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颌面部可调节固定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64508阅读:359来源:国知局
一种颌面部可调节固定架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装置,尤其涉及一种颌面部可调节固定架。



背景技术:

目前临床患者颌面部治疗手术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对颌面部进行有效的固定,但传统的颌面部固定架,因结构简单,不仅固定架尺寸无法根据患者头部具体大小调节,导致固定架与患者相连不服帖,影响对患者颌面部的固定,且极易松动,极大影响了医护人员对患者手术的操作,鉴于以上缺陷,实有必要设计一种颌面部可调节固定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颌面部可调节固定架,来解决目前传统颌面部固定架,因结构简单固定方式单一,不便调节且固定效果差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颌面部可调节固定架,包括固定架、第一螺杆、压板、转动座、转动杆、滑动管、升降板、齿条、第一感应器、固定座、第二感应器、第三感应器、托板、步进电机、转轴、齿轮、底板,所述的第一螺杆数量为四件,所述的第一螺杆均匀分布与固定架四周,且所述的第一螺杆贯穿固定架,所述的第一螺杆与固定架螺纹相连,所述的压板位于第一螺杆一端,所述的压板与第一螺杆螺纹相连,所述的转动座位于固定架内部下端两侧,所述的转动座与固定架螺纹相连,所述的转动杆位于转动座顶部,所述的转动杆与转动座转动相连,所述的滑动管位于转动杆外壁,所述的滑动管与转动杆滑动相连,所述的升降板位于固定架底部左右两侧,所述的升降板与固定架螺纹相连,所述的齿条位于升降板侧壁,所述的齿条与升降板一体相连,所述的第一感应器位于升降板底部,所述的第一感应器与升降板螺纹相连,所述的固定座位于升降板外壁,所述的固定座与升降板滑动相连,所述的第二感应器位于固定座内部上端,所述的第二感应器与固定座螺纹相连,所述的第三感应器位于固定座内部下端,所述的第三感应器与固定座螺纹相连,所述的托板位于固定座前方中端,所述的托板与固定座螺纹相连,所述的步进电机位于托板顶部,所述的步进电机与托板螺纹相连,所述的转轴位于步进电机后端,所述的转轴与步进电机紧配相连,所述的齿轮贯穿于转轴,所述的齿轮与转轴紧配相连,所述的底板位于固定座底部,所述的底板与固定座螺纹相连。

进一步,所述的压板一侧还设有海绵垫,所述的海绵垫与压板胶水相连。

进一步,所述的转动杆外壁还均设有若干数量的安装孔,所述的安装孔为通孔。

进一步,所述的滑动管下端前方还设有第二螺杆,所述的第二螺杆与滑动管螺纹相连,且所述的第二螺杆与安装孔螺纹相连。

进一步,所述的滑动管顶部还设有保护垫,所述的保护垫与滑动管胶水相连。

进一步,所述的固定架内部下端左右两侧还设有绑带,所述的绑带与固定架铆钉相连。

进一步,所述的底板顶部前端还设有蓄电池,所述的蓄电池与底板螺纹相连。

进一步,所述的底板底部前后两端还设有万向定位滑轮,所述的万向定位滑轮与底板螺纹相连。

与现有技术相比,该颌面部可调节固定架,使用时,患者首先平躺在病床上,医护人员再推动该装置整体,使该装置顺着病床尾部移动到病床头部,即使患者头部处于固定架下方位置,然后医护人员便可将万向定位滑轮自锁固定,即通过万向定位滑轮的作用,使得该装置无法移动,然后医护人员再开启步进电机,使步进电机顺时针旋转,在步进电机的作用下,转轴带动齿轮同步顺时针旋转,即通过齿轮带动齿条,使得升降板顺着固定座内部作由上向下运动,即使得固定架下降,当固定架下降至患者头部高度时,医护人员便可关闭步进电机,使步进电机停止旋转,即使得固定架下降高度固定,然后,医护人员便可通过调节四周的第一螺杆,使得第一螺杆推动压板联动海绵垫向患者头部位置移动,当海绵垫与患者头部接触时,通过第一螺杆对压板形成的作用力,使得患者头部得到有效的固定,然后,医护人员打开绑带,使得滑动管处于活动状态,再将转动杆顺着转动座转动,即使得保护垫与患者颌面部接触,再将滑动管顺着转动杆伸缩,即使得保护垫紧贴患者颌面部,然后便可通过旋转第二螺杆,使第二螺杆进入到安装孔,使得滑动管与转动杆的固定,即实现了对患者颌面部的固定,然后,医护人员便可对患者进行相应治疗,该颌面部可调节固定架,结构巧妙,功能强大,不仅能够对患者颌面部进行有效的固定,避免患者在手术治疗固定中,因颌面部处于活动状态,从而影响医护人员的操作,还能够通过简单的操作,实现头部大小不同患者的使用,拓展了该装置的实用性,同时,当第一感应器与第二感应器相互接触时,步进电机便停止工作,当第一感应器与第三感应器接触时,步进电机便停止工作,其目的为防止升降板滑动位置超过上限,蓄电池是为了给步进电机进行能量供应,该装置无需外接电源,也可正常工作。

附图说明

图1是颌面部可调节固定架主视图;

图2是颌面部可调节固定架侧视图;

图3是颌面部可调节固定架俯视图;

图4是固定座局部剖视图;

图5是转动杆局部放大图。

固定架1、第一螺杆2、压板3、转动座4、转动杆5、滑动管6、升降板7、齿条8、第一感应器9、固定座10、第二感应器11、第三感应器12、托板13、步进电机14、转轴15、齿轮16、底板17、绑带101、海绵垫301、安装孔501、第二螺杆601、保护垫602、蓄电池1701、万向定位滑轮1702。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阐述了多种特定细节,以便提供对构成所描述实施例基础的概念的透彻理解,然而,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很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在没有这些特定细节中的一些或者全部的情况下来实践,在其他情况下,没有具体描述众所周知的处理步骤。

如图1、图2、图3、图4、图5所示,一种颌面部可调节固定架,包括固定架1、第一螺杆2、压板3、转动座4、转动杆5、滑动管6、升降板7、齿条8、第一感应器9、固定座10、第二感应器11、第三感应器12、托板13、步进电机14、转轴15、齿轮16、底板17,所述的第一螺杆2数量为四件,所述的第一螺杆2均匀分布与固定架1四周,且所述的第一螺杆2贯穿固定架1,所述的第一螺杆2与固定架1螺纹相连,所述的压板3位于第一螺杆2一端,所述的压板3与第一螺杆2螺纹相连,所述的转动座4位于固定架1内部下端两侧,所述的转动座4与固定架1螺纹相连,所述的转动杆5位于转动座4顶部,所述的转动杆5与转动座4转动相连,所述的滑动管6位于转动杆5外壁,所述的滑动管6与转动杆5滑动相连,所述的升降板7位于固定架1底部左右两侧,所述的升降板7与固定架1螺纹相连,所述的齿条8位于升降板7侧壁,所述的齿条8与升降板7一体相连,所述的第一感应器9位于升降板7底部,所述的第一感应器9与升降板7螺纹相连,所述的固定座10位于升降板7外壁,所述的固定座10与升降板7滑动相连,所述的第二感应器11位于固定座10内部上端,所述的第二感应器11与固定座10螺纹相连,所述的第三感应器12位于固定座10内部下端,所述的第三感应器12与固定座10螺纹相连,所述的托板13位于固定座10前方中端,所述的托板13与固定座10螺纹相连,所述的步进电机14位于托板13顶部,所述的步进电机14与托板13螺纹相连,所述的转轴15位于步进电机14后端,所述的转轴15与步进电机14紧配相连,所述的齿轮16贯穿于转轴15,所述的齿轮16与转轴15紧配相连,所述的底板17位于固定座10底部,所述的底板17与固定座10螺纹相连,所述的压板3一侧还设有海绵垫301,所述的海绵垫301与压板3胶水相连,所述的转动杆5外壁还均设有若干数量的安装孔501,所述的安装孔501为通孔,所述的滑动管6下端前方还设有第二螺杆601,所述的第二螺杆601与滑动管6螺纹相连,且所述的第二螺杆601与安装孔501螺纹相连,所述的滑动管6顶部还设有保护垫602,所述的保护垫602与滑动管6胶水相连,所述的固定架1内部下端左右两侧还设有绑带101,所述的绑带101与固定架1铆钉相连,所述的底板17顶部前端还设有蓄电池1701,所述的蓄电池1701与底板17螺纹相连,所述的底板17底部前后两端还设有万向定位滑轮1702,所述的万向定位滑轮1702与底板17螺纹相连。

该颌面部可调节固定架,使用时,患者首先平躺在病床上,医护人员再推动该装置整体,使该装置顺着病床尾部移动到病床头部,即使患者头部处于固定架1下方位置,然后医护人员便可将万向定位滑轮1702自锁固定,即通过万向定位滑轮1702的作用,使得该装置无法移动,然后医护人员再开启步进电机14,使步进电机14顺时针旋转,在步进电机14的作用下,转轴15带动齿轮16同步顺时针旋转,即通过齿轮16带动齿条8,使得升降板7顺着固定座10内部作由上向下运动,即使得固定架1下降,当固定架1下降至患者头部高度时,医护人员便可关闭步进电机14,使步进电机14停止旋转,即使得固定架1下降高度固定,然后,医护人员便可通过调节四周的第一螺杆2,使得第一螺杆2推动压板3联动海绵垫301向患者头部位置移动,当海绵垫301与患者头部接触时,通过第一螺杆2对压板形成的作用力,使得患者头部得到有效的固定,然后,医护人员打开绑带101,使得滑动管6处于活动状态,再将转动杆5顺着转动座4转动,即使得保护垫602与患者颌面部接触,再将滑动管6顺着转动杆5伸缩,即使得保护垫602紧贴患者颌面部,然后便可通过旋转第二螺杆601,使第二螺杆601进入到安装孔501,使得滑动管6与转动杆5的固定,即实现了对患者颌面部的固定,然后,医护人员便可对患者进行相应治疗,同时,当第一感应器9与第二感应器11相互接触时,步进电机14便停止工作,当第一感应器9与第三感应器12接触时,步进电机14便停止工作,其目的为防止升降板7滑动位置超过上限,蓄电池1701是为了给步进电机14进行能量供应,该装置无需外接电源,也可正常工作。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具体的实施方式,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从上述构思出发,不经过创造性的劳动,所做出的种种变换,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