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气体中毒急救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78333阅读:256来源:国知局
一种气体中毒急救设备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气体中毒急救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气体中毒事情层出不穷,气体中毒一般是指一氧化碳中毒、二氧化碳中毒、硫化氢中毒、二氧化硫中毒、氰化氢中毒、氮氧化物中毒、呼吸性碱中毒、酒精中毒以及烃类挥发性气体中毒等呼吸系统及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当吸入过量的有毒气体,若未能得到及时、有效、彻底的治疗,后期容易导致出现迟发性脑病及其他后遗症,且加大了治疗的难度,严重的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甚至导致死亡。

为了进一步预防迟发性脑病后遗症,气体中毒急救设备能及时、有效的清除体内有毒气体、快速恢复正常呼吸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和氧的运输,提高抢救成功率,避免出现脑病或其他后遗症的风险和降低死亡率。然而,现有技术中,气体中毒急救设备无法实现按照患者不同的呼吸率供给氧气以及氧气和二氧化碳混合气体,存在着适应性差的技术缺陷。

因此,研发出一种气体中毒急救设备,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气体中毒急救设备无法实现按照患者不同的呼吸率供给氧气以及氧气和二氧化碳混合气体,存在着适应性差的技术缺陷,成为了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气体中毒急救设备,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气体中毒急救设备无法实现按照患者不同的呼吸率供给氧气以及氧气和二氧化碳混合气体,存在着适应性差的技术缺陷。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气体中毒急救设备,所述气体中毒急救设备包括:进气单元、气体混合单元、气体供给单元和控制单元;

气源通过所述进气单元后,再依次通过所述气体混合单元和所述气体供给单元,所述控制单元分别与所述气体混合单元和所述气体供给单元连接。

优选地,所述气体中毒急救设备还包括:气体监控报警单元;

所述气体监控报警单元设置于所述进气单元与所述气体混合单元之间,所述气体监控报警单元还与所述控制单元连接。

优选地,所述气体中毒急救设备还包括:气体流量控制单元;

所述气体流量控制单元设置于所述气体监控报警单元与所述气体供给单元之间,所述气体流量控制单元与所述气体混合单元连接,所述气体流量控制单元还与所述控制单元连接。

优选地,所述进气单元包括:二氧化碳进气单元和氧气进气单元;

所述二氧化碳进气单元和所述氧气进气单元分别独立地与所述气体混合单元连接。

优选地,所述气体混合单元包括:二氧化碳流量控制阀、二氧化碳开关阀、气体压力传感器、气体检测器、第一储气装置、第一氧气流量控制阀和第一氧气开关阀;

二氧化碳进入所述气体混合单元后,依次通过所述二氧化碳流量控制阀和所述二氧化碳开关阀后,进入所述第一储气装置;

氧气进入所述气体混合单元后,依次通过所述第一氧气流量控制阀和所述第一氧气开关阀后,进入所述第一储气装置;

所述气体压力传感器和所述气体检测器均与所述第一储气装置连接,所述气体压力传感器和所述气体检测器还与所述控制单元连接。

优选地,所述气体供给单元包括:第一单向阀、第二单向阀、第三单向阀、第二储气装置和过压保护装置;

气源通过所述气体混和单元进入所述气体供给单元后,依次通过所述第一单向阀、所述第二储气装置和所述过压保护装置,再通过所述第二单向阀或所述第三单向阀。

优选地,所述控制单元包括:控制芯片、按键、显示模块和电源;

所述控制芯片、按键、显示模块和电源连接,所述控制芯片分别与所述气体混合单元和气体供给单元连接。

优选地,所述气体监控报警单元包括:二氧化碳压力表、二氧化碳压力传感器、氧气压力表、第一氧气压力传感器和报警器;

二氧化碳进入所述气体监控报警单元后,依次通过二氧化碳压力表和二氧化碳压力传感器后,进入所述气体混合单元;

氧气进入所述气体监控报警单元后,依次通过氧气压力表和所述第一氧气压力传感器后,进入所述气体混合单元;

所述控制单元分别与所述二氧化碳压力传感器、所述第一氧气压力传感器和所述报警器连接。

优选地,所述气体监控报警单元还包括:二氧化碳过滤器和氧气过滤器;

所述二氧化碳过滤器设置于所述二氧化碳压力传感器与所述气体混合单元之间,所述氧气过滤器设置于所述第一氧气压力传感器与所述气体混合单元之间。

优选地,所述气体流量控制单元包括:第二氧气流量控制阀、第二氧气开关阀和第二氧气压力传感器;

氧气进入所述气体流量控制单元后,依次通过所述第二氧气流量控制阀、第二氧气开关阀和第二氧气压力传感器,所述第二氧气压力传感器与所述控制单元连接。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气体中毒急救设备,所述气体中毒急救设备包括:进气单元、气体混合单元、气体供给单元和控制单元;气源通过所述进气单元后,再依次通过所述气体混合单元和所述气体供给单元,所述控制单元分别与所述气体混合单元和所述气体供给单元连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所述控制单元分别与所述气体混合单元和所述气体供给单元连接,控制单元即时监测气体混合单元及气体供给单元的气体组成,并根据预设条件对气体混合单元及气体供给单元做出调节。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气体中毒急救设备无法实现按照患者不同的呼吸率供给氧气以及氧气和二氧化碳混合气体,存在着适应性差的技术缺陷。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气体中毒急救设备的其中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气体中毒急救设备的另一个结构示意图;

其中,进气单元1、二氧化碳进气单元11、氧气进气单元12、气体混合单元2、二氧化碳流量控制阀21、二氧化碳开关阀22、气体压力传感器23、气体检测器24、第一储气装置25、第一氧气流量控制阀26、第一氧气开关阀27、气体供给单元3、第一单向阀31、第二单向阀32、第三单向阀33、第二储气装置34、过压保护装置35、控制单元4、气体监控报警单元5、二氧化碳压力表51、二氧化碳压力传感器52、氧气压力表53、第一氧气压力传感器54、报警器55、二氧化碳过滤器56、氧气过滤器57、气体流量控制单元6、第二氧气流量控制阀61、第二氧气开关阀62和第二氧气压力传感器63。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气体中毒急救设备,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气体中毒急救设备无法实现按照患者不同的呼吸率供给氧气以及氧气和二氧化碳混合气体,存在着适应性差的技术缺陷。

为使得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以及优点能够更加的明显和易懂,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下面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气体中毒急救设备,包括:进气单元1、气体混合单元2、气体供给单元3和控制单元4;气源通过进气单元1后,再依次通过气体混合单元2和气体供给单元3,控制单元4分别与气体混合单元2和气体供给单元3连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控制单元4分别与气体混合单元2和气体供给单元3连接,控制单元4即时监测气体混合单元2及气体供给单元3的气体组成,并根据预设条件对气体混合单元2及气体供给单元3做出调节。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气体中毒急救设备无法实现按照患者不同的呼吸率供给氧气以及氧气和二氧化碳混合气体,存在着适应性差的技术缺陷。

当气体中毒急救设备工作异常时,为即时将异常情况报告给使用人员,便于使用人员做出迅速处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气体中毒急救设备还包括:气体监控报警单元5;气体监控报警单元5设置于进气单元1与气体混合单元2之间,气体监控报警单元5还与控制单元4连接。

由于某些时候需要单一输入某种气源,或者单一气源与混合气源混合输入,为了满足多层次的使用需求,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气体中毒急救设备还包括:气体流量控制单元6;气体流量控制单元6设置于气体监控报警单元2与气体供给单元4之间,气体流量控制单元6与气体混合单元3连接,气体流量控制单元还6与控制单元4连接。

考虑到常规急救需求,一般需要像待急救人员输入二氧化碳和氧气的混合气体,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进气单元1包括:二氧化碳进气单元11和氧气进气单元12;二氧化碳进气单元11和氧气进气单元12分别独立地与气体混合单元2连接。减压后的二氧化碳和氧气分别通过二氧化碳进气单元11和氧气进气单元12进入气体混合单元2。

进一步地优化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气体混合单元2包括:二氧化碳流量控制阀21、二氧化碳开关阀22、气体压力传感器23、气体检测器24、第一储气装置25、第一氧气流量控制阀26和第一氧气开关阀27;二氧化碳进入气体混合单元2后,依次通过二氧化碳流量控制阀21和二氧化碳开关阀22后,进入第一储气装置25;氧气进入气体混合单元2后,依次通过第一氧气流量控制阀26和第一氧气开关阀27后,进入第一储气装置25;气体压力传感器23和气体检测器24均与第一储气装置25连接,气体压力传感器23和气体检测器24还与控制单元4连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可根据常规需求将第一储气装置25中设定为氧气与二氧化碳的比例为94:6,比例以及压力恒定的混合气体。在工作过程中,气体压力传感器23监控第一储气装置25中气体的压力,并把压力数据反馈给控制单元4;气体检测器24监控第一储气装置25中气体的组成,并把成分数据反馈给控制单元4。控制单元根据相应的反馈数据,通过调节二氧化碳流量控制阀21、二氧化碳开关阀22、第一氧气流量控制阀26和第一氧气开关阀27,进一步调节二氧化碳和氧气的通气量,产生比例及压力很定的二氧化碳-氧气混合气体。

进一步地优化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气体供给单元3包括:第一单向阀31、第二单向阀32、第三单向阀33、第二储气装置34和过压保护装置35;气源通过气体混和单元2进入气体供给单元3后,依次通过第一单向阀31、第二储气装置34和过压保护装置35,再通过第二单向阀32或第三单向阀33。工作过程中,当气体供给单元3的气体压力小于气体流量控制单元6时,第一单向阀31闭合;当患者吸气时,第二单向阀32打开,第三单向阀33闭合,气体进入患者;当患者吸气时,第二单向阀32闭合,第三单向阀33打开,患者呼出的气体排放到环境中。当体系中气压过大时,过压保护装置35通过泄气,保证体系中的气体压力在安全的范围内。配合以气体流量控制单元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气体流量控制单元6通过的是纯氧气。当患者的呼吸速率小于等于设定氧气流量时,气体中毒急救设备给患者分配的是经由气体流量控制单元6通过的纯氧气;当患者的呼吸速率出现波动时,波动的范围能在第二储气装置34调节的范围内时,设备给患者分配的依然是经由气体流量控制单元6通过的纯氧气;当患者的呼吸速率持续大于设定氧气流量时,氧气供应不足,第一单向阀31打开,二氧化碳和氧气混合气体进入第二储气装置34,气体中毒急救设备给患者分配的是纯氧气和二氧化碳-氧气混合气体。

进一步地优化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控制单元4包括:控制芯片、按键、显示模块和电源;控制芯片、按键、显示模块和电源连接,控制芯片分别与气体混合单元和气体供给单元连接。

进一步地优化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气体监控报警单元5包括:二氧化碳压力表51、二氧化碳压力传感器52、氧气压力表53、第一氧气压力传感器54和报警器55;二氧化碳进入气体监控报警单元5后,依次通过二氧化碳压力表51和二氧化碳压力传感器52后,进入气体混合单元2;氧气进入气体监控报警单元5后,依次通过氧气压力表53和第一氧气压力传感器54后,进入气体混合单元2;控制单元4分别与二氧化碳压力传感器52、第一氧气压力传感器54和报警器55连接。工作过程中,控制单元4监测二氧化碳压力传感器52和第一氧气压力传感器54的反馈数据,若有异常状况,控制单元4做出内部处理,并控制报警器55做出警示动作。

为使得患者吸入纯净的二氧化碳和氧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气体监控报警单元5还包括:二氧化碳过滤器56和氧气过滤器57;

二氧化碳过滤器56设置于二氧化碳压力传感器52与气体混合单元2之间,氧气过滤器设57置于第一氧气压力传感器54与气体混合单元2之间。

进一步地优化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气体流量控制单元6包括:第二氧气流量控制阀61、第二氧气开关阀62和第二氧气压力传感器63;氧气进入气体流量控制单元6后,依次通过第二氧气流量控制阀61、第二氧气开关阀62和第二氧气压力传感器63,第二氧气压力传感器62与控制单元4连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气体流量控制单元6向患者提供预设流量的氧气。第二氧气压力传感器63监控气体流量控制单元6的氧气流量,并将监控结果发送给控制单元4。控制单元4根据预设氧气流量,调节第二氧气流量控制阀61和第二氧气开关阀62,向患者提供氧气。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气体中毒急救设备,包括:进气单元1、气体混合单元2、气体供给单元3和控制单元4;气源通过进气单元1后,再依次通过气体混合单元2和气体供给单元3,控制单元4分别与气体混合单元2和气体供给单元3连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控制单元4分别与气体混合单元2和气体供给单元3连接,控制单元4即时监测气体混合单元2及气体供给单元3的气体组成,并根据预设条件对气体混合单元2及气体供给单元3做出调节。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气体中毒急救设备无法实现按照患者不同的呼吸率供给氧气以及氧气和二氧化碳混合气体,存在着适应性差的技术缺陷。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气体中毒急救设备进行了详细介绍,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