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气管插管的护龈、防咬管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手术过程中对患者实施全身麻醉时,通常需要插入气管导管以保障通气。为防止气管滑脱以及被患者咬损,通常插管后将牙垫放入患者的口中,采用两条交叉缠绕细长胶带将气管导管与牙垫固定在一起,并将胶带的尾端贴于两侧面颊上。这种固定方式中,在患者麻醉后拔出气管导管时易将牙垫一起带出,此时导管下端仍在患者口内,部分患者会紧闭牙关,进而会咬住气管导管,影响临床工作的安全性和便捷性。另外,常规的牙垫的表面硬度较大,容易损坏患者的牙龈,尤其对于牙齿缺失患者影响更为严重。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气管插管的护龈、防咬管装置,该装置能保证患者苏醒后拔出气管导管时不会将牙垫一起带出,能避免咬管的情况发生;能够在留置气管导管期间保护患者的牙龈;能提高临床工作的安全性和便捷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气管插管的护龈、防咬管装置,包括用于插入患者口腔中的中空的圆柱形的牙垫,所述牙垫的上下两侧对称地设置有两个蝶翼,其特征在于,所述牙垫在蝶翼以前的部分的外侧套装有内径与其外径相适配的且相互滑动配合的套管,牙垫的左右两侧对称地设置有两个沿其长度方向分布的第一凹槽,两个第一凹槽在蝶翼以前的部分均固定设置有沿其长度分别的第一磁条,所述套管的里侧壁左右相对称地设置有两个凸条,所述凸条与第一凹槽相滑动配合,两个凸条上均设置有与第一磁条相配合的第二磁条,牙垫在蝶翼以后的部分的外侧覆盖有海绵垫。
在该技术方案中,套装在牙垫上套管与牙垫通过第一磁条和第二磁条的相吸合以实现相互之间的固定。这样,在插入气管导管后,将该装置放入患者口腔,蝶翼以前部分在口腔外,蝶翼以后部分在口腔内,蝶翼位于牙齿上方,避免牙垫滑入口腔。气管导管与套管通过胶带固定于脸颊两侧;在患者苏醒后,按住蝶翼使牙垫保持在患者口中,即可将气管导管与套管一起从患者口中移除,牙垫仍会继续保持在原来的位置,这样能保证在拨出气管导管时不会将牙垫一起带出,避免发生咬管。海绵垫的设置可以有效地保护患者的牙龈。
进一步,为了方便实现气管导管与套管的固定连接,并保证气管导管不会在套管上滑动,所述套管的左右两侧对称地设置有两个第二凹槽。
进一步,为了便于操作,所述套管的长度大于牙垫在蝶翼以前的部分的长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牙垫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套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牙垫,2、蝶翼,3、第一凹槽,4、套管,5、第一磁条,6、凸条,7、第二磁条,8、第二凹槽,9、海绵垫。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用于气管插管的护龈、防咬管装置,包括用于插入患者口腔中的中空的圆柱形的牙垫1,所述牙垫1的上下两侧对称地设置有两个蝶翼2,其特征在于,所述牙垫1在蝶翼2以前的部分的外侧套装有内径与其外径相适配的且相互滑动配合的套管4,牙垫1的左右两侧对称地设置有两个沿其长度方向分布的第一凹槽3,两个第一凹槽3在蝶翼2以前的部分均固定设置有沿其长度分别的第一磁条5,所述套管4的里侧壁左右相对称地设置有两个凸条6,所述凸条6与第一凹槽3相滑动配合,两个凸条6上均设置有与第一磁条5相配合的第二磁条7,牙垫1在蝶翼2以后的部分的外侧覆盖有海绵垫9。这样,在插入气管导管后,将该装置放入患者口腔,蝶翼2以前部分在口腔外,蝶翼2以后部分在口腔内,蝶翼2位于牙齿上方,避免牙垫1滑入口腔。气管导管与套管4通过胶带固定于脸颊两侧;在患者苏醒后,按住蝶翼2使牙垫保持在患者口中,即可将气管导管与套管4一起从患者口中移除,牙垫1仍会继续保持在原来的位置,这样能保证在拨出气管导管时不会将牙垫1一起带出,避免发生咬管。海绵垫9的设置可以有效地保护患者的牙龈。
为了方便实现气管导管与套管4的固定连接,所述套管4的左右两侧对称地设置有两个第二凹槽8。
为了便于操作,所述套管4的长度大于牙垫1在蝶翼2以前的部分的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