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颅骨凹陷修复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11711阅读:804来源:国知局
一种颅骨凹陷修复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颅骨凹陷修复器。



背景技术:

目前,在临床上给患者进行颅骨凹陷性骨折修复时,通常采用将患者颅骨凹陷部位锯下后,用锤敲击凹陷部位,使其内侧恢复,这不仅给患者造成极大的痛苦和费用支出,而且手术操作十分麻烦,费工费时,难度大,术后恢复慢,还需要对锯下的颅骨进行稳定限位,以避免长合时发生错位。

公告号为CN 202932997 U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颅骨修复器,其存在的不足之处在于:操作时,需要将套管和撬柄插入颅骨内,在按压夺柄的过程中,修复器稳定性差,特别是在硬脑膜损伤的情况下,极容易造成撬柄对脑组织造成操作损伤,安全可靠性差,并且,手控压柄,力度不易掌控,医务人员操作难度大,甚至会对颅骨造成二次严重损伤。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简便,安全、稳定、可靠的颅骨凹陷修复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颅骨凹陷修复器,包括拉板和压环,所述压环上布设有多个斜撑件,斜撑件的顶端设置有环形套,所述拉板上设置有拉杆,所述拉杆穿过所述环形套与一螺母螺纹连接,所述螺母上设置有加力手柄。

所述环形套与所述螺母间设置有压力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与设置在所述斜撑件上的压力显示器连接。

所述压环底部设置有柔性防滑垫层。

所述拉板为弧面形结构。

所述拉板为形状记忆合金制件。

所述拉杆与所述拉板螺纹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具有支撑件支撑的环形套的压环,在进行颅骨凹陷修复时,首先对患者颅骨凹陷部位进行钻孔,在颅骨凹陷部位的周侧开口,然后将压环压置于患者颅骨凹陷部位的外侧,再将拉板探入患者颅骨凹陷部位的内侧,将拉杆从钻孔内穿入与拉板连接,再通过手柄控制螺母旋转,即可实现通过拉杆和拉板将患者患者颅骨凹陷部位向外牵引,使其复原。该结构简单、安全、稳定、可靠,在复原过程中,可有效保障拉板的稳定,避免其在颅骨内对脑组织造成损伤,并且通过螺母带动拉杆,牵拉幅度小,可实现微调,使牵拉力度稳定、可控。进一步地,通过在环形套与螺母间设置压力传感器,可有效监测拉板对颅骨凹陷部位的作用力,便于进一步精准控制牵引拉力,使凹陷部位缓慢、稳定地复原。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简便,外部稳定支撑,内外配合,实现安全、稳定、可靠的牵拉复原,极大地降低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难度,也避免了将患者颅骨锯下的不必要麻烦,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参看图1、图2: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颅骨凹陷修复器,包括拉板10和压环8,所述拉板10为与人体正常颅骨内面弧度相匹配的弧面形结构,可以为弧形条板结构,也可以为圆环形的球面结构。

所述压环8上布设有多个斜撑件7,斜撑件7为斜撑板或斜撑杆,斜撑件7的顶端设置有环形套2,各斜撑件7对环形套2形成稳定支撑,所述拉板10上设置有拉杆4,拉杆4与所述拉板10螺纹连接,拉板10的中心处设置有具有内螺纹的盲孔,拉杆4一端与该盲孔螺纹连接,所述拉杆4另一端穿过所述环形套2与一螺母3螺纹连接,拉杆4中间部位为光滑的外壁,所述螺母3上设置有加力手柄1。所述压环8底部设置有柔性防滑垫层9,对压环8与颅骨的接触进行缓冲,并且使压环8稳定,避免滑移。

进一步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拉板10为形状记忆合金制件,使于在探入拉杆10时,将其体积缩小,减少颅骨开口,探入后,再缓慢展开。所述环形套2与所述螺母3间设置有压力传感器5,所述压力传感器5与设置在所述斜撑件7上的压力显示器6连接,通过压力传感器5有效监测拉板10对颅骨凹陷部位的作用力,便于进一步精准控制牵引拉力,使凹陷部位缓慢、安全、稳定地复原,避免由于动作过快造成颅骨碎裂等发情况发生,可控性更高。

在进行颅骨凹陷修复时,首先对患者颅骨凹陷部位中心进行钻孔,在颅骨凹陷部位的周侧开口,将拉板10探入患者颅骨凹陷部位的内侧,将压环8压置于患者颅骨凹陷部位的外侧,再将拉杆4从钻孔内穿入与拉板8连接,通过手柄1控制螺母3旋转,即可实现通过拉杆4和拉板10将患者患者颅骨凹陷部位向外牵引,使其复原。通过螺母3带动拉杆4,牵拉幅度可实现微调,使牵拉力度稳定、可控。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简便,外部稳定支撑,内外配合,实现安全、稳定、可靠的牵拉复原,极大地降低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难度,也避免了将患者颅骨锯下的不必要麻烦,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并不限制于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实施例的范围内。本实用新型未详尽描述的技术内容均为公知技术。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