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囊固定吸氧型口咽通气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366458阅读:646来源:国知局
气囊固定吸氧型口咽通气道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口咽通气道,尤其是一种气囊固定吸氧型口咽通气道,属于医疗器械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麻醉期间,如麻醉诱导后或气管导管拔除后,由于肌松药作用,患者舌体后坠,导致患者上呼吸道梗阻,呼吸道难以管理,甚至面罩通气都极为困难。为了解决此问题,临床置入口咽通气道在舌体和上腭间形成间隙,使气体能顺利进入患者肺部。但目前的口咽通气道固定困难,容易滑脱。患者舌体容易卡置在舌体和牙齿间造成损伤。同时,在拔管后的患者自主呼吸时吸氧实施也较为麻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气囊固定吸氧型口咽通气道,固定气囊设置使口咽通气道固定极为方便,且能推开舌体远离牙齿避免损伤,吸氧管设置能经口吸氧,结构简单,固定及吸氧方便,实施简便,安全可靠。

按照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气囊固定吸氧型口咽通气道,包括弧形扁管状的口咽通气道本体和设置在口咽通气道本体上部外侧壁的固定气囊。所述固定气囊连同设置用于充气的充气管及用于感受充入固定气囊内气体压力的压力感受囊,连通压力感受囊设置压力阀充气口。

所述口咽通气道本体上部设置吸氧接口,密封连通吸氧接口在口咽通气道本体内侧壁埋设吸氧导管,在吸氧导管头端设置若干氧气出口。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麻醉期间发生上呼吸道不通畅,尤其是舌后坠时,能方便的固定,避免舌体受伤,经口吸氧,结构简单,方便实施,安全可靠。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例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口咽通气道本体、11-吸氧接口、12-吸氧导管、13-氧气出口、2-固定气囊、21-充气管、22-压力感受囊、23-压力阀充气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及图2所示,为了在麻醉期推开患者舌体,保持患者上呼吸道通畅,便于患者面罩供氧或自主呼吸供氧,同时固定口咽通气道本体避免滑脱,推开舌体避免被牙齿伤害,便于患者自主呼吸时吸氧,所述气囊固定吸氧型口咽通气道包括包括弧形扁管状的口咽通气道本体1和设置在口咽通气道本体1上部外侧壁的固定气囊2。所述固定气囊2连同设置用于充气的充气管21及用于感受充入固定气囊2内气体压力的压力感受囊22,连通压力感受囊22设置压力阀充气口23。

该结构使用时患者处于平卧体位,所述口咽通气道本体1能沿患者口腔内腔隙置入患者咽喉部,从而将患者舌体推离上腭,形成供氧腔道或患者自主呼吸的腔道。当口咽通气道本体1置入位置适宜时,固定气囊2也位于患者口腔内,处于患者上下牙床下的口腔内,对固定气囊2充入适量气体,固定气囊2体积大于患者牙床间隙,卡置在牙床下的口腔空腔内,从而能起到固定作用。充气同时,固定气囊2能推开口腔内的舌体,使舌体远离患者牙齿,从而避免舌体被牙齿损伤。充气时,注射器连接在压力阀充气口23内,向压力感受气囊22方向压迫并注入气体,气体通过充气管21即可进入固定气囊2内。压力充气阀23能避免注射器脱出时气囊内气体泄漏,使用较为方便。通过压力感受气囊22能感受到固定气囊2内的压力,避免充入气体过多,造成对口腔内压迫力过大,造成压伤或冲入气体过多,造成固定气囊2破裂。

如图2所示,所述口咽通气道本体1上部设置吸氧接口11,密封连通吸氧接口11在口咽通气道本体1内侧壁埋设吸氧导管12,在吸氧导管12头端设置若干氧气出口13。

在患者面罩通气时,麻醉机可通过螺纹管为患者供氧,但患者自主呼吸时,供氧显的较为麻烦,为了简化吸氧操作,在口咽通气道本体1设置吸氧接口11,并连通设置吸氧导管12和氧气出口13。需要吸氧时,在吸氧接口11上连接氧气管路,打开氧气气源即可。

当然,若在患者非吸氧时将吸氧接口11上连接二氧化碳监测管,则可用于监测患者患者呼吸状态,对患者呼吸状态做出判断。

总之,本实用新型设置的固定气囊2在麻醉期间发生上呼吸道不通畅,尤其是舌后坠时,能方便的固定,避免舌体受伤,设置了吸氧导管12经口吸氧,结构简单,方便实施,安全可靠。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