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管及使用该导管的无创呼吸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592678阅读:587来源:国知局
导管及使用该导管的无创呼吸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用呼吸面罩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导管及使用该导管的无创呼吸设备。



背景技术:

无创呼吸设备是临床上对呼吸困难的危重病人进行救治时常用的器械,包括无创呼吸机、面罩以及连接无创呼吸机和面罩的导管。随着无创呼吸设备在医疗场所和家庭应用的越来越广泛,患者对无创呼吸设备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对无创呼吸设备的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般的无创呼吸面罩组件包括面罩以及连接面罩和无创呼吸机的导管。现有技术中的导管只起到氧气的输送作用,不能控制氧气的流量,即当面罩内的氧气集聚较多,压力较大时,导管不能控制停止输送氧气,容易造成的患者无法呼吸的现象,给患者造成不适感。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上述状况,有必要提供一种控制流量的导管和使用该导管的呼吸面罩组件。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导管,包括壳体及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多个流量控制装置,每个所述流量控制装置包括固定在所述壳体内的限位板、限位环、弹簧、以及位于所述限位板和限位环之间的挡板,所述弹簧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限位板和所述挡板,所述限位板和限位环四周的边缘与所述壳体的内壁密封连接,所述限位板上设有多个通气孔,所述限位环设有通孔,所述挡板的尺寸大于所述通孔的尺寸,所述弹簧自然状态时所述挡板与所述限位环接触。

上述导管,其中,所述导管的外壁设有第一指示灯和第二指示灯,所述导管的内壁设有与所述第一指示灯及第二指示灯电性连接的红外传感器,所述红外传感器的信号发射器对准所述弹簧处于自然状态时的其中一个所述挡板,当所述红外传感器的信号接收器接收到红外信号时所述第一指示灯亮,当所述红外传感器的信号接收器未接收到红外信号时,所述第二指示灯亮。

上述导管,其中,所述红外传感器与所述导管上的控制器相连,所述控制器与所述第一指示灯及第二指示灯电性连接,当所述红外传感器的信号接收器接收到红外信号时,所述红外传感器发送第一电信号至所述控制器,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第一指示灯亮,当所述红外传感器的信号接收器未接收到红外信号时,所述红外传感器发送第二电信号至所述控制器,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第二指示灯亮。

上述导管,其中,所述红外传感器的信号发射器对准靠近所述导管出气口处的所述挡板。

上述导管,其中,所述挡板的尺寸小于所述壳体的内径。

上述导管,其中,所述导管的出气口设有氧气浓度检测器,用于检测出气口处的氧气的浓度。

上述导管,其中,所述限位板和所述限位环与所述壳体一体成型。

上述导管,其中,所述挡板靠近所述限位环的一侧设有密封圈。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无创呼吸设备,包括无创呼吸机、面罩及上述导管,所述导管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无创呼吸机和所述面罩。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流量控制装置来控制导管内的氧气的流通,当面罩内的氧气在正常容量或低于正常容量时,流量控制装置导通,氧气从无创呼吸机流入面罩内,当面罩内的氧气高于正常容量时,流量控制装置关闭,无创呼吸机中的氧气无从进入面罩内。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的无创呼吸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的导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的导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的导管的结构框图;

主要原件符号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该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请参阅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的导管,所述导管应用于无创呼吸设备中,所述无创呼吸设备包括无创呼吸机10、面罩20以及导管30。所述导管30的进气口31与所述无创呼吸机10相连,所述导管30的出气口32与所述面罩20相连。

如图2所示,所述导管30包括管道式的壳体33及设置在所述壳体33内的多个流量控制装置34,所述流量控制装置34一般设置2~4个,如本实施例中所述流量控制装置34设置3个,均匀分布在所述壳体33内。

每个所述流量控制装置34包括固定在所述壳体33内的限位板341、限位环342、位于所述限位板341和限位环342之间的挡板343,以及连接所述限位板341和所述挡板343的弹簧344。所述限位板341和所述限位环342固定在所述壳体33的内部。所述限位板341和限位环342四周的边缘与所述壳体33的内壁密封连接,本实施例中所述限位板341和所述限位环342与所述壳体33一体成型。所述限位环341的中部设有通孔3421,所述挡板343的尺寸大于所述通孔3421的尺寸,所述弹簧344处于自然状态时所述挡板343与所述限位环342接触,将所述限位环342的通孔3421封闭。所述挡板343的尺寸略小于所述壳体33的内径,以使所述挡板343能够在所述壳体33内移动。所述限位板342上设有多个通气孔3411,用于气体的流通。

所述导管30的进气口31则设置在靠近所述限位环的一侧,所述导管30的出气口32设置在靠近所述限位板341的一侧,如图2中所示,所述进气口31设置在所述导管30的右侧,所述出气口32设置在所述导管30的左侧。开启无创呼吸机时氧气从无创呼吸机进入导管30内,此时所述挡板343两侧的气体的压力不等,所述挡板343靠近所述进气口31的一侧气压较大,靠近所述出气口32的一侧压力小,因而挡板343向左移动,脱离所述限位环342,氧气通过所述限位环342的通孔3421流出,且从所述限位板341的通气孔3411流向所述导管30的出气口32到达面罩20内,以供患者吸氧。

所述面罩20内的氧气量处于正常状态时,其内部气压与无创呼吸机10输出的气体的气压相等。当面罩20内的氧气量超过正常容量时,所述挡板342靠近所述出气口32的一侧气压大于其靠近所述进气口31的一侧,即所述挡板343的左侧的气压大于右侧的气压。此时,所述弹簧344复原,所述挡板343向右移动,重新将所述限位环342的通孔3421堵住,无创呼吸机10的氧气无法继续进入面罩内。随着患者的吸氧,面罩20内的氧气回复正常容量时,所述挡板343左侧的气压小于右侧的气压,挡板343向左移动,无创呼吸机10的氧气又开始进入面罩20内。

进一步的,所述挡板343宜采用轻便材质,所述挡板343靠近所述限位环342的一侧设有密封圈,用于对所述限位环342的通孔3421进行密封。

本实施例通过设置流量控制装置来控制导管内的氧气的流通,当面罩内的氧气在正常容量或低于正常容量时,流量控制装置导通,氧气从无创呼吸机流入面罩内,当面罩内的氧气高于正常容量时,流量控制装置关闭,无创呼吸机中的氧气无法进入面罩内。

可以理解的,本实用新型中的导管不限于用在无创呼吸设备中,也可以作为一般的气体或液体的导管。

请参阅图3和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的导管30。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的导管30与第一实施例中的导管30的结构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所述导管30的外壁设有第一指示灯40和第二指示灯50,所述导管30的内壁设有与所述第一指示灯40及第二指示灯50电性连接的红外传感器60。所述红外传感器60的信号发射器对准所述弹簧344处于自然状态时的其中一个所述挡板343。本实施例中,所述红外传感器的信号发射器对准靠近所述导管30的出气口32处的挡板343。当所述红外传感器60的信号接收器接收到所述信号发射器发送的红外信号时所述第一指示灯亮40,当所述红外传感器60的信号接收器未接收到所述红外信号时,所述第二指示灯亮50。

如图4所示,所述红外传感器60连接控制器70,用于检测所述挡板343是否与所述限位环342接触,所述控制器70与所述第一信号指示灯40及第二信号指示灯50相连。所述控制器70接收所述红外传感器60发送的电信号以控制所述第一信号指示灯40及第二信号灯50的开启和关闭。

当所述导管30内无氧气通过,所述弹簧344处于自然状态,所述挡板343与所述限位环342接触,所述红外传感器60的信号接收器无法接收红外信号,则所示红外传感器60发送第二电信号给所述控制器70,所述控制器70控制第二指示灯50亮,第一指示灯40处于关闭状态。当所述导管30内有氧气通过,所述挡板343向左移动脱离所述限位环342时,所述红外传感器60的信号接收器能够接受到红外信号,则所示红外传感器60发送第一电信号给所述控制器70,所述控制器70控制第一指示灯亮40,第二指示灯50处于关闭状态。由此通过第一指示灯40和第二指示灯50的可确定导管内30的氧气流通状态。

进一步的,所述导管30的出气口32设有氧气浓度检测器80,用于检测出气口32处的氧气的浓度,方便工作人员检测导管30内的氧气含量。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