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性物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57772阅读:210来源:国知局
吸收性物品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次性尿布等吸收性物品。



背景技术:

作为吸收性物品的典型的形式,能够举出具有液体透过性的正面片、液体不透过性的背面片和配置于两个片间的纵长的吸收体的吸收性物品。另外,作为吸收体,已知有包含将含有木浆或吸水性聚合物等的芯形成材料进行积纤而成的液体保持性的吸收性芯、和包覆该吸收性芯的透水性的包芯片而构成的吸收体。在制造吸收体时,包芯片作为用于接收芯形成材料的片发挥作用,在制造后,发挥包裹吸收性芯并形成形状的作用等。

吸收性物品中,目前通过在吸收性芯形成压缩槽,使该压缩槽作为挠性轴进行变形,来提高吸收性物品的肌肤相对面对穿着者的裆部的紧贴性(参照例如日本特开2004-181085号公报)。另外,吸收性物品中,目前为了提高尿等排泄液的扩散性等,在吸收性芯形成实际上没有使芯形成材料积纤的非积纤部。例如日本特开2012-40260号公报中记载了在具有上层和下层的双层结构的吸收性芯的吸收性物品中,在该下层吸收性芯的穿着时能与穿着者的排泄部相对的位置,对于横向的中心线大致对称地形成两个由在厚度方向贯通该吸收性芯的贯通孔构成的非积纤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吸收性物品,具有将包含吸收性材料的芯形成材料积纤而成的吸收性芯,且具有从穿着者的腹侧经由胯裆部向背侧延伸的纵向和与该纵向正交的横向,并且在纵向上包括:裆部,包括在穿着时与该胯裆部的排泄部相对配置的排泄部相对部;腹侧部,配置于比该裆部靠穿着者的腹侧的部位;背侧部,配置于比该裆部靠穿着者的背侧的部位。在所述吸收性芯形成有在纵向延伸的非积纤部,该非积纤部从所述腹侧部中的比该吸收性芯的腹侧纵向端靠纵向内侧的位置,经由所述裆部延伸至所述背侧部中的比该吸收性芯的背侧纵向端靠纵向内侧的位置。在所述腹侧部和所述背侧部,与所述非积纤部的纵向两端分别邻接地形成有所述芯形成材料的密度比周边部高的高密度部。所述高密度部从所述非积纤部的纵向端沿着假想使该非积纤部向所述吸收性芯的纵向端延长时的假想延长线延伸,但没有到达该吸收性芯的纵向端。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吸收性物品一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使各部的弹性部件伸展而扩展成平面状的展开状态的正面片侧即肌肤相对面侧的局部剖视俯视图。

图2(a)是图1的I-I线(非积纤部的存在部位)的示意性的横截面图,图2(b)是图1的II-II线〔高密度部(压实部)的存在部位〕的示意性的横截面图。

图3是图1的III-III线〔非积纤部和高密度部(压实部)的存在部位〕的示意性的纵截面图。

图4(a)~图4(c)分别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高密度部(压实部)的实施方式的俯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吸收性物品的另一实施方式的相当于图3的图。

图6(a)和图6(b)分别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高密度部(压实部)的另一实施方式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日本特开2012-40260号公报所记载,形成于吸收性芯的非积纤部作为吸收液体时的导液路径发挥作用,且以在与穿着者的前后方向对应的纵向延伸的方式形成,由此使液体向相同方向扩散,由此,可极大有助于吸收性芯进行的液体的吸收保持。但是,利用非积纤部在纵向扩散的液体到达该非积纤部的纵向端时,扩散速度显著降低,因此,液体滞留在该纵向端和其附近,且该滞留部分有时局部膨润。当在非积纤部的纵向后端产生这种液体的滞留所引起的膨润部分时,非积纤部的液体扩散功能降低,特别是第二次以后的反复的液体吸收中,阻碍液体扩散,因此,吸收性能可能降低。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吸收性物品,即使在反复吸收排泄液的情况下,排泄液的扩散性也优异,能够发挥优异的吸收性能。

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提供吸收性物品,即使在反复吸收排泄液的情况下,排泄液的扩散性也优异,且发挥优异的吸收性能。

以下,关于本实用新型的吸收性物品,基于作为其优选的一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并参照附图进行说明。图1~图3中表示本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1A。尿布1A具有从穿着者的腹侧经由胯裆部向背侧延伸的纵向X和与该纵向X正交的横向Y,并且在纵向X上包括:在穿着时配置于该胯裆部的裆部1M;配置于比裆部1M靠穿着者的腹侧的部位的腹侧部1F;和配置于比裆部1M靠穿着者的背侧的部位的背侧部1R。

裆部1M包括与穿着者裆部的排泄部(例如阴茎)相对配置的排泄部相对部。所述排泄部相对部通常处于尿布1A的纵向X的中央,即图1中比在纵向X将尿布1A二等分的假想中心线LXc稍微向腹侧部1F偏倚的位置,更具体而言,从假想中心线LXc向腹侧部1F侧离开相当于尿布1A的纵向X的全长的5%的长度的位置。图1中,由符号LP表示的在横向Y延伸的假想直线表示所述排泄部相对部的纵向X上的位置,所述排泄部相对部通常存在于假想直线LP上的横向Y的中央部。

裆部1M是从假想直线LP(即所述排泄部相对部)分别向纵向X的一侧和另一侧去直至相当于尿布1A的纵向X的全长的10%的长度的区域。即,腹侧部1F与裆部1M的边界处于从假想直线LP向尿布1A的纵向前端(腹侧部1F侧的纵向端)侧离开相当于尿布1A的纵向X的全长的10%的长度的位置,另外,背侧部1R与裆部1M的边界处于从假想直线LP向尿布1A的纵向后端(背侧部1R侧的纵向端)侧离开相当于尿布1A的纵向X的全长的10%的长度的位置。

尿布1A是所谓的展开型一次性尿布,如图1~图3所示,包括液体保持性的吸收体4、配置于该吸收体4的肌肤相对面侧且在穿着时能与穿着者的肌肤接触的液体透过性的正面片2、配置于该吸收体4的非肌肤相对面侧的液体不透过性或拨水性的背面片3。吸收体4插入配置于两个片2、3之间,如图1所示,俯视时形成为纵向X上较长的形状,是纵长的。尿布1A中,包括裆部1M的纵向X的中央部的、沿着纵向X的两侧缘弯曲成向内的圆弧状,如图1所示,俯视时形成纵向X的中央部向内侧缩细的沙漏状。

此外,本说明书中,“肌肤相对面”是吸收性物品或其构成部件(例如吸收体4)中的穿着吸收性物品时朝向穿着者的肌肤侧的面,即相对靠近穿着者的肌肤的一侧,“非肌肤相对面”是吸收性物品或其构成部件中的穿着吸收性物品时朝向肌肤侧的相反侧即相对远离穿着者的肌肤的一侧的面。另外,本说明书中,“穿着时”是指维持通常恰当的穿着位置即该吸收性物品的正确的穿着位置的状态,不包含吸收性物品偏离该穿着位置的状态的情况。

正面片2和背面片3分别具有比吸收体4大的尺寸,从吸收体4的周缘向外侧伸出。背面片3如图1所示形成展开且伸展状态的尿布1A的外形。作为正面片2和背面片3,分别能够没有任何限制地使用目前用于这种吸收性物品的各种片。例如,作为正面片2能够使用各种无纺布或开孔膜等,作为背面片3能够使用树脂膜或树脂膜与无纺布等的叠层体等。背面片3例如具有液体不透过性的膜片单独的形式和在该膜片的非肌肤相对面即外表面侧叠层配置外装片的形式,该外装片例如为无纺布。

在腹侧部1F和背侧部1R各自的腰部即纵向X的端部的正面片2与背面片3之间,沿着横向Y以伸长状态固定有丝状的弹性部件31,由此,在尿布1A的穿着时的该腰部,利用弹性部件31的收缩形成腰部褶皱。另外,在尿布1A的正面片2侧的沿着纵向X的左右两侧分别配置有侧部片34。侧部片34具有沿着纵向X的内侧缘部和位于比该内侧缘部靠横向Y的外侧且沿着纵向X的外侧缘部,如图1所示,俯视时,该内侧缘部与吸收体4重叠,该外侧缘部从吸收体4的沿着纵向X的侧缘向横向Y的外侧伸出而与背面片3接合。在穿着者的腿周围配置的左右腿部的侧部片34与背面片3之间,沿着纵向X以伸长状态固定有丝状的弹性部件32,由此,在尿布1A的穿着时的腿部,利用弹性部件32的收缩形成一对腿部褶皱。另外,在侧部片34的内侧缘部,沿着纵向X以伸长状态固定有丝状的弹性部件33,由此,在穿着尿布1A时,利用弹性部件33的收缩至少在裆部1M形成立体褶皱。正面片2、背面片3、吸收体4、各弹性部件31、32、33和侧部片34通过热熔型粘接剂等公知的接合手段相互接合。

如图1所示,在尿布1A的背侧部1R的沿着纵向X的两侧缘部设有一对粘扣带35、35。在粘扣带35安装有由机械性面紧固的阳部件构成的未图示的固着部。另外,在尿布1A的腹侧部1F的非肌肤相对面形成有由机械性面紧固的阴部件构成的被固着区域36。被固着区域36,通过在形成腹侧部1F的非肌肤相对面的背面片3的非肌肤相对面上,利用公知的接合手段例如粘接剂或热封合等接合固定机械性面紧固的阴面部件而形成,能够装卸自由地固定搭扣带35的上述固着部。

吸收体4包括液体保持性的吸收性芯40、包覆该吸收性芯40的肌肤相对面的肌肤侧包芯片41、包覆该吸收性芯40的非肌肤相对面的非肌肤侧包芯片42。吸收性芯40与包芯片41、42之间利用热熔型粘接剂等公知的接合手段接合。吸收性芯40为单层结构,如图1所示俯视时,形成纵向X的中央部向内侧缩细的沙漏状,且形成纵向X上较长的形状。

吸收性芯40通过使包含吸收性材料的芯形成材料积纤而形成。作为吸收性材料,能够没有特别限制地使用通常用作这种吸收性芯的形成材料的材料,例如可举出木浆、利用亲水化剂进行处理后的合成纤维等亲水性纤维或吸水性聚合物颗粒。即,吸收性芯40可以是亲水性纤维的积纤体或在该积纤体中含有吸水性聚合物颗粒的材料。

吸收性芯40的无负载下的厚度(后述的非积纤部5和压实部6以外的部分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制,但优选为2.0m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3.0mm以上,而且优选为15m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0mm以下,更具体而言,优选为2.0mm以上15m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3.0mm以上10mm以下。

吸收性芯40的克重(后述的非积纤部5以外的部分的克重)优选为100g/m2以上,进一步优选为300g/m2以上,而且优选为1000g/m2以下,进一步优选为600g/m2以下,更具体而言,优选为100g/m2以上1000g/m2以下,进一步优选为300g/m2以上600g/m2以下。

吸收性芯40的密度(后述的非积纤部5和压实部6以外的部分的密度)优选为0.03g/cm3以上,进一步优选为0.04g/cm3以上,而且优选为0.30g/cm3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26g/cm3以下,更具体而言,优选为0.03g/cm3以上0.30g/cm3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04g/cm3以上0.26g/cm3以下。

作为包芯片41、42,例如能够使用纸、无纺布等。作为无纺布的示例,可举出由实施了亲水化处理的纤维构成的亲水性无纺布。无纺布的强度比纸高,加工时不易破裂,且在使用吸水性聚合物颗粒作为构成吸收性芯的芯形成材料的情况下,可以灵活地应对吸水性聚合物颗粒的膨润引起的吸收性芯的变形,因此,优选使用无纺布作为包芯片41、42。

就肌肤侧包芯片41和非肌肤侧包芯片42而言,1)可以是一个连续的片,2)也可以分别是分体的片。尿布1A中采用上述1)。即,尿布1A采用一个连续的包芯片,具有吸收性芯40的横向Y的长度的2倍以上3倍以下的宽度,该一个包芯片如图2(a)及图2(b)所示,包覆吸收性芯40的肌肤相对面的整个区域,且从吸收性芯40的沿着纵向X的两侧缘向横向Y的外侧伸出,该伸出部向吸收性芯40的下方翻卷,而包覆吸收性芯40的非肌肤相对面的整个区域。而且,该一个包芯片中,包覆吸收性芯40的肌肤相对面的部分为肌肤侧包芯片41,包覆吸收性芯40的非肌肤相对面的部分为非肌肤侧包芯片42。

在上述2)的情况下,肌肤侧包芯片41和非肌肤侧包芯片42中,宽度方向Y的长度即宽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在两个片41、42中宽度不同的情况下,可以任一者较长。例如,肌肤侧包芯片41为具有与吸收性芯40的肌肤相对面的最大宽度相同的宽度的、即具有能够包覆吸收性芯40的肌肤相对面的整个区域的大小的片,非肌肤侧包芯片42能够比该片41宽。该宽度宽的非肌肤侧包芯片42也可以包覆吸收性芯40的非肌肤相对面的整个区域,且从吸收性芯40的沿着纵向X的两侧缘向宽度方向Y的外侧伸出,该伸出部向与吸收性芯40的肌肤相对面相对配置的肌肤侧包芯片41上卷起,而包覆该片材41的沿着纵向X的两侧缘部。

在吸收性芯40形成有在纵向延伸的非积纤部5。更具体而言,如图1所示,在尿布1A中,在纵向X延伸的一对非积纤部5、5以在横向Y将尿布1A二等分且在纵向X延伸的纵中心线(未图示)为基准对称地形成。各非积纤部5俯视时形成为长方形形状,其长度方向与纵向X一致。在吸收性芯40的肌肤相对面,各非积纤部5的横向Y的长度(即宽度)在其长度方向(纵向X)的全长上为一定,且在吸收性芯40的非肌肤相对面,各非积纤部5的宽度在其长度方向的全长上也为一定。

如图2(a)及图2(b)及图3所示,尿布1A的非积纤部5是完全不存在构成吸收性芯的芯形成材料的贯通孔(即克重为零)。但是,本实用新型的非积纤部,除了非积纤部5那样的贯通孔的形式之外,还包括多少存在比吸收性芯的其它区域少量(具体而言,20g/m2左右)的芯形成材料的形式。这是因为,利用这种由少量积纤部构成的非积纤部,也可实现与由贯通孔构成的非积纤部相同的作用效果(液体扩散作用等)。当考虑液体扩散效果等时,与由少量积纤部构成的非积纤部相比,优选由贯通孔构成的非积纤部的方式。

如图1所示,非积纤部5从腹侧部1F中的比吸收性芯40的腹侧纵向端40F靠纵向X的内侧的位置,经由裆部1M延伸至比背侧部1R中的比吸收性芯40的背侧纵向端40R靠纵向X的内侧的位置。即非积纤部5在腹侧部1F具有腹侧纵向端5F,该腹侧纵向端5F位于比吸收性芯40的腹侧纵向端40F靠纵向X的内侧的位置,在两纵向端5F、40F之间存在的构成吸收性芯40的芯形成材料比非积纤部5中的多。另外,非积纤部5在背侧部1R具有背侧纵向端5R,该背侧纵向端5R位于比吸收性芯40的背侧纵向端40R靠纵向X的内侧的位置,在两纵向端5R、40R之间存在的构成吸收性芯40的芯形成材料比非积纤部5中的多。

非积纤部5(由贯通孔构成的非积纤部)是在制造吸收性芯40时的木浆等芯形成材料的积纤工序中,有意地阻碍芯形成材料的积纤而形成的部位。具有非积纤部5的吸收性芯40能够根据目前公知的吸收性芯的制造方法进行制造,例如,将随着空气流供给来的芯形成材料,吸引并堆积在形成于旋转鼓外周面的成形模具上,从而得到吸收性芯40,在该方法中,作为该成形模具,能够使用规定图案的成形模具,例如使用与非积纤部5对应的部位与周边部相比向上方突出的成形模具而制造得到。在用这种方法得到的吸收性芯40中,不存在芯形成材料的部分为非积纤部5。作为具有非积纤部5的吸收性芯40的其它制造方法,也能够采用制造不具有非积纤部的吸收性芯,然后在该吸收性芯的规定部位实施冲切(die cutting)加工或切削加工等后加工而形成非积纤部的方法。上述的具有“由少量积纤部构成的非积纤部”的吸收性芯也能够根据上述方法进行制造。

如图2(a)及图2(b)及图3所示,肌肤侧包芯片41和非肌肤侧包芯片42在非积纤部5接合。利用该结构,吸收性芯40进行的尿等排泄液的吸入性提高,并且有效地防止芯形成材料所包含的吸水性聚合物颗粒等吸收性材料的膨润所引起的非积纤部5的埋没。尿布1A中,两个片41、42的接合部在吸收体4的厚度方向上偏倚在非肌肤相对面侧即背面片3侧,非肌肤侧包芯片42是平坦的,但是肌肤侧包芯片41在非积纤部5的形成位置凹陷成凹状。另外,本实施方式中,两个片41、42的接合部在非积纤部5的纵向X的大致全长上延伸。在此,“大致全长”是指全部全长的90%以上。

非积纤部5的两个片41、42的接合部能够例如如下形成。即,在两个片41、42的至少一者中的非积纤部5的对应位置预先涂敷热熔型粘接剂等粘接剂,用两个片41、42包覆吸收性芯40而得到吸收体4,之后从肌肤相对面侧对吸收体4的非积纤部5进行按压处理,向非肌肤侧包芯片42侧按压肌肤侧包芯片41,由此,能够在非积纤部5使两个片41、42接合。该非积纤部5的按压处理能够采用伴随有热或不伴随有热的压花或超声波压花等公知的压花加工。作为非积纤部5的按压处理,例如采用像伴随有热的压花加工这样的加热加压处理的情况下,两个片41、42被加热压接,因此,能够与粘接剂产生的粘接力一起将两个片41、42彼此牢固地接合。在该情况下,非肌肤侧包芯片42是平坦的,但肌肤侧包芯片41在非积纤部5的形成位置凹陷成凹状。此外,非积纤部5的按压处理也可以通过在非积纤部5的形成位置向肌肤侧包芯片41侧按压非肌肤侧包芯片42而进行,或也可以在非积纤部5的形成位置同时按压两个片41、42而进行。在前者的情况下,肌肤侧包芯片41是平坦的,但非肌肤侧包芯片42在非积纤部5的形成位置凹陷成凹状,在后者的情况下,非积纤部5中的两个片41、42的接合部位于吸收体4的厚度方向的中央部,且两个片41、42在非积纤部5的形成位置分别凹陷成凹状。

作为尿布1A的主要特征之一,可举出如下所述的点,即,如图1及图3所示,在腹侧部1F和背侧部1R分别形成有将构成吸收性芯40的芯形成材料压实(压缩而高密度化)而成的压实部6,压实部6分别与非积纤部5的纵向两端即分别与腹侧纵向端5F和背侧纵向端5R邻接。压实部6是密度比周边部高的高密度部,该周边部是密度比压实部6低的低密度部。这里所说的压实部6的周边部例如是距压实部6为20mm以内的区域。尿布1A中的各压实部6如图1所示,俯视时形成为长方形形状,其长度方向与纵向X一致。在吸收体4的肌肤相对面,各压实部6的横向Y的长度(即宽度)在其长度方向(纵向X)的全长上为一定,另外,在吸收体4的非肌肤相对面,各压实部6的宽度在其长度方向的全长上也为一定。

如图1所示,压实部6从非积纤部5的纵向端5F、5R沿着假想使该非积纤部5向吸收性芯40的纵向端40F、40R延长时的假想延长线(未图示)延伸,但是没有到达纵向端40F、40R。利用该结构,排泄液不易到达吸收体4的长度方向(纵向X)的端部,因此,可有效地防止泄漏。该未图示的假想延长线在纵向X延伸。即,在吸收性芯40的腹侧纵向端40F与非积纤部5的腹侧纵向端5F之间存在的芯形成材料、和在吸收性芯40的背侧纵向端40R与非积纤部5的背侧纵向端5R之间存在的芯形成材料均没有被压实。

压实部6是通过对吸收体4中的实际上存在芯形成材料的部分(非积纤部5以外的部分)实施公知的伴有热或不伴有热的压花或超声波压花等公知的压花加工而形成的,压实部6中,吸收性芯40和包芯片41、42一体地被压实。尿布1A中的压实部6如图2(b)及图3所示,肌肤相对面侧(肌肤侧包芯片41侧)与非积纤部5以外的周边部相比凹陷成凹状,与之相对,非肌肤相对面侧(非肌肤侧包芯片42侧)是平坦的。另外,尿布1A的压实部6的密度和厚度均匀。

如上述,非积纤部5作为尿等排泄液的导液路径发挥作用,且具有主要使排泄液在纵向X扩散的作用时,排泄液易于滞留在该纵向两端5F、5R,因此,特别是在反复吸收排泄液的情况下,非积纤部5进行的液体扩散性可能显著降低。

与之相对,尿布1A中,与非积纤部5的纵向端5F、5R邻接即不经由其它部件地设有密度比非积纤部5高的压实部6,因此,当在非积纤部5中的与上述排泄部相对部(假想直线LP)对应的部分接收的排泄液通过该非积纤部5而到达其纵向两端5F、5R时,该到达的排泄液利用压实部6的毛细管力,向压实部6延伸的方向即纵向X(上述假想延长线延伸的方向)的外侧扩散。因此,根据尿布1A,即使在反复吸收排泄液的情况下,排泄液也不易滞留在非积纤部5的纵向端5F、5R,能够有效地扩散排泄液,而发挥较高的吸收性能。另外,具有这种液体扩散作用的压实部6分别设置在处于从排泄液易于集中的裆部1M离开的位置的腹侧部1F和背侧部1R,因此,尿布1A中,可有效利用吸收体4整体,由此也可发挥较高的吸收性能。

另外,压实部6处于从吸收性芯40的纵向端40F、40R向纵向X的内侧离开规定距离的位置,因此,由压实部6扩散的排泄液从纵向端40F、40R向外部漏出这样的不良情况不易在尿布1A中产生。吸收性芯40的腹侧纵向端40F与存在于腹侧部1F的压实部6的离开距离,和吸收性芯40的背侧纵向端40R与存在于背侧部1R的压实部6的离开距离分别优选为50m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60mm以上,而且优选为120m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10mm以下,更具体而言,优选为50mm以上120m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60mm以上110mm以下。

图4(a)~图4(c)中示意性地表示压实部6(高密度部)的实施方式。图4(a)所示的压实部6是与连接压实部6的非积纤部5的纵向端5F、5R邻接的邻接部位60的横向Y的长度(即宽度)与该纵向端5F、5R的宽度相同的形式,图4(b)所示的压实部6是该邻接部位60的宽度比纵向端5F、5R的宽度窄的形式,图4(c)所示的压实部6是该邻接部位60的宽度比纵向端5F、5R的宽度宽的形式,任意形式均包含于本实用新型。非积纤部5的邻接部位60是距邻接的非积纤部5的纵向端5F、5R为5mm以内的部位。但是,这些压实部6 的形式中,特别优选的形式是图4(a)及图4(b)所示的形式。即,优选压实部6中的与非积纤部5的纵向端5F、5R邻接的邻接部位60的横向Y的长度(即宽度)与该非积纤部5的纵向端5F、5R的横向Y的长度相同(图4(a)所示的形式),或比其短(图4(b)所示的形式)。图4(c)所示的形式中,排泄液可能相对流入并扩散至宽度窄的非积纤部5侧即裆部1M侧,而可能产生侧漏。图4(a)及图4(b)所示的形式中,这种可能较小,而特别优选。

尿布1A中,在非积纤部5的横向Y的周边部没有形成将芯形成材料压实(进行压缩而高密度化)而成的压实部(高密度部)。这里所说的“非积纤部的横向周边部”是指在纵向X上与非积纤部5的沿着纵向X的侧缘处于相同位置的部分,且从该侧缘向横向Y的外侧在20mm以内的区域。利用该结构,能够抑制通过非积纤部5的排泄液向横向Y扩散,可有效地防止所谓的侧漏。尿布1A中,不仅非积纤部5的横向Y的周边部,而且吸收性芯40中的与非积纤部5在纵向X上处于相同位置的部分整体都没有被压实。此外,本实用新型中,“高密度部没有形成于非积纤部的横向周边部”不是必须的,例如尿布1A中,也可以在非积纤部5的横向周边部,即纵向X上与非积纤部5的沿着纵向X的侧缘处于相同位置的部分且从该侧缘向横向Y的外侧在20mm以内的区域形成作为高密度部的压实部6。

从上述的更可靠地实现非积纤部5和压实部6等的作用效果的观点来看,尿布1A中的各部的尺寸等优选如下述设定。

各非积纤部5的横向Y的长度(即宽度)优选为4m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5mm以上,而且优选为30m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5mm以下,更具体而言,优选为4mm以上30m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5mm以上25mm以下。

各非积纤部5的纵向X的长度相对于吸收性芯40的纵向X的长度,优选为1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20%以上,而且优选为5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40%以下,更具体而言,优选为10%以上5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0%以上40%以下。

各压实部6的横向Y的长度(即宽度)优选为3m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4mm以上,而且优选为28m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3mm以下,更具体而言,优选为3mm以上28m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4mm以上23mm以下。

各压实部6的纵向X的长度相对于吸收性芯40的纵向X的长度,优选为4%以上,进一步优选为5%以上,而且优选为18%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5%以下,更具体而言,优选为4%以上18%以下,进一步优选为5%以上15%以下。

此外,就这里所说的非积纤部5和压实部6各自的“宽度”(横向Y的长度)而言,非积纤部5和压实部6的宽度在纵向X上不一定(固定)的情况下,指最小宽度。

压实部6的密度优选为0.06g/cm3以上,进一步优选为0.08g/cm3以上,而且优选为0.60g/cm3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50g/cm3以下,更具体而言,优选为0.06g/cm3以上0.60g/cm3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08g/cm3以上0.50g/cm3以下。

压实部6的无负载下的厚度(在压实部6位置处的吸收体4的无负载下的厚度)优选为0.5m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mm以上,而且优选为10m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8mm以下,更具体而言,优选为0.5mm以上10m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mm以上8mm以下。

压实部6与吸收性芯40中没有被压实的区域(非积纤部5和压实部6以外的部分)的密度比,即前者/后者,优选为1.6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8以上。此外,后者(吸收性芯40的密度)如上所述。

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a)及图2(b)所示,在非积纤部5和压实部6,正面片2和肌肤侧包芯片41利用粘接剂接合。非积纤部5和压实部6中的两个片2、41的接合部例如能够如下形成。即,在两个片2、41的至少一者的非积纤部5和压实部6的对应位置预先涂敷热熔型粘接剂等粘接剂,用正面片2包覆吸收体4,更具体而言包覆片41的肌肤相对面之后,从正面片2侧对正面片2的非积纤部5和压实部6的对应位置进行按压处理,由此,能够分别在非积纤部5和压实部6使两个片2、41接合。通过在非积纤部5和压实部6接合两个片2、41,而在与肌肤接触的面形成槽,因此,实现在排尿时尿易于迅速地向纵向扩散而提高干爽感的效果。

图5及图6(a)及图6(b)中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吸收性物品的其他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对于后述的其他实施方式,以与上述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1A不同的构成部分为主进行说明,相同的构成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没有特别说明的构成部分可适当应用关于尿布1A的说明。

尿布1A中的压实部6的密度和厚度均匀,但图5所示的尿布1B中的压实部6具有随着从非积纤部5的纵向端5F、5R向吸收性芯40的纵向端40F、40R去密度逐渐降低并且厚度增加的部分。利用该结构,缓和压实部6的存在所引起的肌肤相对面侧的高度差,因此,减少尿布1A穿着时的不适感。另外,如上述,压实部6是通过在吸收体4(吸收性芯40和包芯片41、42)的规定部位实施压花加工而形成时,通过将压实部6以图5所示的方式构成,利用该压花加工降低对包芯片41、42的损伤。

另外,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压实部6俯视时形成为长方形形状,横向Y的长度(即宽度)在压实部6的纵向X的全长上为一定,但也可以如图6(a)及图6(b)所示的压实部6A、6B那样,具有随着向吸收性芯40的纵向端40F、40R去而横向Y的长度逐渐变长的部分。压实部6A如图6(a)所示俯视时形成为等腰梯形形状,其上底侧与非积纤部5连接。压实部6B如图6(b)所示,俯视时形成所谓的碗(盆)形状那样的大致碗状,且该碗的底部侧与非积纤部5连接。根据压实部6A、6B,从非积纤部5渗入的排泄液根据压实部6A、6B的俯视形状辐射状地扩散,因此,能够期待液体扩散性的更进一步的提高,也更进一步有效地利用吸收体整体。

以上,说明了本实用新型,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可以适当变更。例如上述实施方式中,非积纤部的数量没有特别限制,也可以在吸收性芯的横向中央部仅形成1条,也可以在横向并排形成3条以上。

本实用新型的吸收性物品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那样展开型一次性尿布,广泛包含从人体排出的体液(尿、经血、软便、汗等)的吸收所使用的物品,也包括短裤型一次性尿布、生理用卫生巾、生理用短裤等。

关于上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还公开以下内容。

<1>一种吸收性物品,具有将包含吸收性材料的芯形成材料积纤而成的吸收性芯,且具有从穿着者的腹侧经由胯裆部向背侧延伸的纵向和与该纵向正交的横向,并且在纵向上包括:裆部,包括在穿着时与该胯裆部的排泄部相对配置的排泄部相对部;腹侧部,配置于比该裆部靠穿着者的腹侧的部位;背侧部,配置于比该裆部靠穿着者的背侧的部位,其中,

在上述吸收性芯形成有在纵向延伸的非积纤部,该非积纤部从上述腹侧部中的比该吸收性芯的腹侧纵向端靠纵向内侧的位置,经由上述裆部延伸至比上述背侧部中的比该吸收性芯的背侧纵向端靠纵向内侧的位置,

在上述腹侧部和上述背侧部,与上述非积纤部的纵向两端分别邻接地形成有上述芯形成材料的密度比周边部高的高密度部(将上述芯形成材料压实而成的压实部),

上述高密度部从上述非积纤部的纵向端沿着假想使该非积纤部向上述吸收性芯的纵向端延长时的假想延长线延伸,但没有到达该吸收性芯的纵向端。

<2>根据<1>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上述高密度部没有形成于上述非积纤部的横向周边部。

<3>根据<1>或<2>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上述高密度部的与上述非积纤部的纵向端的邻接部位的横向长度与该非积纤部的纵向端的横向长度相同或比其短。

<4>根据<1>~<3>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上述高密度部俯视时形成为长方形形状,其长度方向与纵向一致,

在上述吸收性芯的肌肤相对面,上述高密度部的横向的长度在其长度方向的全长上为一定,且在该吸收性芯的非肌肤相对面,该高密度部的横向的长度在其长度方向的全长上也为一定。

<5>根据<1>~<3>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上述高密度部具有随着向上述吸收性芯的纵向端去而横向长度逐渐变长的部分。

<6>根据<1>~<5>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上述高密度部具有随着从上述非积纤部的纵向端向上述吸收性芯的纵向端去而密度逐渐降低并且厚度增加的部分。

<7>根据<1>~<6>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上述吸收性芯为单层结构,俯视时为纵向的中央部向内侧缩细的沙漏状,且形成为纵向上较长的形状。

<8>根据<1>~<7>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上述非积纤部是构成上述吸收性芯的芯形成材料完全不存在的贯通孔。

<9>根据<1>~<8>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上述非积纤部以在横向将上述吸收性物品二等分且在纵向延伸的纵中心线为基准对称地形成有一对。

<10>根据<1>~<9>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上述非积纤部俯视时形成为长方形形状,其长度方向与纵向一致,

在上述吸收性芯的肌肤相对面,上述非积纤部的横向的长度在其长度方向的全长上为一定,且在该吸收性芯的非肌肤相对面,该非积纤部的横向的长度在其长度方向的全长上也为一定。

<11>根据<1>~<10>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上述非积纤部在上述腹侧部具有腹侧纵向端,该腹侧纵向端位于比上述吸收性芯的腹侧纵向端靠纵向内侧的位置,

在上述非积纤部的腹侧纵向端与上述吸收性芯的腹侧纵向端之间存在的构成该吸收性芯的芯形成材料比该非积纤部中的多。

<12>根据<1>~<11>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上述非积纤部在上述背侧部具有背侧纵向端,该背侧纵向端位于比上述吸收性芯的背侧纵向端靠纵向内侧的位置,

在上述非积纤部的背侧纵向端与上述吸收性芯的背侧纵向端之间存在的构成该吸收性芯的芯形成材料比该非积纤部中的多。

<13>根据<1>~<12>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上述高密度部中,肌肤相对面侧与上述非积纤部以外的周边部相比凹陷成凹状,而非肌肤相对面侧平坦。

<14>根据<1>~<13>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上述吸收性芯的腹侧纵向端与存在于上述腹侧部的上述高密度部的离开距离,和上述吸收性芯的背侧纵向端与存在于上述背侧部的上述高密度部的离开距离分别优选为50m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60mm 以上,而且优选为120m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10mm以下,更具体而言,优选为50mm以上120m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60mm以上110mm以下。

<15>根据<1>~<14>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不仅上述非积纤部的横向周边部,而且在纵向X上与上述吸收性芯的该非积纤部处于相同位置的部分整体没有被压实(即上述高密度部没有形成于上述吸收性芯的与上述非积纤部在纵向上处于相同位置的部分)。

<16>根据<1>~<15>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上述非积纤部的横向的长度(即宽度)优选为4m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5mm以上,而且优选为30m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5mm以下。

<17>根据<1>~<16>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上述非积纤部的纵向的长度相对于上述吸收性芯的纵向的长度,优选为1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20%以上,而且优选为5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40%以下。

<18>根据<1>~<17>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上述高密度部的横向的长度(即宽度)优选为3m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4mm以上,而且优选为28m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3mm以下。

<19>根据<1>~<18>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上述高密度部的纵向的长度相对于上述吸收性芯的纵向的长度,优选为4%以上,进一步优选为5%以上,而且优选为18%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5%以下。

<20>根据<1>~<19>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上述高密度部的密度优选为0.06g/cm3以上,进一步优选为0.08g/cm3以上,而且优选为0.60g/cm3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50g/cm3以下。

<21>根据<1>~<20>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上述高密度部与上述吸收性芯中的没有被压实的区域(上述非积纤部和上述高密度部以外的部分)的密度比,即前者/后者,优选为1.6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8以上。

<22>根据<1>~<21>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具有包覆上述吸收性芯的肌肤相对面的肌肤侧包芯片和包覆该吸收性芯的非肌肤相对面的非肌肤侧包芯片,上述非积纤部中,两包芯片彼此接合。

<23>根据<22>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上述两包芯片为无纺布。

<24>根据<22>或<23>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上述肌肤侧包芯片和上述非肌肤侧包芯片是连续的一个包芯片,具有上述吸收性芯的横向的长度的2倍以上3倍以下的宽度,上述一个包芯片包覆上述吸收性芯的肌肤相对面的整个区域,且从该吸收性芯的沿着纵向的两侧缘向横向的外侧伸出,该伸出部向该吸收性芯的下方翻卷,而包覆该吸收性芯的非肌肤相对面的整个区域。

<25>根据<22>~<24>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上述非积纤部中的上述两包芯片彼此的接合部在该非积纤部的纵向的大致全长上延伸。

<26>根据<22>~<25>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上述非积纤部中的上述两包芯片彼此的接合部在上述吸收性芯的厚度方向上偏倚在非肌肤相对面侧,上述非肌肤侧包芯片是平坦的,但上述肌肤侧包芯片在该非积纤部的形成位置凹陷成凹状。

<27>根据<22>~<25>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上述非积纤部中的上述两包芯片彼此的接合部在上述吸收性芯的厚度方向上偏倚在肌肤相对面侧,上述肌肤侧包芯片是平坦的,但上述非肌肤侧包芯片在该非积纤部的形成位置凹陷成凹状。

<28>根据<22>~<25>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上述非积纤部中的上述两包芯片彼此的接合部位于上述吸收性芯的厚度方向的中央部,上述肌肤侧包芯片和上述非肌肤侧包芯片分别在该非积纤部的形成位置凹陷成凹状。

<29>根据<22>~<28>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还具有正面片,该正面片配置于上述吸收性芯的肌肤相对面侧,在穿着时可以与穿着者的肌肤接触,

在上述非积纤部和上述高密度部,上述正面片和上述肌肤侧包芯片利用粘接剂接合。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