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器械,尤其涉及一种充气式俯卧枕。
背景技术:
在临床进行玻璃体切割手术后,患者需要头部俯卧体位使视网膜就位于上方,气体或硅油也向上浮,如此可以很好的顶压视网膜裂孔。患者一般使用枕头、毛巾等垫着额头,但是这样容易造成患者呼吸困难,鼻子呼出的热气不利于患者眼部的恢复,现有的眼科俯卧枕容易造成患者面部浮肿,不利于患者的恢复。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前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的组合式充气俯卧枕,可使患者在保持头部俯卧体位的同时避免呼吸困难及面部浮肿。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组合式充气俯卧枕,包括垫靠于人体胸部的第一气垫,用以患者趴在桌前时垫靠胸部;放置手臂的第二气垫,用以患者趴在桌前时放置手臂;连接于第一气垫的第一充气装置及连接于第二气垫的第二充气装置,所述第一充气装置对第一气垫充气,所述第二充气装置对所述第二气垫充气,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支撑额头的U形气囊及连接于所述U形气囊的第三充气装置,用以患者趴在桌前或俯卧床上时支撑额头,所述第三充气装置对所述U形气囊充气,所述U形气囊包括上层气囊、中层气囊及下层气囊,使U形气囊具有一定的高度,保持患者呼吸顺畅,防止患者在头部俯卧时眼部接触到鼻子呼出的热气,所述上层气囊、中层气囊及下层气囊通过气孔连通,所述上层气囊U形外侧壁与所述第三充气装置连接,所述下层气囊U形外侧壁与所述第二气垫连接,所述下层气囊形成U形开口的两个端部与所述第一气垫的边缘连接,使患者在桌前使用或床上使用时均可以垫靠胸部。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充气装置包括充气球、连接所述充气球的导气管、设于所述导气管上的单向气阀及套设于所述充气管外的流量调节阀,所述单向气阀用于防止被充入的气体泄漏,所述流量调节阀用于控制充气速度及充气即将完成时微调充气量,所述第二充气装置及第三充气装置由所述第一充气装置相同的零件构成。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为可拆装连接,患者可在使用时根据不同场合不同需求选择并组装成适合自己使用的俯卧枕。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使用方便,便于患者呼吸,避免出现面部浮肿,避免眼部接触到鼻子呼出的热气,有利于患者眼部恢复,同时各部件可拆装设计,便于患者在不同场合依据不同需求使用。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组合式充气俯卧枕示意图。
附图标记:
1-第一气垫,2-第二气垫,3-U形气囊,4-第一充气装置,其中41-充气球,42-单向气阀,43-导气管,44-流量调节阀,5-第二充气装置,6-第三充气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解释和说明,但下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全部。基于实施方式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组合式充气俯卧枕。
本实施例中,组合式充气俯卧枕包括垫靠于人体胸部的第一气垫1,用以患者趴在桌前时垫靠胸部;放置手臂的第二气垫2,用以患者趴在桌前时放置手臂;连接于第一气垫1的第一充气装置4及连接于第二气垫2的第二充气装置5,第一充气装置4对第一气垫1充气,第二充气装置5对第二气垫2充气,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支撑额头的U形气囊3及连接于U形气囊的第三充气装置6,用以患者趴在桌前或俯卧床上时支撑额头,第三充气装置6对U形气囊3充气,U形气囊3包括上层气囊、中层气囊及下层气囊,使U形气囊3具有一定的高度,保持患者呼吸顺畅,防止患者在头部俯卧时眼部接触到鼻子呼出的热气,上层气囊、中层气囊及下层气囊通过气孔连通,上层气囊U形外侧壁与第三充气装置6连接,下层气囊U形外侧壁与第二气垫2连接,下层气囊形成U形开口的两个端部与第一气垫1的边缘连接,使患者在桌前使用或床上使用时均可以垫靠胸部。
第一充气装置4包括充气球41、连接充气球的导气管43、设于导气管上的单向气阀42及套设于充气管外的流量调节阀44,单向气阀42用于防止被充入的气体泄漏,流量调节阀44用于控制充气速度及充气即将完成时微调充气量,第二充气装置5及第三充气装置5由第一充气装置4相同的零件构成。
连接为可拆卸连接,采用摁扣的形式,摁扣的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分别固定在组合式俯卧枕第一气垫、第二气垫及U形气囊上的连接位置,患者可在使用时根据不同场合不同需求选择并组装成适合自己使用的俯卧枕。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熟悉该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本实用新型包括但不限于附图和上面具体实施方式中描述的内容。任何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功能和结构原理的修改都将包括在权利要求书的范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