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臼后壁围关节弹性接骨板及组合式内固定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61693阅读:495来源:国知局
髋臼后壁围关节弹性接骨板及组合式内固定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接骨板,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髋臼后壁粉碎性骨折的髋臼后壁围关节弹性接骨板及使用该接骨板的组合式内固定器。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髋骨1由髂骨11、坐骨12和耻骨13三部分组成,其外侧面有一个大而深的窝,称为髋臼14,髋臼14与股骨头组成髋关节。髋臼14是髋关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部包含月状面16和髋臼窝17。由于髋关节负重大,活动度大,因此很容易发生损伤,而髋臼14骨折可由骨盆骨折时耻骨13、坐骨12或髂骨11骨折而波及髋臼14,也可由髋关节中心性脱位所致。髋臼后壁15骨折的骨折线累及髋臼14后缘或臼顶负重区,当骨折块超过髋臼后壁15的40%时,将影响髋关节的稳定性,导致股骨头脱位。

对于髋臼后壁粉碎型骨折手术治疗过程中,如果骨折粉碎严重,有多个小骨折块需要良好复位固定时,需要先用微型弹性接骨板及螺钉对复位后的粉碎骨折块进行固定,再应用主力钢板牢固固定,目前,因临床应用中尚没有专用于髋臼后壁粉碎型骨折的围关节弹性接骨板,故多将其他部位微型接骨板经修剪、折弯、塑形等处理后应用于髋臼后壁粉碎型骨折,这种手术方式缺点明显:需要术中根据骨骼外形进行反复塑形,导致手术时间长,出血多,手术并发症多,且手术人员对钢板的塑形熟练程度也决定着接骨板对骨骼的贴附度,甚至决定着手术的成败。如果塑形不好,可能导致周围的软组织卡压、摩擦导致相应并发症的发生,甚至不能良好固定骨折块,难以起到弹性加压效果。

中国专利文献CN104224293A公开了一种用于固定髋臼后壁骨折的组合式内固定器,由用于贴附在髋臼后壁上的T形的围关节接骨板和用于将各围关节接骨板压紧在髋臼后壁上的长条形的解剖接骨板组成,其中解剖接骨板贴附固定在髋骨背面的臀下线、髋臼后壁和坐骨体上,围关节接骨板具有用于与髋臼后壁的表面接触的正面和背向正面的背面,围关节接骨板还具有用于贴附在髋臼后壁的臼顶的连接部和用于将解剖接骨板压紧在髋臼后壁上的定位部,以通过在围关节接骨板的连接部穿装的螺钉而固定骨折块的臼顶,实现对骨折块的定位。但因髋臼后壁的臼顶厚度较小,所以在选用与围关节接骨板的连接部螺钉穿孔适配的螺钉时,如螺钉太长的话,螺钉会穿透髋臼后壁的臼顶而进入髋关节间隙中,对髋关节的灵活性造成影响;如螺钉太短的话,螺钉在围关节接骨板和骨折块之间无法实现良好的固定效果,导致骨折块无法固定牢靠,从而导致手术难度增大、术后固定不稳定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能够在骨骼表面牢固固定的弹性接骨板,同时还提供了一种与所述弹性接骨板结构相同、且专用于髋臼后壁骨折的接骨手术的髋臼后壁围关节弹性接骨板,同时还提供了一种使用该髋臼后壁围关节弹性接骨板的组合型内固定器。

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中弹性接骨板的技术方案如下:

弹性接骨板,包括T形的主板体,主板体具有用于贴附在骨骼表面的正面和背向正面的背面,主板体具有横向延伸的横段和纵向延伸的纵段,主板体的正面上设有用于从骨骼表面刺入骨体中的锚定刺,锚定刺处于横段的远离纵段的一侧边沿上。

所述锚定刺为自所述横段的边沿向正面翻折的翻沿。

锚定刺有两个以上、并沿横段的边沿间隔设置。

主板体的正面为在纵段的延伸方向上沿凹弧曲线延伸的凹弧面,背面为在纵段的延伸方向上沿凸弧曲线延伸的凸弧面。

本实用新型中髋臼后壁围关节弹性接骨板的技术方案如下:

髋臼后壁围关节弹性接骨板,包括T形的主板体,主板体具有用于贴附在髋臼后壁的表面上的正面和背向正面的背面,主板体具有横向延伸的横段和纵向延伸的纵段,主板体的正面上设有用于从骨骼表面刺入骨体中的锚定刺,锚定刺处于横段的远离纵段的一侧边沿上。

所述锚定刺为自所述横段的边沿向正面翻折的翻沿。

主板体的正面为在纵段的延伸方向上沿凹弧曲线延伸的凹弧面,背面为在纵段的延伸方向上沿凸弧曲线延伸的凸弧面。

本实用新型中组合型内固定器的技术方案如下:

组合式内固定器,包括用于贴附在髋臼后壁的表面上的围关节接骨板和用于将围关节接骨板压紧在髋臼后壁上的解剖接骨板,围关节接骨板包括T形的主板体,主板体具有用于贴附在髋臼后壁的表面上的正面和背向正面的背面,主板体具有横向延伸的横段和纵向延伸的纵段,主板体的正面上设有用于从骨骼表面刺入骨体中的锚定刺,锚定刺处于横段的远离纵段的一侧边沿上。

所述锚定刺为自所述横段的边沿向正面翻折的翻沿。

主板体的正面为在纵段的延伸方向上沿凹弧曲线延伸的凹弧面,背面为在纵段的延伸方向上沿凸弧曲线延伸的凸弧面。

本实用新型中围关节接骨板的连接部上凸设有处于正面的锚定刺,该锚定刺可从骨骼表面刺入骨体中,以利用锚定刺在臼顶和/或髋臼盂唇上的锚定结构,使得围关节接骨板的连接部锚定在髋臼后壁的臼顶,从而提高了围关节接骨板的连接部在髋臼后壁的臼顶上的固定稳定性,相比现有技术中围关节接骨板与髋臼后壁的臼顶光面接触的结构,本实用新型中围关节接骨板和髋臼后壁之间的固定更为牢靠,也就减少了髋臼后壁固定时对围关节接骨板的连接部和髋臼后壁的臼顶之间的螺钉连接的依靠,降低了手术难度,同时也提高了术后围关节接骨板在髋臼后壁上的固定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髋骨在髋臼后壁骨折后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围关节接骨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围关节接骨板在髋骨上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内固定器在骨盆上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中髋臼后壁围关节弹性接骨板的实施例:该接骨板是经过大量的骨骼标本研究、并结合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预制而成的一块T形模具钢,该接骨板能够达到在髋骨3的髋臼后壁31表面的良好贴附,并且根据骨折固定螺钉方向的需要逐一对螺钉穿孔对钢板的角度进行设计,使螺钉能达到良好的角稳定性,并且能满足对外形复杂髋臼后壁31骨折固定的需求。

如图2所示,该接骨板是适用于髋臼后壁31粉碎性骨折的围关节接骨板,主要由T形的主板体2构成。主板体2的横段为可吻合贴附在髋臼后壁31的臼顶32上的连接部21,主板体2的纵段为可吻合贴附在髋臼后壁31的表面上的处于臼顶32靠近臼底的位置处的定位部22,并且该定位部22可与解剖接骨板配合而被解剖接骨板压紧在髋臼后壁31的表面上。主板体2的正面23可贴附在髋臼后壁31的表面上,主板体2的背面24处于背向正面23的一侧,并且主板体2的背面24为供螺钉穿入的穿入侧。

主板体2的连接部21上开设有多个沿端部边沿延伸方向间隔分布的螺钉穿孔25,以通过在螺钉穿孔25穿入的螺钉,将连接部21固定在髋臼后壁31的臼顶32上。同时,在连接部21上还设有自端部边沿向正面23翻折而成的翻沿,该翻沿在连接部21的正面23形成一组牙形的锚定刺26,该锚定刺26沿连接部21的端部边沿延伸方向间隔分布,以在连接部21贴附在髋臼后壁31的臼顶32时,该锚定刺26可刺入臼顶32上的髋臼盂唇中,实现连接部21在髋臼后壁31上的锚定。

主板体2的定位部22上开设有多个沿竖向间隔分布的组合螺钉孔27,每个组合螺钉孔27均是由一个光孔28和一个螺孔29组合而成,光孔28和螺孔29的孔壁均为优弧形,以在光孔28和螺孔29的孔壁上形成沿轴向延伸的径向开口,而光孔28和螺孔29的径向开口重合相通,即光孔28和螺孔29共用一径向开口,以在定位部22在髋臼后壁31上固定时,螺孔29进行定位、光孔28进行加压。

主板体2的正面23为沿竖向延伸的凹弧曲线延伸的凹弧面,背面24为沿竖向延伸的凸弧曲线延伸的凸弧面,并且因为主板体2选用的材质为模型钢,所以该主板体2自身具备一定的弹性和韧性,可实现对髋臼后壁31的压紧固定。

如图3所示,在使用时,该接骨板安装在骨盆的背面24(即骨盆面向人体身后的一面),针对髋臼后壁31粉碎性骨折的特点,在各骨折块上对应安装接骨板,即在髋臼后壁31上安装多个与各骨折块分别对应的接骨板,而就每个接骨板而言,接骨板的连接部21贴附在髋臼后壁31的臼顶32,连接部21的锚定刺26刺入臼顶32上的髋臼盂唇上,接骨板的主板体2正面23吻合贴附在髋臼后壁31的表面上;然后从组合螺钉孔27和螺钉穿孔25中分别穿入螺钉,以实现接骨板在髋臼后壁31上的固定。

本实施例中接骨板能达到对骨骼外形的良好服帖并起到良好弹性加压效果。在临床应用中,经改进后的髋臼后壁31围关节弹性接骨板,术中不需要反复塑形、调整即可达到对骨骼外形的良好贴服并有效弹性加压。应用此接骨板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降低并发症率。对于手术操作人员可降低其对钢板塑形熟练程度的要求,缩短手术学习曲线。

另外,根据手术需要,在需要连接部21更加稳固的锚定在髋臼后壁31上的情况下,锚定刺26可单独刺入髋臼后壁31的臼顶32或刺穿髋臼盂唇而刺入臼顶32中。

本实用新型中髋臼后壁围关节弹性接骨板的其他实施例:该锚定刺也可以是在连接部的正面通过焊接、粘接、螺纹连接等形式固定的刺针,还可以是通过冲压、铸造等工艺在连接部的正面形成的突刺。

本实用新型中弹性接骨板的实施例:本实施例中弹性接骨板的结构与上述实施例中髋臼后壁围关节弹性接骨板的结构相同,区别仅在于使用的范围更广,即该弹性接骨板既可以使用在髋臼后壁上,也可以使用在骨骼部位,如股骨、髌骨、锁骨、肱骨等。

本实用新型中内固定器的实施例:如图4所示,该内固定器由一个解剖接骨板4和多个围关节接骨板5组合而成,其中围关节接骨板5的结构与上述实施例中髋臼后壁围关节弹性接骨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在使用时,该内固定器需安装在骨盆6的背面,首先将各个围关节接骨板5分别对应的固定在髋臼后壁31的各个骨折块上,然后用解剖接骨板4压紧在围关节接骨板5的定位部,解剖接骨板4贴附固定在髋骨3的臀下线—髋臼后壁—坐骨体上,以通过解剖接骨板4在围关节接骨板5的压紧作用,加固围关节接骨板5的定位部在髋臼后壁31上的连接,同时也会从各个骨折块的底部进行约束限位而定位各个骨折块的相对位置。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