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引流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41391阅读:442来源:国知局
一种引流管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在B超下观测其状态的引流管,属于医疗器械领域。



背景技术:

引流管是在外科临床上较常见的医疗器具,其应用范围较广,常见用于导尿,以及用于将伤口、胸腔、脑腔、胃肠道、胆道等人体组织间或体腔中积聚的脓、血、液体导引至体外,防止术后感染与影响伤口愈合。

现有引流管的主体部分的材质为乳胶材质,通过穿刺术送入人体,引流出病理状态下的积液化验并治疗。但是由于引流管的乳胶部分为非常柔软的材质,很容易在体腔内被粗大的纤维条索缠绕造成打死折,影响体腔内积液排出。当医护人员从人体外观测到引流管中无积液排出时,通常判断体腔内的积液已排净或体腔的引流管部分因缠绕打折而需被废弃。但某些时候引流管中无积液排出的现象也可能是因为引流管的位置变化而导致引流端未与积液接触所引起,如果这种情况被误判为体腔内已无积液,则将严重影响对病人的医治效果,甚至导致医疗事故,如果这种情况被误判为引流管需被废弃,则将造成极大的浪费。

现有引流管置入体腔内的部分主要依靠CT定位,但CT的费用较高,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且CT所产生的辐射也将对人体造成危害。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引流管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在B超下观测其状态的引流管。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引流管,包括引流端、软管和接头端,所述软管上设置有可反射超声的材料,所述可反射超声的材料延软管的周向设置,并延软管的轴向延伸。在软管上设置可反射超声的材料后,可以通过B超实现定位,使原本在B超下不显影的乳胶或者硅胶软管的状态能够通过B超清楚地显现出来,从而实现对引流管状态的简单、实时观测,减少了医护人员对体腔内部引流管的状态的误判,降低了监测引流管状态的成本,消除了观测引流管状态的过程对人体造成的伤害。

作为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可反射超声的材料埋设于软管壁内部。可反射超声的材料很多,某些材料可能不适合与人体直接接触,例如金属材料。因此,将可反射超声的材料埋设于软管壁内部,既不影响B超显影,又能避免这些材料对人体的伤害。

作为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可反射超声的材料遍布整个软管,其遍布结构为网状和/或点状和/或条纹状和/或螺纹状。网状、点状、条纹状、螺纹状是较常见的均匀排布方式,可以使软管的各个部分被清楚地显示出来。

作为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可反射超声的材料为金属和/或纤维蛋白条索。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的引流管通过在软管上遍布设置可反射超声的材料,使软管的状态能够通过B超清楚地显现出来,从而实现了对引流管状态的实时观测,操作简单、无毒害,减少了医护人员对体腔内部引流管的状态的误判,降低了因医护人员误判而废弃引流管或CT监测的成本,消除了观测引流管状态的过程对人体造成的伤害。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引流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可反射超声的材料的遍布方式的第一种实施例;

图3是可反射超声的材料的遍布方式的第二种实施例;

图4是可反射超声的材料的遍布方式的第三种实施例。

图中:1、引流端;2、软管;3、接头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一种引流管的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置入体腔内的引流端1、软管2以及与负压球衔接的接头端3,软管2上设置有可反射超声的材料,该可反射超声的材料延软管2的周向设置,并延软管2的轴向延伸。在软管上设置可反射超声的材料后,可以通过B超实现定位,使原本在B超下不显影的乳胶或者硅胶软管的状态能够通过B超清楚地显现出来,从而实现对引流管状态的简单、实时观测,减少了医护人员对体腔内部引流管的状态的误判,降低了监测引流管状态的成本,消除了观测引流管状态的过程对人体造成的伤害。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上述可反射超声的材料不裸露于软管2外,而是埋设于软管2壁内部。可反射超声的材料很多,某些材料可能不适合与人体直接接触,例如金属材料。因此,将可反射超声的材料埋设于软管壁内部,既不影响B超显影,又能避免这些材料对人体的伤害。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上述可反射超声的材料遍布整个软管2,其遍布结构优选为网状或点状或条纹状或螺纹状或任意上述几种遍布方式的组合,图2、图3和图4分别为上述网状、点状和条纹状软管的侧壁的展开平面图。上述可反射超声的材料的遍布方式还可以有其它多种,此处不再一一列举。网状、点状、条纹状、螺纹状是较常见的均匀排布方式,可以使软管的各个部分被清楚地显示出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上述可反射超声的材料为金属和/或纤维蛋白条索。众所周知,可反射超声的材料有多种,此处仅列举两种优选材料。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