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肩关节脱位持续牵引复位器及其使用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870896阅读:493来源:国知局
一种肩关节脱位持续牵引复位器及其使用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肩关节脱位持续牵引复位器及其使用方法,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肩关节脱位约占全身关节脱位的50%,是最常见的关节脱位部位。这与肩关节的解剖和生理特点有关,如肱骨头大,关节盂浅而小,关节囊松弛,其前下方组织薄弱,关节活动范围大,遭受外力的机会多等。肩关节脱位多发生在青壮年、男性较多。肩关节脱位按肱骨头的位置分为前脱位和后脱位。肩关节前脱位者很多见,常因间接暴力所致,如跌倒时上肢外展外旋,手掌或肘部着地,外力沿肱骨纵轴向上冲击,肱骨头自肩胛下肌和大圆肌之间薄弱部撕脱关节囊,向前下脱出,形成前脱位。肱骨头被推至肩胛骨喙突下,形成喙突下脱位,如暴力较大,肱骨头再向前移致锁骨下,形成锁骨下脱位。后脱位很少见,多由于肩关节受到由前向后的暴力作用或在肩关节内收内旋位跌倒时手部着地引起。后脱位可分为肩胛冈下和肩峰下脱位,肩关节脱位如在初期治疗不当,可发生习惯性脱位。临床上常表现为:1.伤肩肿胀,疼痛,主动和被动活动受限。2.患肢弹性固定于轻度外展位,常以健手托患臂,头和躯干向患侧倾斜。3.肩三角肌塌陷,呈方肩畸形,在腋窝,喙突下或锁骨下可触及移位的肱骨头,关节盂空虚。4.搭肩试验阳性,患侧手靠胸时,手掌不能搭在对侧肩部。临床治疗:脱位后应尽快复位,选择适当麻醉(臂丛麻醉或全麻),使肌肉松弛并使复位在无痛下进行。复位手法要轻柔,禁用粗暴手法以免发生骨折或损伤神经等附加损伤。常用复位手法有三种。一是足蹬法:患者仰卧,术者位于患侧,双手握住患肢腕部,足跟置于患侧腋窝,两手用稳定持续的力量牵引,牵引中足跟向外推挤肱骨头,同时旋转,内收上臂即可复位。复位时可听到响声。二是科氏法 此法在肌肉松弛下进行容易成功,切勿用力过猛,防止肱骨颈受到过大的扭转力而发生骨折。手法步骤:一手握腕部,屈肘到90度,使肱二头肌松弛,另一手握肘部,持续牵引,轻度外展,逐渐将上臂外旋,然后内收使肘部沿胸壁近中线,再内旋上臂,此时即可复位。并可听到响声。三是牵引推拿法,伤员仰卧,一助手用布单套住胸廓向健侧牵拉,第二助手用布单通过腋下套住患肢向外上方牵拉,第三助手握住患肢手腕向下牵引并外旋内收,三方面同时徐徐持续牵引。术者用手在腋下将肱骨头向外推送还纳复位。二人也可做牵引复位。复位后肩部即恢复钝园丰满的正常外形、腋窝、喙突下或锁骨下再摸不到脱位的肱骨头,搭肩试验变为阴性,X线检查肱骨头在正常位置上。如合并肱骨大结节撕脱骨折,因骨折片与肱骨干间多有骨膜相连,在多数情况下,肩关节脱位复位后撕脱的大结节骨片也随之复位。传统复位方法缺点在于:手法复位操作者因牵引过程中体力消耗大,牵引力逐渐下降,且不恒定或牵引力不能对抗患者肌力,复位失败率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使用安全可靠、使用效果好的肩关节脱位持续牵引复位器及其使用方法,并以解决传统复位因牵引过程中体力消耗大,牵引力逐渐下降,且不恒定或牵引力不能对抗患者肌力,复位失败率高的问题,从而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本发明的一种肩关节脱位持续牵引复位器,包括定支臂和动支臂;定支臂和动支臂均为管状结构,动支臂插入定支臂的管孔内滑动连接;定支臂另一端设有腋窝支撑,动支臂另一端设有腕部牵引固定带,沿定支臂长度方向设有摇柄滑槽;定支臂与动支臂的连接处设有传动装置和锁定装置。

前述肩关节脱位持续牵引复位器中,所述传动装置包括贯穿动支臂的传动轴,传动轴两端与动支臂转动连接,传动轴上设有齿轮;齿轮与安装在定支臂管孔内壁上的齿条传动连接,齿条与动支臂上的齿条滑槽滑动连接;传动轴一端设有摇柄。

前述肩关节脱位持续牵引复位器中,所述锁定装置包括安装在传动轴上的棘轮,棘轮上的棘齿之间设有棘爪,棘爪经棘爪轴与棘爪座铰接,棘爪座与动支臂固定连接,棘爪轴上设有扭簧。

用于上述肩关节脱位持续牵引复位器的本发明的一种肩关节脱位持续牵引复位器的使用方法为,在使用肩关节脱位持续牵引复位器对患者进行肩关节复位时,将所述肩关节脱位持续牵引复位器根据患者肢体长度调整至适合的最初长度,并在患者的腋窝处加衬垫后,将腋窝支撑紧贴腋窝顶部,并将腕部牵引固定带固定住患肢腕部,缓慢正向旋转摇柄,使动支臂缓慢向外滑出,当听到复位响声时复位终止,复位后缓慢撤出肩关节脱位持续牵引复位器即成。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肩关节脱位持续牵引复位器可替代人力对肩关节脱位患者进行牵引复位,大大减轻了医者的劳动强度。因此,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不仅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使用安全可靠、使用效果好的优点,而且还具有牵引力可持续逐渐加大、完全可对抗患者肌肉收缩力的优点,此外,本发明还具有复位后可保持恒定牵引力、复位成功率高,可减轻病人痛苦等优点。经试验使用证明,使用本发明所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非常明显。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定支臂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动支臂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为:1-定支臂、2-动支臂、3-腋窝支撑、4-腕部牵引固定带、5-摇柄滑槽、6-传动装置、7-锁定装置、8-传动轴、9-齿轮、10-齿条、11-摇柄、12-棘轮、13-棘爪、14-棘爪轴、15-棘爪座、16-扭簧、17-齿条滑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任何限制。

本发明的一种肩关节脱位持续牵引复位器,如图1-3所示:包括定支臂1和动支臂2;定支臂1和动支臂2均为管状结构,动支臂2插入定支臂1的管孔内滑动连接;定支臂1另一端设有腋窝支撑3,动支臂2另一端设有腕部牵引固定带4,沿定支臂1长度方向设有摇柄滑槽5;定支臂1与动支臂2的连接处设有传动装置6和锁定装置7;传动装置6包括贯穿动支臂2的传动轴8,传动轴8两端与动支臂2转动连接,传动轴8上设有齿轮9;齿轮9与安装在定支臂1管孔内壁上的齿条10传动连接,齿条10与动支臂2上的齿条滑槽17滑动连接;传动轴8一端设有摇柄11;锁定装置7包括安装在传动轴8上的棘轮12,棘轮12上的棘齿之间设有棘爪13,棘爪13经棘爪轴14与棘爪座15铰接,棘爪座15与动支臂2固定连接,棘爪轴14上设有扭簧16。

用于上述肩关节脱位持续牵引复位器的本发明的一种肩关节脱位持续牵引复位器的使用方法为,在采用肩关节脱位持续牵引复位器进行肩关节复位时,使患者仰卧,术者位于患者一侧,将所述肩关节脱位持续牵引复位器根据患者肢体长度调整至适合的最初长度,并在患者的腋窝处加衬垫后,将腋窝支撑3紧贴腋窝顶部,并将腕部牵引固定带4固定住患肢腕部,缓慢正向旋转摇柄11,使动支臂2缓慢向外滑出,当听到复位响声时复位终止,复位后缓慢撤出肩关节脱位持续牵引复位器即成。

实施例

本例如图1-3所示,包括牵引过程中基本保持不动的定支臂1,定支臂1为矩形管状。定支臂1的管孔内插有动支臂2,动支臂2也是矩形管状,但动支臂2的外截面尺寸与定支臂1管孔的截面尺寸对应,动支臂2插入定支臂1的管孔内后可自如滑动。定支臂1和动支臂2均采用矩形不锈钢管制作。定支臂1另一端设有腋窝支撑3,腋窝支撑3可采用半圆结构,所有棱角均倒成圆角,外面可包裹海绵材料,防止牵引时将患者硌疼,以减轻患者的痛苦。动支臂2另一端设有腕部牵引固定带4,腕部牵引固定带4可采用柔性带,柔性带上设有尼龙搭扣,用于绑住患者的手腕向下牵引。在定支臂1的另一端设有传动装置6,传动装置6如图2所示,包括齿轮9,齿轮9通过传动轴8固定在定支臂1上,传动轴8一端与摇柄11连接,通过摇柄11可带动传动轴8和齿轮9一起旋转。在动支臂2的管孔内设有齿条10,齿轮9与齿条10啮合,当摇柄11带动齿轮9旋转时,齿轮9带动齿条10直线移动,由于齿条10是固定在动支臂2上的,所以当正向摇动摇柄11时,动支臂2从定支臂1的管孔中向外伸出。使动支臂2与定支臂1的总长度伸长。由于定支臂1一端的腋窝支撑3是顶在患者腋窝处的,而动支臂2一端的腕部牵引固定带4是绑在患者手腕处的,因此动支臂2会拉着患者的手腕向下牵引,达到牵引的目的。

为了防止牵引过程中动支臂2向定支臂1内收缩,本例设有锁定装置7。锁定装置7如图2所示,包括固定在传动轴8上的棘轮12和顶在棘轮12上棘齿之间的棘爪13,棘爪13经扭簧16与棘爪轴14连接,使棘爪13始终紧贴着棘齿滑动,确保在牵引过程中棘轮12只能正向旋转,不能反向旋转,也就是说动支臂2只能从定支臂1中向外伸出而不能回缩。棘爪13可以通过棘爪轴14直接与定支臂1连接,也可以通过棘爪座15与定支臂1管孔内壁固定连接。

为了确保动支臂2能够在定支臂1内自由滑动,在动支臂2上设有避开传动轴8的滑槽5和避开棘爪座15的棘爪座槽17。

本例中还应该设有复位装置,当牵引结束时,通过复位装置使棘爪13解除对棘轮12的反转限制,可使动支臂2缩回定支臂1内。

本例的装置复位稳定性可靠,单人即可完成操作,省时、省力。大大减轻医务工作者劳动强度,减轻患者因反复复位的痛苦。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基层医院、门诊及抢救室由其适合推广,使用后便于收纳,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

本发明的临床应用实例

临床应用时,患者仰卧,术者位于患者一侧,将本发明的装置根据患者肢体长度调整至适合的最初长度,选择适当麻醉(臂丛麻醉或全麻),使肌肉松弛并使复位在无痛下进行。在腋窝处加衬垫后将腋窝支撑紧贴腋窝顶部,并将腕部牵引固定带固定住患肢腕部,缓慢正向旋转摇柄,使动支臂缓慢向外滑出,当听到复位响声时复位终止,复位后缓慢撤出本装置,将患肢保持在内收内旋位置,腋部放棉垫,再用三角巾,绷带或石膏固定于胸前。三周后开始逐渐作肩部摆动和旋转活动,但要防止过度外展、外旋,以防再脱位。后脱位复位后则固定于相反的位置(即外展、外旋和后伸拉)。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