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测重ICU护理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52469阅读:559来源:国知局
一种测重ICU护理床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用护理器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测重ICU护理床。



背景技术:

为了诊断治疗疾病,医生需要及时观测病人的体重,对于危重及行动不便的病人,需要在病床上随时测量其体重。

目前,申请号为CN201320395593.7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可测量体重的病床,原理是:床架的四个角上分别设有四个传感器支撑垫片,每个传感器支撑垫片上设有一个悬臂梁式称重传感器,其缺点是:线路连接安装复杂、成本高、移动不方便、随着病人的挪动,会改变传感器支撑垫片位置或损坏传感器支撑垫片,从而会导致监测床体总重量的非正常变化,对病人体重的监测数据会带来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是为了解决对重病或移动不方便的病人的体重进行测量的问题,提供一种病人可以在床上就可以进行体重测量的ICU护理床。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测重ICU护理床,包括床架、床板,床板放置于床架上,所述床架包括四个床支脚,还包括四个升降脚、测重机、用于护理床整体支承的骨架,所述升降脚安装在床架的四个床支脚,所述骨架安装在床架上端,骨架中部向下凸起形成凸起部;所述测重机固定在骨架凸起部正下方;升降脚与床支脚伸缩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骨架呈倒置的拱形。

作为优选,所述骨架包括纵向骨和横向骨,纵向骨比横向骨长,纵向骨与床架的床头和床尾相连,横向骨与床架的两侧边相连。

作为优选,所述测重机底部设有防止测重机偏倒的底台,所述底台呈台状。

作为优选,所述升降脚包括螺纹杆和脚座,床支脚设有同螺纹杆啮合的内螺纹,螺纹杆和床支脚螺纹伸缩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脚座形状呈台状。

作为优选,所述床板设有均匀的床板孔。

作为优选,所述测重机与骨架之间可拆卸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的一种测重ICU护理床,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一、本实用新型是没有电源、电线等连接装置的组装体,所以结构简单、相对采用传感器测量体重的护理床成本低、拆卸方便、移动方便。

二、由于本实用新型测量机是独立体而且并不是一直保持受力状态,只是在测体重受力,所以测量数据相对依靠传感器测量体重的护理床要精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测重ICU护理床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床架、测重机、骨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侧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骨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中的A处脚座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1、床架;2、测重机;3、骨架;4、床板;5、横向骨;6、升降脚;7、床支脚;9、纵向骨;10、床板孔;11、底台;12、螺纹杆;13、脚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如图1-6所示的一种测重ICU护理床,包括床架1、床板4,床板4放置于床架1上,床架1材质优选用轻质合金、床板4材质优选用复合板,床架1包括四个床支脚7,还包括四个升降脚6、测重机2、用于护理床整体支承的骨架3;升降脚6降落测重机2着地对病人体重测量,升降脚6升起,测重机2离开地面。

如图1或5所示,骨架3安装在床架1上端,骨架3中部向下凸起形成凸起部,骨架3呈倒置的拱形,骨架3材质优选轻质硬度高的合金,突起的面是平面状可以稳定连接床架1与测重机2,骨架3包括纵向骨9和横向骨5,纵向骨9比横向骨5长,纵向骨9与床架1的床头和床尾相连,横向骨5与床架1的两侧边相连,连接方式优选用螺钉连接,选这样的骨架3为了固定测重机2与床架1之间的连接,而且骨架3材质优选轻质合金,横向骨5与纵向骨9呈网状结构防止病人压力太大导致床变形,可以更加稳定的床架1连接。

如图1或2所示,升降脚6安装在床架1的四个床支脚7,升降脚6与床支脚7伸缩连接,升降脚6包括螺纹杆12和脚座13,床支脚7设有同螺纹杆12啮合的内螺纹,螺纹杆12和床支脚7螺纹伸缩连接,采用螺纹是因为通过旋转升降脚6即可实现升降脚6与床支脚7之间的伸缩,结构简单,成本低,采用这样的升降脚6方便床的四脚离地,测重机2着地可以完整测出病人的体重,升降脚6材质优选金属。

如图6所示,脚座13形状呈台状,采用这样的脚座13可以稳定支撑来自床的压力。

如图1、2、3、5所示,测重机2固定在骨架3凸起部正下方,测重机2底部设有防止测重机3偏倒的底台11,底台11呈台状;测重机2与骨架3之间可拆卸连接,连接方式优选用螺钉连接,底台11材质优选用密度大硬度高的合金;采用这样的测重机2底台11是为了在测量病人体重时,能够稳定支撑将升降脚6升起的整个床和病人,防止侧歪床体摇晃,稳定性更好。

如图1所示,床板4设有均匀的床板孔10,采用这样的床板4便于床本身的透气,让病人舒适。

以上所述使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型和改进,这些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