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术中组织牵拉固定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41994阅读:441来源:国知局
一种术中组织牵拉固定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手术辅助器械,具体涉及一种术中组织牵拉固定器,用于对组织的钳夹固定和牵拉。



背景技术:

当前临床上进行颈部手术、腹腔手术等,朝着无创化、微创化的方向发展,不仅可降低手术风险,而且可以减小对患者身体的损伤、降低出血量,有利于术后恢复过程。

微创手术虽然有着很多的优势,但其较传统的手术相比,术野有限,很难进行多人配合。在一些微创手术中,对于一些比较微小的病理组织、人体正常组织等就比较难以进行切除、止血等操作;而如果不能很好地固定这些组织,可能在操作过程中对周围的其他器官、组织等造成损伤。

目前在手术过程中,没有一种能专门用于对微小的组织进行钳夹、固定的工具,这样在手术操作过程中就会遇到很多问题,不仅影响手术效率,而且容易造成医源性损伤。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术中组织牵拉固定器,能以微创的方式对特定位置的微小组织进行钳夹固定,以便于术中针对该微小组织的操作。

为了实现上述任务,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术中组织牵拉固定器,包括穿刺针,穿刺针安装在一个手柄的前端并与手柄内部连通,在手柄上设置有可滑动的推钮;所述的穿刺针的前端内部设置有一对固定圈,一根导丝的一端固定在其中一个固定圈上,导丝的另一端穿过另一个固定圈后,顺着穿刺针内部到达手柄中并与所述的推钮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的手柄内部空心,手柄的表面上沿手柄的长度方向开设有推槽,推槽边缘设置有刻度,所述的推钮装配在推槽上。

进一步地,所述的手柄表面间隔设置有多个固定槽,固定槽与所述的推槽连通;所述的手柄下表面连接有一根伸入到手柄内部的连板,手柄内部设置有第一滑槽,第一滑槽中装配有滑块,所述的连板与滑块铰接,所述的导丝连接在连板上。

进一步地,所述的术中组织牵拉固定器还包括一根滑管,滑管前端连接有一个空心锥台状的转套,转套前端边缘对称开设有卡口;所述的滑管和转套共同套在穿刺针上且可沿穿刺针滑动。

进一步地,所述的手柄上套装有一个空心的滑套,滑套的侧面上开设有条形口,滑套内部对称设置有卡键,卡键装配在开设于手柄上的第二滑槽中;所述的滑管连接在滑套的前端面上。

进一步地,所述的导丝采用记忆钢丝。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技术特点:

1.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微创的辅助手术工具,能在手术中不同时期介入到手术操作中,具有精准定位、微创且调节方便的特点,对术区的影响小,同时也不会对主刀医生造成额外影响;

2.本实用新型可对微小的组织进行有效的钳夹、牵拉和固定,使组织能更好地凸显于术野中,以方便针对该组织进行切除等操作,也能为医生提供更好的视野环境;

3.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应用于各类需要组织固定、牵拉等的有创、无创或微创手术中,为医生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辅助工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手柄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穿刺针前端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滑套和滑管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滑管前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组织被钳夹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代表:1—手柄,2—推槽,3—刻度,4—固定槽,5—推钮,6—滑套,7—滑管,8—穿刺针,9—固定圈,10—导丝,11—连板,12—滑块,13—第一滑槽,14—转套,15—卡口,16—卡键。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思路是,利用一根穿刺针从体外穿刺到手术中需要进行组织钳夹固定的部分,穿刺针提供了一个可供导丝活动的通道,导丝自穿刺针前端伸出,通过对导丝的控制,使导丝伸出的部分形成一个活套圈结构,在其他手术器械的配合下,使组织进入活套圈中,然后收紧活套圈,这样就对组织进行了钳夹固定,具体结构介绍如下:

遵从上述技术方案,如图1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术中组织牵拉固定器,包括穿刺针8,穿刺针8安装在一个手柄1的前端并与手柄1内部连通,在手柄1上设置有可滑动的推钮5;所述的穿刺针8的前端内部设置有一对固定圈9,一根导丝10的一端固定在其中一个固定圈9上,导丝10的另一端穿过另一个固定圈9后,顺着穿刺针8内部到达手柄1中并与所述的推钮5连接。

本实用新型用到了一根穿刺针8,穿刺针8与普通的穿刺针8结构基本相同,即整体硬质且前端为斜面以利于穿刺;不同的是本实用新型的穿刺针8较长一些,以便适应不同位置的钳夹固定需求。本实用新型为了对组织进行钳夹,采用了活套圈结构。具体实现方法为,在穿刺针8前端内部设置了一对固定圈9,采用一根高强度和韧性的导丝10,例如采用记忆钢丝,使导丝10的一端固定在一个固定圈9(该固定圈9可以很小)上,然后将导丝10的另一端再穿过另一个固定圈9。

导丝10具有很好的韧性,那么在后端(靠近手柄1的一端)向前推导丝10时,由于导丝10的一端已经固定,那么在推力的作用下,位于穿刺针8内部的导丝10将不断地穿过固定圈9,从而会在穿刺针8前端形成一个活套圈,如图1、图3和图6所示。这个活套圈的大小可以调节,取决于向前推动导丝10的程度,即越向前推动导丝10,该活套圈越大,而往后拉动导丝10,活套圈越小。

为了便于对导丝10的控制,导丝10穿过穿刺针8内部进入手柄1中,并最终与手柄1上的推钮5连接。向前推动推钮5,导丝10从套圈中伸出并形成大小不一的活套圈,而向后推动推钮5,活套圈将越来越小并直至导丝10全部收回到穿刺针8前端内部。

如图6的示例中,推动推钮5使导丝10前端形成活套圈,然后在其他手术器械的帮助下,使需要钳夹的组织伸入到活套圈中,再向后推动推钮5,使组织被夹紧在套圈和穿刺针8前端之间,由此可以对组织进行各种操作,如切割、打结等。

在穿刺之前,将推钮5向后推动,使导丝10全部收入到穿刺针8前端内部,由于导丝10直径较小,因此极限状态是导丝10自其中一个固定圈9沿直线到达另一个固定圈9,继而向后延伸。这种状态下,导丝10全部位于穿刺针8中,不影响穿刺过程。到达使用位置后,再推动推钮5使导丝10伸出。

如图1、图2所示,手柄1内部空心,手柄1的表面上沿手柄1的长度方向开设有推槽2,推槽2边缘设置有刻度3,所述的推钮5装配在推槽2上。通过刻度3可以掌控导丝10伸出的长度。

当活套圈对组织钳夹固定后,需要保持一定时间以进行其他手术操作,这就需要对活套圈的大小进行固定,即要保持推钮5的位置。为此,本方案中,手柄1表面间隔设置有多个固定槽4,固定槽4与所述的推槽2连通;所述的手柄1下表面连接有一根伸入到手柄1内部的连板11,手柄1内部设置有第一滑槽13,第一滑槽13中装配有滑块12,所述的连板11与滑块12铰接,所述的导丝10连接在连板11上。连板11有两个作用,其一是与导丝10连接,推动或向后拉导丝10,其二是卡在合适的固定槽4中,以对推钮5的位置进行固定。由于推钮5固定时需要将连板11推入到固定槽4中,为保持结构稳定,设置了第一滑槽13和滑块12。向固定槽4中推动连板11时,连板11相对于滑块12一定程度旋转,但仍保持连接。

上述结构实现了对组织的钳夹和固定,但在手术操作中,为了暴露术野同时利于操作,有时还需要将钳夹后的组织进行一定程度的旋转。由于导丝10较软,如直接旋转穿刺针8,将会使导丝10前端打结,起不到旋转组织的作用。为此本方案的术中组织牵拉固定器还包括一根滑管7,滑管7前端连接有一个空心锥台状的转套14,转套14前端边缘对称开设有卡口15;所述的滑管7和转套14共同套在穿刺针8上且可沿穿刺针8滑动。

如图1、图4、图5和图6所示,当穿刺针8到达合适位置并对组织进行钳夹以后,顺着穿刺针8向前推动滑管7。转套14的作用是顺着穿刺针8推动时撑开穿刺针8所经过的部位,以便于滑管7经过。为此,转套14的结构是一端大一端小,整体为锥台形结构,但内部空心与滑管7贯连。

在图6的示例中,当将转套14推到越过穿刺针8前端以后,转套14上的一对卡口15将卡在已经钳夹住组织的活套圈的两侧,此时保持转套14的位置,然后整体旋转固定器,由于此时活套圈与转套14有两处位置接触且间隔一定距离,这样在转动的过程中,活套圈上的导丝10就不会相互接触打结,可以使活套圈夹住组织进行旋转。

为便于对滑管7和转套14的操作,手柄1上套装有一个空心的滑套6,滑套6的侧面上开设有条形口,滑套6内部对称设置有卡键16,卡键16装配在开设于手柄1上的第二滑槽中;所述的滑管7连接在滑套6的前端面上。卡键16和第二滑槽是为了保证滑套6能沿着手柄1滑动,而不发生转动;而条形口则是为了暴露出手柄1上设置推钮5的部分,避免影响推钮5的操作。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