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备远红外功能的发热编织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28217阅读:27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加热制品,具体是一种具备远红外功能的发热编织布。



背景技术:

传统的加热布一般都是使用电阻丝、硅胶加碳粉生产的加热板、碳纤维编织网等材料以及铜箔、铜片作为电极设计生产。其电阻值高,加热电流大、功率大,加热速度在2min-10min,加热速度慢。加热材料和电极之间的连接结构不稳定、牢固,容易因为接触不良而影响加热效果,甚至导致打火发生火灾;垫之间使用锡焊接而成,由于大功率加热造成控制比较复杂,除加热取暖外不具备其他功能。加热布厚重,不柔软透气;加热丝或者加热片与电极需要缝纫连接,其加工时间长,费时费工,生产成本高,生产效率低,加热不可靠,使用寿命短。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备远红外功能的发热编织布,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具备远红外功能的发热编织布,包括高支棉、铜网、碳纤维和自粘胶无纺布,所述铜网为发热编织布的正负电极,铜网和碳纤维使用高支棉作为基材进行编织形成发热编织布本体,且铜网和碳纤维相互接触,所述发热编织布本体的上下两侧面设有自粘胶无纺布进行粘贴。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铜网为铜质网带或镀锡铜网。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碳纤维为1K、2K或6K碳纤维。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碳纤维的型号和行距及正负电极的宽度和距离根据发热的温度和碳纤维的电阻来确定,作为优选,所述正负电极之间的距离为50mm-2000mm,电极宽度为3mm-20mm,碳纤维之间的行距为6mm-30mm。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发热编织布本体的幅宽为1-3m。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正负电极电连接外部电源或移动电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发热快,发热时间仅需2s~8s;材质轻薄柔软透气,发热编织布本体的上下两侧面设有自粘胶无纺布进行粘贴,保证发热编织布本体在弯曲或重叠时不会发生短路现象,更加安全;低电流、低功耗;正负电极与碳纤维发热材料的结构牢固稳定、可靠,性价比高;同时还可以将不同规格要求的发热布在一个版面上实现整合,能够简化生产工艺,发热编织布本体具备4um~17um远红外发热功能,具有一定的远红外理疗保健的功能,可以广泛的使用在人体保健理疗的穿戴用品、汽车用品、保温穿戴用品、床上用品等行业。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具备远红外功能的发热编织布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高支棉、2-铜网、3-碳纤维、4-自粘胶无纺布。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请参阅图1,一种具备远红外功能的发热编织布,包括高支棉1、铜网2、碳纤维3和自粘胶无纺布4,所述铜网2为发热编织布的正负电极,铜网2和碳纤维3使用高支棉1作为基材进行编织形成发热编织布本体,且铜网2和碳纤维3相互接触,所述发热编织布本体的上下两侧面设有自粘胶无纺布4进行粘贴,保证发热编织布本体在使用时出现弯曲或重叠情况时不会发生短路现象,更加安全。

所述铜网2为铜质网带或镀锡铜网。

所述碳纤维3为1K、2K或6K碳纤维。

所述碳纤维3的型号和行距及正负电极的宽度和距离根据发热的温度和碳纤维的电阻来确定,作为优选,所述正负电极之间的距离为50mm-2000mm,电极宽度为3mm-20mm,多根碳纤维3的行距为6mm-30mm。

所述发热编织布本体的幅宽为1-3m。

所述正负电极电连接外部电源或移动电源,使用方便灵活。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发热快,发热时间仅需2s~8s;材质轻薄柔软透气,发热编织布本体的上下两侧面设有自粘胶无纺布进行粘贴,保证发热编织布本体在使用时出现弯曲或重叠情况时不会发生短路现象,更加安全;低电压、低功耗;正负电极与碳纤维发热材料的结构牢固稳定、可靠,性价比高;同时还可以将不同规格要求的发热布在一个版面上实现整合,能够简化生产工艺,发热编织布本体具备4um~17um远红外发热功能,具有一定的远红外理疗保健的功能,可以广泛的使用在人体保健理疗的穿戴用品、汽车用品、保温穿戴用品、床上用品等行业。

上面对本专利的较佳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专利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专利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