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专用于护理的床,尤其涉及到一种双侧翻身护理床。
背景技术:
现阶段各种可以提供翻身功能的护理床,其多数采用电机带动各种传动机构操作床板翻转,其不仅耗电量大,而且结构复杂,成本较高,并且这类的翻转装置大多都是直接采用将患者顶起的方式进行翻身,其翻身动作僵硬,不够舒适柔和,容易对患者造成伤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一种双侧翻身护理床。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双侧翻身护理床,是由床架、上床板、中床板、下床板、气泵、蓄电池和操作开关组构成,上床板和中床板固定在床架上、下床板与中床板铰接并嵌入床架中;气泵和蓄电池设于床架内;操作开关组安装于床架的侧面;上床板包括下层板、中层板和两个上层板,中层板位于下层板的上方、两者中间设有气囊Ⅰ、且中层板与下层板靠近中床板的一侧相互铰接,中层板上中部竖向固定有横梁、两个上层板分别铰接于横梁两侧、且两个上层板与中层板之间均设有气囊Ⅱ;气囊Ⅰ通过电磁阀Ⅰ与气泵连通、其中一个气囊Ⅱ通过电磁阀Ⅱ与气泵连通、另一个气囊Ⅱ通过电磁阀Ⅲ与气泵连通;操作开关组分别与电磁阀Ⅰ、电磁阀Ⅱ、电磁阀Ⅲ和气泵电路联接、蓄电池通过操作开关组与电磁阀Ⅰ、电磁阀Ⅱ、电磁阀Ⅲ和气泵电路联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气囊Ⅰ为侧面平折的手风琴风箱式气囊、其上下两面分别与中层板和下层板固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气囊Ⅱ为侧面平折的手风琴风箱式气囊、其上下两面分别与上层板和中层板固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操作开关组是由开关Ⅰ、开关Ⅱ和开关Ⅲ并联构成,开关Ⅰ、电磁阀Ⅰ和气泵依次串联,开关Ⅱ、电磁阀Ⅱ和气泵依次串联,开关Ⅲ、电磁阀Ⅲ和气泵依次串联;蓄电池通过开关Ⅰ与电磁阀Ⅰ和气泵电路联接、蓄电池通过开关Ⅱ与电磁阀Ⅱ和气泵电路联接、蓄电池通过开关Ⅲ与电磁阀Ⅲ和气泵电路联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气囊Ⅰ与气囊Ⅱ上均设有放气口。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双侧翻身护理床,结构简单,成本低,操作方便,特有的气囊结构能够让患者舒适地进行翻身动作,减轻了医护人员的工作强度,其帮助患者在床上灵活翻身同时,还能够避免一系列的因长期不动导致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双侧翻身护理床的结构图;
图2~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双侧翻身护理床的实施原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双侧翻身护理床的电路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双侧翻身护理床,作进一步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双侧翻身护理床,是由床架1、上床板2、中床板3、下床板4、气泵5、蓄电池6和操作开关组7构成。
其中,上床板2和中床板3固定在床架1上、下床板4与中床板3铰接并嵌入床架1中,如图1所示,床架1尾部和床架1的中部是通过嵌入结构21嵌接固定的,当床架1尾部从床架1的中部脱离后,可以将下床板4向下倾斜折放。
气泵5和蓄电池6设于床架1内,操作开关组7安装于床架1的侧面,该操作开关组7是由开关Ⅰ17、开关Ⅱ18和开关Ⅲ19并联构成。
上床板2由下至上依次为下层板8、中层板9和两个上层板10,中层板9和下层板8的中间设有气囊Ⅰ11,气囊Ⅰ11为侧面平折的手风琴风箱式气囊、其上下两面分别与中层板9和下层板8固定,且中层板9与下层板8靠近中床板3的一侧相互铰接,当气囊Ⅰ11充气膨胀时,由于中层板9与下层板8铰接处的限制以及气囊Ⅰ11的独特结构,使得上床板2形成如图3结构,该结构能够令患者上半身抬起;中层板9上中部竖向固定有横梁12、两个上层板10分别铰接于横梁12两侧、且两个上层板10与中层板9之间均设有气囊Ⅱ13,该气囊Ⅱ13为侧面平折的手风琴风箱式气囊、其上下两面分别与上层板10和中层板9固定,当其中一个气囊Ⅱ13充气膨胀时,由于上层板10与横梁12的铰接限制,使得上床板2形成如图2所示结构,该结构能够令患者朝向侧面翻身。
上述的,气囊Ⅰ11通过电磁阀Ⅰ14与气泵5连通、其中一个气囊Ⅱ13通过电磁阀Ⅱ15与气泵5连通、另一个气囊Ⅱ13通过电磁阀Ⅲ16与气泵连通,并且如图4所示,开关Ⅰ17、电磁阀Ⅰ14和气泵5依次串联,开关Ⅱ18、电磁阀Ⅱ15和气泵5依次串联,开关Ⅲ19、电磁阀Ⅲ16和气泵5依次串联;蓄电池6通过开关Ⅰ17与电磁阀Ⅰ14和气泵5电路联接、蓄电池6通过开关Ⅱ18与电磁阀Ⅱ15和气泵5电路联接、蓄电池6通过开关Ⅲ19与电磁阀Ⅲ16和气泵5电路联接。
为了保证气囊放气后各层板能够扣合,可以在中层板9与下层板8之间的边缘处以及上层板10与中层板9之间的边缘处设有弱磁性的磁条22。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双侧翻身护理床,其具体使用方法如下:
当需要患者向右侧翻身时,按动其中一个开关令其左侧气囊Ⅱ所连通的电磁阀打开、并且启动气泵5向该气囊Ⅱ中充气,左侧上层板10倾斜带动患者翻身,当需要患者向左侧翻身时,同理操作其右侧气囊Ⅱ;当需要患者上半身支起时,按动开关Ⅰ17令气囊Ⅰ所连通的电磁阀Ⅰ打开,并启动气泵5向气囊Ⅰ中充气,中层板9倾斜支撑患者支起上半身,当不需要充气时,打开放气口20对气囊Ⅰ、气囊Ⅱ放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