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压吸引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259180阅读:771来源:国知局
负压吸引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负压吸引器。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的负压吸引器主要由负压源和吸引管组成,吸引管一端连接负压源,其另一端作为吸引口伸入到创口内清除各类创口积液,比如烧伤溃烂的创口,清除时一般是医生手持吸引管直接操作,创口是暴露在空气中的,使得创口与空气长时间接触容易被感染,使创口难以复原,且在清除时,医生的手是悬空着操作的,由于长时间工作,容易出现手抖或被外界干扰而使吸引管碰撞到创口,可能会给创口造成二次损伤,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也影响治疗效果和效率。

还有现有技术中的吸引管的吸引口较大,由于高的负压可能会造成创口处的组织器官的机械损伤,且吸引口处的材质一般为硬质材料,若不小心捧碰撞到创口可能会给创口带来较大的损伤,给操作人员造成了较大的压力,增加治疗难度,降低了治疗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在负压吸引时可将创口与空气隔离,固定吸引管,避免吸引管因手抖或外界干扰而碰撞到创口的负压吸引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负压吸引器,包括吸引管,还包括透明的保护罩,保护罩上设置有供吸引管穿过的通孔,吸引管的一端穿过通孔延伸至保护罩内。

上述技术方案中,将保护罩覆盖在创口的上方,吸引管穿过通孔伸入保护罩内并清除创口上的积液和其他物质,优选的保护罩由透明材料制成,可清晰的观察到创口表面的情况,方便吸引管清除积液和其他物质,保护罩对吸引管还起到支撑的作用,使操作者不用悬空操作,避免吸引管的吸引口因手抖或外界干扰而碰到创口,提高负压吸引操作的效率和可靠性,减轻操作者的手部负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所述保护罩包括保护罩本体和一个环形连接部,环形连接部成喇叭状,环形连接部的小口端与保护罩本体可拆式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中,由于创口的面积不同,所以需要用到不同大小的保护罩,若都将保护罩做的很大,不仅会造成浪费,而且不方便小创口的处理,本设计中保护罩由保护罩本体和环形连接部拼接而成,环形连接部是喇叭状的,且远离保护罩本体的一端为底面较大的一端,保护罩本体与环形连接部连接后,环形连接部的大口端构成保护罩的新的开口端,由于环形连接部的大口端的开口面积大于保护罩本体的开口面积,即达到了扩大保护罩开口面积的目的,使保护罩能适应不同大小的创口,结构简单,实用性更强。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所述保护罩包括保护罩本体和至少两个环形连接部,各个环形连接部依次连接,环形连接部成喇叭状,相邻两个环形连接部的其中一个环形连接部的小口端连接在另一个环形连接部的大口端上,所述各个环形连接部之间为可拆式连接,其中最靠近保护罩本体的环形连接部的小口端可拆式连接在保护罩本体上。

上述技术方案中,由于创口的面积不同,所以需要用到不同大小的保护罩,若都将保护罩做的很大,不仅会造成浪费,而且不方便小创口的处理,本设计中保护罩由保护罩本体和环形连接部拼接而成,环形连接部是喇叭状的,且远离保护罩本体的一端为底面较大的一端,保护罩本体与环形连接部连接后,环形连接部的大口端构成保护罩的新的开口端,由于环形连接部的大口端的开口面积大于保护罩本体的开口面积,即达到了扩大保护罩开口面积的目的,使保护罩能适应不同大小的创口,环形连接部的数量可以是两个、三个、四个以此类推,依次扩大保护罩的开口面积,且相邻两个环形连接部中靠近保护罩本体的环形连接部的形状小于远离保护罩本体的环形连接部的形状,逐渐扩大保护罩开口端的面积,以适应不同创口大小的需求,安装方便,操作安全可靠。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所述保护罩本体的开口处外周面上设置有L型的第一导槽,环形连接部的小口端内壁上设置有与第一导槽适配的第一卡块,第一卡块与第一导槽形成转动卡接设置,所述第一导槽的一端沿保护罩本体的轴向设置形成第一轴向槽,另一端沿保护罩本体的周向设置形成第一周向槽。

上述技术方案中,保护罩本体的开口处位于环形连接部的小口端处,第一卡块与第一导槽的第一轴向槽对齐并滑入第一轴向槽内,沿第一轴向槽滑移至第一周向槽的位置,通过转动第一卡块滑入第一周向槽,第一卡块与第一轴向槽形成导向滑移配合,与第一周向槽形成卡接限位配合,防止保护罩本体与环形连接部脱开,连接结构简单,易组装和拆卸,方便清洗。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所述保护罩本体的开口处外周面上设置有L型的第二导槽,最靠近保护罩本体的环形连接部的小口端内壁上设置有与第二导槽适配的第二卡块,第二卡块与第二导槽形成转动卡接设置,所述第二导槽的一端沿保护罩本体的轴向设置形成第二轴向槽,另一端沿保护罩本体的周向设置形成第二周向槽,所述相邻两个环形连接部中靠近保护罩本体的环形连接部为第一环形连接部,另一个为第二环形连接部,第一环形连接部的大口端外周面上设置有L型的第三导槽,第二环形连接部的小口端内壁上设置有与第三导槽适配的第三卡块,第三卡块与第三导槽形成转动卡接设置,所述第三导槽的一端沿第一环形连接部的轴向设置形成第三轴向槽,另一端沿第一环形连接部的周向设置形成第三周向槽。

上述技术方案中,保护罩本体的开口处位于环形连接部的小口端处,第二卡块与第二导槽的第二轴向槽对齐并滑入第二轴向槽内,沿第二轴向槽滑移至第二周向槽的位置,通过转动第二卡块滑入第二周向槽,第二卡块与第二轴向槽形成导向滑移配合,与第二周向槽形成卡接限位配合,防止保护罩本体与环形连接部脱开,第一环形连接部的大口端位于第二环形连接部的小口端处,第三卡块与第三导槽的第二轴向槽对齐并滑入第二轴向槽内,沿第二轴向槽滑移至第二周向槽的位置,通过转动第三卡块滑入第二周向槽,第三卡块与第二轴向槽形成导向滑移配合,与第二周向槽形成卡接限位配合,防止第一环形连接部与第二环形连接部脱开,连接结构简单,易组装和拆卸,方便清洗。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所述保护罩本体的开口处端面和环形连接部的大口端端面上均连接有可充放气的气囊。

上述技术方案中,因创口周围的表面可能不是平坦的,气囊的设置可使保护罩与创口周围的表面更好的贴合,且气囊较柔软,与皮肤接触更舒适,缓解患者的紧张感,使得治疗过程更轻松,提高舒适性的同时还能减少创口与空气接触,有利于创口的复原。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所述吸引管位于保护罩内的端部上设置有防止吸引管滑出保护罩的限位弹片,限位弹片相对于吸引管倾斜设置,限位弹片的一端固定在吸引管上,另一端与保护罩的内表面抵触限位设置,所述通孔内壁与限位弹片对应的位置设置有供限位弹片插入或拔出的缺口。

上述技术方案中,限位弹片的设置是为了防止吸引管在使用过程中脱离保护罩,优选的限位弹片设置在吸引管的两侧,缺口的设置是为了方便吸引管与保护罩脱开,手动将限位弹片朝中间按压,使限位弹片紧贴吸引管的外周面,再与缺口对应,滑出保护罩,这样方便清洗和存放,且组装方便,节省时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所述吸引管位于保护罩外的端部套设置有防止吸引管伸入保护罩内的橡胶圈,所述吸引管的外周面上设置有沿其轴向延伸分布的刻度线。

上述技术方案中,橡胶圈的设置是为了避免吸引管因过度伸入保护罩内而碰到创口并对创口造成损伤,因保护罩本体上可能会连接环形连接部,随着环形连接部的个数的增加,保护罩的高度也会随着变大,所以橡胶圈的位置就要离吸引口越远,刻度线的设置是为了方便橡胶圈改变位置,使橡胶圈的移动距离更准确,提高调节效率,更安全可靠。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所述吸引管的吸引口处连接有橡胶套,橡胶套上设置有若干个与吸引管连通的吸孔。

上述技术方案中,因吸引管的材质一般较硬,所以吸引口碰到创口时,造成的损伤也较大,橡胶套可有效减轻碰撞带来的损伤,提高安全性。

采用上述方案,避免了吸引管用手抖或外界干扰而碰撞到创口造成创口二次损伤的问题,将创口与空气隔离,避免了创口被感染的风险,保护罩的大小可调节,适应不同大小的创口,实用性强,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使用更安全可靠。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外观示意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保护罩本体和吸引管的结构爆炸图;

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保护罩本体与环形连接部的结构剖视图;

附图4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保护罩本体与两个环形连接部的结构剖视图;

附图5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局部结构图;

附图6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局部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具体的描述,只用于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定,该领域的技术工程师可根据上述实用新型的内容对本实用新型作出一些非本质的改进和调整。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如图1-6所示,一种负压吸引器,包括吸引管1,还包括透明的保护罩2,保护罩2上设置有供吸引管1穿过的通孔21,吸引管1的一端穿过通孔21延伸至保护罩2内。将保护罩2覆盖在创口的上方,吸引管1穿过通孔21伸入保护罩2内并清除创口上的积液和其他物质,优选的保护罩2由透明材料制成,可清晰的观察到创口表面的情况,方便吸引管1清除积液和其他物质,保护罩2对吸引管1还起到支撑的作用,使操作者不用悬空操作,避免吸引管1的吸引口因手抖或外界干扰而碰到创口,提高负压吸引操作的效率和可靠性,减轻操作者的手部负担。

上述保护罩2包括保护罩本体22和一个环形连接部23,环形连接部23成喇叭状,环形连接部23的小口端231与保护罩本体22可拆式连接。由于创口的面积不同,所以需要用到不同大小的保护罩2,若都将保护罩2做的很大,不仅会造成浪费,而且不方便小创口的处理,本设计中保护罩2由保护罩本体22和环形连接部23拼接而成,环形连接部23是喇叭状的,且远离保护罩本体22的一端为底面较大的一端,保护罩本体22与环形连接部23连接后,环形连接部23的大口端232构成保护罩2的新的开口端,由于环形连接部23的大口端232的开口面积大于保护罩本体22的开口面积,即达到了扩大保护罩2开口面积的目的,使保护罩2能适应不同大小的创口,结构简单,实用性更强。

上述保护罩2包括保护罩本体22和至少两个环形连接部23,各个环形连接部23依次连接,环形连接部23成喇叭状,相邻两个环形连接部23的其中一个环形连接部23的小口端231连接在另一个环形连接部23的大口端232上,所述各个环形连接部23之间为可拆式连接,其中最靠近保护罩本体22的环形连接部23的小口端231可拆式连接在保护罩本体22上。由于创口的面积不同,所以需要用到不同大小的保护罩,若都将保护罩做的很大,不仅会造成浪费,而且不方便小创口的处理,本设计中保护罩2由保护罩本体22和环形连接部23拼接而成,环形连接部23是喇叭状的,且远离保护罩本体22的一端为底面较大的一端,保护罩本体22与环形连接部23连接后,环形连接部23的大口端232构成保护罩2的新的开口端,由于环形连接部23的大口端232的开口面积大于保护罩本体22的开口面积,即达到了扩大保护罩2开口面积的目的,使保护罩2能适应不同大小的创口,环形连接部23的数量可以是两个、三个、四个以此类推,依次扩大保护罩2的开口面积,且相邻两个环形连接部23中靠近保护罩本体22的环形连接部23的形状小于远离保护罩本体2的环形连接部23的形状,逐渐扩大保护罩2开口端的面积,以适应不同创口大小的需求,安装方便,操作安全可靠。

上述保护罩本体22的开口处外周面上设置有L型的第一导槽221,环形连接部23的小口端231内壁上设置有与第一导槽221适配的第一卡块232,第一卡块232与第一导槽221形成转动卡接设置,保护罩本体22的开口处位于环形连接部23的小口端231处,第一卡块232与第一导槽221对齐进入第一导槽221内,并通过转动与第一导槽221形成卡接限位配合,防止保护罩本体22与环形连接部23脱开,连接结构简单,易组装和拆卸,方便清洗。

上述保护罩本体22的开口处外周面上设置有L型的第二导槽,最靠近保护罩本体22的环形连接部23的小口端231内壁上设置有与第二导槽适配的第二卡块,第二卡块与第二导槽形成转动卡接设置,所述相邻两个环形连接部23中靠近保护罩本体22的环形连接部23为第一环形连接部23a,另一个为第二环形连接部23b,第一环形连接部23a的大口端外周面上设置有L型的第三导槽233,第二环形连接部23b的小口端内壁上设置有与第三导槽233适配的第三卡块234,第三卡块234与第三导槽233形成转动卡接设置,保护罩本体22的开口处位于环形连接部23的小口端231处,第二卡块与第二导槽对齐并进入第二轴向槽内,并通过转动与第二导槽卡形成卡接限位配合,防止保护罩本体22与环形连接部23脱开,第一环形连接部23a的大口端位于第二环形连接部23b的小口端处,第三卡块234与第三导槽233对齐并进入第三导槽233内,且通过转动与第三导槽233形成卡接配合,连接结构简单,易组装和拆卸,方便清洗。

上述保护罩本体22的开口处端面和环形连接部23的大口端232端面上均连接有可充放气的气囊24。因创口周围的表面可能不是平坦的,气囊24的设置可使保护罩2与创口周围的表面更好的贴合,且气囊24较柔软,与皮肤接触更舒适,缓解患者的紧张感,使得治疗过程更轻松,提高舒适性的同时还能减少创口与空气接触,有利于创口的复原。

上述吸引管1位于保护罩2内的端部上设置有防止吸引管1滑出保护罩2的限位弹片11,限位弹片11相对于吸引管1倾斜设置,限位弹片11的一端固定在吸引管1上,另一端与保护罩2的内表面抵触限位设置,所述通孔21内壁与限位弹片11对应的位置设置有供限位弹片11插入或拔出的缺口。限位弹片11的设置是为了防止吸引管1在使用过程中脱离保护罩2,优选的限位弹片11设置在吸引管1的两侧,缺口的设置是为了方便吸引管1与保护罩2脱开,手动将限位弹片朝中间按压,使限位弹片11紧贴吸引管1的外周面,再与缺口对应,滑出保护罩2,这样方便清洗和存放,且组装方便,节省时间。

上述吸引管1位于保护罩2外的端部套设置有防止吸引管1伸入保护罩2内的橡胶圈12,所述吸引管1的外周面上设置有沿其轴向延伸分布的刻度线13。橡胶圈12的设置是为了避免吸引管1因过度伸入保护罩2内而碰到创口并对创口造成损伤,因保护罩本体22上可能会连接环形连接部23,随着环形连接部23的个数的增加,保护罩2的高度也会随着变大,所以橡胶圈12的位置就要离吸引口越远,刻度线13的设置是为了方便橡胶圈12改变位置,使橡胶圈12的移动距离更准确,提高调节效率,更安全可靠。

上述吸引管1的吸引口处连接有橡胶套14,橡胶套14上设置有若干个与吸引管1连通的吸孔141。因吸引管1的材质一般较硬,所以吸引口碰到创口时,造成的损伤也较大,橡胶套14可有效减轻碰撞带来的损伤,提高安全性。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