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态运动仪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66213阅读:373来源:国知局
静态运动仪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静态运动仪。



背景技术:

现代人们生活节奏快,使人体常处于亚健康状态,身体机能不能很好的工作,使毒素沉积在体内造成身体的疾病,怎样才能在不运动的情况下调节身体机能达到良好的身体状态是现代人们关心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静态运动仪,用以实现在人体不运动的情况下利用电磁线圈的振动波使皮下组织进行有规律的运动,达到调节人体机能的作用。

上述的目的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静态运动仪,其组成包括:外壳体、电磁线圈、CPU中央处理器,所述的外壳体包括箱体1与箱盖2,所述的箱体1与所述的箱盖2通过转轴3连接,所述的箱体1内装入电路板所述的电路板包括电源输入端,所述的电源输入端通过导线连接恒温发热片、CPU中央处理器与达林顿驱动器,所述的CPU中央处理器通过导线连接操作按键6,所述的CPU中央处理器通过导线连接LCD显示屏5,所述的CPU中央处理器通过导线连接所述的达林顿驱动器,所述的达林顿驱动器通过导线连接电磁线圈。

所述的静态运动仪,所述的箱体1内设置操作面板4,所述的电路板连接操作面板4,所述的操作面板4设置在所述的电路板的上方,所述的操作面板4包括所述的LCD显示屏5,所述的LCD显示屏5的右侧设置所述的操作按键6,所述的LCD显示屏5的右下端设置指示灯7,所述的LCD显示屏5的左下端设置电源接口8与探头接口9。

所述的静态运动仪,所述的探头接口9内插入带导电金属的插头,所述的插头上连接导线,所述的导线的一端连接探头,所述的探头内装入电磁线圈。

所述的静态运动仪,所述的恒温发热片的温度是37度~38度。

所述的静态运动仪,所述的电磁线圈的功率是1赫兹~10000000赫兹。

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使用单片机内部的定时器产生稳定的1Hz~10000000Hz的PWM脉冲输出,相比于模拟电路产生的脉冲来讲,单片机产生的频率更稳定,不会因温度和元器件老化而导致频率误差。而且可调节频率范围更宽,速度更快。

2.本实用新型采用8路达林顿管芯片ULN2803 做为功率驱动输出,相比于使用场效应管的控制来说减少了发热问题,而且体积更小,成本更低,稳定性更好。因为电磁线圈的输出功率小于5W,所需要的控制电流不大,不会导致系统电源效大的压降,不会对供电电源造成压力。且单片机频率输出部分有频率和功耗双重输出,输出的平均电流较小。而且ULN2803芯片中使用了4路达林顿管并联做为频率输出的功能,很好地保证了安全性和稳定性。

3.本实用新型的恒温加热片,在电源电压在5V时可稳定输出37~38度。因其内部的电阻固定,所以温度不会漂移,不会导致烫伤等问题。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电气框图。

附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操作面板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一种静态运动仪,其组成包括:外壳体、电磁线圈、CPU中央处理器,所述的外壳体包括箱体1与箱盖2,所述的箱体1与所述的箱盖2通过转轴3连接,所述的箱体1内装入电路板所述的电路板包括电源输入端,所述的电源输入端通过导线连接恒温发热片、CPU中央处理器与达林顿驱动器,所述的CPU中央处理器通过导线连接操作按键6,所述的CPU中央处理器通过导线连接LCD显示屏5,所述的CPU中央处理器通过导线连接所述的达林顿驱动器,所述的达林顿驱动器通过导线连接电磁线圈。

所述的电源输入端将电流提供给恒温发热片、CPU中央处理器与达林顿驱动器(达林顿驱动器型号是ULN2803),所述的CPU中央处理器接收操作按键6的信号输入,所述的CPU中央处理器将信号单向传输给LCD显示屏5,所述的CPU中央处理器将PWM信号单相传输给所述的达林顿驱动器,所述的达林顿驱动器将信号单相传输给电磁线圈。

实施例2

实施例1所述的静态运动仪,所述的箱体1内设置操作面板4,所述的电路板连接操作面板4,所述的操作面板4设置在所述的电路板的上方,所述的操作面板4包括所述的LCD显示屏5,所述的LCD显示屏5的右侧设置所述的操作按键6,所述的LCD显示屏5的右下端设置指示灯7,所述的LCD显示屏5的左下端设置电源接口8与探头接口9。

探头接口9内装入导电金属,使探头插头上自带的导电金属与探头接口9内的导电金属接触,使电路连通。

实施例3

实施例2所述的静态运动仪,所述的探头接口9内插入带导电金属的插头,所述的插头上连接导线,所述的导线的一端连接探头,所述的探头内装入电磁线圈。

实施例4

实施例1所述的静态运动仪,所述的恒温发热片的温度是37度~38度。

实施例5

实施例1所述的静态运动仪,所述的电磁线圈的功率是1赫兹~10000000赫兹。

当然,上述说明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并不仅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范围内所做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也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