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手高度可调的按摩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37100阅读:483来源:国知局
扶手高度可调的按摩椅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按摩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扶手高度可调的按摩椅。



背景技术:

市面常见的按摩机包括椅子型按摩机和专门按摩腿脚的按摩脚凳,这样在按摩时无法实现对于背部和腿部的同时按摩。故而,现有的按摩机开始将椅座、靠背、扶手和脚凳设置在一起,通过在靠背和脚凳中设置按摩件,达到按摩使用者全身的目的。但是,这种按摩机的扶手通常为固定设置,高度无法进行调节,在对不同的身高、年龄阶段的人群进行按摩操作时,扶手的高度无法调整,会导致相对一些过高或过低,会使其在按摩时感觉手部不舒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实用性强的扶手高度可调的按摩椅。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扶手高度可调的按摩椅,包括支撑底座、座椅面板、扶手、靠背及腿部按摩部;所述支撑底座设置两对称设置的八字形撑脚,两撑脚间通过横梁相连;所述扶手包括下端固连于所述座椅面板上表面的下扶手体和可相对该下扶手体进行上下移动的上扶手体,所述上扶手体和下扶手体之间设有用于调节两者之间的间距的距离调节结构。本实用新型中扶手分为两部分设置,上扶手体的高度可相对下扶手体进行位置调整,进而调节扶手的高度,适应不同的人群对于扶手高度的需求。

进一步的,所述距离调节结构包括对称设于所述下扶手体内的第一调节组件和第二调节组件。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调节组件包括摇臂、固连于摇臂端部的内传动齿轮、传动套设与该内传动齿轮的外传动齿轮、用于容置外传动齿轮的第一齿轮槽、连通于该第一齿轮槽的第一条形通腔及可上下动作置于该第一条形通腔内的第一推动杆;设置了内传动齿轮和外传动齿轮,增大了直径,进而摇臂摆动一圈时的传动距离增大,减小摇臂的摆动圈数,操作更为轻松;通过摇动摇臂,即可带动内传动齿轮转动,内传动齿轮驱动外传动齿轮转动,外传动齿轮与第一从动齿带相配合即可推动第一推动杆上下移动,从而推动上扶手体上下动作。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推动杆右侧设有第一从动齿带,所述外传动齿轮设于该第一推动杆右侧,可与该第一从动齿带传动配合。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调节组件包括转动杆、固连于该转动杆的从动齿轮、套设与该从动齿轮与外传动齿轮外的皮带、用于容置从动齿轮的第二齿轮槽、连通于该第二齿轮槽的第二条形通腔及可上下动作置于该第二条形通腔内的第二推动杆;从动齿轮与外传动齿轮之间通过皮带实现传动连接,进而外传动齿轮转动即可带动从动齿轮转动,所以只需在外传动齿轮处设置一个摇臂即可,摇臂摇动即可带动从动齿轮和外传动齿轮一同转动,操作更为简便。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推动杆左侧设有第二从动齿带,所述从动齿轮设于该第二推动杆左侧,可与该第二从动齿带传动配合;同时两个推杆同时动作,对上扶手体的支撑效果更好。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推动杆上部固连于所述上扶手体下表面,所述座椅面板对应于所述第一推动杆位置设有容置腔;当未使用时将上扶手体回复至与下扶手体相贴合的位置,此时推动杆的下端即可置入容置腔内。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推动杆上部固连于所述上扶手体下表面,所述座椅面板对应于所述第二推动杆位置设有容置腔;当未使用时将上扶手体回复至与下扶手体相贴合的位置,此时推动杆的下端即可置入容置腔内。

更进一步的,所述摇臂端部形成一环形凸缘,所述内传动齿轮通过螺钉固连于该环形凸缘上,连接更为牢固。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扶手的高度可进行调节,可适应不同身高、年龄阶段的按摩者的扶手高度需求,扶手调节操作简便,使用更为舒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

如图1-2所示,一种扶手高度可调的按摩椅,包括支撑底座1、固连于该支撑底座1上的座椅面板2、扶手3、靠背4及腿部按摩部7;所述支撑底座1设置两对称设置的八字形撑脚,两撑脚间通过横梁相连;具体的,所述扶手3包括下扶手体31和上扶手体32,所述下扶手体31下端固定连接于所述座椅面板2上表面,所述下扶手体31可相对该下扶手体31进行上下移动,所述上扶手体32和下扶手体31之间设有用于调节两者之间间距的距离调节结构,通过调节两者之间的间距,进而调节扶手的高度;所述距离调节结构包括第一调节组件和第二调节组件,该第一调节组件和第二调节组件对称设于所述下扶手体31内;所述第一调节组件包括摇臂51、内传动齿轮52、外传动齿轮53、第一齿轮槽54、第一条形通腔55以及第一推动杆56;所述内传动齿轮52固定连接于摇臂51端部,所述外传动齿轮53传动套设与该内传动齿轮的外,所述第一齿轮槽54用于容置外传动齿轮,所述第一条形通腔55连通于该第一齿轮槽54,所述第一推动杆56可上下动作置于该第一条形通腔55内;所述第一推动杆56右侧设有第一从动齿带57,所述外传动齿轮设于该第一推动杆56右侧,可与该第一从动齿带57传动配合,进而外传动齿轮转动时即可推动第一推动杆56上下移动;所述第二调节组件包括转动杆61、从动齿轮62、皮带63、第二齿轮槽64、第二条形通腔65以及第二推动杆66;所述从动齿轮62固定连接于该转动杆61,所述皮带63套设与该从动齿轮62与外传动齿轮53外,进而外传动齿轮53转动即可带动从动齿轮62转动,故而设置一个摇臂即可;所述第二齿轮槽64用于容置从动齿轮,所述第二条形通腔65连通于该第二齿轮槽64,所述第二推动杆66可上下动作置于该第二条形通腔65内;所述第二推动杆66左侧设有第二从动齿带67,所述从动齿轮设于该第二推动杆66左侧,可与该第二从动齿带67传动配合,进而从动齿轮转动即可推动第二推动杆66上下动作。

所述第一推动杆56和第二推动杆66上部均固定连接于所述上扶手体32下表面,进而推动时两个推动杆同时进行操作,更为稳定;优选的,所述座椅面板2对应于所述第一推动杆56和第二推动杆66位置均开设有容置腔21;所述摇臂51端部形成一环形凸缘,所述内传动齿轮52通过螺钉固定连接于该环形凸缘上,进而使得该内传动齿轮52与摇臂连接牢固,不易发生滑动。

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