有床身护栏7,且床身护栏7上设置有输液架5和圈杆10,输液架5上安置有挂钩6,圈杆10上活动安置有活动便捷桌9,活动便捷桌9为可拆卸结构,且其在圈杆10上运动的距离和圈杆10本身的长度相等,支撑脚16之间安置有支撑架13,且支撑架13上设置有第一置盆区12和第二置盆区14,支撑脚16的下端安置有运动轮15,后身端床板19的前端连接有脚踏板架17,且脚踏板架17上设置有置盆面板18,后身端床板19在后端连接轴11的旋转结构下,可调节的角度范围为0-90°。
工作原理:在使用该实用新型护理床之前,需要家属对整个床体进行简单的结构了解,方便在病人有不同需求的时候能够自由的操作,整个护理床体大体上可以进行两个部分的划分,首先是在前端连接轴4的连接下,可以对前身端床板3进行角度的调节,来满足病人的需求,然后在后端连接轴11的作用下,调节后身端床板19的角度,同时可以在活动便捷桌9上进行就餐,所以整个护理床结构比较简单,使用起来相当的便捷。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