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脉管炎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属于中医药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脉管炎又称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一种少见的慢性复发性中、小动脉和静脉的节段性炎症性疾病,以下肢为多见。临床表现为患肢缺血、疼痛、间歇性跛行、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和游走性表浅静脉炎,严重者有肢端溃疡和坏死。该病好发于20~40岁之间的中青年男性,是一种致残率很高的全身性疾病,严重者可累计重要脏器及血管。作为常见的肢体动脉闭塞性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为8/10万。该病以慢性节性及周期性反复发作为其特点,该病病情复杂,病程长,难以治愈,致残率较高。目目前,临床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多采用调脂、抗血小板聚集及手术治疗,但病情易反复发作,疗效不理想,个别患者甚至出现病情加重,如出现下肢广泛坏疽而需要截肢的不良预后,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而寻求高效、安全的治疗方法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显得尤为重要。
本病属中医学“脱疽”,“脉痹”或“恶脉”等范畴。本病病因由“寒”、“湿”、“瘀”之邪侵袭所致,以致脏腑失调,气血瘀滞,脉络不通而成。内外二因,内因或因肝肾亏虚、脾气不健,或房劳过度,气竭精枯,温运无力,脏腑功能失调,血脉不畅等;外因可为感受寒热湿邪,或吸食烟毒、癣虫外染等。又《医宗金鉴》曰:“痈疽原是火毒生,经络阻隔气血凝”,《金匮要略》云:“病水者未尝不病血,寒主收引,凝滞血脉,致血脉凝涩不通而瘀”,即指水湿内聚,热入营血,血热互结,血失濡养,流行不畅而致血瘀。
中医药学在治疗本病方面有独特的认识,并积累的丰富的经验,具有多层次、多靶点的优势。
技术实现要素:
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治疗脉管炎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该中药制剂具有疗效显著、成本低廉、毒副作用比较小的优点。
本病多因情志内伤,脾气不健,肝肾不足,加之寒湿侵袭,凝滞脉络,闭塞不通,血运不畅,阳气不达,失于温通濡养所致。复因寒湿阻络,气血凝滞,不通则痛;寒湿郁久化热,蕴毒浸淫,症见热毒之候。中医认为,肝藏血、主筋,肾藏精、主骨;肝肾不足,则筋骨损,所以本病后期有损筋伤骨,气血两虚的病理特点。
本发明组方选用毛冬青和金银花共为君药,可清热解毒,凉血;配以当归可补血活血,川芎能行气止痛,赤芍,清热凉血,生地,凉血,养阴,生津,红花活血化瘀,玄参,凉血滋阴,丹参,祛瘀止痛,附子,温阳通脉,上述各药共为臣药,再辅以地龙,土鳖虫为佐使药两药相配增强破淤之功,四药相配可活血止痛;又配伍牛膝,桑枝,可引药归经下行,增强方中活血化瘀,补益肝肾之功。上述诸药相配,攻补兼施,可起到标本兼治的作用。并使得气血通畅,周围血液运行正常,则诸病消失或好转。共奏清热解毒,活血养血,化瘀止痛,补益肝肾之功。
本发明的中药制剂,它是由如下重量配比的原料药制成:当归80~120份,川芎80~120份,赤芍80~120份,生地80~120份,毛冬青130~170份,红花80~120份,地龙80~120份,地鳖虫80~120份,玄参80~120份,金银花80~120份,丹参80~120份,附子20~40份,甘草80~120份,牛膝80~120份,桑枝80~120份。
优选的,本发明的中药制剂,它是由如下重量配比的原料药制成:当归90~110份,川芎90~110份,赤芍90~110份,生地90~110份,毛冬青140~160份,红花90~110份,地龙90~110份,地鳖虫90~110份,玄参90~110份,金银花90~110份,丹参90~110份,附子25~350份,甘草90~110份,牛膝90~110份,桑枝90~110份。
优选的,本发明的中药制剂,它是由如下重量配比的原料药制成:它是由如下重量份配比的原料药:当归100份,川芎100份,赤芍100份,生地100份,毛冬青150份,红花100份,地龙100份,地鳖虫100份,玄参100份,金银花100份,丹参100份,附子30份,甘草100份,牛膝100份,桑枝100份。
优选的,本发明的中药制剂,它是由如下重量配比的原料药制成:它是由如下重量份配比的原料药:当归110份,川芎90份,赤芍110份,生地90份,毛冬青140份,红花90份,地龙110份,地鳖虫110份,玄参90份,金银花90份,丹参110份,附子25份,甘草90份,牛膝110份,桑枝90份。
优选的,本发明的中药制剂,它是由如下重量配比的原料药制成:它是由如下重量份配比的原料药:当归90份,川芎110份,赤芍90份,生地110份,毛冬青160份,红花110份,地龙90份,地鳖虫90份,玄参110份,金银花110份,丹参90份,附子35份,甘草110份,牛膝90份,桑枝110份。
本发明治疗脉管炎的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它是由以下工艺步骤制备而成:
⑴将地龙、地鳖虫、毛冬青、玄参、丹参,粉碎成80~120目细粉,备用;
⑵再将红花、当归、川芎、赤芍、生地、附子、金银花、甘草、牛膝,桑枝药材合并,并加与药材重量比为8~11倍量的水,煎煮1~3次,每次1~3h,滤过,合并滤液,减压浓缩干燥,并粉碎成干膏粉,备用;
⑶取上述步骤⑴中的细粉,步骤⑵中的干膏粉,混合均匀后,即得中药混合物,再加入药剂学上常用的辅料制成各种不同口服制剂,即得
作为本发明中药制剂的优选,所述制备方法,是由以下工艺步骤制备而成:
⑴将地龙、地鳖虫、毛冬青、玄参、丹参,粉碎成100目细粉,备用;
⑵再将红花、当归、川芎、赤芍、生地、附子、金银花、甘草、牛膝,桑枝药材合并,并加与药材重量比为10倍量的水,煎煮2次,每次2h,滤过,合并滤液,减压浓缩干燥,并粉碎成干膏粉,备用;
⑶取上述步骤⑴中的细粉,步骤⑵中的干膏粉,混合均匀后,即得中药混合物,再加入药剂学上常用的辅料制成各种不同口服制剂,即得
本发明所述中药制剂可以制成颗粒剂、硬胶囊剂、片剂或丸剂。
颗粒剂:将所得中药活性成分,与适量的糊精、蔗糖,混匀,制粒,干燥,制成颗粒剂。
硬胶囊剂:将所得中药活性成分,加入适宜的辅料,制粒,装胶囊,制成硬胶囊剂。
片剂:将所得中药活性成分,与适量淀粉、糊精混匀,制粒,压制成片剂。
丸剂:将所得中药活性成分,与适量的水、蜂蜜、羟甲基纤维素钠制成丸剂。
方中各方药来源及功效作用如下:
当归,为伞形科植物当归angelicasinensis(oliv.)diels的干燥根。秋末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待水分稍蒸发后,捆成小把,上棚,用烟火慢慢熏干。性味,甘、辛,温。功效,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
川芎,为伞形科植物川芎ligusticumchuanxionghort.的干燥根茎。夏季当茎上的节盘显著突出,并略带紫色时采挖,除去泥沙,晒后炕干,再去须根。性味,辛,温。功效,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赤芍,为毛茛科植物芍药paeonialactiflorapall.或川赤芍paeoniaveitchiilynch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根茎、须根及泥沙,晒干。性味,苦,微寒。功效,清热凉血,散瘀止痛。
生地,为玄参科植物地黄rehmanniaglutinosalibosch.的新鲜或干燥块根。秋季采挖,除去芦头、须根及泥沙,鲜用;或将地黄缓缓烘焙至约八成干。前者习称“鲜地黄”,后者习称“生地黄”。性味,生地黄:甘,寒。功效,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毛冬青,为冬青科冬青属植物毛冬青ilexpubescenshook.etarn.,以根及叶入药。全年可采,根切片晒干备用,叶鲜用。性味,苦,平。功效,活血通脉,消肿止痛,清热解毒。
红花,为菊科植物红花carthamustinctoriusl.的干燥花。性味,辛,温。功效,活血通经,散瘀止痛。
地龙,为巨蚓科动物参环毛蚓pheretimaaspergillum(e.perrier)、通俗环毛蚓pheretimavulgarischen、威廉环毛蚓pheretimaguillelmi(michaelsen)或栉盲环毛蚓pheretimapectiniferamichaelsen的干燥体。前一种习称“广地龙”,后三种习称“沪地龙”。广地龙春季至秋季捕捉,沪地龙夏季捕捉,及时剖开腹部,除去内脏及泥沙,洗净,晒干或低温干燥。性味咸,寒。功效,清热定惊,通络,平喘,利尿。
地鳖虫,为鳖蠊科昆虫地鳖eupolyphagasinensiswalker或冀地鳖steleophagaplancyi(boleny)的雌虫干燥体。捕捉后,置沸水中烫死,晒干或烘干。性味咸,寒;有小毒。功效,破瘀血,续筋骨。
玄参,为玄参科植物玄参scrophularianingpoensishemsl.的干燥根。冬季茎叶枯萎时采挖。除去根茎、幼芽、须根及泥沙,晒或烘至半干,堆放3~6天,反复数次至干燥。性味,甘、苦、咸,微寒。功效,凉血滋阴,泻火解毒。
金银花,为忍冬科植物忍冬lonicerajaponicathunb.、红腺忍冬lonicerahypoglaucamiq.、山银花(毛萼忍冬)loniceraconfusadc.或毛花柱忍冬loniceradasystylarehd.的干燥花蕾或带初开的花。夏初花开放前采收,干燥。性味甘,寒。功效,清热解毒,凉散风热。
丹参,为唇形科植物丹参salviamiltiorrhizabunge.的干燥根及根茎。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干燥。性味苦,微寒。功效,祛瘀止痛,活血通经,清心除烦。
附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carmichaelidebx.的子根的加工品。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母根、须根及泥沙,习称“泥附子”,加工成下列品种。性味辛、甘,大热;有毒。功效,回阳救逆,补火助阳,逐风寒湿邪。
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uralensisfisch.、胀果甘草glycyrrhizainflatabat.或光果甘草glycyrrhizaglabral.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晒干。性味甘,平。功效,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牛膝,为苋科植物牛膝achyranthesbidentatablume.的干燥根。冬季茎叶枯萎时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捆成小把,晒至干皱后,将顶端切齐,晒干。性味,苦、酸,平。功效,补肝肾,强筋骨,逐瘀通经,引血下行。
桑枝,为桑科植物桑morusalbal.的嫩枝。性味,苦,平。功效,祛风湿,利关节,行水气。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的发明人经过多年临床经验总结的疗效显著的中药制剂,所选药材配伍相宜,以中医药君臣佐使的配伍理论为指导,将上述诸药相配,发挥协同增效的作用,使得全方清热解毒,活血养血,化瘀止痛,补益肝肾的功效。并且全方具有标本兼治特点,对于脉管炎的患者具有显著疗效。且药理学试验表明,本发明中药制剂的无毒副作用。其临床总有效率可达到90.3%以上,且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通塞脉片),适于在临床上大规模推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发明内容的具体实施例,用于阐述本申请文件中所要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有助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本发明内容,但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实现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实施例1
⑴将地龙120g,地鳖虫120g,毛冬青130g,玄参80g,丹参120g,粉碎成100目细粉,备用;
⑵再将当归120g,川芎80g,赤芍120g,生地120g,红花80g,金银花80g,附子20g,甘草120g,牛膝120g,桑枝80g合并,并加与药材重量比为9倍量的水,煎煮2次,每次2h,滤过,合并滤液,减压浓缩干燥,并粉碎成干膏粉,备用;
⑶取上述步骤⑴中的细粉,步骤⑵中的干膏粉,混合均匀后,即得中药混合物,与适量的微晶纤维素、滑石粉,羟丙基甲基纤维素,混匀,制粒,干燥,制成1000个片剂。
实施例2
⑴将地龙80g,地鳖虫80g,毛冬青170g,玄参120g,丹参80g,粉碎成120目细粉,备用;
⑵再将当归80g,川芎120g,赤芍80g,生地80g,红花120g,金银花120g,附子40g,甘草80g,牛膝80g,桑枝120g,并加与药材重量比为8倍量的水,煎煮3次,每次1h,滤过,合并滤液,减压浓缩干燥,并粉碎成干膏粉,备用;
⑶取上述步骤⑴中的细粉,步骤⑵中的干膏粉,混合均匀后,即得中药混合物,与适量的糊精、蔗糖,混匀,制粒,干燥,制成1000g颗粒剂。
实施例3
⑴将地龙110g,地鳖虫90g,毛冬青140g,玄参90g,丹参110g,粉碎成80目细粉,备用;
⑵再将当归110g,川芎90g,赤芍110g,生地110g,红花110g,金银花110g,附子35g,甘草90g,牛膝110g,桑枝90g,并加与药材重量比为11倍量的水,煎煮1次,每次3h,滤过,合并滤液,减压浓缩干燥,并粉碎成干膏粉,备用;
⑶取上述步骤⑴中的细粉,步骤⑵中的干膏粉,混合均匀后,即得中药混合物,与适量的peg4000,peg6000,制粒,干燥,制成1000g滴丸剂。
实施例4
⑴将地龙90g,地鳖虫110g,毛冬青160g,玄参110g,丹参90g,粉碎成120目细粉,备用;
⑵再将当归90g,川芎110g,赤芍90,生地90g,红花90g,金银花90g,附子25g,甘草110g,牛膝90g,桑枝110g,并加与药材重量比9倍量的水,煎煮2次,每次2h,滤过,合并滤液,减压浓缩干燥,并粉碎成干膏粉,备用;
⑶取上述步骤⑴中的细粉,步骤⑵中的干膏粉,混合均匀后,即得中药混合物,与适量的微晶纤维素、乳糖,混匀,制粒,干燥,制成1000个分散片剂。
实施例5
⑴将地龙100g,地鳖虫100g,毛冬青150g,玄参100g,丹参100g,粉碎成80目细粉,备用;
⑵再将当归100g,川芎100g,赤芍100g,生地100g,红花100g,金银花100g,附子30g,甘草100g,牛膝100g,桑枝100g,并加与药材重量比为10倍量的水,煎煮2次,每次2h,滤过,合并滤液,减压浓缩干燥,并粉碎成干膏粉,备用;
⑶取上述步骤⑴中的细粉,步骤⑵中的干膏粉,混合均匀后,即得中药混合物与适量的糊精、蔗糖,混匀,制粒,干燥,制成1000g颗粒剂。
实施例6
⑴将地龙110g,地鳖虫110g,毛冬青140g,玄参90g,丹参110g,粉碎成100目细粉,备用;
⑵再将当归110g,川芎90g,赤芍110g,生地90g,红花90g,金银花90g,附子25g,甘草90g,牛膝110g,桑枝90g,并加与药材重量比为10倍量的水,煎煮1次,每次3h,滤过,合并滤液,减压浓缩干燥,并粉碎成干膏粉,备用;
⑶取上述步骤⑴中的细粉,步骤⑵中的干膏粉,混合均匀后,即得中药混合物,加入适宜的硬脂酸镁,制粒,装胶囊,制成1000个硬胶囊剂。
实施例7
⑴将地龙90g,地鳖虫90g,毛冬青160g,玄参110g,丹参90g,,粉碎成120目细粉,备用;
⑵再将当归90g,川芎110g,赤芍90g,生地110g,红花110g,金银花110g,附子35g,甘草110g,牛膝90g,桑枝110g,并加与药材重量比为9倍量的水,煎煮3次,每次1h,滤过,合并滤液,减压浓缩干燥,并粉碎成干膏粉,备用;
⑶取上述步骤⑴中的细粉,步骤⑵中的干膏粉,混合均匀后,即得中药混合物,即得中药混合物,与适量淀粉、糊精混匀,制粒,压制成1000个片剂。
为进一步考察本发明中药制剂的临床疗效,我们做了相应的临床试验,其结果报告如下:
2临床试验
2.1一般资料
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1987年制定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诊断标准,选择观察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181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93例,下肢53例,上肢40例;其中男42例,女51例;年龄33~69岁,平均年龄(47.89±1.76)岁,平均病程(3.43±0.94)年;对照组88例,下肢46例,上肢42例;其中男45例,女43例;年龄25~71岁,平均年龄(48.13±17985)岁,平均病程(2.55±0.93)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及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病专业委员会1987年制定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诊断准。①青壮年男性;②有较长的病程,间歇性跛行、静息痛,患者指(趾)端或足部发凉,针刺、烧灼、酸胀、麻木等感觉异常;③肤色苍白或潮红,紫暗或青紫,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坏疽或溃疡;④排除肢体闭塞性动脉硬化症、大动脉炎、雷诺病及糖尿病坏疽等,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中医辨证属血瘀型,阴虚寒凝型,肢体多普勒超声波(或血管超声波)检查示:动脉闭塞。选择观察患者属脉管炎局部营养障碍或局部缺血期。
2.3治疗方法
对照组:服用通塞脉片(江苏康缘阳光药业有限公司),口服给药,一次5片,一日3次。1个月为一个疗程,连服3个疗程后,观察治疗后的临床效果。
治疗组的患者给予按照“实施例1组的技术方案”制备的中药片剂;口服给药,一次5片,一日3次。1个月为一个疗程,连服3个疗程后,观察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在服药期间,患者忌辛、辣、油腻食物以及茶叶和烟酒。
2.4疗效判定标准
参考《周围血管疾病中西医诊疗学》制定。
痊愈:患肢温度、皮肤色泽正常,麻木、疼痛消失,溃疡愈合,可连续行走1km,无明显不适,肢体动脉血流图、彩色多普勒等检查证实肢体动脉闭塞灶供血良好;
显效:患肢温度、皮肤色泽基本正常,麻木、疼痛基本消失,溃疡愈合或接近愈合,间歇性跛行明显改善,肢体动脉血流图、彩色多普勒等检查证实肢体动脉供血明显改善;
有效:经治疗部分症状有所减轻;
无效:经治疗症状无明显好转或加重。
2.5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6治疗结果(见表1)
表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从表1中临床试验结果可知,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0.3%,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仅为768.2%,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7对本发明中药制剂进行动物急性毒性试验:
试验动物:小白鼠,体重30-50g,雌雄随机选择;
试验方法:取小白鼠60只,分6组,每组10只,饥饿10小时后,每只每次灌喂20ml本发明中药制剂,24小时内,共计灌喂6次,观察7天,发现小白鼠活动正常,无毒性反应,无一例死亡。小白鼠用药量按公斤体重药量计算,上述研究结果表明,本发明中药制剂无毒性,临床用药剂量安全。
典型病例
患者72岁,被诊断为脉管炎,腿疼数日,在医院住院一个月未好转,来我处中医治疗,服用本发明中药制剂1个月后,疼痛减轻,消肿的基本症状消失,连续服用9个月后基本恢复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