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血管密度确定穴位位置与形态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610992阅读:68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穴位位置与形态的确定方法,尤其涉及一种用血管密度成像来确定肌肉组织穴位位置与形态的方法,属于生物物理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穴位是肌肉组织中经络线上特殊的点区部位,多为神经末梢和血管较多的地方,中医可以通过针灸或者推拿、点按、艾炙刺激相应的经络点治疗疾病,传统的穴位成像研究方法是:先根据中医理论确定穴位的位置,然后再进行成像研究,该方法需要对人体或动物的的穴位非常熟悉,对于类型不同、个子大小、胖瘦差异、形态不一的人体或动物要精准寻找穴位点就显得较为困难,如果反过来先对肌肉组织的血管密度进行成像,然后根据血管密度影像的情况来推断穴位的位置就非常容易,也非常精准,这种方法还在起步当中,虽然已有初步报道,但目前还没有成熟的系统的理论,也没有这方面的专利案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较为成熟较为系统的根据血管密度成像来确定肌肉组织穴位位置与形态的方法。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根据血管密度确定穴位位置与形态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方法其流程包括以下步骤:

(1)准备工作:

利用同步辐射装置对肌肉组织样品进行X射线成像和位相衬度CT成像以及利用同步辐射装置进行衍射增强成像获得肌肉组织样品的微血管密度的高清影像图片和断层图片。

(2)穴位与非穴位的确定:

根据获得的肌肉组织样品的微血管密度的高清影像图片通过图像分析软件计算出穴位区域的微血管密度,依据穴位区域存在微血管聚集、穴位处血管密度比非穴位区域高的特点作为穴位与非穴位的判断依据之一。

进一步地通过断层图片比较,依据垂直于经络方向的穴位断层图像显示出的样品中不同区域的肌肉组织的X射线吸收系数有所不同、不同组织之间存在对衬度差异和不同区域中有明或暗的变化、各种切片的断层图中存在不同的血管直径和分布的特点作为穴位与非穴位的判断依据之二。

进一步地通过对整个样品的三维重构观察穴位区域的大多数微结构,依据最大微血管直径、精细分支血管包括小动脉或微血管直径,在穴位区域其微血管和其分支可以在粗血管的周围清楚地看到,在非穴位区域只有一些无精细结构的粗血管可见的特点作为穴位与非穴位的判断依据之三。

进一步地根据上述在穴位区域有比较小直径的微血管且相对比较密集,而在非穴位区域血管相对较少而分散的特点确定出肌肉组织的穴位与非穴位。

(3)穴位距离的确定:

通过微血管密度影像图片和图像分析软件计算出的穴位区域的微血管密度数据,依据血管的相对分布在穴位区域显著增加且呈周期性变化反映出穴位区域微血管的分枝现象以及穴位区域微血管聚集情况确定出穴位区域中心之间的距离为穴位的距离。

(4)穴位形态的确定:

根据沿着经络方向穴位的结构图像即XPCI投影图像分析出多个穴位区域不在一条直线上,确定出经络不是直线而是曲线的形态。

(5)穴位深度的确定:

根据图像样品是三维结构的二维投影平面存在着样品内部结构的重叠现象即穴位区域图像清晰衬度有所不同的特点确定出深度不同的穴位。

(6)穴位大小的确定:

通过对穴位区域微血管密度的计算分析出穴位区域的最大长度,依据区域内明显存在微血管密集分布的节段性、各节段的宽度不相等、中间节段相对宽、穴位两边的节段相对狭窄、这些节段的宽度满足高斯分布的FWHM值,估算出穴位的中心范围的大小。

(7)根据上述步骤(2)至(6),进行分析和比较,最终精准定位穴位的位置。

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所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肌肉组织穴位位置与形态确定精准且有效,系统且全面,对穴位的物理学研究和中医学研究有促进作用。

附图说明

本发明有如下1幅附图:

图1是本发明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1.一种根据血管密度确定穴位位置与形态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方法其流程包括以下步骤:

(1)准备工作:

利用同步辐射装置对肌肉组织样品进行X射线成像和位相衬度CT成像以及利用同步辐射装置进行衍射增强成像获得肌肉组织样品的微血管密度的高清影像图片和断层图片。

(2)穴位与非穴位的确定:

根据获得的肌肉组织样品的微血管密度的高清影像图片通过图像分析软件计算出穴位区域的微血管密度,依据穴位区域存在微血管聚集、穴位处血管密度比非穴位区域高的特点作为穴位与非穴位的判断依据之一。

进一步地通过断层图片比较,依据垂直于经络方向的穴位断层图像显示出的样品中不同区域的肌肉组织的X射线吸收系数有所不同、不同组织之间存在对衬度差异和不同区域中有明或暗的变化、各种切片的断层图中存在不同的血管直径和分布的特点作为穴位与非穴位的判断依据之二。

进一步地通过对整个样品的三维重构观察穴位区域的大多数微结构,依据最大微血管直径、精细分支血管包括小动脉或微血管直径,在穴位区域其微血管和其分支可以在粗血管的周围清楚地看到,在非穴位区域只有一些无精细结构的粗血管可见的特点作为穴位与非穴位的判断依据之三。

进一步地根据上述在穴位区域有比较小直径的微血管且相对比较密集,而在非穴位区域血管相对较少而分散的特点确定出肌肉组织的穴位与非穴位。

(3)穴位距离的确定

通过微血管密度影像图片和图像分析软件计算出的穴位区域的微血管密度数据,依据血管的相对分布在穴位区域显著增加且呈周期性变化反映出穴位区域微血管的分枝现象以及穴位区域微血管聚集情况确定出穴位区域中心之间的距离为穴位的距离。

(4)穴位形态的确定:

根据沿着经络方向穴位的结构图像即XPCI投影图像分析出多个穴位区域不在一条直线上,确定出经络不是直线而是曲线的形态。

(5)穴位深度的确定:

根据图像样品是三维结构的二维投影平面存在着样品内部结构的重叠现象即穴位区域图像清晰衬度有所不同的特点确定出深度不同的穴位。

(6)穴位大小的确定:

通过对穴位区域微血管密度的计算分析出穴位区域的最大长度,依据区域内明显存在微血管密集分布的节段性、各节段的宽度不相等、中间节段相对宽、穴位两边的节段相对狭窄、这些节段的宽度满足高斯分布的FWHM值,估算出穴位的中心范围的大小。

(7)根据上述步骤(2)至(6),进行分析和比较,最终精准定位穴位的位置。

2.实施例: 实验在上海同步辐射装置X射线成像和生物医学应用站BL13W1上共完成120小时位相衬度CT成像机时,在北京同步辐射装置共完成96小时的衍射增强成像研究,主要是针对后肢上足三里和上巨虚穴位进行穴位与非穴位的位相衬度CT成像实验,先实验并根据微血管密度的变化确定出穴位的位置,然后与中医理论明确的穴位位置进行对照,根据微血管密度的变化确定出穴位的位置与中医理论基本一致。

同步辐射IL-XPCI-CT法能够研究生物组织的微观结构,特别是穴位的微结构。在3D图像中,很容易看到在穴位区域的微血管密集的现象,通过微血管密集程度的分布初步估计出兔子的穴位的大小约为5 mm,与文献[Journal of Physics: Conference Series, vol. 186, pp. 012100, 2009]的结果基本一致,也与传统的中医理论的结果基本一致,因此,同步辐射IL-XPCI-CT技术在穴位区域的微结构研究可以发挥很好的作用。

通过对上巨虚穴位区域微血管密度初步估算上巨虚穴位可能存在的区域最大长度,在这样的区域内明显存在微血管密集分布的节段性,各节段的宽度是不相等的,有倾向表明中间的节段是相对宽的,在穴位的两边的节段是相对狭窄的,这些节段的宽度满足高斯分布。利用高斯分布曲线的FWHM值,可以估算出穴位的中心范围在5 mm左右,这个范围与中国的传统中医理论的穴位点的大小基本一致。

通过对整个样品的三维重构,可以观察到穴位区域的大多数微结构,最大微血管直径大约是50μm,精细分支血管包括小动脉或微血管直径在15μm至40μm之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