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血液透析治疗的应急回血管路以及透析管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35681阅读:612来源:国知局
用于血液透析治疗的应急回血管路以及透析管路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血液透析治疗的应急回血管路以及透析管路。



背景技术:

血液透析是血液净化技术的一种,其所用到的设备主要包括血路管和透析器,由血泵机械蠕动将患者血液从体内抽出来后送入透析器进行净化,净化后的血液通过管路进入到带有滤网的静脉壶,血液经静脉壶截留空气和血凝块后沿着管路返回人体内。但是由于患者在进行血液透析治疗时可能存在一些其他的并发症,如某些有活动性出血或存在高危出血倾向的透析患者,以及某些高凝的患者,其血液在流经静脉壶时容易造成静脉壶中滤网的堵塞,而一旦滤网发生了堵塞,需要护理人员紧急回输体外循环血液以及更换整个静脉管路。但是如若无法回输体外循环血液,则会浪费管路中已存在的大量血液,极其不利于患者健康的恢复,同时也会延误患者的治疗时间和增加护士的工作量。在目前市面上,大多会采用肝素或低分子肝素等抗凝物质来抑制静脉壶内形成血凝块,进而防止静脉壶中滤网的堵塞,但是肝素或低分子肝素等物质会造成患者出血风险的增加,进而造成后续治疗经费和医疗风险的增加,甚至会影响患者的预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血液透析治疗的应急回血管路以及透析管路,尤其适用于体外循环发生严重凝血堵塞时,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血液透析装置堵塞后血液无法及时回输及静脉管路更换不便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用于血液透析治疗的应急回血管路,包括第一静脉壶、第二静脉壶、第一通道、第二通道、第三通道和第四通道;所述第一通道、所述第一静脉壶和所述第二通道依次串联形成主通路;所述第三通道的入口端与所述第一通道连通,所述第一通道、所述第三通道、所述第二静脉壶和所述第四通道依次串联形成辅通路,所述主通路和所述辅通路可选择性关闭。

进一步,还包括第一三通阀;所述第一三通阀的入口端连接所述第一通道,其两个出口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三通道和所述第一静脉壶。该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通过第一三通阀实现第一静脉壶与第二静脉壶的选择性连通与关闭。

进一步,所述第二通道的出口端和所述第四通道的中部连接,使所述第一静脉壶和所述第二静脉壶形成并联。该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便于将并联的主通路和辅通路形成一个整体,设置于一个完整的结构内,且该结构包括一个进口和一个出口。

进一步,还包括第二三通阀;所述第二通道的出口端和所述第四通道的出口端分别连通所述第二三通阀的两个入口,使所述第一静脉壶和所述第二静脉壶形成并联的通路。该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能够根据血液的流通方向调整第二三通阀的阀芯位置,将净化后的血液导入患者体内。

进一步,还包括第五通道;所述第五通道的一端自由,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静脉壶连通。该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第五通道作为备用连接透析器的通道。当第一静脉壶堵塞后,护理人员可以先将第一通道和第三通道接通实现辅通路替换主通路的紧急处理。待护理人员时间充裕时再将第五通道与透析器连接,然后切断第三通道与第一通道的连接,对主通路进行清洗,节省了更换管路时间。

进一步,还包括第一加药装置和第二加药装置;所述第一加药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一通道上,所述第二加药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五通道上。该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通过加药装置可以向通路中添加对患者有利的药物。故在血液进入静脉壶时,在第一通路和第五通路上分别设置第一加药装置和第二加药装置。

进一步,还包括第六通道;所述第六通道的进口端连接于所述第二静脉壶的进口端。该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第六通道可以连接透析器,又可以连接另一个备用通路。

进一步,还包括第一压力检测通道和第二压力检测通道;所述第一压力检测通道的进口端连接所述第一静脉壶的进口端,所述第二压力检测通道的进口端连接所述第二静脉壶的进口端。该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压力检测通道是为了实时检测体外循环静脉管路内的回流阻力,当静脉回路压力逐渐上升时,则提示体外循环凝血的风险也在逐渐增加,此时护理人员应采取措施加强防范,以避免体外循环凝血事件的发生。

进一步,还包括多个通断开关;多个所述通断开关依次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通道、所述第二通道、所述第三通道、所述第四通道、所述第五通道、第六通道、所述第一压力检测通道和所述第二压力检测通道上。该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通断开关可以调节通路的导通和关闭。当通断开关放松时,通路连通,血液正常流动;当通断开关收紧时,通路断开,血液无法经过。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透析管路,包括透析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上述所述的用于血液透析治疗的应急回血管路;血液进入所述第一静脉壶或所述第二静脉壶前,先由所述透析器对血液实施净化处理。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主要包括第一静脉壶、第二静脉壶、第一通道、第二通道、第三通道和第四通道;第一通道、第一静脉壶和第二通道依次串联形成主通路;第三通道的入口端与第一通道连通,第一通道、第三通道、第二静脉壶和第四通道依次串联形成辅通路;主通路和辅通路可选择性关闭。

整个用于血液透析治疗的应急回血管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当主通路工作时可以暂时关闭辅通路,如若主通路发生堵塞,则打开辅通路实施紧急回血,从而避免因凝血所致的患者血液损失,回输完毕后,用辅助通路管线来替换原静脉管线。即将上述辅助管路与透析器下端血液出口处连接,不仅能减少患者血液的浪费、节省更换管路的时间,还能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负担,简化更换管路的操作流程,避免体外循环的整体替换,降低了血液透析治疗体外循环凝血堵管的风险。另外,无需向管路中注射肝素等对患者本身存在不良影响的物质来避免静脉壶内的滤网堵塞。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血液透析治疗的应急回血管路中第一通路与第三通路断开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血液透析治疗的应急回血管路中第三通路连接第一静脉壶进口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血液透析治疗的应急回血管路中连接有第一三通阀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血液透析治疗的应急回血管路中连接有第一三通阀和第二三通阀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A处局部放大图;

图6为图1中B处局部放大图。

图标:10-第一静脉壶;20-第二静脉壶;30-第一三通阀;40-第二三通阀;50-第五通道;60-第一加药装置;70-第二加药装置;80-第一压力检测通道;90-第二压力检测通道;100-通断开关;101-第一通道;102-第二通道;201-第三通道;202-第四通道;203-第六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血液透析治疗的应急回血管路,其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血液透析治疗的应急回血管路中第一通道与第三通道断开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血液透析治疗的应急回血管路中第三通道连接第一静脉壶进口端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血液透析治疗的应急回血管路中连接有第一三通阀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血液透析治疗的应急回血管路中连接有第一三通阀和第二三通阀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1中A处局部放大图;图6为图1中B处局部放大图。如图1~6所示,用于血液透析治疗的应急回血管路的主要结构包括第一静脉壶10、第二静脉壶20、第一通道101、第二通道102、第三通道201和第四通道202。具体地,第一通道101、第一静脉壶10和第二通道102依次串联形成主通路;第三通道201的入口端与第一通道101连通,第一通道101、第三通道201、第二静脉壶20和第四通道202依次串联形成辅通路;主通路和辅通路可选择性关闭。

在现有技术中,当患者的血液经透析器净化后,通过管路进入到带有滤网的静脉壶,血液经静脉壶截留空气和血凝块后沿着管路返回人体内。但是由于患者在进行血液透析治疗时可能存在一些其他的并发症,如某些有活动性出血或存在高危出血倾向的透析患者,以及某些高凝的患者,其血液在流经静脉壶时容易造成静脉壶中滤网的堵塞,而一旦滤网发生了堵塞,需要护理人员紧急回输体外循环血液以及更换整个静脉管路。但是如若无法回输体外循环血液且需更换整个静脉管路,则会浪费管路中已存在的大量血液,极其不利于患者健康的恢复,同时也会延误患者的治疗时间和增加护士的工作量。在目前市面上,大多会采用肝素或低分子肝素等抗凝物质来抑制静脉壶内形成血凝块,进而防止静脉壶中滤网的堵塞,但是肝素或低分子肝素等物质会造成患者出血风险的增加,进而造成后续治疗经费和医疗风险的增加,甚至会影响患者的预后。

本实施例中的用于血液透析治疗的应急回血管路主要包括第一静脉壶10、第二静脉壶20、第一通道101、第二通道102、第三通道201和第四通道202,尤其适用于体外循环发生严重凝血堵塞时;第一通道101、第一静脉壶10和第二通道102依次串联形成主通路;第三通道201的入口端与第一通道101连通,第一通道101、第三通道201、第二静脉壶20和第四通道202依次串联形成辅通路;主通路和辅通路可选择性关闭。

经透析器净化后的血液通过第一通道101进入第一静脉壶10,经第一静脉壶10截留空气和血凝块后再经过第二通道102流入人体内,此为主通路。当第一静脉壶10出现堵塞,血液无法继续流通时,进入第一通道101的血液能够进入第三通道201,由第三通道201引导至第二静脉壶20,经第二静脉壶20截留空气和血凝块后,经第四通道202流入人体内,此为辅通路。当主通路工作的时候可以暂时关闭辅通路,

如若主通路发生严重堵塞,则打开辅通路继续回输体外循环血液,从而避免因凝血所致的患者血液损失,待血液回输完毕后,用辅助通路管线来替换原静脉管线。即将上述辅助管路与透析器下端血液出口处连接,不仅能减少患者血液浪费、节省更换管路的时间,还能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负担,简化更换管路的操作流程,避免体外循环的整体替换,降低了血液透析治疗体外循环凝血堵管的风险。另外,无需向管路中注射肝素等对患者本身存在不良影响的物质来避免静脉壶内的滤网堵塞。

在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如图1~4所示,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一三通阀30;第一三通阀30的入口端连接第一通道101,其两个出口端分别连接第三通道201和第一静脉壶10。其中,三通阀阀体有三个口,此处的第一三通阀30为一进两出,为分流阀。在本实施例中,当第一三通阀30内部阀芯在不同的位置时,其出口不同。例如,阀芯在下部时,左右相通;阀芯在上部时,右出口被堵,左下相通。三通阀能够依照流体的作用方式分为合流阀和分流阀。因合流阀为两个入口一个出口,分流阀为一个入口两个出口,因此第一三通阀30选择分流阀,其入口连接第一通道101中部血液流入处,一个出口连接第三通道201的进口处或是第三通道201中部血液流入处,另一个出口连接第一通道101中部对应的血液流出处。通过第一三通阀30阀芯的位置调节是否为第三通道201或是第一静脉壶10接收血液。

在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如图1~4所示,进一步地,第二通道102的出口端和第四通道202的中部连接,使第一静脉壶10和第二静脉壶20形成并联。

类似地,第二通道102的中部与第四通道202的中部连通、合并为一个通路,使第一静脉壶10和第二静脉壶20形成并联。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通道102的出口端和第四通道202的中部连接,使第一静脉壶10和第二静脉壶20形成并联。并联的第一静脉壶10与第二静脉壶20出口端合为一个通路,不仅能够形成一个完成的结构,即此结构包括一个进口和一个出口,而且简化了结构,节省了材料的投入。

在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如图1~4所示,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二三通阀40;第二通道102的出口端和第四通道202的出口端分别连通第二三通阀40的两个入口,使第一静脉壶10和第二静脉壶20形成并联的通路。其中,第二三通阀40为合流阀。在本实施例中,当第二通道102的中部与第四通道202的中部连接,而后合并会结成一个通道,成一个“Y”字形,第二三通阀40设置在“Y”字形的中心位置。当第二通道102的出口端连接第四通道202的中部时,第二三通阀40设置在连接处。根据血液的流通方向调整第二三通阀40的阀芯位置。

在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如图1~4所示,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五通道50;第五通道50的一端自由,另一端与第二静脉壶20连通。在本实施例中,当第一静脉壶10堵塞连通辅通路后,此时血液依旧通过第一通道101流入第三通道201,再到第二静脉壶20。因此,在第二静脉壶20进口端再连接一个第五通道50,作为备用连接透析器的通道。当第一静脉壶10堵塞后,护理人员可以先将第一通道101和第三通道201接通,待护理人员空闲或不怎么繁忙时将第五通道50与透析器连接,然后切断第三通道201与第一通道101的连接,进而开始对主通路进行清洗,节省了治疗时间。

其中,第五通道50也可以设置在第三通道201的中部。

在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如图1~6所示,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一加药装置60和第二加药装置70;第一加药装置60设置在第一通道101上,第二加药装置70设置在第五通道50上。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加药装置可以向通路中添加对患者有利的药物。故在血液进入静脉壶时,在第一通道101和第五通道50上分别设置第一加药装置60和第二加药装置70。

在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如图1~4所示,进一步地,还包括第六通道203;第六通道203的进口端连接于第二静脉壶20的进口端。在本实施例中,第六通道203可以作为第二静脉壶20的排气侧枝,又可以连接另一个备用通路。此时,连接第二静脉壶20的通路又可作为主通路,该备用通路作为辅通路,继续进行血液净化治疗。

在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如图1~4所示,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一压力检测通道80和第二压力检测通道90;第一压力检测通道80的进口端连接第一静脉壶10的进口端,第二压力检测通道90的进口端连接第二静脉壶20的进口端。在本实施例中,压力检测通道是为了实时检测体外循环静脉管路内的回流阻力,当静脉回路压力逐渐上升时,则提示体外循环凝血的风险也在逐渐增加,此时护理人员应采取措施加强防范,以避免体外循环凝血事件的发生。

在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如图1~5所示,进一步地,还包括多个通断开关100;多个通断开关100依次分别设置于第一通道101、第二通道102、第三通道201、第四通道202、第五通道50、第六通道203、第一压力检测通道80和第二压力检测通道90上。其中,通断开关100可以选择停止夹。在本实施例中,通断开关100可以调节通路的导通和关闭。当通断开关100放松时,通路联通,血液正常流动;当通断开关100收紧时,通路断开,血液无法经过。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透析管路,包括透析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上述所述的用于血液透析治疗的应急回血管路;血液进入第一静脉壶10或第二静脉壶20前,先由透析器对血液进行净化。

在第一通道101和第五通道50的入口端连接有透析器接头,能够通过第一通道101或第五通道50和透析器连接。透析器主要利用半透膜的原理,将患者的血液与透析液同时引入透析器,两者在透析膜的两侧呈反向流动,借助膜两侧的溶质梯度、渗透梯度和压力梯度,不仅可以清除毒素和体内潴留的水分,还可补充体内所需的物质,同时维持体内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将上述管路与透析器连接,不仅完成患者血液净化治疗,而且当主通路发生堵塞时,则打开辅通路继续回输体外循环血液,从而避免因凝血所致的患者血液损失,待血液回输完毕后,用辅助通路管道来替换原静脉管道,不仅能减少患者血液的浪费、节省更换管路的时间,还能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负担,简化更换管路的操作流程,降低了血液透析治疗体外循环凝血堵管的风险。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