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康复辅具,尤其是涉及一种防褥疮的气动枕桥。
背景技术:
褥疮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可分为外源性、原发性、内源性及继发性等类型。外源性因素产生于软组织之上的机械应力,包括压迫、剪切力及摩擦力;内源因素决定于软组织衰竭的敏感性,包括营养不良、贫血、失禁及感染等。在这些病理因素中,多数支持褥疮的主要因素是长期压迫不活动。最常用的方法是为长期卧床的病人定时翻身,一般两个小时左右翻身一次。翻身的目的是改变身体受压的部位,尽量减少身体同一位置的受压时间。
褥疮护理用枕桥可以有效的防止褥疮的产生。但是市场上常见的枕桥虽然有成本低,制造简单等优点,但是在使用过程中更是存在工作量大,操作不方便等缺点。
另一种防治褥疮用的设备是一种气袋波动式褥疮防治床垫。气袋相隔分成两组,通过气泵对其交替充放气,使两组气袋轮流处于增压和减压状态支撑病人,并对病人产生按摩作用,促进血液循环,防治褥疮。但是这种床垫并不能释放病患者的受压迫部位,不能很好地防治褥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防褥疮的气动枕桥。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防褥疮的气动枕桥,包括左侧背部气体枕桥、右侧背部气体枕桥、左侧膝部气体枕桥、右侧膝部气体枕桥和充气泵,左侧背部气体枕桥和右侧背部气体枕桥分别通过通气管与充气泵相连,左侧膝部气体枕桥通过通气管与左侧背部气体枕桥相连,右侧膝部气体枕桥通过通气管与右侧背部气体枕桥相连。
所述左侧背部气体枕桥和右侧背部气体枕桥通过中间连接气囊相连,并且对称 连接在中间连接气囊的两侧;左侧背部气体枕桥和右侧背部气体枕桥各包括下层三角形充气袋和上层柱状充气袋;两个下层三角形充气袋分别通过通气管与充气泵相连;两个上层柱状充气袋通过中间连接气囊连通,并统一与充气泵相连;所述左侧膝部气体枕桥和右侧膝部气体枕桥分别与相应的下层三角形充气袋相连。
所述三角形充气袋充满气后的倾角为30°。
所述两个上层柱状充气袋和中间连接气囊各包括多段充气柱,并且整齐排列成多个列,同一列的三段充气柱相连通;各列充气柱按排列顺序分为奇数组和偶数组,奇数组的充气柱通过通气管顺序连通并与充气泵相连,偶数组的充气柱通过通气管顺序连通并与充气泵相连。
所述两个上层柱状充气袋和中间连接气囊的各段充气柱表面都均匀分布有直径为2mm的出气小孔。
所述左侧膝部气体枕桥和右侧膝部气体枕桥为凸弧形充气袋,左侧膝部气体枕桥和右侧膝部气体枕桥之间通过连接带相连。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成本低,并且操作方便,工作量小。当不需要充气侧卧使用时,该气动枕桥下层充分放气后,上层可以由充气泵充放气继续工作,铺在病患者身下,这时该气动枕桥可以继续工作。当病患者需要侧卧时,通过充气泵的控制即可给一侧的枕桥充气,从而使病患侧卧。减少背部的长时间压迫。
附图说明
图1为给右侧枕桥充气后的结构状态示意图。
图2为下层未充气,仅上层交替充气的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参见图1、2,本实用新型的防褥疮的气动枕桥,包括左侧背部气体枕桥1、右侧背部气体枕桥2、左侧膝部气体枕桥3、右侧膝部气体枕桥4和充气泵5,左侧背部气体枕桥和右侧背部气体枕桥分别通过通气管与充气泵相连,左侧膝部气体枕桥通过通气管6与左侧背部气体枕桥相连,右侧膝部气体枕桥通过通气管7与右侧背部气体枕桥相连。
其中,左侧背部气体枕桥和右侧背部气体枕桥通过中间连接气囊8相连,并且 对称连接在中间连接气囊的两侧;左侧背部气体枕桥和右侧背部气体枕桥各包括下层三角形充气袋11、21和上层柱状充气袋12、22;两个下层三角形充气袋分别通过通气管9、10与充气泵相连;两个上层柱状充气袋通过中间连接气囊连通,并统一与充气泵相连;左侧膝部气体枕桥和右侧膝部气体枕桥分别与相应的下层三角形充气袋相连。
本实用新型中的三角形充气袋充满气后的倾角为30°。
本实用新型中的两个上层柱状充气袋和中间连接气囊各包括多段充气柱,并且整齐排列成多个列,同一列的三段充气柱相连通;各列充气柱按排列顺序分为奇数组和偶数组,奇数组的充气柱通过通气管顺序连通并通过通气管13与充气泵相连,偶数组的充气柱通过通气管顺序连通并通过通气管14与充气泵相连。
通过通气管两个上层柱状充气袋和中间连接气囊的各段充气柱表面都均匀分布有直径为2mm的出气小孔。
所述左侧膝部气体枕桥和右侧膝部气体枕桥为凸弧形充气袋,左侧膝部气体枕桥和右侧膝部气体枕桥之间通过连接带15相连。
图2为下层未充气,仅上层交替充气的状态示意图。这时,可以和传统床垫一样直接铺在病患者身下,以中间连接气囊8为中心,左侧背部气体枕桥1和右侧背部气体枕桥2对称放置,左侧膝部气体枕桥3和右侧膝部气体枕桥4铺放在病患者膝关节处。当需要使用时,只需给一侧充气即可,如图1为给右侧枕桥充气后的结构状态示意图。通过控制充气泵5给左侧背部气体枕桥1充气,同时通过通气管6给左侧膝部气体枕桥3充气。当充满气后,由于右侧未充气呈扁平状态,故可以使病患者向右侧卧,左侧膝部气体枕桥也会使病患者左腿屈曲,达到活动肢体的目的。当需要放气时,控制充气泵5,通过换向阀给左侧背部气体枕桥1放气。
另一方面,上层的交替充气层一直处于工作状态,由充气泵5利用换向阀(图中未画出)通过通气管给上层柱状充气袋的两部分交替通气,使其具有按摩病患者背部,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充气柱表面均匀分布有直径约为2mm的小孔,由小孔喷出的气体,可以达到使病患者背部与膝部干燥的效果。
充气泵主要有三个按键,分别是总开关,上层压力调节旋钮和下层压力调节旋钮。另外,充气泵由四道气孔实现对气动枕桥的充放气过程。分别在充气泵的侧面和后面分布有上层奇偶两部分双气道和下层左右枕桥双气道。病患者家属仅需控制充气泵5,即可给病患者侧翻身体,释放被压迫部位,从而预防褥疮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