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性卸妆化妆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76179阅读:241来源:国知局
油性卸妆化妆料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油性卸妆化妆料。



背景技术:

由于在卸妆时对肌肤的负担少,因此利用油性成分的溶解作用而卸除彩妆污垢的油性卸妆化妆料正被大量顾客接受。油性卸妆化妆料的主要构成成分为油剂和表面活性剂。而且,有时也会根据需要而配合增粘剂。油性卸妆化妆料的作用机理为:油性成分溶解彩妆污垢,然后通过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从而能够用水冲洗。然而,当两种成分的选择、配合量的平衡差时,即使能够溶解彩妆污垢,也有在用水冲洗后强烈地感受到残留油腻感的情况。此外,残留油腻感残留时,为了进一步将其去除,必须再次用洗颜料清洗,由于皮肤过度脱脂,有引起肌肤粗糙、对肌肤产生刺激感的情况。

此外,在沐浴时使用油性卸妆化妆料的情况正在增加。因此,希望实现即使用湿手使用卸妆力也不会降低的性能。

本申请申请人已经完成了即使用被水打湿的手使用卸妆力也不会降低的油性卸妆化妆料的发明,并取得了专利(专利文献1、非专利文献1)。

然而应对近来的彩妆化妆料,寻求清洗力更强,对肌肤的负担少的油性卸妆化妆料。此外指出了通常在硬水的情况下,油性卸妆化妆料的冲洗变得困难,并且残留油腻感变强,寻求即使在硬水的地区效果依然高的油性卸妆化妆料。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145238号公报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使用聚甘油脂肪酸酯的卸妆油的开发”日本化妆品技术者会杂志(粧技誌)第39卷第3号2005年第186页~194页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课题为提供一种油性卸妆化妆料,即使在硬水的地区,对彩妆污垢的卸妆力依然强、无残留油腻感、并且易于冲洗。

本发明者通过将2种聚甘油二脂肪酸酯组合配合,并配合油剂,从而发现即使用被水打湿的手使用也不会降低卸妆力,并且能够用水冲洗干净。而且发现当配合作为表面活性剂的聚氧乙烯山梨糖醇酐脂肪酸酯和/或聚氧乙烯甘油单异硬脂酸酯以及二聚甘油单异硬脂酸酯时,即使是在以往不适合使用油性卸妆化妆料进行清洗的硬水地带(使用硬水的情况),依然是卸妆力不会降低的油性卸妆化妆料。

即本发明的主要构成如下所述。

(1)一种油性卸妆化妆料,其特征在于,在含有(a)、(b)、(c)的油性卸妆化妆料中,

(a):由碳原子数8~10的脂肪酸与平均聚合度4~10的聚甘油构成的聚甘油二脂肪酸酯,

(b):由碳原子数18~22的脂肪酸与平均聚合度8~15的聚甘油构成的经酯化的聚甘油二脂肪酸酯,

(c):油剂,

(a):(b)为12:5~1:1。

(2)根据(1)所述的油性卸妆化妆料,其特征在于,由碳原子数8~10的脂肪酸与平均聚合度4~10的聚甘油构成的聚甘油二脂肪酸酯为六聚甘油二癸酸酯和/或六聚甘油二辛酸酯。

(3)根据(1)或(2)所述的油性卸妆化妆料,其特征在于,由碳原子数18~22的脂肪酸与平均聚合度8~15的聚甘油构成的经酯化的聚甘油二脂肪酸酯为十聚甘油二异硬脂酸酯和/或十聚甘油二油酸酯。

(4)根据(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油性卸妆化妆料,其特征在于,油剂选自2-乙基己酸鲸蜡酯、甲基苯基聚硅氧烷、池花籽油、2-己基癸醇异硬脂酸酯中一种以上。

(5)根据(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油性卸妆化妆料,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含有(d):聚氧乙烯山梨糖醇酐脂肪酸酯和/或聚氧乙烯甘油单异硬脂酸酯(30eo),和(e):二聚甘油单异硬脂酸酯。

(6)根据(5)所述的油性卸妆化妆料,其特征在于,聚氧乙烯山梨糖醇酐脂肪酸酯为聚氧乙烯山梨糖醇酐单硬脂酸酯(20eo)和/或聚氧乙烯山梨糖醇酐单油酸酯(20eo)。

(7)根据(5)或(6)所述的油性卸妆化妆料,其特征在于,在测定用硬度400mg/l以上的硬水稀释而产生的乳化粒子的粒度分布时,在0.1~1μm处出现极大峰。

本发明的构成的油性卸妆化妆料即使用被水打湿的手使用也不会降低卸妆力,而且油性卸妆化妆料不会残留在肌肤上而能够冲洗干净。此外,本发明的油性卸妆化妆料即使用硬度高的水也不会降低卸妆功能。因此,即使在像石灰岩地带那样的硬水环境下,也能够清爽、无残留油腻感地洗颜。

附图说明

图1表示用水60倍稀释实施例10的油性卸妆化妆料时,乳化粒径的粒度分布图。

图2表示用硬度489mg/l的硬水60倍稀释实施例10的油性卸妆化妆料时,乳化粒径的粒度分布图。

图3表示用离子交换水60倍稀释处方例1的油性卸妆化妆料时,乳化粒径的粒度分布图。

图4表示用硬水60倍稀释处方例1的油性卸妆化妆料时,乳化粒径的粒度分布图。

图5为观察用处方例1的油性卸妆化妆料清洗后,肌肤与水滴的接触角的图像。

图6为观察用对比例21的油性卸妆化妆料清洗后,肌肤与水滴的接触角的图像。

图7表示用离子交换水60倍稀释对比例21的油性卸妆化妆料时,乳化粒径的粒度分布图。

图8为观察用市售油性卸妆化妆料清洗后,肌肤与水滴的接触角的图像。

图9表示参考试验例的市售油性卸妆化妆料由硬水稀释的60倍稀释液的乳化粒径的粒度分布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为涉及油性卸妆化妆料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在含有(a)、(b)、(c)的油性卸妆化妆料中,(a):由碳原子数8~10的脂肪酸与平均聚合度4~10的聚甘油构成的聚甘油二脂肪酸酯,(b):由碳原子数18~22的脂肪酸与平均聚合度8~15的聚甘油构成的经酯化的聚甘油二脂肪酸酯,(c):油剂,(a):(b)为12:5~1:1。

以下,对本发明的成分进行说明。

<(a):由碳原子数8~10的脂肪酸与平均聚合度4~10的聚甘油构成的聚甘油二脂肪酸酯>

在本发明中使用的成分(a)为表面活性剂,其为碳原子数8~10的脂肪酸与平均聚合度4~10的聚甘油经酯化的聚甘油二脂肪酸酯。具体而言,可列举六聚甘油二癸酸酯、六聚甘油二辛酸酯,它们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本发明的成分(a)的聚甘油二脂肪酸酯相对于油性卸妆化妆料优选配合9~12质量%。

<(b):由碳原子数18~22的脂肪酸与平均聚合度8~15的聚甘油构成的聚甘油二脂肪酸酯>

在本发明中使用的成分(b)为表面活性剂,其为碳原子数18~22的脂肪酸与平均聚合度8~15的聚甘油经酯化的聚甘油二脂肪酸酯。具体而言,可列举十聚甘油二异硬脂酸酯、十聚甘油二油酸酯,它们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本发明的成分(b)的聚甘油二脂肪酸酯相对于油性卸妆化妆料优选配合5~8质量%。

在本发明中,配合成分(a)多于成分(b)。在本发明的油性卸妆化妆料中,优选(a):(b)为12:5~1:1。当成为该范围的组成时,即使用被水打湿的手使用也不会降低卸妆力,能够用水冲洗干净,而且冲洗后在肌肤上无残留油腻感残留。

<(c):油剂>

作为在本发明中配合的(c)油剂,可例示下述物质。

可列举天然动植物油脂类及半合成油脂、烃油、酯油、甘油酯油、硅油、脂溶性维生素、高级脂肪酸、动植物或合成的精油成分等。作为天然动植物油脂类及半合成油脂,可列举鳄梨油、亚麻籽油、杏仁油、橄榄油、小麦胚芽油、芝麻油、大米胚芽油、米糠油、红花油、大豆油、月见草油、玉米油、菜籽油、马脂、棕榈油、棕榈仁油、蓖麻籽油、葵花油、霍霍巴油、澳洲坚果油、椰子油、氢化椰子油、花生油、羊毛脂等。作为烃油,可列举角鲨烷、角鲨烯、液体石蜡、凡士林等。作为酯油,可列举己二酸二异丁酯、己二酸2-己基癸酯、己二酸二-2-庚基十一酯、异硬脂醇异硬脂酸酯、三异硬脂酸三羟甲基丙酯、2-乙基己酸鲸蜡酯、二-2-乙基己酸新戊二醇酯、三-2-乙基己酸三羟甲基丙酯、四-2-乙基己酸戊赤藓糖醇酯、辛酸鲸蜡酯、油醇油酸酯、油酸辛基十二酯、油酸癸酯、二癸酸新戊二醇酯、琥珀酸2-乙基己酯、硬脂酸异鲸蜡酯、硬脂酸丁酯、癸二酸二异丙酯、乳酸鲸蜡酯、乳酸十四酯、肉豆蔻酸异丙酯、棕榈酸辛酯、棕榈酸2-乙基己酯、棕榈酸2-己基癸酯、棕榈酸2-庚基十一酯、12-羟基硬脂酸胆固醇酯、植物甾醇油酸酯、苹果酸二异硬脂酸酯、对甲氧基肉桂酸酯、季戊四醇松香酯等。作为甘油酯,可列举三异硬脂酸甘油酯、三异棕榈酸甘油酯、三2-乙基己酸甘油酯、三十四酸甘油酯、二对甲氧基肉桂酸单异辛酸甘油酯等。作为硅油,可列举二甲基聚硅氧烷、甲基苯基聚硅氧烷、甲基氢化聚硅氧烷、八甲基环戊硅氧烷、十甲基环己硅氧烷、二苯基甲硅烷氧基苯基聚三甲基硅氧烷、硬脂氧基聚硅氧烷等高级烷氧基改性聚硅氧烷、烷基改性聚硅氧烷、高级脂肪酸酯改性聚硅氧烷等。

在例示的这些中,由于当组合配合2-乙基己酸鲸蜡酯、甲基苯基聚硅氧烷、2-己基癸醇异硬脂酸酯、(辛/癸酸)辛酯等时,卸妆效果提升,因此优选。

此外,由于当少量配合池花籽油时,发挥柔肤效果,因此优选。

从卸妆力及冲水性的观点出发,油剂的配合量相对于油性卸妆化妆料总量优选为10~90质量%。

由于当在(a)成分、(b)成分、(c)成分中进一步配合作为(d)成分的选自聚氧乙烯山梨糖醇酐脂肪酸酯、聚氧乙烯甘油单异硬脂酸酯(30eo)中一种以上的亲水性表面活性剂,以及作为(e)成分的二聚甘油单异硬脂酸酯时,即使为硬水,也能够不降低卸妆功能(即使用被水打湿的手使用时也能够维持卸妆力的功能,能够水洗干净的功能)而使用,因此优选。

<(d):聚氧乙烯山梨糖醇酐脂肪酸酯·聚氧乙烯甘油单异硬脂酸酯(30eo)>

成分(d)为亲水性表面活性剂,其为聚氧乙烯山梨糖醇酐脂肪酸酯和/或聚氧乙烯甘油单异硬脂酸酯(30eo)。聚氧乙烯山梨糖醇酐脂肪酸酯为在山梨糖醇与碳原子数12~18的脂肪酸的酯上经加成聚合氧化乙烯的物质。具体而言,可列举聚氧乙烯山梨糖醇酐单硬脂酸酯(20eo)、聚氧乙烯山梨糖醇酐单油酸酯(20eo)。

(d)成分相对于油性卸妆化妆料优选配合0.1~3质量%,更优选配合1.2~3质量%。

<(e):二聚甘油单异硬脂酸酯>

二聚甘油单异硬脂酸酯为异硬脂酸与二甘油的酯,通常作为亲油性溶剂而使用。在本发明中,通过配合二聚甘油单异硬脂酸酯,能够增加在油性卸妆化妆料中能够增溶的水的量。二聚甘油单异硬脂酸酯相对于油性卸妆化妆料优选配合0.1~3质量%,更优选配合0.2~1质量%。

在本发明中,当作为亲水性表面活性剂的(d):聚氧乙烯山梨糖醇酐脂肪酸酯和/或聚氧乙烯甘油单异硬脂酸酯(30eo)与作为亲油性溶剂的(e):二聚甘油单异硬脂酸酯以(d):(e)为1.7:1~3:0.4的比率进行配合时,即使是硬水也不会降低卸妆功能(即使用被水打湿的手使用时也能够维持卸妆力的功能,能够水洗干净的功能)而能够畅快地清洗油性化妆污垢。

<任意成分>

在本发明的油性卸妆化妆料中,作为任意成分,可在不损害本发明效果的范围内配合在化妆料中常用的各种原料。例如,可配合多元醇、增粘剂、抗氧化剂、香料等。

由于多元醇有时作为溶剂而发挥作用,因此当配合时有时卸妆力会提升。尤其是由于当配合1,2-戊二醇、二丙二醇时,卸妆力提升,因此优选。

作为增粘剂,可优选例示硬脂酰菊粉、(山嵛酸/二十烷二酸)甘油酯。含有增粘剂的第一个目的是增粘至想要的粘度。第二个目的是提高涂匀性,从而使其在肌肤上更滑,使卸妆易于进行。特有的粘性也有改善表面活性剂、油剂发粘的情况。第三个目的是在涂布于皮肤时形成薄的皮膜,防止对皮肤过度地摩擦,表现出抑制刺激的效果,从而提高安全性。增粘剂在组合物中优选配合0.01~3质量%。当少于0.01质量%时,有时会不易得到涂匀的改善效果、刺激缓和的效果。当配合多于3质量%时,有可能会析出。

作为抗氧化剂,可列举生育酚。

考虑到使用性、使用感,本发明的油性卸妆化妆料被设计成各种各样的剂型。作为优选形态,可采用液状或凝胶状的形态。

实施例

以下列举实施例、对比例、试验例进一步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特征和效果。

1.配合了(a)成分:六聚甘油二癸酸酯、(b)成分:十聚甘油二异硬脂酸酯或十聚甘油二油酸酯、(c)成分:2-乙基己酸鲸蜡酯的实施例1~4与对比例1~17的制备、清洗以及冲洗效果试验

以表1所示的组成制备实施例1~4的油性卸妆化妆料,并以表2所示的组成制备对比例1~17的油性卸妆化妆料。此外,实施例1~4为(a)成分与(b)成分以12:5~1:1的配合比进行配合的组成。对比例1和2为(a)成分与(b)成分的配合比以5:11.5进行配合的组成。对比例3~17为未配合(a)成分的组成。

表1

表2

<制备方法>

各成分均根据常规方法一边加热一边搅拌混合,从而制备液状的油性卸妆化妆料。

<评价方法>

使用以下试验法评价用被水打湿的手使用时的卸妆力和用水冲洗后的无残留油腻感。

[卸妆功能的评价]

为了评价“用被水打湿的手使用时的卸妆力”和“用水冲洗后的无残留油腻感”,普及有下述简易试验法,经常被使用。本发明根据该试验方法,评价了前述2个卸妆功能。此外还实施了感官评价试验。

(1)简易试验法

<增溶水的能力的测定(评价“用被水打湿的手使用时的卸妆力”的试验)>

观察在油性卸妆化妆料中添加水时的外观,并测定以透明状能够增溶的水的量。

一边搅拌各油性卸妆化妆料,一边滴加水,测定出现白浊时水的量。

即使添加水依然能够维持透明性是指即使混入水也不会成为o/w型乳化组合物(反胶束相、层片状液晶相、双连续微乳中的某个)。

由于油性卸妆化妆料的油性成分溶解油性的彩妆污垢,因此油相连续至关重要。在本评价方法中,作为以透明状能够增溶的水的量,测定相对于100质量%油性卸妆化妆料可混入的量。

此外,如果即使添加20质量%的水依然能够维持透明性,则油相是连续的,判断大致能够维持当初设定的卸妆力。当水添加量为15质量%以下时,判断卸妆力不足。

<添加水而成为o/w型乳化组合物时乳化粒径的测定(评价“用水冲洗后无残留油腻感”的试验)>

油性卸妆化妆料的作用机理为,油性成分溶解彩妆污垢,然后通过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从而能够用水冲洗,然而当其平衡性差时,有如下情况:产生并非来自于未卸除干净化妆污垢的残留油腻感,而是来自于油性卸妆化妆料本身残存于肌肤的残留油腻感。本试验为用于预测由油性卸妆化妆料的肌肤残留而引起的残留油腻感的试验。此外,若该试验结果良好,则可预测作为通常的卸妆剂而使用油性卸妆化妆料时也可无残留油腻感地使用。

添加油性卸妆化妆料的60倍量的水,制备o/w型乳化组合物,该组合物中的乳化粒径使用激光粒度仪2000(malverninstrumentsltd.制)根据激光衍射法测定粒度分布。并且进行体积基准平均径的测定和粒度分布的峰形状的观察。

当乳化粒径大时,在肌肤上残留油性感(残留油腻感)。然而,只要添加水时形成的乳化粒径在1μm以下处具有极大峰,就成为在清洗后无残留油腻感、清爽的清洗感。

(2)感官评价试验

<用被水打湿的手使用时的卸妆力>

1名熟练的技术人员,用被水打湿的手将各种油性卸妆化妆料实际用于涂布有油性化妆料(口红)的肌肤,根据下述基准评价卸妆力。

○:非常好

△:良好

×:不良

<无用水清洗后的残留油腻感>

该试验为以评价油性卸妆化妆料本身在水洗后的残留油腻感为目的而进行的试验。因此,与前试验不同,不在肌肤上预先涂布口红。

1名熟练的技术人员,用被水打湿的手将各油性卸妆化妆料涂布于肌肤,根据下述基准评价水洗后肌肤的卸妆料的残留油腻感(残留感)。

○:无残留油腻感

△:有残留油腻感

(3)结果

实施例1~4的组成均有良好的卸妆效果。此外,清洗后无残留油腻感。对于能够以透明状维持化妆料的水的混入量的上限,实施例1、3、4为20质量%,实施例2为30质量%,可添加极高的容量。此外用水60倍稀释时乳化粒子的尺寸极小,为0.2~0.8μm。这两组试验的结果证实了用湿手使用时的良好的卸妆力和无残留油腻感。

另一方面,在对比例1~17的全部组成中,用被水打湿的手使用时卸妆力评价为不良。此外只有对比例2为用水冲洗后无残留油腻感的“评价○”,除此以外的对比例的组成均为有残留油腻感的“评价×”。证实了这是由于即使添加少量水也会成为o/w型乳化组合物从而出现白浊,以及用水60倍稀释时,大部分组成不乳化而分离,即使乳化也是如对比例1的结果所示的乳化粒子大至7.566μm。

对比例1包含本发明的必需成分(a)(b)(c),但结果为用被水打湿的手使用时卸妆力不良的“评价×”,用水冲洗后有残留油腻感的“评价×”。认为这是(a)成分与(b)成分的配合比为5:11.5,(b)成分的比率比(a)成分更多的缘故。对比例2为用水冲洗后无残留油腻感的“评价○”,但用被水打湿的手使用时卸妆力为不良的“评价×”,认为这也是(a)成分与(b)成分的配合比为5:11.5,(b)成分的比率比(a)成分更多的缘故。

此外,对比例10、11、15、16、17在制备后立刻分离,未成为均质的油性卸妆化妆料。

从以上的试验结果来看,认为为了满足“用被水打湿的手使用时的卸妆力”、“用水冲洗后无残留油腻感”这样的油性卸妆化妆料必要的要件,必须含有(a):由碳原子数8~10的脂肪酸与平均聚合度4~10的聚甘油构成的聚甘油二脂肪酸酯,(b):由碳原子数18~22的脂肪酸与平均聚合度8~15的聚甘油构成的经酯化的聚甘油二脂肪酸酯,(c):油剂,而且(a):(b)的比为12:5~1:1。

2.(a)成分:六聚甘油二癸酸酯、(b)成分:十聚甘油二异硬脂酸酯的比率的再研究试验

在上述1中明示了(a)成分与(b)成分的比至关重要。为了对其再次确认,制备下述表3所示的实施例5~8、对比例18~21的组成的油性卸妆化妆料,并根据与1.相同的条件进行评价试验。

(1)试验组成

表3

此外,实施例5~8的(a)成分与(b)成分的配合比率分别为:实施例5为12:5,实施例6为11:6,实施例7为10:7,实施例8为9:8。同样地对比例18为13:4,对比例19为8:9,对比例20为6:11,对比例21为4:13。

(2)结果

在表3的下侧部分示出评价结果。

实施例5~8的组成均显示出良好的卸妆力以及用水冲洗后的无残留油腻感。对于能够以透明状维持化妆料的水的混入量的上限,实施例5和实施例8为30质量%,实施例6为40质量%,实施例7为35质量%,可以添加极高的容量。此外,实施例5~8的用水60倍稀释时乳化粒子的尺寸极小,为0.3~0.7μm。这两组试验的结果证实了用湿手使用时良好的卸妆力和用水冲洗后的无残留油腻感的感官评价结果。

另一方面,就对比例19~21的组成而言,关于卸妆力的评价和用水冲洗后残留油腻感的评价均不良。此外,对于能够以透明状维持化妆料的水的混入量的上限,对比例18为15质量%,对比例19及对比例20为5质量%,对比例21为0质量%,水的增溶量少。此外,用水60倍稀释时乳化粒径的尺寸仅对比例18为0.3μm,除此以外均超过1μm,对比例21大至22μm以上。这两组试验的结果直接证实了对比例19~21的感官评价试验(卸妆力、残留油腻感)不良的“评价×”的结果。对比例18的能够以透明状维持化妆料的水的混入量的上限为15质量%,卸妆力良好“评价△”。从该结果判断,对比例18在实际使用时当水的混入多时卸妆力有可能下降。

综合1.的试验结果与2.的试验结果可知,本发明的油性卸妆化妆料(a)成分与(b)成分的配合比至关重要,从得到具有用被水打湿的手使用时的良好的卸妆力,并且用水冲洗后无残留油腻感的油性卸妆化妆料来看,使其比率成为12:5~1:1至关重要。

3.在硬水环境下清洗力不降低的油性卸妆化妆料的制备与试验(其1)

已知通常在硬水环境下使用油性卸妆化妆料时,清洗效果降低并且冲洗变得不充分。认为这是由于硬水使乳化粒子凝聚的缘故。于是其结果用水冲洗后仍产生残留油腻感。例如,在中国还存在自来水的硬度高达硬度400以上的地区,产生如前所述的清洗力降低以及水洗后的残留油腻感。作为能够应对在这样极端的硬水地区使用的油性卸妆化妆料的组成,研究了在本发明中除了成分(a)、(b)、(c)之外,进一步添加作为(d)成分的聚氧乙烯山梨糖醇酐脂肪酸酯和/或聚氧乙烯甘油单异硬脂酸酯(30eo),与作为(e)成分的二聚甘油单异硬脂酸酯的组成。

(1)实施例9~11的组成

制备下述表4的组成,实施假设在硬水环境下使用的试验。

表4

(2)试验方法

除了上述1.中实施的试验之外,同样地实施了用硬度489mg/l的硬水的稀释试验。

此外,为了确认有无由硬水引起的粗大粒子的出现,除了测定用硬水稀释时的平均粒径之外,还确认粒度分布,并且观察在粒度分布中超过1μm的极大峰的出现。

(3)结果

实施例9~11的组成均具有非常好的卸妆力,并且用硬水冲洗后无残留油腻感。对于能够以透明状维持化妆料的水的混入量的上限,实施例9~11均为25质量%,可混入高容量的水。此外用水60倍稀释时乳化粒子的尺寸为0.2~0.3μm,即使是硬水也极小,为0.3~0.6μm。这两组试验的结果证实了用被水打湿的手使用时的良好的卸妆力和用硬水冲洗后的无残留油腻感。此外,也未观察到导致在使用时感受到残留油腻感等不舒适的超过1μm的极大峰的出现。实施例9~11的极大峰均在1μm以下。

图1表示用水60倍稀释实施例10的油性卸妆化妆料时的粒度分布图,图2表示用硬度489mg/l的硬水60倍稀释实施例10的油性卸妆化妆料时的粒度分布图。对比两者的分布图可知,实施例10的油性卸妆化妆料在水与硬水的任一情况下,乳化液粒子分布的极大峰均出现在0.1~1μm处。

即,由于实施例9~11的油性卸妆化妆料不发生由硬水引起的乳化粒子的凝聚,并且不会感受到残留油腻感,因此在硬水地带使用也没有问题。

4.在硬水环境下清洗力不降低的油性卸妆化妆料的制备与试验(其2)

(1)实施例12~16的组成

制备下述表5的组成,实施假设在硬水环境下使用的试验。

表5

(2)试验方法

与(其1)的试验同样地实施使用硬度489mg/l的硬水的试验。

此外,为了确认有无由硬水混入引起的粗大粒子的出现,除测定用硬水稀释的情况的平均粒径之外,还确认粒度分布,观察在粒度分布图中超过1μm的极大峰的出现。

(3)结果

实施例12~16的组成均具有良好的卸妆力并且用硬水冲洗后无残留油腻感。对于能够以透明状维持化妆料的水的混入量的上限,实施例12为30质量%,实施例13、14均为20质量%,实施例15为35质量%,实施例16为20质量%,可混入高容量的水。此外,用水60倍稀释时乳化粒子的尺寸小至0.2~0.8μm,水与硬水几乎无差别。此外,也没有观察到导致感觉到用水冲洗后的残留油腻感等不舒适的超过1μm的极大峰的出现。

以下示出进一步追加配合任意成分的油性卸妆化妆料的处方例。

<处方例>

处方例1(卸妆油)

处方例2(卸妆油)

处方例3(卸妆凝胶)

处方例1~3的油性卸妆化妆料的卸妆力均高,用水冲洗迅速且也无残留油腻感。此外即使用硬水清洗,其性能(卸妆力、用水冲洗后的残留油腻感)也不改变。

<处方例1的油性卸妆化妆料的稀释试验>

用离子交换水和硬度489mg/l的硬水60倍稀释处方例1的油性卸妆化妆料,从而制备o/w型乳化组合物,使用激光粒度仪2000(malverninstrumentsltd.制)根据激光衍射法测定该组合物的粒度分布。进行体积基准平均径的测定和粒度分布的峰形的观察。

用离子交换水稀释时的体积基准平均径为5.114μm,用硬水稀释时的体积基准平均径为4.740μm,看不出两者的差别。此外将用离子交换水稀释时的乳化粒子的粒度分布示于图3,将用硬水稀释时的粒度分布示于图4。

在图3的粒度分布图中出现了2个极大峰。先出现的峰为来自于乳化液(油滴粒子)的峰,在0.1~1μm处出现。然后在该极大值之后的1~10μm处出现的峰为来自于作为任意成分而配合的油溶性增粘剂的峰(来自于(山嵛酸/二十烷二酸)甘油酯和硬脂酰菊粉的峰)。2个峰的出现位置在用离子交换水稀释时和在用硬水稀释时均未改变。因此从该试验也可确认即使如本发明的处方例1~3那样添加任意成分,油性卸妆化妆料的性能也不会变化,并且也没有残留油腻感。

<用处方例1的油性卸妆化妆料清洗后,皮肤与水滴的接触角的观察>

用处方例1的油性卸妆化妆料以5cm×5cm的范围清洗左上臂部,用硬水充分地冲洗。其后,在清洗处滴加1滴离子交换水,拍摄水滴与皮肤接触时所形成的水滴的状态,并观察接触角的大小。作为对比对照,使用对比例21的油性卸妆化妆料同样地进行观察。

将使用处方例1清洗时皮肤与水滴形成的接触角图像示于图5,将使用对比例21清洗时皮肤与水滴形成的接触角图像示于图6。对比图5、图6的图像可清楚地看出,用处方例1清洗后的皮肤为所谓的“疏水”状态,相对于此,对比例21为“水融合于肌肤”的状态。这意味着在处方例1的情况下,油性卸妆化妆料未残存于肌肤。另一方面,认为对比例21的油性卸妆化妆料残存于皮肤,且由于其表面活性作用,因此水融合于肌肤。

用离子交换水60倍稀释对比例21的油性卸妆化妆料,并将测定粒径的粒度分布图示于图7,但由于乳化粒子极大值在10~100μm的范围内出现,因此认为油性卸妆化妆料残存于肌肤。另一方面,由于处方例1未显现这样的乳化粒子的分布极大值,因此认为油性卸妆化妆料被迅速地从皮肤冲洗掉。

<参考试验例>

使用通过感官试验而被评价为残留有残留油腻感的市售油性卸妆化妆料,以5cm×5cm的范围清洗左上臂部,其后用硬水充分地冲洗。在清洗处滴加1滴离子交换水,拍摄水滴与皮肤接触时所形成的水滴的状态,并观察接触角的大小。

然后用硬水60倍稀释该油性卸妆化妆料,从而制备o/w型乳化组合物,使用激光粒度仪2000(malverninstrumentsltd.制)根据激光衍射法测定该组合物的粒度分布。进行体积基准平均径的测定和粒度分布的峰形的观察。

将接触角的拍摄图像示于图8。此外将粒度分布图示于图9。

该市售油性卸妆化妆料在水中乳化时的平均粒径大至17.277μm,在乳化粒子的分布图中也在1~10μm处出现极大峰。

由接触角、粒度分布的测定值可知,该市售油性卸妆化妆料具有难以用水冲洗这样的不令人满意的特性。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