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器械,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深部空腔脏器的引流结构。
背景技术:
在医疗领域,对深部空腔脏器需要进行引流操作时,需要将引流结构接驳于空腔脏器空腔口,并且引流结构在治疗期间长期留置于身体之内。现有的引流结构是采用聚氟乙烯、医用硅胶和乳胶等材料合成的橡胶软管。该橡胶软管,其材料的生物组织相容性欠佳,在身体长期留置会使空腔脏器组织产生过敏、刺激等现象。且橡胶软管,材质通常较硬难以固定,容易在其与空腔脏器组织接口处脱出或出现吻合口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生物组织相容性更好的引流结构。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深部空腔脏器引流结构,包括空心橡胶管体制成的内管体,内管体表面包覆有由哺乳动物心包膜片制成的外管体,外管体与内管体的外壁缝合连接;外管体口径与空腔脏器腔口口径相适应,与空腔脏器腔口对接缝合。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深部空腔脏器引流结构,其外管体与空腔脏器腔口对接缝合,其直接与空腔脏器腔口对接缝合的外管体采用生物心包膜片制成,空腔脏器管口缝合可以有效提高空腔脏器与管道的生物适配性,从而避免橡胶管道对空腔脏器的刺激和过敏。同时生物心包膜片质地更加柔软,而较硬的橡胶作为内管体,又可以提供足够支撑,其能够在足够支撑力的状态下实现最大柔软度,提高使用的方便度和患者的舒适度;且接口处连接紧密不再容易脱出,这样引流效果也更加顺畅,使管道置留在患者体内的时间可大幅延长,避免频繁手术更换。
所述的深部空腔脏器引流结构,外管体靠近空腔脏器的一端可比内管体略长,形成突出部,突出部套于空腔脏器腔口外,与空腔脏器腔口外壁缝合连接。
通过突出部的设置,既保证了缝合连接处的支撑强度,又使保证了外管体与空腔脏器腔口的贴合与密闭,可很好的避免了缝合连接处侧漏,且组织相容性好。同时解决了硬度较大的内管体固定难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深部空腔脏器引流结构的轴向剖视图。
图2是另一种深部空腔脏器引流结构的轴向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深部空腔脏器引流结构的横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如图1、图3所示,一种深部空腔脏器引流结构,内管体2为细长的空心管体,在内管体外包覆有外管体1, 单层或多层哺乳动物心包膜片缝合在内管体上形成。外管体的内壁与内管体的外壁采用5/0polen线,在纵向每隔5mm采用壁内缝合处理,使外管体与内管体互相固定。内管体的腔部3用于引流,可以作为空腔脏器排泄物/分泌物的排出通道或者是局部给药或内镜操作的入路。
内管体靠近空腔脏器的一端与外管体对齐,整个引流管长度等于空腔脏器到体表的距离。为了实现最好的引流效果和更好的腔口吻合,内管体的内径与空腔脏器腔口的口径相适应。外管体靠近空腔脏器的一端沿圆周等间距设置8个缝合点,通过缝接将引流结构与空腔脏器固定,内管体靠近空腔脏器的一端腔部与空腔脏器腔口对接,用于空腔引流。
实施例二
如图2、图3所示,一种用于深部空腔脏器引流结构,内管体2为细长的空心管体,在内管体外覆有外管体1。外管体的内壁与内管体的外壁采用5/0polen线,在轴向每间隔5mm采用壁内缝合处理,使外管体与内管体互相固定。内管体的空腔部3用于引流,可以作为空腔脏器排泄物/分泌物的排出通道或者是局部给药或内镜操作的入路。
外管体靠近空腔脏器的一端比内管体略长,形成突出部4,整个引流结构的长度略大于空腔脏器到体表的距离。为了实现最好的引流效果和更好的腔口吻合,内管体的内径与空腔脏器腔口的口径相等。外管体靠近空腔脏器的一端的突出部沿圆周等间距设置8个缝合点,通过缝接将引流结构与空腔脏器固定,用于空腔引流。设置突出部后,使缝接更加容易,更加不容易脱出,更好的避免了缝合连接处侧漏。
上述两个实施例中的内管体采用常规医用橡胶管,橡胶管质地相对较硬,可以对外管体提供良好支撑力,避免管道受外力压迫而堵塞。外管体的材料采用生物心包膜片制成,最好采用牛羊等大型哺乳动物的心包膜,如牛心包膜片或羊心包膜片,外管体的厚度以1-3mm为佳。
外管体可为卷裹在内管体上的多层心包膜片缝合在内管体上形成。
通过上述技术手段,可以使引流结构实现更好的生物组织相容性,质地柔软,不易脱口,而且引流通畅,使管道置留在患者体内的时间可大幅延长,避免频繁手术更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