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足踝助力机器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69389阅读:472来源:国知局
一种足踝助力机器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康复医疗器械,尤其涉及一种足踝助力机器人。



背景技术:

脑卒中、脑外伤和脊髓损伤等中枢神经损伤会造成足下垂,主要表现为患侧踝关节不能背屈,并常与足内翻、足外翻同时存在。这些运动功能性障碍使患者在步行时出现异常步态,表现为步行时平衡控制能力较弱,稳定性和灵活性较差,严重影响着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目前解决屈肌力量不足的主要方法为康复训练,通过训练刺激患者的肌肉与神经,以促进相应功能的恢复与代偿。但由于神经细胞难以再生,训练对患者下肢屈肌群收缩力量的促进作用有限。

针对足下垂的相关产品主要分为两种:一种为足下垂矫形器,另一种为足下垂助行仪。矫形器一般采用热塑板压制而成,将足部与脚固定成垂直角度,通过机械的方法避免足部下垂。这类机械装置虽有一定的作用,但穿戴不方便,而且长时间佩戴,患者普遍有不适感,并且对患者的助行效果不明显。助行仪一般为电子产品,需专业人员为患者量身设定数据,过程较为复杂,而且当患者病情较重时,无法保证步行能力。

正常情况下,步行摆动相时,要求摆动腿的踝关节背屈,并达到足够的离地间隙。助行仪可帮助患者在一定程度提高踝关节背屈角度,但对于病情较严重的患者,仍不能达到足够的离地间隙,一旦出现拖地等情况,会使病人步态不稳定,出现摔倒的风险。

功能性电刺激是当前偏瘫治疗的一种常用手段,其在上肢康复中效果尤为显著,而在下肢康复中,由于对下肢关节与肌肉的力要求相对更大,且要考虑步态的稳定性,FES的应用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有鉴于上述的缺陷,本设计人,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新型结构的结合电刺激的足踝助力机器人,使其更具有产业上的利用价值。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合电刺激的足踝助力机器人,当患者自身无法完成行走运动时,同时触发电刺激与助力机构,一方面促使患者肌肉收缩抬足,另一方面同时通过助力机器人拉动足部抬起,以达到足够的离地间隙,改善行走能力,降低摔倒的风险。

本实用新型的足踝助力机器人,包括

-功能电刺激系统,用于安装于腿部上,包括至少一个能够与小腿皮肤接触的FES电极;

-步态相位判断系统,包括姿态传感器和/或足底压力传感器,所述姿态传感器用于安装于腿部上,所述压力传感器用于安装于足底上;

-驱动机构,通过升降牵引带以牵引足部抬起或落下;

-控制器,与所述功能电刺激系统、步态相位判断系统和驱动机构电连接,用于接收步态相位判断系统的信号输入,进行步态判断,产生或关闭FES刺激信号,并输出信号给FES电极,同时控制驱动机构。

进一步的,所述牵引带端部连接有弹簧。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电机、与电机输出轴连接的蜗杆、与蜗杆连接的蜗轮、与蜗轮同轴连接的卷绕轴,所述牵引带一端卷绕在所述卷绕轴上。

进一步的,所述电机安装在背板上,所述背板连接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上连接有两平行的支撑座,两支撑座之间转动连接有滑轮,所述牵引带跨过所述滑轮以牵引足部。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板通过绑带或医用热塑板安装于腿部上。

进一步的,所述FES电极安装在所述背板上。

进一步的,所述压力传感器为两个。

借由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1、将FES电极与助力机器人联合,辅助足下垂患者进行行走,或进行步态康复训练,相比于基于FES的助行仪,步态稳定性加强,而且可适用于不同肌力的患者,适用性提高;

2、牵引带通过弹簧连接足部连接件,将电机的位移输出转变为弹簧的力输出,使助力大小可调;

3、控制器集成了步态相位判断方法、刺激参数调整程序、电机驱动与控制程序,其可安装于小腿上,亦可通过无线传输放置于人体之外,使用方面;

4、电刺激参数(电流或电压以及频率),可根据传感器检测到的步幅、步频等实时调节,可适应不同患者完成各种步速的辅助行走或步态训练,适应性强。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原理框架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所述的一种足踝助力机器人,包括功能电刺激系统、步态相位判断系统、驱动机构和控制器,其中,功能电刺激系统用于安装于腿部上,包括至少一个能够与小腿皮肤接触的FES电极40;步态相位判断系统包括姿态传感器50和/或足底压力传感器60,姿态传感器50用于安装于腿部上,压力传感器60用于安装于足底上;驱动机构通过升降牵引带30以牵引足部抬起或落下;控制器80与功能电刺激系统、步态相位判断系统和驱动机构电连接,用于接收步态相位判断系统的信号输入,进行步态判断,产生或关闭FES刺激信号,并输出信号给FES电极,同时控制驱动机构,辅助患者抬腿。

为使不同患者的足部在摆动时踝关节都能达到足够的背屈角度,本实用新型的牵引带30端部连接有弹簧90,将牵引带30通过弹簧90与足部连接,利用弹簧90的弹性形变,来调节牵引带30的牵引力,从而可调节足踝助力机器人提供的助力。

具体的,驱动机构包括电机70,电机70的输出轴通过联轴器71连接有蜗杆72,蜗杆72啮合连接有蜗轮73,蜗轮73通过联轴器74同轴连接有卷绕轴75。将牵引带30卷绕在卷绕轴75上,电机70旋转,带动卷绕轴75转动,从而带动牵引带30升降。值得一提的是,本实用新型中是采用蜗轮蜗杆减速,也可采用其它类型减速器实现,比如谐波齿轮传动、螺旋传动等。

其中,电机70安装在背板77上,背板77连接有固定板78,固定板78上连接有两平行的支撑座79,两支撑座79之间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滑轮76,将牵引带30跨过滑轮76与弹簧90连接。通过滑轮76改变卷绕轴75的施力方向,使电机70以最小的功率驱动牵引带30牵引足部抬起,实现足够的离地间隙。

本实用新型中固定板78通过绑带或医用热塑板等与人体小腿相连,固定在人体小腿上。

具体的,姿态传感器50与FES电极40安装在背板77上,压力传感器60为两个,使用时安装在足底上即可。

使用时,将绑带绑在小腿上,以将固定板78固定在小腿上,使FES电极40、姿态传感器50与小腿接触,压力传感器安装在足底上;患者足部上套一套环,将弹簧90的端部勾在套环上,上电即可工作。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

当步态相位判断系统(通过姿态传感器、足底压力传感器采集信号,根据传感器信号进行患者的步态判断,包括步态相位、步速、步幅、步频等)检测到患者自身无法实现正常的步态时,如摆动时踝关节无法达到足够的背屈角度,通过控制器触发FES电极(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刺激相关肌肉(如胫骨前肌),促使肌肉收缩,同时启动机器人的电机进行助力,帮助患者踝关节达到足够的背曲角度,产生足够的离地间隙,提高步行的稳定性。另外,步态相位判断系统中,可采用单一的压力传感器或姿态传感器,或者多个传感器组合来实现。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