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救援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铲式担架,具体是一种新型铲式担架。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的担架依据不同使用环境分为各种不同的种类,其中的铲式担架因其使用快速方便而被广泛使用,但现在的铲式担架普遍只有其中一面作为使用面,使用过程中都需要校对使用面,这样无疑会耽误救援时间,而且铲式担架上的支撑板均是平直的一整块板,在脚部一端没有对脚部的加固装置,在一些楼梯等倾斜环境下的搬运过程中和一些体重较重的患者,很容易使担架倾斜而使患者向一侧滑动,无法正常固定,影响正常救援搬运。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新型铲式担架,解决目前铲式担架使用不便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这种新型铲式担架,包括支架,支架由位于左右两侧的左支架和右支架组成,左支架和右支架前后端相互卡接固定形成把手端,左支架和右支架上从前往后依次设有头部支撑板和躯干支撑板,左支架和右支架上活动连接在有脚部支撑板,脚部支撑板位于躯干支撑板后方。这样设置后,担架可以拆分为左支架和右支架,分别从病患的两侧深入到患者底部并将其铲起并置于头部支撑板、躯干支撑板上,重新卡接左支架和右支架就可以作为担架使用,把手端用于抬起担架,脚部支撑板可以为病患的脚部提供放置的位置,对病人脚部进一步加固,特别是在没有电梯只能通过楼梯上下楼的的居住小区里或者有一些体重较重的患者,脚部支撑板能防止病患因担架搬运的倾斜状态而向一侧滑动,增强担架的整体固定能力,使担架搬运更平稳,使用更可靠。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左支架和右支架上分别水平滑动连接有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脚部支撑板分别活动连接在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上,第一连接杆与左支架、第二连接杆与右支架之间分别通过蝶形螺丝拧紧,脚部支撑板通过螺丝拧紧与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拧紧。根据患者身高长度,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可以在左支架和右支架上水平滑动调节位置,并用蝶形螺丝对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进行固定;依据患者脚部位置和角度,脚部支撑板也可以在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滑动和转动角度来调节,最后用蝶形螺丝锁定脚部支撑板,针对不同患者的实际情况调整脚部支撑板的位置和角度,适应范围广,实用性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之间通过卡扣结构形成连接左支架和右支架的连杆。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连接成一根连杆后,脚部支撑板对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施加的力更均匀,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的结构更稳定,能承受更大的力,确保脚部固定的可靠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头部支撑板、躯干支撑板水平固定于支架上,头部支撑板和躯干支撑板的上下两面均为支撑面,支撑面为侧端向中心逐渐下凹的圆弧面。头部支撑板和躯干支撑板上下两面均可以作为支撑面,即担架两面均可以使用,使用方便,提高担架在救援时候的使用效率,减少不必要的翻转动作,支撑面为圆弧面结构,能有效贴合病患身体,病患使用起来更舒适,而且支撑面这种结构使头部支撑板和躯干支撑板厚度逐渐向中心减小,便于从两侧深入患者底部铲起病患。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躯干支撑板外侧设有若干通槽,躯干支撑板上设有固定带,固定带穿过左支架和右支架上躯干支撑板的通槽并连接。通槽内的固定带用于固定担架上的病患,防止病患掉落到担架外,在搬运过程中保证病患的安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固定带上设有长度调节扣,固定带首尾卡扣连接。长度调节扣用于调节固定带长度以适应不同身材大小的需要,卡扣连接使用方便快捷,能快速固定病患。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固定带通过粘扣带结构连接。粘扣带结构不仅能粘紧固定病患,还可以根据病患的体形大小来左右选择粘附位置,操作简单方便,适应性更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头部支撑板、躯干支撑板的两侧侧端均为圆角结构,脚部支撑板的边角均为圆角结构。头部支撑板、躯干支撑板以及脚部支撑板的侧端边角设为圆角结构能有效减缓支撑板端部对人造成的不适感,减少使用过程中的磕碰划伤,增强担架使用的舒适性。
本实用新型有益的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合理、紧凑,通过在支架中增加脚部支撑板来加强对病患脚部的固定,特别是在没有电梯只能通过楼梯上下楼的的居住小区里或者有一些体重较重的患者,避免患者由于担架倾斜搬运而滑动,结合固定带能进一步稳定病患的身体,而且头部支撑板和躯干支撑板上的正反两面均设有支撑面,实现双面使用,使用效率更高,适于推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爆炸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右视图;
图4为图3中A-A方向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左支架1,右支架2,把手端3,头部支撑板4,躯干支撑板5,脚部支撑板6,第一连接杆7,第二连接杆8,固定带9。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参照附图:本实施例中的这种新型铲式担架,包括支架,支架由位于左右两侧的左支架1和右支架2组成,左支架1和右支架2前后端相互卡接固定形成把手端3,左支架1和右支架2上从前往后依次设有头部支撑板4和躯干支撑板5,左支架1和右支架2上活动连接在有脚部支撑板6,脚部支撑板6位于躯干支撑板5后方。
左支架1和右支架2上分别水平滑动连接有第一连接杆7和第二连接杆8,脚部支撑板6分别活动连接在第一连接杆7和第二连接杆8上,第一连接杆7与左支架1、第二连接杆8与右支架2之间分别通过蝶形螺丝拧紧,脚部支撑板6通过螺丝拧紧与第一连接杆7和第二连接杆8拧紧。
第一连接杆7和第二连接杆8之间通过卡扣结构形成连接左支架1和右支架2的连杆。
头部支撑板4、躯干支撑板5水平固定于支架上,头部支撑板4和躯干支撑板5的上下两面均为支撑面,支撑面为侧端向中心逐渐下凹的圆弧面。
躯干支撑板外侧设有若干通槽,躯干支撑板5上设有固定带9,固定带9穿过左支架1和右支架2上躯干支撑板5的通槽并连接。
头部支撑板4、躯干支撑板5的两侧侧端均为圆角结构,脚部支撑板6的边角均为圆角结构。
实施例一:固定带9上设有长度调节扣,固定带9首尾卡扣连接。
实施例二:固定带9通过粘扣带结构连接。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通过参考优选的实施例进行了图示和描述,但是,本专业普通技术人员应当了解,在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可作形式和细节上的各种各样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