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00279阅读:450来源:国知局
轮椅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能够折叠的轮椅,尤其涉及一种能够缩小折叠状态下整体的横向宽度可紧凑地进行搬运的轮椅。



背景技术:

目前,能够折叠的轮椅正在被开发(参照专利文献1和2)。以往的能够折叠的轮椅为在折叠时使两侧的两侧框架相互接近的结构。对该轮椅而言,使用X字状的折叠连杆将外侧具备驱动车轮的左右的两侧框架进行连接,从而能够将该折叠连杆折叠而使两侧的两侧框架相互接近。该轮椅在X字状的折叠连杆的上端连接有座部杆,在左右的座部杆之间张设有座部片。该轮椅在将折叠连杆展开的状态下,将座部片展开使其成为座部,在将折叠连杆折叠的状态下,将座部片折叠而收纳于折叠连杆之间,或者将座部片向折叠连杆的上方取出。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3857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6-175021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

以上结构的轮椅通过将折叠连杆折叠能够缩小轮椅整体的横向宽度。但是,对能够折叠的轮椅而言,若还考虑到在折叠状态下移动或者搬运, 则要求在折叠状态下使轮椅整体更加紧凑。另外,轮椅在将座部片展开使其成为座部的状态下,扩宽座部的空间的同时缩小整体的横向宽度也很重要。

本实用新型是以解决上述缺点为目的而开发出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是提供在折叠的状态下使整体更加紧凑从而能够便于移动和搬运的轮椅。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及实用新型的效果

为了解决以上的课题,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轮椅具备:一对两侧框架,在其外侧连接有驱动车轮;折叠连杆,其连接一对两侧框架,并且上端连接有座部框架;可挠性座部片,其两侧部与座部框架连接;万向小车轮,其与两侧框架的前部连接,能够在水平面内改变方向;以及搁脚台,其与两侧框架连接。两侧框架具备:在上表面具有抵肘部的水平姿态的抵肘部框架;与抵肘部框架的后端部连接的上下框架;与上下框架的下端部连接的水平姿态的下框架;配设于抵肘部框架与上下框架的中间的水平姿态的中间框架;以及将中间框架的前端与下框架连接的前框架,抵肘部框架、中间框架、以及前框架配置于作为垂直面的框架面内。而且,两侧框架将车轴以水平姿态固定于上下框架的下端部的外侧,所述车轴将驱动车轮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连接。对两侧框架而言,将上下框架和下框架的一部分向内侧弯折加工,使车轴的固定部位于比框架面靠内侧的位置。

上述的轮椅具有能够进一步减小折叠状态下的整体的横向宽度的特点。这是因为该轮椅使两侧框架的车轴的固定部位于比框架面靠内侧的位置。这种结构的轮椅由于能够将两侧的驱动车轮在更加接近内侧的状态下与两侧框架连接,因此能够减小轮椅整体的横向宽度,进一步使得折叠状态下的整体的横向宽度也减小,从而能够便利地搬运。特别地,这种轮椅通过对构成两侧框架的框架进行弯折加工,将固定部配置于框架面的内侧,因此能够将固定部简单且容易地配置于两侧框架的固定位置的同时稳 定地支承驱动车轮。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轮椅中,下框架具备:与上下框架连接的主体框架部;与前框架的下端连接的前端部;以及连接主体框架部和前端部的连接部,前端部配置于比主体框架部高的位置,万向小车轮的车轮以能够摆动的方式配置于在前端部的下方形成的空间。

上述的轮椅将万向小车轮的车轮以摆动自如的方式配置于在弯折加工后的下框架的下方形成的空间,因此能够使摆动的万向小车轮不与下框架接触地进行配置。由此,能够不限制万向小车轮的车轮的运动,使万向小车轮自由地进行摆动。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第三轮椅具备:一对两侧框架,在其外侧连接有驱动车轮;折叠连杆,其连接所述一对两侧框架,并且上端连接有座部框架;可挠性座部片,其两侧部与座部框架连接;万向小车轮,其与两侧框架的前部连接,能够在水平面内改变方向;以及搁脚台,其与两侧框架连接。万向小车轮具备:固定于两侧框架的固定轴;相对于固定轴在水平面内旋转自如地连接的分叉部;以及与分叉部的前端旋转自如地连接的车轮。一对两侧框架将万向小车轮的固定轴固定于前端部的外侧面。而且,在使一对两侧框架接近而将轮椅折叠的状态下,位于左右的万向小车轮的固定轴间距离(D)设为比万向小车轮的车轮的直径(R)大。

上述的轮椅由于将万向小车轮的固定轴固定于两侧框架的前端部的外侧面,因此,扩大一对万向小车轮的固定轴的间隔使行驶时的稳定性提高,同时在使一对两侧框架接近而将轮椅折叠的状态下,能够使左右的万向小车轮的车轮互不干扰地摆动。因此,在将轮椅折叠的状态下,也能够使左右的万向小车轮的车轮自由地摆动,使轮椅向期望的方向移动。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第四轮椅具备:一对两侧框架,在其外侧连接有驱动车轮;折叠连杆,其连接一对两侧框架,并且上端连接有座部框架; 可挠性座部片,其两侧部与座部框架连接;万向小车轮,其与两侧框架的前部连接,能够在水平面内改变方向;以及搁脚台,其与两侧框架连接。两侧框架具备在上表面具有抵肘部的水平姿态的抵肘部框架,所述抵肘部的横向宽度大于抵肘部框架的外径,并且所述抵肘部相对于抵肘部框架向外侧偏心地配置。

上述的轮椅通过扩大抵肘部框架的宽度来稳定地支承肘部和腕部,同时相对于抵肘部框架向外侧偏心地配置,因此,不缩窄左右的抵肘部框架之间形成的座部空间,使用者能够舒适地就坐。另外,这种轮椅在使一对两侧框架接近而将轮椅折叠的状态下,也能够抑制配置于左右的抵肘部框架的内侧的框架等的配置的限制。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五轮椅中,所述抵肘部为在上部具备缓冲部件并且在所述缓冲部件的下方具备支承板部的双层结构。

在上述的轮椅中,通过利用缓冲部件以及支承该缓冲部件的支承板部构成抵肘部,从而能够利用支承板部对柔软的缓冲部件进行稳定地支承,从而能够稳定地支承载置于缓冲部件的上表面的使用者的肘部和腕部。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第六轮椅中,抵肘部在支承板部的下表面具备使抵肘部框架嵌合的保持槽。

上述的轮椅通过使抵肘部框架嵌合于支承板部的保持槽,能够将支承板部简单且容易而且可靠地固定于抵肘部框架的固定位置。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第七轮椅具备:一对两侧框架,在其外侧连接有驱动车轮;折叠连杆,其连接一对两侧框架,并且上端连接有座部框架;可挠性座部片,其两侧部与座部框架连接;万向小车轮,其与两侧框架的前部连接,能够在水平面内改变方向;以及搁脚台,其与两侧框架连接。两侧框架具备:在上表面具有抵肘部的水平姿态的抵肘部框架;与抵肘部 框架的后端部连接的上下框架,在上下框架的上端,经由连接件折叠自如地连接有手柄部。连接件具备:连接固定部,上下框架的上端固定于所述连接固定部;转动部,其相对于连接固定部转动自如地被连接,手柄部固定于所述转动部;卡止机构,其使连接固定部和转动部在卡止状态下连接;以及操作杆,其用于解除连接固定部与转动部的卡止状态。连接件被形成为能控制上下框架和手柄部以直线状连接的卡止状态、以及操作杆被操作,以使手柄部向上下框架的后方被折叠的非卡止状态。

上述的轮椅通过折叠与上下框架的上端连接的手柄部,从而能够紧凑地收纳。特别地,该轮椅由于将手柄部经由连接件与上下框架的上端连接,因此能够在连接件的卡止状态和非卡止状态下控制手柄部的姿态。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第八轮椅中,连接件在连接固定部和转动部之间具备缓冲部件,在连接固定部和转动部的卡止状态下,利用连接固定部和转动部弹性地夹持缓冲部件。

上述的轮椅由于在连接固定部和转动部的卡止状态下弹性地夹持配置于连接固定部和转动部之间的缓冲部件,因此能够缓和将转动部和连接固定部在卡止状态下连接时的冲撞,并且能够抑制卡止状态下的微细的振动等。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九轮椅中,连接件在将操作杆朝向手柄部按压的状态下能够解除卡止状态,并且在将操作杆向与手柄部相反的方向拉伸的状态下能够解除卡止状态。

上述轮椅由于通过将连接件的操作杆朝向手柄部按压或者将操作杆向相反方向拉伸从而能够解除卡止状态,因此通过使操作杆向任一方向移动,能够简单地解除卡止状态而将手柄部折叠。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轮椅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的轮椅的侧视图。

图3是图1所示的轮椅的主视图。

图4是图1所示的轮椅的后视图。

图5是图1所示的轮椅的仰视图。

图6是表示图1所示的轮椅的框架结构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将图3所示的轮椅折叠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8是表示将图2所示的轮椅的搁脚台和手柄部折叠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9是图1所示的轮椅的座部的放大立体图。

图10是图1所示的轮椅的搁脚台的放大立体图。

图11是图1所示的轮椅的搁脚板的放大俯视图。

图12是图1所示的轮椅的支承带的放大俯视图。

图13是图1的沿XIII-XIII线的局部剖视图。

图14是图1所示的轮椅的停车制动器的放大分解立体图。

图15A和图15B是表示停车制动器的动作状态的放大侧视图。

图16是图2所示的轮椅的连接件的放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说明。但是,以下所示的实施例是例示用于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具体化的轮椅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不旨在将轮椅限定为以下的实施例。另外,本说明书不旨在将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所示的部件限定为实施例的部件。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轮椅示于图1至图8中。图1表示轮椅的立体图,图2至图5表示图1所示的轮椅的侧视图、主视图、后视图、以及仰视图,图6是表示图1所示的轮椅的框架结构的立体图,图7是表示将图3所示的轮椅折叠的状态的主视图,图8是分别表示将图2所 示的轮椅的搁脚台和手柄部折叠的状态的侧视图。这些图所示的轮椅具备:在外侧连接有驱动车轮3的一对两侧框架1;连接一对两侧框架1并且在上端连接有座部框架6的折叠连杆2;两端与该折叠连杆2的座部框架6连接的可挠性座部片7;与两侧框架1的前部连接并且能够在水平面内改变方向的万向小车轮4;以及与两侧框架1连接的搁脚台8。

这些图所示的轮椅将在两侧连接有驱动车轮3的一对两侧框架1以能够通过折叠连杆2折叠的方式连接。如图3和图6所示,折叠连杆2在上端连接有座部框架6,在下端连接有下框架11。这样通过将折叠连杆2与两侧框架1连接,使左右的两侧框架1成为一体。如图7所示,该轮椅以使左右的两侧框架1相互接近的方式将折叠连杆2折叠,从而能够缩窄横向宽度。另外,在使左右的两侧框架1相互分离进行展开的状态下,与折叠连杆2的座部框架6连接的座部片7被张设为座部5。

(两侧框架1)

两侧框架1具备:在上表面具有抵肘部20的水平姿态的抵肘部框架12;与该抵肘部框架12的后端部连接的上下框架14;与该上下框架14的下端部连接的水平姿态的下框架11;配置于抵肘部框架12与下框架11的中间的水平姿态的中间框架15;将该中间框架15的前端与下框架11连接的前框架13;以及将中间框架15的前端部与抵肘部框架12的前端部连接的连接框架16。构成两侧框架1的各个框架为金属管,将这些金属管通过焊接等方法连接。

另外,对两侧框架1而言,在上下框架14的下端部设置有连接驱动车轮3的固定部19。如图6所示,固定部19将以可转动的方式连接驱动车轮3的车轴30向外侧突出地进行连接。另外,如图4和图5所示,对两侧框架1而言,将固定有车轴30的固定部19配置在比抵肘部框架12靠内侧处。对图示的两侧框架1而言,将上下框架14和下框架11的一部分向内侧弯折,使得车轴30的固定部19位于比抵肘部框架12靠内侧处。对图示的两侧框架1而言,将固定部19固定于作为上下框架14的下部的 固定框架部14A。此外,在本说明书中,使框架弯折以包含使框架弯曲的状态的广义来使用。

如图5所示,对一对两侧框架1而言,将抵肘部框架12、中间框架15、前框架13、连接框架16、作为上下框架14的上部的支承框架部14B、以及下框架11的前端部11B配置在位于同一平面且为垂直面的框架面1A内,并且将作为上下框架14的下部的固定框架部14A、作为下框架11的后部的主体框架部11A配置于比框架面1A靠内侧处。

(抵肘部框架)

抵肘部框架12位于座部5的两侧的上方且中间框架15的大致正上方,以大致水平的姿态配置。该抵肘部框架12在上表面具备就坐于座部5的使用者的抵肘部20。

(下框架11)

下框架11位于座部5的两侧部的下方进行配置。下框架11由与上下框架14的下端连接的主体框架部11A、与前框架13的下端连接的前端部11B、以及连接主体框架部11A和前端部11B的连接部11C构成。关于下框架11,在图5所示的仰视图中,主体框架部11A位于比框架面1A靠内侧处,前端部11B位于框架面1A内。对下框架11而言,例如将一个金属管进行弯折加工,从而能够在主体框架部11A的前方设置连接部11C和前端部11B。下框架11的主体框架部11A以水平姿态沿前后方向配置,前端部11B以相对于主体框架部11A大致平行的水平姿态配置。图中的下框架11在前端部11B的前端连接并固定前框架13的下端部。

另外,对下框架11而言,在图2所示的侧视图中,前端部11B处于比主体框架部11A高一层的位置的方式配置。由此,在前端部11B的下方形成由弯折的下框架11形成的空间47。该空间47能够将与两侧框架1的前部连接的万向小车轮4节省空间地进行配置,同时能够使摆动的万向小车轮4不与下框架11接触地进行配置。在图示的两侧框架1,作为下框 架11和前框架13的连接部分,在前端部14B的下方配置有万向小车轮4。该结构不会对固定于前框架13的万向小车轮4的车轮4A的运动进行限制,能够使万向小车轮4自如地摆动。

(中间框架15)

对中间框架15而言,将后端与上下框架14的中间连接,并且将前端与向下方延伸的前框架13连接,将该前框架13与下框架11连接。对图6所示的中间框架15而言,将一根金属管的前端部向下方弯折而形成为前框架13。即,在图中的两侧框架1,将中间框架15和前框架13通过对一根金属管进行弯折加工来设置。图中的前框架13以垂直姿态配设,其下端与下框架11的前端连接。中间框架15配置于将折叠连杆2打开而使座部片7打开状态下座部框架6所位于的高度。

(支承部50)

另外,如图3所示,中间框架15具备在使两侧框架1相互分离而打开的状态、即座部片7被张设而成为座部5的状态下支承座部框架6的支承部50。该中间框架15使座部框架6位于支承部50上,通过支承部50支承座部框架6。对图3所示的中间框架15而言,将对座部框架6定位的同时进行保持的支承部50以从中间框架15的下面向内侧突出的方式进行固定。这种结构的轮椅具有在使一对两侧框架1相互分离而打开的状态下通过固定于中间框架15的支承部50能够稳定地支承施加了使用者的体重的座部框架6的特点。

(缓冲材料50A)

另外,如图3所示,支承部50被缓冲材料50A覆盖。图中的缓冲材料50A由形成为管状的树脂材料构成。通过该缓冲材料50A,能够缓冲座部框架6与支承部50接触时的撞击。另外,通过阻止金属制的座部框架6与支承部50的直接接触,能够防止金属音的产生和磨损。另外,由于该缓冲材料50A为管状,因此,仅通过将支承部50插入该管内,就能够简单地安装。但是,缓冲材料50A也可以形成为盖状而覆盖支承部50。

(连接框架16)

对连接框架16而言,上端与从抵肘部框架12的前端部后退的位置连接,下端与从中间框架15的前部后退的位置连接。另外,如图8所示,对两侧框架1而言,在连接框架16的前方、抵肘部框架12与中间框架15之间的区域中设有用于收纳相对于两侧框架1折叠的搁脚台8的收纳空间18。图示的连接框架16通过使中间部向后方弯折,使形成于前方的收纳空间18扩宽。

(前框架13)

前框架13位于座部5的前端的两侧,以大致垂直的姿态配置,并将中间框架15的前端与下框架11的前端相连接。图中的前框架13连接配置于座部5的前方的搁脚台8。图示的轮椅在座部5的前方、两侧框架1的外侧具备一对搁脚台8,在左右的前框架13分别连接有搁脚台8。搁脚台8是就坐于座部5以后载置足部的台,在与前框架13连接的搁脚臂41的前端连接有载置足部的搁脚板42。对图中的搁脚台8而言,在两侧框架1的外侧以能够在垂直面内折叠的方式连接搁脚臂41,并且在该搁脚臂41的前端以能够从垂直姿态向水平姿态旋转的方式连接搁脚板42。对搁脚台8而言,将搁脚臂41的后端以能够相对于前框架13沿前后方向转动的方式连接,如图8所示,使搁脚臂41的后端能够垂直立起而折叠。如此,搁脚台8可折叠的结构具有能够使轮椅更加紧凑地折叠的特点。

(上下框架14)

上下框架14位于座部5的后端的两侧,以大致垂直的姿态配置。图4和图6所示的上下框架14由与下框架11的后端部连接的固定框架部14A、以及与抵肘部框架12以及中间框架15的后端连接的支承框架部14B构成。对上下框架14而言,使固定框架部14A位于比框架面1A靠内侧处,使支承框架部14B位于框架面1A内。图中的上下框架由于将固定框架部14A配置于框架面1A的内侧,因此使支承框架部14B的下端部向内侧弯折,在该弯折部14b的下面焊接固定框架部14A的上端进行固定。对固定 框架部14A而言,下端与下框架11的主体框架部11A连接,在下端部设有连接驱动车轮3的车轴30的固定部19。

(固定部19)

如图6所示,固定部19将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连接驱动车轮3的车轴30向外侧突出地进行连接。图4和图6所示的固定部19其外形为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棱柱状。棱柱状的固定部19由剖面形状为矩形的筒体构成,将固定于上端处的圆筒状的管部的上端固定于支承框架部14B的下端的弯折部14b,并将下端固定于下框架11的主体框架部11A的后端部的上表面。对四棱柱状的固定部19而言,使外侧面成为与两侧框架1的框架面1A平行的姿态的方式配置。如图6所示,该固定部19对贯穿左右的两面而插通的车轴30以使其相对于外侧面垂直的姿态突出地进行固定。对图4和图6所示的上下框架14而言,对固定有车轴30的固定部19以位于比框架面1A靠内侧的位置的方式进行弯折加工。

对图4~图6所示的轮椅而言,将车轴30的固定部19配置于比两侧框架1的框架面1A靠内侧的位置。对两侧框架1而言,对上下框架14和下框架11的一部分向内侧进行弯折加工,使固定部19位于比框架面1A靠内侧的位置。如此,将车轴30的固定部19配置于比框架面1A靠内侧的位置的两侧框架1在内侧形成驱动车轮3的连接位置,因此能够减小轮椅整体的横向宽度。另外,如图4和图5所示,轮椅具备介护用制动器90,将该介护用制动器90配置于驱动车轮3和固定部19之间。对该两侧框架1而言,通过将固定部19配置于比框架面1A靠内侧的位置,能够将介护用制动器90节省空间地进行配置,同时能够缩小横向宽度。如图4和图5所示,使固定部19的位置位于比框架面1A靠内侧的位置的移动宽度(t)可设为在确保配置于驱动车轮3的内侧的介护用制动器90的配置空间的同时,配置于该介护用制动器90的外侧的驱动车轮3的轮辐34不接触两侧框架1的宽度。例如,考虑到介护用制动器90的厚度,该移动宽度(t)可设为10~45mm,优选设为15~35mm。例如,对将该移动宽度(t)设为25mm的轮椅而言,也可以使轮椅整体的横向宽度比以往的轮椅小 50mm。

(手柄部9)

另外,对图1、图2以及图6所示的轮椅而言,在上下框架14的上端连接可折叠的手柄部9。手柄部9是将金属管在中间弯折的部件,具备与上下框架14的上端连接的主体部9A、以及在前端部固定有把持部49的弯折部9B。对手柄部9而言,将主体部9A的前端经由连接件51与支承框架部14B的上端连接。

(连接件51)

连接件51以使手柄部9能够在框架面1A内转动的方式,将主体部9A的前端以转动自如的方式与上下框架14的上端连接。另外,连接件51设为在上下框架14和手柄部9的主体部9A配置成一条直线状的状态下被卡止的结构。如图16的放大剖视图所示,连接件51具备:连接固定部53,上下框架14的上端及抵肘部框架12的后端固定于连接固定部53;转动部54,转动部54相对于该连接固定部53转动自如地连接,主体部9A的前端固定于转动部54;卡止机构55,卡止机构55使连接固定部53和转动部54以卡止状态连接;以及操作杆52,将连接固定部53与转动部54的卡止状态解除。该连接件51在上下框架14和手柄部9以直线状连接的卡止状态、以及操作杆52被操作,使手柄部9向上下框架14的后方折叠的非卡止状态被进行控制,以使手柄部9的姿态发生改变。

连接固定部53具备俯视为U字状的外周壁53A、以及封闭该外周壁53A的底面的底板53B。对连接固定部53而言,使U字状的外周壁53A的开放的面以朝向后方的姿态配置,抵肘部框架12的后端固定于前方的弯曲面。另外,对连接固定部53而言,上下框架14的上端固定于底板53B的下面。对俯视为U字状的外周壁53A而言,使开放端侧的下端部进一步向后方突出而设置有一对突出片53C,在这些突出片53C的前端部连接旋转轴56,旋转轴56对转动部54转动自如地进行连接。该连接固定部53为金属制,例如,对铝或铝合金进行铸造来制造。

转动部54具备:具有沿着连接固定部53的外周壁53A的内表面的外周面的俯视呈U字状的周壁54A;连接U字状的周壁54A的开放的前端侧的侧壁54B;封闭该周壁54A和侧壁54B的底面的封闭板54C;以及为了连接主体部9A而固定于周壁54A及侧壁54B的上端侧的连接管部54D。在转动部54,上端的连接管部54D插入主体部9A的前端部,贯穿连接管部54D和主体部9A的止动件57被插通,由此手柄部9被固定。另外,转动部54具备从下端部向后方以倾斜姿态突出的突出部54X,该突出部54X配置在设于连接固定部53的一对突出片53X之间。连接固定部53和转动部54经由贯穿突出片53X和突出部54X的旋转轴56转动自如地连接。该转动部54也为金属制。

卡止机构55在固定于连接固定部53的上下框架14与固定于转动部54的手柄部9的主体部9A以直线状配置的卡止位置上,将连接固定部53和转动部54卡止。图示的卡止机构55具备:以贯穿在周壁54A的前方侧开口的通孔54a的方式从周壁54A的内侧向外侧插入的凸部55A;在前端具有该凸部55A并且后端贯穿侧壁54B的杆部55B;以及对使凸部55A从通孔54a突出的方向施力的弹性体55C。对凸部55A而言,在后端具备凸缘部55a,通过该凸缘部55a限制凸部55A从周壁54A突出的突出量。对杆部55B而言,被插通于与通孔54a相对地在侧壁54B上开口的插通孔54b,后端向外部突出。对弹性体55C而言,将凸部55A的凸缘部55a向外侧按压,使凸部55A从周壁54A的通孔54a向外部突出。图示的弹性体55C是螺旋弹簧,在中心插通杆部55B。但是,弹性体也可以为板簧等。杆部55B的后端在转动部54的外侧与操作杆52连接,在对操作杆52进行操作的状态下,使杆部55B向后方移动,能够将凸部55A弹性地引入。

另外,对连接固定部53而言,以在卡止位置能够卡止转动部54的方式,在与位于卡止位置的转动部54的通孔54a相对的位置上,将从转动部54突出的凸部55A插入的连接孔53a开口。在该连接件51,从转动部54向外侧突出的凸部55A插入在连接固定部53开口的连接孔53a,由此 转动部54以卡止状态固定于连接固定部53。另外,若对操作杆52进行操作使凸部55A从连接孔53a拔出时,卡止状态被解除,转动部54以旋转轴56为旋转的中心相对于连接固定部53转动。

操作杆52具备:沿转动部54的侧壁54B的外侧面配置的板状的驱动部52A;以及从该驱动部52A向手柄部9的方向以倾斜姿态突出的板状的操作部52B。对驱动部52A而言,从转动部54突出的杆部55B贯穿驱动部52A,并且在驱动部52A的外侧面,固定件58固定于杆部55B的前端,而与杆部55B连接。

在该操作杆52,通过对操作部52B进行操作,驱动部52A将杆部55B向后方拉伸,使设于杆部55B的前端的凸部55A沿轴向移动。如图16的箭头A所示,对该操作杆52而言,若将操作部52B向手柄部9按压,则驱动部52A以上端边缘的第一角部52a为支点,使作为相反侧的端部边缘的第二角部52b如图16的箭头B所示,向从侧壁54B离开的方向倾动。此时,杆部55B在如图16的箭头C所示的方向被拉伸而使设于杆部55B的前端的凸部55A后退。另外,如图16的箭头D所示,对操作杆52而言,若将操作部52B向从手柄部9离开的方向拉伸,则驱动部52A以下端边缘的第二角部52b为支点,使作为相反侧的端部边缘的第一角部52a如图16的箭头E所示向从侧壁54B离开的方向倾动。此时,杆部55B在箭头C所示的方向被拉伸而使设于杆部55B的前端的凸部55A后退。如此,该操作杆52具有如下特征:即使将操作部52B向手柄部9的方向按压,向相反方向拉伸,都能够使凸部55A后退而解除转动部54与连接固定部53的卡止状态。另外,若手离开操作杆52,则凸部55A被弹性体55C按压而向从转动部54突出的方向移动,并且操作杆52恢复到原来的位置。

以上的连接件51在连接固定部53与转动部54的卡止状态下,如图2所示,上下框架14和手柄部9的主体部9A以直线状配置。另外,在对操作杆52进行操作使卡止状态解除的非卡止状态下,手柄部9能够折叠于后方,由此如图8所示,被紧凑地折叠于上下框架14的后方。如此,手 柄部9可折叠的结构具有能够将轮椅更加紧凑地折叠的特长。

另外,图16所示的连接件51为了在连接固定部53与转动部54的卡止状态下使连接固定部53和转动部54以密接状态卡止,在连接固定部53的底板53B与转动部54的封闭板54C之间配置缓冲部件59。图示的连接件51在连接固定部53的底板53B的中央部开有通孔53b,并且配置堵塞该通孔53b的盖部作为缓冲部件59。作为盖部的缓冲部件59由橡胶或软质的塑料形成,通过将插入部59a插入底板53B的通孔53b,缓冲部件59被固定于连接固定部53的固定位置。另外,作为盖部的缓冲部件59在插入部59a的一端具备中央凸状的头部59b,通过使该头部59b与转动部54的底面接触,缓和使转动部54和连接固定部53以卡止状态连接时的撞击,并抑制卡止状态下的微细的振动等。优选地,该缓冲部件59在使转动部54卡止于连接固定部53的状态下,在头部59b发生弹性变形的状态下被夹在转动部54与连接固定部53之间。如此,通过向设于底板53B上的通孔53b中插入并固定于固定位置的结构,能够以简单地结构将缓冲部件59可靠地配置于连接固定部53与转动部54之间。另外,该缓冲部件59还具有能够防止雨水和尘埃等从连接固定部53的底板53B上开口的通孔53b浸入上下框架14的内部的特点。

(抵肘部20)

图1~图3的抵肘部20固定于由金属管制成的抵肘部框架12上。抵肘部20在上部具有缓冲部件20A,在其上载置就坐于座部5的使用者的肘部和腕部。缓冲部件20A的上表面设为沿着平面状或圆柱的外周面的立体曲面状。另外,对抵肘部20而言,为了在固定于抵肘部框架12上的状态下稳定地支承缓冲部件20A,在缓冲部件20A的下方具备支承板部20B。即,该抵肘部20为由支承板部20B和缓冲部件20A构成的两层结构。该支承板部20B例如由硬质的塑料等制造,从而能够稳定地支承轻量并且柔软的缓冲部件20A。

另外,如图3所示,对抵肘部20而言,使横向宽度比抵肘部框架12 的外径大,在肘部和腕部载置于其上表面的状态下使得接触面积增大。宽度比抵肘部框架12宽的抵肘部20相对于抵肘部框架12向外侧偏心地配置。由此,图3所示的轮椅中,使抵肘部20的内侧面向抵肘部框架12的内侧突出的量减小。这种结构在如图7所示使一对两侧框架1接近而将轮椅折叠的状态下,将座部框架6配置于抵肘部20的内侧,同时能够减小折叠的轮椅的横向宽度。

另外,对图3所示的抵肘部20而言,在支承板部20B的下面形成有使抵肘部框架12嵌合的保持槽20a。图3所示的保持槽20a为具有沿着圆筒状的抵肘部框架12的上表面的弯曲面的槽状,使抵肘部框架12与该部分嵌合,由此能够将支承板部20B固定于抵肘部框架12的固定位置。配置于抵肘部框架12的上表面的支承板部20B通过拧入贯穿抵肘部框架12的固定螺钉(未图示)被固定。对具备以上结构的抵肘部20的座部5而言,在加宽抵肘部框架12的宽度并稳定地支承肘部和腕部的同时,能够确保形成于左右的抵肘部框架12之间的座部空间。即,能够在将座部片展开使其成为座部的状态下,扩大座部的空间的同时减小整体的横向宽度。

(侧面板48)

另外,图1和图2所示的两侧框架1配置有闭塞抵肘部框架12和中间框架15之间、连接框架16和上下框架14之间的空间的侧面板48。图示的侧面板48以使前后的端缘接近连接框架16和上下框架14并且使下端边缘接近中间框架15的状态进行配置。另外,对图示的侧面板48而言,将前后的端缘经由连接件固定于连接框架16和上下框架14的外侧面。如此,将两侧框架1的外侧用侧面板48闭塞的结构具有能够有效地防止使用者就坐于座部5的状态下从两侧框架1的间隙不小心接触驱动车轮3的特点。即,即使将驱动车轮3以接近两侧框架1的状态配置,也能够防止接触驱动车轮3,从而能够确保安全性。另外,通过将侧面板48配置于两侧框架1的外侧,能够扩大座部5的两侧的空间。

(折叠连杆)

如图7所示,折叠连杆2使左右的两侧框架1以垂直的姿态相互接近而将轮椅折叠,并且如图3所示,将左右的两侧框架1相互分离使轮椅处于打开的状态。如图1~图8所示,折叠连杆2具备:与两侧框架1连接的前后的X连杆21;以及将该X连杆21的中间与两侧框架1连接的一对副连杆22。

(X连杆21)

如图3~图6所示,对X连杆21而言,将两个连接杆23以能够在垂直面内转动的方式,经由旋转轴24以X字状连接。对两个连接杆23而言,将中间的交差部分用旋转轴24连接。X连杆21位于垂直面内,下端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下框架11连接,上端与座部框架6连接。前后的X连杆21在前后方向上分离地与下框架11和座部框架6连接。如图1和图6所示,与同一下框架11连接的前后的X连杆21的下端与转动轴25连接,并且以使该转动轴25能够旋转的方式经由轴承部26与下框架11的主体框架部11A连接,将X连杆21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下框架11连接。另外,在与同一座部框架6连接的前后的X连杆21的上端固定有座部框架6。对该X连杆21而言,将下框架11和座部框架6保持成平行的姿态,使左右的两侧框架1相互接近而使轮椅成为折叠状态,并且使两侧框架1相互分离而成为展开的状态。在使左右的两侧框架1相互分离而展开的状态下,X连杆21的上端的左右的座部框架6沿水平方向打开,与左右的座部框架6连接的座部片7被张设而成为座部5。

另外,折叠连杆2为如下结构:在将X连杆21折叠而使一对两侧框架1相互接近的状态下,如图7所示,使座部框架6位于设于相对的两侧框架1的上表面的抵肘部20之间。即,在两侧框架1相互接近而折叠的状态下,座部框架6接近抵肘部框架12,使座部框架6成为与抵肘部框架12大致相同的高度,调整连接杆23的长度。另外,该折叠连杆2为如下结构:如图1和图3所示,在使两侧框架1相互分离而打开的状态,即,将座部框架6向左右打开而使座部片7打开的状态下,将座部框架6配置 于中间框架15的内侧,座部框架6由向中间框架15的内侧突出地设置的支承部支承。

(副连杆22)

副连杆22与X连杆21以及两侧框架1连接,将两侧框架1以垂直姿态保持。图4和图6所示的折叠连杆2将左右的副连杆22与位于后方的X连杆21连接。左右的副连杆22将构成X连杆21的一对连接杆23分别与一对两侧框架1连接。对图中的副连杆22而言,一端位于X连杆21的上侧的中间、即比旋转轴24靠上方的位置,以能够在垂直面内转动的方式使用销27连接。另外,副连杆22的另一端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两侧框架1连接。图示的轮椅设有从中间框架15向下方突出的固定臂29,将副连杆22的另一端以能够在垂直面内转动的方式使用销28与该固定臂29连接。以上结构的副连杆22将两侧框架1以垂直的姿态保持,同时以相互接近或离开的方式移动。图示的折叠连杆2由于在左右具备一对副连杆22,因此能够在将轮椅打开的状态下将左右的两侧框架1稳定地以垂直的姿态进行保持。

关于座部框架6的位置,如图3所示,在将折叠连杆2展开的状态下,以使座部框架6成为与支承部分离的状态的方式,由副连杆22确定该位置。即,在使用者未就坐于座部5的状态下,座部框架6与支承部分离的状态、准确地说是在略微浮起的状态,保持于该状态。座部框架6的位置被保持于该位置,这是因为:根据X连杆21和副连杆22之间的位置关系,能够通过副连杆22支承作用于座部框架6的载荷。另外,在从该状态转换为使用者就坐于座部片7的状态下,成为使用者的体重作用于座部框架6的状态,座部框架6下降而与支承部的上表面接触。该状态下,座部框架6通过由折叠连杆2的副连杆22产生的向上的反弹力以及从支承部受到的阻力,被稳定地支承。特别地,在使用者就坐于座部5时,作用于座部框架6的向下的力最初由副连杆22支承,之后,由副连杆22和支承部双方支承,因此能够逐渐地支承就坐于座部5的使用者的体重,实现优异的缓冲性,由此使用者能够舒适地就坐。

如图1~图5所示,该轮椅成为在使两侧框架1相互分离而打开的状态下,座部框架6向左右打开,使座部片7打开的状态,即,能够就坐于座部片7的状态。相互分离的两侧框架1成为垂直的姿态。另外,对该轮椅而言,在将折叠连杆2折叠使一对两侧框架1相互接近的状态下,两个座部框架6接近而位于左右的抵肘部20之间,座部片7被折叠。另外,此时,如图7所示,中间框架15配置于在折叠后的X连杆21的旋转轴24的两侧形成的空间。在将中间框架15配置于该位置的结构中,中间框架15不影响X连杆21的开闭,能够将一对两侧框架1紧凑地折叠。

(座部5)

另外,对该轮椅而言,在左右的两侧框架1之间设有由折叠连杆2和座部片7构成的座部5。对该座部5而言,将可挠性座部片7的两侧部连接设置于与折叠连杆2的X连杆21的上端连接的座部框架6。对该轮椅而言,如图7所示,在使左右的两侧框架1接近并折叠的状态下,座部片7也被折叠,如图3所示,将左右的两侧框架1分离进行展开的状态下,座部片7被张设而成为座部5。

(座部片7)

座部片7是具有可挠性的片状的部件。该座部片7的两侧部与座部框架6连接。若将一对两侧框架1向外侧展开而使轮椅展开,图1、图3、图7所示的座部片7被张设在座部框架6之间而形成座部5。另外,在通过折叠连杆2将一对两侧框架1折叠的状态下,座部片7也被折叠。该座部片7可利用塑料制或尼龙制的片材,或者可使用由布料构成的片材。座部片7在片材的内部具有棉等缓冲部件(未图示),缓冲性提高。

(缝合部70)

另外,对座部片7而言,对从外周缘后退的位置进行缝合而设有缝合部70。对图9的立体放大立体图所示的座部片7而言,沿着前端部和两侧部设有コ字状的缝合部70。具体而言,在从前端后退的位置、以及从两侧 缘靠近中心的位置上以コ字状缝合而设有缝合部70。通过设置该コ字状的缝合部70,在使用者的体重主要作用于的中间区域中产生厚度,就坐舒适度提高。另外,通过从端缘部划分中间区域,防止收纳于内部的棉等缓冲部件向外侧移动导致就坐舒适度变差。另外,图9所示的座部片7的两侧部通过稳固件71与座部框架6的上部连接。该座部片7在两侧部设有覆盖设于两侧的稳固件71的上表面的覆盖部件72。另外,在该座部片7的两侧,设有用于将座部框架6提起使一对两侧框架1接近而进行折叠的把手部74。

(覆盖部件72)

图9所示的覆盖部件72是覆盖连接座部片7和座部框架6的稳固件71的上表面的具有可挠性的带状的部件。该覆盖部件72可以利用与座部片相同的部件。图中的覆盖部件72的宽度方向的一端在座部片7的表面、在比稳固件71靠内侧而连接。覆盖部件72的宽度方向的长度被确定为至少能够覆盖座部片7的稳固件71的上部。该覆盖部件72经由尼龙搭扣73与座部片7的两侧部的表面连接。对图中的覆盖部件72而言,在与座部片7连接的一侧的相反侧的另一端、在与座部片7相对的面上设有第一尼龙搭扣73A。另外,对图中的座部片7而言,在两侧部的表面侧、在从该两侧缘至与覆盖部件72的连接部之间的、与第一尼龙搭扣73A相对的位置上设有第二尼龙搭扣73B。该第一尼龙搭扣73A及第二尼龙搭扣73B为相互对应的形状。即,一方为公构件侧,另一方为母构件侧。图示的尼龙搭扣73,第一尼龙搭扣73A为公构件侧,第二尼龙搭扣73B为母构件侧。通过该尼龙搭扣73,对图中的轮椅而言,能够使覆盖部件72的端部和座部片7的端部拆装自如。对该轮椅而言,通过使用覆盖部件72覆盖连接座部片7和座部框架6的稳固件71,阻止在冬季等使用者接触冰冷的稳固件71而产生不适,能够舒适地利用座部5。另外,该轮椅通过使用覆盖部件72遮掩稳固件71,而作为稳固件遮掩部发挥功能,还能够实现外观美观的优异效果。另外,该轮椅能够通过剥离尼龙搭扣73简单地使稳固件71露出,能够在不被覆盖部件72阻碍的情况下移除稳固件71,从而能够容易地进行座部片7的拆卸和更换。

但是,该覆盖部件也可以在比连接座部片和座部框架的稳固件靠外侧的位置上,将覆盖部件的一端与座部片连接,将位于比稳固件靠内侧的另一端设为通过尼龙搭扣相对于座部片能够拆装的方式。该座部片能够通过使用一个片材将两侧部在稳固件的外侧折回从而简单地形成覆盖部件。在这种方式中,也能够遮掩连接座部片和座部框架的稳固件。另外,以上的覆盖部件将与座部片的拆装单元设为尼龙搭扣,但是拆装单元不限于尼龙搭扣。例如,也可以利用拉链、按扣、挂钩、钩等其他的部件。

(把手部74)

图9所示的把手部74是设于座部片7的两侧并且能够把持的部件。图示的把手部74是具有可挠性的带状部件,两端部与座部框架6连接。该轮椅通过抓住该把手部74提起座部框架6,能够容易地如图7所示地以使一对两侧框架接近的方式折叠。图9所示的把手部74在两端部被夹在座部片7与座部框架6之间的状态下,通过连接座部片7与座部框架6的稳固件71与座部框架6连接。由此,能够将把手部74牢固地连接于座部框架6。另外,该轮椅通过将座部片7的稳固件71和把手部74的固定部件共用,能够减少部件的数量,降低制造成本、实现轻量化。但是,该把手部74的两端部不通过稳固件71而通过缝合等安装于座部片7,也能够经由座部片7与座部框架6连接。在通过缝合安装的情况下,将把手部74的两端部不定位于稳固件71的位置上,而使其与座部片7的端部直接连接,从而能够简单地安装把手部74。或者,也可以通过稳固件71和缝合二者进行连接,从而将座部片7和把手部74更牢固地连接。或者,对把手部74而言,也可以将两端部与座部框架6的下面侧连接。该情况下,通过连接座部片7和座部框架6的稳固件71,能够在座部片7的相反侧的面将把手部74连接于座部框架6。这种结构能够使座部片7侧的多个稳固件71的高度均等,能够减小座部片7的表面的起伏。通过以上的把手部74,使用者能够在不接触框架的情况下简单地折叠轮椅,能够在冬季等不把持冰冷的框架,舒适地进行利用。另外,如图7所示,该把手部74在将轮椅折叠时向比抵肘部框架12靠上侧突出。通过把持该突出的把手部 74,即使在将手柄部9折叠的状态下,也能够容易地移动轮椅。

(靠背片10)

另外,图1、图3、及图4所示的轮椅在座部5的背面配置有靠背片10。对该靠背片10而言,两端部与左右的上下框架14和手柄部9连接。对这些图所示的靠背片10而言,将上部的两端部与手柄部9的主体部9A连接,并且将下部的两端部与上下框架14的支承框架部14B连接。对靠背片10的上部而言,如图1所示,将两端部折回而形成筒部10A,在该筒部10A插通主体部9A从而与手柄部9连接。对靠背片10的下部而言,如图4所示,将两端部弯折形成为连接端部10B,将该连接端部10B经由稳固件75固定于支承框架部14B的内侧面。另外,图4所示的靠背片10在背面具备收纳袋76。由此,能够方便地收纳辅助操作轮椅的介护者和使用者的携带的物品。

以上的靠背片10在左右的两侧框架1打开的状态下以平面状展开,成为就坐于座部5的使用者的靠背。另外,靠背片10在使一对两侧框架1相互接近的状态下被折叠。此外,在图2所示的轮椅中,使上下框架14及手柄部9为上端侧向后方倾斜的姿态,使靠背面为稍微倾斜的面。通过这种结构,就坐于座部5的使用者能够以倚靠靠背片10的舒适的姿态就坐。

(搁脚台8)

另外,图1~图8所示的轮椅在座部5的前方具备一对搁脚台8。搁脚台8是轮椅的使用者就坐于座部5载置足部的台。该搁脚台8具备与两侧框架1的前方部的外侧连接的搁脚臂41、以及安装于搁脚臂41的前端部的搁脚板42。图1和图2所示的搁脚臂41以能够在包括前后方向的垂直面内折叠的方式可倾动地连接,其后端经由倾动轴43与前框架13连接。图8所示的搁脚台8通过以该倾动轴43为中心向后方倾动,能够垂直地竖立而折叠。另外,搁脚板42以能够转动到可将足部载置于上表面的水平姿态、以及上表面抵接搁脚臂41的垂直姿态的方式,与搁脚臂41的前 端部转动自如地连接。对该搁脚台8而言,若使搁脚板42为垂直姿态并使搁脚臂41向后方倾动时,能够以搁脚板42位于收纳空间18的状态折叠。另外,该搁脚台8设置为,在使搁脚臂41向前方倾动并将搁脚板42展开的状态下,能够将足部载置于一对搁脚板42的上表面。

此外,左右的搁脚板42虽然未详细地图示,但是可设置为在以水平姿态展开的状态下各自的高度相互不同。在此,左右的搁脚板42设置为高度不同是指:不一定必须左右的搁脚板42的高度的差异是可以看出的程度,至少以在使两侧框架1接近时左右的搁脚板42的相对的前端面不会相互干扰的程度,高度不同。对这种结构而言,即使在使搁脚板42为水平姿态的状态下使一对两侧框架1接近而折叠,也能够使左右的搁脚板42相互不发生干扰。由此,对搁脚台8而言,能够防止在使两侧框架1接近而进行折叠时由于搁脚板42彼此碰撞引起的搁脚板42的损伤或搁脚臂41的变形等,同时能够顺畅地折叠。

(搁脚臂41)

如图10的放大立体图所示,搁脚臂41具备:在前方姿态下以使前端部朝向下方的方式在中间部弯折或弯曲的主臂部80;以及位于包含该主臂部80的铅垂面内并沿所述主臂部80配置于主臂部80的下方的副臂部81。图示的主臂部80的两端与两侧框架1和搁脚板42连接,并在两端部连接副臂部81的两端。

(主臂部80)

图10所示的主臂部80为杆状的部件,该主臂部80的后端经由倾动轴43与两侧框架1的前框架13连接。图示的主臂部80由内部形成为空洞的中空的管状的部件形成。图中的主臂部80以倾动轴43为轴在包含前后方向的垂直面内以能够倾动的方式折叠。该主臂部80在中间部弯折,在向前方倾动时,主臂部的前端部位于比后方部靠下方的位置。图中的主臂部80在两个部位的弯折部处分级地向下方弯折。但是,主臂部80除弯折的形状以外,也可以设为弯曲形状。另外,该主臂部80以使副臂部81 位于包含主臂部80的同一铅垂面内的方式与副臂部81连接。另外,搁脚板42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主臂部80的前端部连接。

(副臂部81)

图10所示的副臂部81的两端与主臂部80的两端部连接,从而提高了搁脚臂41的强度。图示的副臂部81由平板状的金属部件构成。图中的副臂部81在中间部弯折。图示的副臂部81的一端与主臂部80的后端部连接,另一端与主臂部80的前端侧的弯折部的前方连接。由平板状的金属部件构成的副臂部81在金属板的宽度方向与铅垂面平行的姿态下,即换言之,以使厚度方向成为水平方向的方式将两端固定于主臂部80。如此,将宽度方向作为铅垂方向配置的副臂部81能够提高针对相对于载荷的弯矩的强度,因此能够进一步稳定地支承主臂部80。该副臂部81在搁脚台8的前方姿态时,位于主臂部80的同一铅锤面内、主臂部80的下方。在设置该副臂部81的结构中,提高了搁脚臂41的强度,并且有效地防止了由于载荷或长期使用引起的搁脚臂41的变形,由此能够稳定地保持载置于搁脚台8上足部。

在以上的搁脚臂41,主臂部80在搁脚台8的前方姿态下,弯折成前端部朝向下方的形状,副臂部81向与主臂部80相反的方向弯折。如此,通过将主臂部80弯折成前端部朝向下方的形状,能够将设置于搁脚臂41的前端部的搁脚板42迅速地配置于轮椅的前方的下方。另外,通过将向与主臂部80相反的方向弯折的副臂部81、与弯折成前端部朝向下方的形状的主臂部80连接,能够稳定地支承主臂部80。另外,搁脚臂41也能够使主臂部80和副臂部81的任一方或者双方弯曲。该情况下,使得主臂部80和副臂部81的弯折方向或弯曲方向成为相反方向。

(臂盖部82)

另外,如图2、图7及图8所示,主臂部80在前端设有臂盖部82。该臂盖部82堵塞中空管状的主臂部80的前端。对该臂盖部82而言,如图8所示使搁脚臂41向后方倾动时,能够防止水和废物从朝向上方的主 臂部80的前端进入内部。因此,不存在进入主臂部80的内部的废物妨碍转动轴46的转动或者使搁脚板42为水平姿态时水从轴承部85漏出到搁脚板42的表面的可能,使用者能够舒适地利用搁脚台8。

(搁脚板42)

搁脚板42以在水平姿态和垂直姿态下能够折叠的方式,经由转动轴46与主臂部80的前端部连接。图10表示被展开处于水平姿态的搁脚板42的放大立体图,图11表示搁脚板42的放大俯视图。图示的搁脚板42呈板状的形状,并在后端设有保持与搁脚臂41连接的转动轴46的轴承部85。另外,对搁脚板42而言,为了在展开的状态下保持为水平姿态,将后端部切割设有引导主臂部80的前端部使其以规定的角度停止的止动槽86。如图10所示,该轴承部85及止动槽86设于搁脚板42的比中央靠脚跟侧的位置。即,该搁脚板42的后端部在比脚尖侧和脚跟侧的中间靠脚跟侧的位置上与搁脚臂41连接。由此,在更多的使用者的体重所作用下的搁脚板42的脚跟侧,搁脚板42与搁脚臂41连接,能够提高搁脚板42的强度。

另外,在图11所示的俯视时,搁脚板42以中间部朝向脚尖侧和脚跟侧而比后端部变宽的方式形成。图示的搁脚板形成为中间部至前端比后端向脚尖侧和脚跟侧扩展的大致六边形形状。由此,能够扩大搁脚板42的载置足部的中间区域的脚尖侧至脚跟侧的范围,从而能够在稳定的状态下利用搁脚台8。该搁脚板42不限定于六边形形状,例如,也可以设为朝向前端方向展开的扇状等。

(防滑部83)

另外,图11所示的搁脚板42在就坐于座部5的使用者载置足部的上表面设有防滑部83。图示的防滑部83包括:由设于搁脚板42的中央区域的多个突起形成的第一防滑部83A;以及设有该第一防滑部83A的中央区域的两侧设置的、由多个凸条形成的第二防滑部83B。

(第一防滑部83A)

图11所示的第一防滑部83A将作为多个突起的四棱锥状的多个小突起配置成矩阵状。在图示的搁脚板42,将多个小突起沿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排列配置。第一防滑部83A例如能够将底面积设为5~100mm2、优选设为8~50mm2、更优选设为10~20mm2、将高度设为0.2~5mm、优选设为0.3~3mm、更优选设为0.5~2mm的正四棱锥状的小突起纵横排列设置100~2000个、优选300~1500个、更优选500~1000个。

如图所示,通过在搁脚板42的中央区域设置第一防滑部83A,提高了搁脚板42在中央部的表面摩擦力,有效地阻止使用者足部打滑。但是,该第一防滑部83A不限于四棱锥状,也可以设置为三棱锥状等多棱锥状和圆锥状、半球状等。

(第二防滑部83B)

另外,在图中的搁脚板42,在该第一防滑部83A的两侧将多个凸条以相互平行的姿态排列而形成第二防滑部83B。由多个凸条构成的第二防滑部83B以使凸条的延伸方向成为与载置于搁脚板42的足部的前后方向垂直的方向、即左右方向的方式设置。第二防滑部83B例如能够将宽度设为0.2~3mm、优选设为0.3~2.5mm、更优选设为0.5~2mm、长度设为5~50mm、优选设为8~40mm、更优选设为10~30mm、高度设为0.2~5mm、优选设为0.3~3mm、更优选设为0.5~2mm的凸条以相互平行的姿态等间隔地、或者随机地设置5~40个、优选10~30个、更优选15~25个。

该第二防滑部83B使所载置的足部相对于左右方向在前后方向上难以滑动。由此,该搁脚板42在中央部通过第一防滑部83A可靠地保持足部的同时,通过第二防滑部83B防止从第一防滑部83A向左右错位的足部从搁脚板42的脚尖侧向前方脱落,进一步,第二防滑部83B不妨碍足部回到中央部。通过该防滑部83,能够减小使用者的足部从搁脚板42上脱落的可能性,使用者能够将足部稳定地载置于搁脚板42上。以上的第二防滑部83B设于第一防滑部83A的两侧,但是第二防滑部83B也可以 仅设置在前端侧或后端侧。

(狭缝部84)

另外,图11所示的搁脚板42在前端部设有用于连接支承带77的狭缝部84。图中的狭缝部84由直线状排列的第一狭缝部84A和第二狭缝部84B构成。该第一狭缝部84A在搁脚板42上设于使用者载置脚跟的一侧,第二狭缝部84B设于脚尖侧。通过将支承带77的一端穿过该狭缝部84的任一者,并在搁脚板42的前端卷绕支承带77,能够将支承带77连接于搁脚板42的前端。

(支承带77)

支承带77是用于保持脚跟部分以使载置于搁脚板42的足部不会从搁脚板42的后方落下的带状体。该支承带77由具有可挠性的部件构成。图10所示的支承带77的一端与设于搁脚板42的前端部的第一狭缝部84A和第二狭缝部84B的任一者连接。另外,支承带77的另一端与主臂部80的前端部连接。将该支承带77的一端与第一狭缝部84A和第二狭缝部84B的哪一个连接可由使用者自由决定。该支承带77可以与第一狭缝部84A连接,仅使脚跟抵接,或者也可以与第二狭缝部84B连接,使脚跟至足部的内侧连续地抵接。另外,狭缝部84被分为第一狭缝部84A和第二狭缝部84B,因此不存在用第一狭缝部84A连接的支承带77向脚尖侧移动或者用第二狭缝部84B连接的支承带77向脚跟侧移动的可能性。另外,该支承带77的表面设为与载置于搁脚板42的足部抵接的一侧。因此,通过在表面侧使用肌肤接触良好的材质的片材,使用者能够舒适地载置足部。

该支承带77在背面设有用于相对于搁脚板42及主臂部80拆装自如地连接的尼龙搭扣78。图12表示从搁脚台8拆卸下来的支承带77的背面图。但是,图12中的阴影部不是剖视图,而表示尼龙搭扣78。图示的支承带77在背面的两端部具备第一尼龙搭扣78A,在这些第一尼龙搭扣78A之间具备与第一尼龙搭扣78A可拆装的第二尼龙搭扣78B。即,在图12中,第一尼龙搭扣78A使用交叉阴影表示,第二尼龙搭扣78B使用阴影 表示。

第一尼龙搭扣78A及第二尼龙搭扣78B为相互对应的形状,其中一个为公部件侧,另一个为母部件侧。在图示的尼龙搭扣78,将第一尼龙搭扣78A设为公部件侧,将第二尼龙搭扣78B设为母部件侧。设于支承带77的两端部的第一尼龙搭扣78A具备设置于缠绕到主臂部80的一侧的前端部的臂部侧尼龙搭扣78a;以及设置于缠绕到狭缝部84的一侧的狭缝部侧尼龙搭扣78b。在该臂部侧尼龙搭扣78a和狭缝部侧尼龙搭扣78b之间的中间区域上,设有与作为第一尼龙搭扣78A的臂部侧尼龙搭扣78a和狭缝部侧尼龙搭扣78b拆装自如的第二尼龙搭扣78B、即中间部尼龙搭扣78c。该支承带77的两端部分别缠绕于主臂部80和搁脚板42,通过使用尼龙搭扣78贴合,能够将支承带77架设于搁脚臂41和搁脚板42的前端之间。特别地,该支承带77将中间区域整体作为第二尼龙搭扣78B,使该区域向支承带77的长度方向扩展,因此通过调整粘贴作为第一尼龙搭扣78A的臂部侧尼龙搭扣78a、狭缝部侧尼龙搭扣78b的位置,能够适当地改变支承带77的拉伸的强度和长度。另外,该支承带77的平面形状形成为L字状。如此,在中间部弯曲成L字状的支承带77在配置于搁脚臂41和搁脚板42之间时,能够以沿着载置于搁脚板42的上表面的使用者的足部的脚跟的方式配置支承带77,能够稳定地保持搁脚板42上的足部。

(臂止动部89)

另外,图1、图2以及图6~图8所示的轮椅具备设于搁脚臂41倾动的倾动面内、搁脚臂41与两侧框架1的连接部的下方的臂止动部89。该臂止动部89设置为用于将搁脚臂41以停止于规定位置的状态进行保持的部件。图中的轮椅在两侧框架1的前方在比搁脚臂41靠下方的位置具备能够在水平面内改变方向的万向小车轮4,将该万向小车轮4与两侧框架1连接的固定轴4B的上端被臂止动部89覆盖。

该臂止动部89的接近搁脚臂41的上部形成为半球状,通过使搁脚臂41与该半球部抵接,能够止动搁脚臂41。作为这样的臂止动部89,可使 用橡胶制或塑料制的盖部件。特别地,通过使用具有缓冲性的材质制造臂止动部89,能够避免金属彼此接触,能够防止损伤或杂音。另外,通过使臂止动部89具有缓冲性,在使搁脚台8向前方倾动时,还具有抑制在臂止动部89和固定轴4B之间夹住身体的一部分时的危险的作用。图中的臂止动部89设为上部半球状,并设为保持搁脚臂41的同时在使用者或介护者等利用轮椅方面考虑了安全性的形状。

另外,如图所示,该臂止动部89可用作以使得用于将万向小车轮4固定于两侧框架1的固定轴4B不与使用者接触的方式用于覆盖的部件。但是,该臂止动部89不一定必须与前方姿态的搁脚臂41接触。若在连接搁脚臂41和倾动轴43的机构的内部一体地设置用于使搁脚臂41停止的停止部(未图示),也可以使该臂止动部89与搁脚臂41分离。该情况下,对臂止动部89而言,例如被施加超过倾动轴43内的停止部的强度的负载,在搁脚臂41倾动超过规定位置的情况下,可用作用于使搁脚臂41停止的紧急用停止部。通过利用该臂止动部89使搁脚臂41停止,能够有效地防止足部从搁脚台脱落。

(驱动车轮3)

如图1~图8所示,驱动车轮3以在两侧框架1的外侧面能够旋转的方式被固定。在图6的轮椅中,将作为驱动车轮3的旋转轴的车轴30与两侧框架1的上下框架14的下部连接。对两侧框架1而言,在上下框架14的下部对固定部19进行固定,在该固定部19对车轴30进行固定。固定于左右的两侧框架1的车轴30以直线状配置。这是为了将一对驱动车轮3配置于两侧框架1的外侧的相同位置。

驱动车轮3具备:在外周侧固定轮胎31的轮辋32;以及经由轮辐34固定于该轮辋32的中心的轮毂33。轮辋32为在外周侧具有槽的形状,使轮胎31的内周部嵌于该外周槽,将轮胎31以不会脱落的方式连接。轮胎31在内部具备内胎(未图示),并设为在该内胎充入空气的结构。轮毂33经由多个轮辐34与轮辋32连接。轮毂33在两端具有凸缘部33A,将 轮辐34的一端与该凸缘部33A连接,将多个轮辐34以放射状配置。从轮毂33以放射状延伸的轮辐34的另一端与轮辋32的内周面连接。另外,轮毂33被插通车轴30,使驱动车轮3旋转自如。轮毂33经由配置于内侧的轴承(未图示)与车轴30连接。该轮毂33经由轴承与车轴30以不会脱落的方式连接。

(车轴盖37)

另外,图2所示的驱动车轮3在插通有车轴30的轮毂33的外侧面,设有覆盖车轴30与轮毂33的连接部的橡胶制的车轴盖37。由此,能够保护与车轴30的前端连接的固定部件(未图示),防止固定部件的松弛或脱落,能够消除由于长期使用引起的固定部件的松弛,使轮椅的操作性稳定。另外,该车轴盖37遮掩车轴30的固定部件使美观性提高,并且有效地阻止使用者或介护者与突起的固定部件直接发生身体碰撞。另外,车轴盖37设为黑色。黑色的车轴盖37由橡胶或塑料形成。由此,能够将车轴盖37作为装饰进一步提高轮椅整体的美观性。

对以上的驱动车轮3而言,可利用自行车用的车轮。通过利用自行车用的车轮,能够使生产线的一部分与自行车用的车轮共用,因此能够削减制造成本。

(手动轮辋35)

轮椅具备手动轮辋35,手动轮辋35设于驱动车轮3的外侧面,通过把持手动轮辋35使其旋转来操作驱动车轮3的旋转。手动轮辋35是用于在就坐于座部5的状态下使驱动车轮3旋转的手动环,设于轮椅的两外侧面、驱动车轮3的外侧。在图示的手动轮辋35,将整体的形状设为沿着驱动车轮的外周的环状,并将外形设为具有波状的凹凸的形状。通过将手动轮辋35的外形设为波状的凹凸形状,使得使用者把持手动轮辋35时手部不会打滑。

该手动轮辋35为树脂制。在图1和图2的手动轮辋35,每隔规定间 隔,设有向轮椅的内侧延伸的六个臂部36。该臂部36与轮辋32的内侧连接,手动轮辋35固定于驱动车轮3的外侧面。但是,手动轮辋35的臂部36的数量可设为3~8个。手动轮辋35通过树脂材料,使手动轮辋部分与臂部36一体成形。另外,图中的手动轮辋35形成为其内径与驱动车轮3的轮辋32的内径大致相等。即,将手动轮辋35的内周面和驱动车轮3的轮辋32的内周面配置于大致同一平面内。由此,能够将手动轮辋35和驱动车轮3分别在内周面侧以最短距离连接,能够将施加于手动轮辋35的驱动力可靠地传递至驱动车轮3,能够提高操作性。

另外,图13表示与图1所示的XIII-XIII线相对应的局部剖视图。该图所示的手动轮辋35在与驱动车轮3相对侧一侧设有狭槽部35A。狭槽部35A为沿着驱动车轮3的外周的环状,沿着与驱动车轮3的相对面形成。如图13所示,该狭槽部35A在使用者把持手动轮辋35时通过勾住指尖有效地防止手打滑。另外,图示的狭槽部35A通过将手动轮辋35的一部分中空化,使手动轮辋35轻量化。另外,狭槽部35A设置在与驱动车轮3的相对侧,使得从轮椅的外侧看不到,不损害美观性,且实现了手动轮辋35的轻量化。另外,该手动轮辋35为树脂制,可实现轻量化。特别地,手动轮辋35设为黑色的树脂制,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轮椅整体的美观性。如此,对本实施方式的轮椅而言,通过使手动轮辋35轻量化,使驱动车轮3的转动变得容易,提高了操作性。

(介护用制动器90)

另外,在上述的轮椅中,在驱动车轮3与两侧框架1之间具有介护者用于制动驱动车轮3的介护用制动器90。在图示的轮椅中,将介护用制动器90沿着配置于上下框架14的下端部的四棱柱状的固定部19的外侧面固定。这种结构能够将介护用制动器90设为相对于车轴30以垂直的姿态而配置于固定位置。该介护用制动器90经由制动线92与设于轮椅的手柄部9的把持部49的下方的制动杆91连接,通过拉动该制动杆91,使介护用制动器90动作。该介护用制动器90在介护者等从后方推动轮椅进行操作时使用。

作为这种介护用制动器90,可使用最普通的带式制动器。带式制动器具备与驱动车轮3的轮毂33连接的制动鼓(未图示)、以及与制动线92连动地夹住制动鼓的制动带(未图示)。在图示的轮椅中,将制动鼓配置在驱动车轮3的内侧、与两侧框架1的相对面侧,在配置于固定部19的外侧面的介护用制动器90的内部,在制动鼓的周围配置制动带。该介护用制动器90通过拉动制动杆91,制动带抱紧该制动鼓,从而将驱动车轮3制动。该介护用制动器90以位于驱动车轮3的外侧、与两侧框架1的固定部19的相对面侧的方式配置,并内置有与轮毂33连接的制动鼓。如此将介护用制动器90设于驱动车轮3的外部的结构与在驱动车轮3的轮毂33的内部设置制动器的结构相比,能够使得结构变得容易设置。以上的介护用制动器设为带式制动器,但是介护用制动器也可以设为伺服制动器或辊式制动器。

(制动线92)

另外,在图2和图4所示的轮椅中,从固定于固定部19的介护用制动器90至固定于手柄部9的制动杆91对制动线92进行配线。该制动线92沿着上下框架14沿上下方向进行配置。对制动线92而言,为了不妨碍其他部件,优选以最短距离进行配线。在图示的轮椅中,由于在左右的上下框架14连接有靠背片10的两端部,因此利用将该靠背片10的两端部与上下框架14或手柄部9连接的机构,对制动线92进行定位的同时沿上下进行配置。对图1和图4所示的靠背片10而言,在上部的两端部设有插通手柄部9的主体部9A的筒部10A。因此,沿主体部9A配置的制动线92插通该筒部10A并配线至手柄部9的上部。而且,对图4所示的靠背片10而言,下部的两端部经由稳固件75固定于支承框架部14B的内侧面。沿支承框架部14B上下配线的制动线92插通到固定于支承框架部14B的内侧的固定环93而配置于固定位置。对图4所示的固定环93而言,将线材的前端部形成为环状,另一端经由将靠背片10的连接端部10B固定于支承框架部14B的稳固件75被固定于固定位置。制动线92插通到该固定环93的环部并沿支承框架部14B配置。如此,制动线92由固定环93 和靠背片10的筒部10A被定位,同时沿着上下框架14和手柄部9以最短距离进行配线。

(停车制动器60)

另外,图1和图2所示的轮椅在两侧框架1的外侧面具备使驱动车轮3停止的停车制动器60。将该停车制动器60的放大分解立体图在图14中表示,将该停车制动器60的动作状态在图15A及图15B中表示。图14和图15A以及图15B所示的停车制动器60被设置在设于两侧框架1的两外侧面的驱动车轮3的前方、使用者就坐于座部5能够进行操作的位置。图中的停车制动器60具备:与两侧框架1以向前后方向倾动自如的方式连接并且在上端部具有把持部67的制动操作部61;与两侧框架1以向前后方向倾动自如的方式连接并通过制动操作部61的倾动操作进行倾动的驱动部62;连接制动操作部61和驱动部62的连杆部63;以及与驱动部62连接并推压驱动车轮3的按压部66。对该轮椅而言,通过使制动操作部61向后方倾动,能够使停车制动器60动作。另外,通过从停车制动器60动作的状态使制动操作部61向前方倾动,能够将停车制动器60解除。

(制动框架17)

对图1、图2以及图6所示的两侧框架1而言,为了将停车制动器60配置于固定位置,在与两侧框架1同一垂直面内、比驱动车轮3靠前方侧的位置配置制动框架17。图6的制动框架17配置于中间框架15和下框架11之间,前端与前框架13连接,后端与上下框架14连接。图示的制动框架17在中间部弯折,比中间部靠前方的部分以水平姿态设置,比中间部靠后方的部分以使后端朝向下方的方式倾斜地设置。图中的制动框架17的比驱动车轮3靠前方的部分以水平姿态设置。图示的制动框架17是板状的部件,以使宽度方向成为与垂直面平行的姿态的方式配置。板状的制动框架17在外侧面固定有停车制动器60。图14的制动框架17在前后方向上开有制动连接用狭槽69,在该制动连接用狭槽69连接有停车制动器60。在图中的轮椅中,通过在前后方向上开有制动框架17的狭槽,能够使停车制动器60迎合车轮的形状等前后移动,能够将停车制动器60配置 于使驱动车轮3可靠地停止的最佳位置。图示的停车制动器60经由固定于制动框架17的制动连接用狭槽69的固定部64被配置于固定位置。

(制动操作部61)

停车制动器60具备用于通过由使用者的操作使驱动车轮3停止或者解除停止状态的制动操作部61。制动操作部61由平板状的金属板构成,与制动框架17倾动自如地连接。如图15A及图15B所示,制动操作部61在上端部具有把持部67的主体部61X的下端,具备在倾动面内弯折成L字状的弯折部61A,将弯折后的角部经由第一固定轴64A与制动框架17的制动连接用狭槽69倾动自如地连接。另外,对制动操作部61而言,将弯折部61A的中间部经由转动轴65与连杆部63的一端转动自如地连接。图中的制动操作部61为前后倾动的杆状,能够用手把持设于上端部的把持部67向前后方向进行倾动操作。

如图3和图14所示,对制动操作部61而言,将主体部61X在中间部弯折,将包括把持部67的上部朝向轮椅的外侧弯折。如此通过将制动操作部61向外侧弯折,将制动操作部61的上部和设于操作部61的上端部的把持部67与两侧框架1分离地配置。通过扩大把持部67和两侧框架1之间的间隙,使把持部67容易把持。另外,如图7和图8所示,在使搁脚臂41向后倾动后的状态下,使搁脚臂41位于制动操作部61的把持部67与两侧框架1之间。由此,在将停车制动器60的一部分和搁脚臂41配置于两侧框架1的外侧面的同一垂直面内的同时,防止两者相互干扰。另外,通过使制动操作部61的上部向外侧倾斜,防止在使制动操作部61向后倾动的状态下,把持部67与驱动车轮3干扰的情况。这样的结构能够增大制动操作部61的倾动范围,将按压部66对于驱动车轮3强有力地进行按压。

(把持部67)

把持部67是覆盖由金属板构成的制动操作部61的上端部的部件,为树脂制成或橡胶制成,以提高抓握时的触感。把持部67在其表面上具备 由多个突起构成的防滑部67a。图14所示的把持部67在外侧面设有多个突起作为防滑部67a。另外,虽然未图示,但是在把持部67与外侧面相对的内侧面上也设有多个突起作为防滑部67a。把持部67通过这些防滑部67a有效地防止把持着把持部67的手打滑,使用者能够更可靠地把持操作制动操作部61。

(驱动部62)

驱动部62为对平板状的金属部件进行弯折加工而构成,并与制动框架17倾动自如地连接。驱动部62的一端经由第二固定轴64B与两侧框架1倾动自如地连接,并且另一端部固定有按压部66。在图14的驱动部62,将带状的金属板的下侧的端部向外侧弯折成L字状而形成弯折连接部62A,在该弯折连接部62A上固定按压部66,将按压部66配置于固定位置。对驱动部62而言,将弯折连接部62A的突出量设为能够到达配置于两侧框架1的外侧的驱动车轮3的轮胎31的长度。由此,能够将固定于弯折连接部62A的按压部66稳定地向驱动车轮3的外周面按压。另外,驱动部62将中间部经由转动轴65与连杆部63的另一端旋转自如地连接。

(按压部66)

按压部66是通过按压驱动车轮3的表面从而将驱动车轮3保持在停止的状态的部件。图1和图14所示的按压部66呈圆筒形状,以使圆筒的弯曲面与驱动车轮3的轮胎31的外周面相对的方式,以圆筒的长度方向相对于驱动车轮3的旋转面正交的姿态设置。图14和图15A及图15B所示的停车制动器60通过使制动操作部61倾动,按压部66的弯曲面与驱动车轮3的轮胎31的表面抵接,通过按压将驱动车轮3保持于停止的状态。在图中的按压部66,由于使圆筒形状的弯曲面与驱动车轮3抵接,因此与以往的以锐角按压使驱动车轮停止的结构相比,不存在驱动车轮3被角部局部地强有力地按压的担心,能够使驱动车轮3稳定地停止。

另外,外形设为圆筒形状的按压部66在形成圆筒形状的弯曲面、与驱动车轮3抵接的面上具备沿按压部66的长度方向延伸而形成的多个凸 条66a。停车制动器60通过该凸条66a,通过增大按压部66和驱动车轮3的接触阻力,从而提高摩擦力,能够更稳定地保持使驱动车轮3停止的状态。图14所示的按压部66在外周面整体上设有凸条66a。按压部66的外周面整体上形成的多个凸条66a等间隔地以花键状设置。由此,使按压部66的外周面的任一部分与驱动车轮3的外侧面抵接,都能够保持恒定的摩擦力。另外,通过设为这种形状,在按压部66按压驱动车轮3的范围内,能够自由地设置停车制动器60的安装位置。另外,即使由于制造上的误差等导致按压部66的弯曲面上与驱动车轮3抵接的位置偏移,由于设于按压部66的外周面整体的凸条66a的任一个都与驱动车轮3抵接,因此能够稳定地使驱动车轮3停止。

另外,如图14所示,按压部66在与两侧框架1相对的一侧,设有能够插入驱动部62的弯折连接部62A的插入部66A。插入部66A利用使向外侧突出的弯折连接部62A嵌入的插入孔,通过将弯折连接部62A插入该插入部66A,能够将按压部66相对于驱动部62以规定的姿态固定。具体而言,对插入部66A而言,使开口部的形状与弯折连接部62A的剖面形状相对应。在图14所示的驱动部62,将弯折连接部62A的横截面形状设为矩形,将按压部66的插入部66A的横截面形状设为沿着弯折连接部62A的横截面形状的矩形。如此,通过将由平板状的金属板构成的驱动部62的弯折连接部62A插入与该截面形状相对应的插入部66A,使按压部66不会相对于驱动部62旋转而可靠地固定。如上所述的固定方法通过驱动车轮3的旋转方向的运动,按压部66与驱动部62之间的连接不会松弛,消除了基于按压部66的制动力减弱的可能性。

另外,图14所示的插入部66A以通过圆筒状的按压部66的圆形的中心的方式设置。由此,按压部66相对于插入部66A上下左右对称,因此能够在组装时不介意按压部66的上下左右的方向而与驱动部62连接,能够提高操作效率。对图中的按压部66而言,通过调节插入部66A的厚度和宽度从而使其紧密地嵌入弯折连接部62A,能够连接按压部66和弯折连接部62A。或者,也可以通过粘接剂等粘接插入部66A和弯折连接部 62A。

(连杆部63)

制动操作部61和驱动部62通过连杆部63连接。图14所示的连杆部63由平板状的带状的金属板构成。连杆部63的一端经由转动轴65与制动操作部61的弯折部61A转动自如地连接,并且连杆部63的另一端经由转动轴65与驱动部62的中间部转动自如地连接。图14所示的连杆部由两个金属板构成,将制动操作部61及驱动部62在从两面夹着的状态下通过转动轴65连接。

(连杆机构68)

对以上的停车制动器60而言,通过制动操作部61、驱动部62以及连杆部63构成连杆机构68,使制动操作部61的倾动动作经由连杆部63被传递至驱动部62。对该停车制动器60而言,如图15A的箭头A所示,若制动操作部61向后被操作时,则制动操作部61的弯折部61A向下倾动,伴随于此,连杆部63的后端向后移动。驱动部62经由向后移动的连杆部63向后倾动,如图15A的箭头B所示,与驱动部62连接的按压部66被移动至按压并使驱动车轮3停止的停止位置。该状态下,驱动车轮3的轮胎31被按压部66按压而保持于停止状态。另外,如图15B的箭头C所示,停车制动器60的制动操作部61向前被操作时,制动操作部61的弯折部61A向上方倾动,伴随于此,连杆部63的后端向前移动。驱动部62经由向前移动的连杆部63向前倾动,如图15B的箭头D所示,与驱动部62连接的按压部66被移动至与驱动车轮3分离的解除位置。该状态下,驱动车轮3成为按压部66与轮胎31分离而能够行驶的状态。

另外,图15A及图15B所示的连杆机构68具备使倾动操作的制动操作部61在按压部66的停止位置和解除位置处停止于固定位置的止动机构。在图示的连杆机构68,在连杆部63上设有作为止动机构的止动部63a。在图15A及图15B的连杆部63,设有将从侧缘突出的突出片以立起姿态弯折并向连杆部63的表面侧突出的肋状的止动部63a。如图15A所示, 该止动部63a在使制动操作部61向后倾动而使按压部66处于停止位置的状态下,使弯折部61A的侧缘与止动部63a的侧面抵接来对制动操作部61向后的倾动进行止动。该状态下,使连接制动操作部61的第一固定轴64A和转动轴65的连接线n与连接连杆部63的两端的转动轴65的中心线m的夹角(θ)大于180度,通过在按压部66按压驱动车轮3的反作用下驱动部62被压回的力,通过使连杆部63的止动部63a与弯折部61A的侧缘抵接,使连杆机构68停止,从而能够将按压部66保持在停止位置。

另外,如图15B所示,止动部63a在使制动操作部61向前倾动而使按压部66处于解除位置的状态下,使弯折部61A的侧缘与止动部63a的端面抵接来对制动操作部61向前的倾动进行止动。该状态下,要使制动操作部61向前方倾动的力通过使弯折部61A的侧缘与连杆部63的止动部63a抵接而受到抑制,由此,能够使连杆机构68停止,将按压部66保持于解除位置。

(万向小车轮4)

万向小车轮4是能够自由地摆动的车轮,固定于两侧框架1的前端部的下方。图7所示的万向小车轮4具备:固定于两侧框架1的固定轴4B;相对于固定轴4B在水平面内转动自如地连接的分叉部4C;以及与分叉部4C的前端旋转自如地连接的车轮4A。该万向小车轮4在使用者就坐于座部5驱动手动轮辋35或者介护者利用把持部49改变移动方向时使分叉部4C摆动,能够使轮椅向期望的前进方向行驶。

图中的轮椅在左右具备一对万向小车轮4。各万向小车轮4经由固定轴4B与两侧框架1固定。在图中的轮椅中,将固定轴4B固定于前框架13的侧面、即外侧面。如此,如图7所示,在前框架13的外侧固定万向小车轮4的固定轴4B的结构能够扩大左右的万向小车轮4的固定轴之间的距离(D)。在图7的轮椅中,将左右的万向小车轮4的固定轴之间的距离(D)设为大于万向小车轮4的车轮4A的直径(R)。该轮椅在图7所示的轮椅的折叠状态下,如图7的点划线所示,也能够使左右的万向小 车轮4的车轮4A不相互干扰地自如地摆动来改变朝向或者移动。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实用新型的轮椅是在使两侧框架接近的状态下能够折叠的轮椅,尤其是,缩小了将轮椅折叠的状态下的横向宽度,在不使用时紧凑地折叠进行收纳,并在移动时紧凑地折叠搬进车辆等,作为可极其便利地搬运的轮椅,能够适合使用。

附图标记的说明

1 两侧框架

1A 框架面

2 折叠连杆

3 驱动车轮

4 万向小车轮

4A 车轮

4B 固定轴

4C 分叉部

5 座部

6 座部框架

7 座部片

8 搁脚台

9 手柄部

9A 主体部

9B 弯折部

10 靠背片

10A 筒部

10B 连接端部

11 下框架

11A 主体框架部

11B 前端部

11C 连接部

12 抵肘部框架

13 前框架

14 上下框架

14A 固定框架部

14B 支承框架部

14b 弯折部

15 中间框架

16 连接框架

17 制动框架

18 收纳空间

19 固定部

20 抵肘部

20A 缓冲部件

20B 支承板部

20a 保持槽

21 X连杆

22 副连杆

23 连接杆

24 旋转轴

25 转动轴

26 轴承部

27 销

28 销

29 固定臂

30 车轴

31 轮胎

32 轮辋

33 轮毂

33A 凸缘部

34 轮辐

35 手动轮辋

35A 狭槽部

36 臂部

37 车轴盖

41 搁脚臂

42 搁脚板

43 倾动轴

46 转动轴

47 空间

48 侧面板

49 把持部

50 支承部

50A 缓冲材料

51 连接件

52 操作杆

52A 驱动部

52a 第一角部

52b 第二角部

52B 操作部

53 连接固定部

53A 外周壁

53B 底板

53X 突出片

53a 连接孔

53b 通孔

54 转动部

54A 周壁

54B 侧壁

54C 封闭板

54D 连接管部

54X 突出部

54a 通孔

54b 插通孔

55 卡止机构

55A 凸部

55a 凸缘部

55B 杆部

55C 弹性体

56 旋转轴

57 止动件

58 固定件

59 缓冲部件

59a 插入部

59b 头部

60 停车制动器

61 制动操作部

61X 主体部

61A 弯折部

62 驱动部

62A 弯折连接部

63 连杆部

63a 止动部

64 固定部

64A 第一固定轴

64B 第二固定轴

65 转动轴

66 按压部

66A 插入部

66a 凸条

67 把持部

67a 防滑部

68 连杆机构

69 制动连接用狭槽

70 缝合部

71 稳固件

72 覆盖部件

73 尼龙搭扣

73A 第一尼龙搭扣

73B 第二尼龙搭扣

74 把手部

75 稳固件

76 收纳袋

77 支承带

78 尼龙搭扣

78A 第一尼龙搭扣

78B 第二尼龙搭扣

78a 臂部侧尼龙搭扣

78b 狭缝部侧尼龙搭扣

78c 中间部尼龙搭扣

80 主臂部

81 副臂部

82 臂盖部

83 防滑部

83A 第一防滑部

83B 第二防滑部

84 狭缝部

84A 第一狭缝部

84B 第二狭缝部

85 轴承部

86 止动槽

89 臂止动部

90 介护用制动器

91 制动杆

92 制动线

93 固定环

m 中心线

n 连接线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