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医用无菌换药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99823阅读:1738来源:国知局
一种医用无菌换药包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用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医用无菌换药包。



背景技术:

一次性无菌换药包由弯盘、垫单、镊子、纱布、棉球等组成。经密封包装及环氧乙烷灭菌仅供一次性使用。主要用于临床伤口、创面或手术切口换药用。从而克服了普通医疗器械重复使用灭菌不严造成的传染疾病的交叉感染又可减少医院用灭菌清毒的大量人力和物力使用方便有效的提高了医院的工作效率为医生和疾病患者提供了健康保障。

传统的医用无菌换药包大都采用软体外包装,无硬支撑结构,运输过程易受挤压变形,内部的镊子等物品因挤压力划破外包装而使得内部无菌环境受到破坏,影响换药包的既有功效。另外,传统的医用无菌换药包不便于打开,使用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医用无菌换药包。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达到上述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医用无菌换药包,该换药包的存储腔由硬框架、上软面层、下软面层和隔板组成,所述硬框架呈“回”字形结构,其上端对称开设有两个开启槽,所述上软面层的内侧设有与开启槽配合的封条,所述下软面层的四角内侧设有加强条,所述隔板与两个开启槽间连线相垂直。

进一步地,所述隔板的中部设有便于放置棉球的管槽。

进一步地,所述隔板与硬框架为一体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开启槽及封条呈半圆柱形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加强条通过胶黏剂固定于硬框架的内壁。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换药包的存储腔由硬框架、上软面层、下软面层和隔板组成,硬框架提供有效支撑,有效防止挤压变形;硬框架的上端设有便于打开上软面层的开启槽,下软面层通过加强条与硬框架连接可靠,隔板进一步提高硬框架的耐挤压性。

当然,实施本实用新型的任一产品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医用无菌换药包未开启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医用无菌换药包开启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医用无菌换药包中上软面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医用无菌换药包中下软面层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硬框架,2-上软面层,3-下软面层,4-开启槽,5-封条,6-加强条,7-隔板,8-管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医用无菌换药包,该换药包的存储腔由硬框架1、上软面层2、下软面层3和隔板7组成,硬框架1呈“回”字形结构,其上端对称开设有两个开启槽4,上软面层2的内侧设有与开启槽4配合的封条5,下软面层3的四角内侧设有加强条6,隔板7与两个开启槽4间连线相垂直。

其中,隔板7的中部设有便于放置棉球的管槽8。

其中,隔板7与硬框架1为一体结构。

其中,开启槽4及封条5呈半圆柱形结构。

其中,加强条6通过胶黏剂固定于硬框架1的内壁。

本实施例的一个具体应用为:该换药包的四周由硬框架1支撑,耐挤压性能较好,隔板7将存储腔分为两个区域,用于放置垫单、镊子和纱布,隔板7的中部设有管槽8,便于放置棉球。使用时,从硬框架1的设有两个开启槽4,便于打开上软面层2。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过着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公开的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只是用于帮助阐述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并没有详尽叙述所有的细节,也不限制该实用新型仅为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显然,根据本说明书的内容,可作很多的修改和变化。本说明书选取并具体描述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从而使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能很好地理解和利用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仅受权利要求书及其全部范围和等效物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