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属于治疗泌尿系统疾病的复方中药组合物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慢性前列腺炎(chronicprostatitis,cp)是男性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发病率为2.2%~9.7%,是临床多发病、疑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慢性前列腺炎中,90%以上为慢性前列腺炎/慢性骨盆疼痛综合征(chronicprostatitis/chronicpelvicpainsyndromes,cp/cpps)。cp/cpps病因不明,发病机制不清,至今没有一种标准而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案,已成为困扰临床医生的一大难题。临床多表现为长期、反复的骨盆区域疼痛或不适,持续时间超过3个月,可伴有不同程度的排尿症状和性功能障碍。有50%以上的男性在一生中不同程度的出现过前列腺炎的症状,且复发率高达20%-50%。
中医学没有“前列腺炎”这一病名,但依据临床症状应归属于中医“精浊”、“淋浊”等范畴。湿热瘀结是本病主要病因,气滞血瘀贯穿本病始终,久治不愈则气虚血瘀。中医治疗本病多进行辨证论治,如尿道灼热,阴囊潮湿多用八正散或龙胆泻肝汤治疗;失眠多梦,咽干口燥者,多用知柏地黄丸治疗;少腹疼痛,小便赤涩者多用活血化瘀前列腺汤;尿后余沥,形寒肢冷者多用金锁固精丸合右归胶囊治疗。但临床常见湿热下注,阴虚火旺,气滞血瘀,久病则气虚血瘀等复杂表现。因此,目前临床上中医方药很少有兼顾多种症状的有效方药。
前列腺增生(bph)是引起中老年男性排尿障碍原因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疾病,主要表现为组织学上的前列腺间质和腺体成分的增生、解剖学上的前列腺增大、下尿路症状为主的临床症状以及尿动力学上的膀胱出口梗阻,目前西医治疗多釆用激素、a受体阻滞剂、5a还原酶抑制剂、激光、热疗及手术等方法治疗,但整体效果不佳且停药后容易复发。
中医学中前列腺增生属于癃闭范畴,多因年老肾气渐衰,中气虚弱,痰瘀互结水道,三焦气化失司而成。中医治疗本病多辨证论治,小腹坠胀,神疲乏力者多用补中益气汤治疗;小便频数,夜间尤甚,畏寒肢凉者,多用济生肾气丸治疗;小便频数不爽,尿少热赤,多用知柏地黄汤治疗,尿线变细,尿道涩痛,小腹胀满偶有血尿者,多用沉香散治疗;小便黄赤,尿道灼热不畅者,多用八正散治疗;小便量少短赤,呼吸短促喘息,多用黄芩清肺饮治疗。临床常见气虚、湿热、肾虚并见的复杂表现,目前临床中医方药缺少兼顾治疗多种症状有效的方药。
膀胱过度活动症(overactivebladder,oab)是泌尿系统十分常见的慢性疾患,过去有关名词比较混乱,如女性尿道综合征、逼尿肌反射亢进、逼尿肌不稳定、不稳定膀胱等。主要临床表现为尿急、有或无急迫性尿失禁、通常有尿频和夜尿增多。我国成年人oab的患病率为4.7%~6.0%,40岁以上人群为11.3%。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不断加重,oab的患者数量增长至7900万,且呈逐年上升趋势。现代医学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行为治疗及手术治疗等,其中抗胆碱能类药是最常用的药物之一,但是部分oab患者对抗胆碱能药物反应欠佳,或伴有口干、消化不良及干眼症等不良反应。因此,其临床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本症属中医学“热淋、气淋、劳淋”范畴,祖国医学认为膀胱的贮尿和排尿功能主要依赖于肾气与膀胱之气的升降协调,若肾气与膀胱之气的激发和固摄作用失常,膀胱开合失权,可出现尿频、尿急、小便失禁等症状。肾虚是本病的根本病因:肾主水,司开合,大凡膀胱、小溲的病变,均当责之于肾。其病机应为“肾气不固,膀胱失约”,而致尿频、尿急甚至尿失禁。但是临床病情错综复杂,目前未有改善oab症状的有效方药。
因此,目前对于前列腺炎等泌尿系统疾病的治疗,虽然存在一些治疗效果较好的药物,但是其往往只能缓解症状,无法彻底根治,需要长期服用药物。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目的: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技术方案: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中药组合物,其主要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
菟丝子5-50份、益智仁5-50份、五味子5-50份、车前子5-50份、石菖蒲5-30份、马鞭草10-100份、煅牡蛎10-100份、乌药5-50份、萆薢5-50份、王不留行10-100份、水蛭5-30份。
优选,其主要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
菟丝子5份、益智仁15-40份、五味子15-40份、车前子15-40份、石菖蒲10-25份、马鞭草30-80份、煅牡蛎30-80份、乌药15-40份、萆薢15-40份、王不留行30-80份、水蛭10-20份。
优选,其主要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
菟丝子50份、益智仁15-40份、五味子15-40份、车前子15-40份、石菖蒲10-25份、马鞭草30-80份、煅牡蛎30-80份、乌药15-40份、萆薢15-40份、王不留行30-80份、水蛭10-20份。
优选,其主要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
菟丝子10份、益智仁10份、五味子10份、车前子10份、石菖蒲5份、马鞭草20份、煅牡蛎20份、乌药10份、萆薢10份、王不留行20份、水蛭10份。
本发明还提供了所述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加入相当于配方药物总重量5~15倍重量的水,浸泡20~120分钟,煎煮1~4次,每次0.5~2h,滤过,合并滤液,然后制成液体制剂或者固体制剂,即得所述中药组合物。
优选,所述制成液体制剂的方法为:将所述滤液减压浓缩至适量,高速离心机离心,再加水至规定量,分装,灭菌,获得液体的药物,即得。
优选,所述制成固体制剂的方法为:将所述滤液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1.00~1.20的浸膏,再加乙醇至含醇量为55%~75%,静置24小时,取上清液,回收乙醇并继续浓缩至相对密度1.15~1.35的稠膏,加入药用辅料混合后再制备成颗粒剂、散剂、片剂、丸剂、合剂或者胶囊剂。
本发明最后还提供了所述中药组合物在制备治疗前列腺增生药物中的应用。
以及,所述中药组合物在制备治疗膀胱过渡活动征药物中的应用。
本发明的中药复方药物经过多年临床验证,具有补肾导浊、健脾固涩的功效。主治尿频,尿急,尿后余沥不尽,夜尿增多,伴见少腹、会阴胀痛,腰酸等前列腺、前列腺增生及膀胱过度活动症的患者。
方中菟丝子补肾填精,配萆薢利湿祛浊,菟丝子配萆薢除湿而不伤阴,补肾而又不腻湿;五味子收敛固涩,补肾宁心,配车前子利尿通淋,渗湿止泻,两药合用,一泻一补,一利一收;益智仁温补脾肾,固精缩尿;乌药行气止痛,温肾散寒,二药合用意取缩泉丸之意;生黄芪健脾补中,利尿托毒;桂枝辛温通阳,助膀胱气化;煅牡蛎重镇收涩;石菖蒲开窍化湿,引药归处,又可宁心安神、疏肝解郁;制水蛭归肝、膀胱经,具有破血行气,消积止痛,利水道的功效;马鞭草活血通经,利水消肿。诸药合用,补肾导浊,健脾固涩,消补兼施,灵动多变,故疗效明显。补泻兼施,利收同用,正契合前列腺的亦脏亦腑的生理特性。
本发明组合物可以命名为“补肾导浊”,例如:若最终制剂为颗粒剂,则称作“补肾导浊颗粒”,若最终制剂为口服液,则称作“补肾导浊口服液”。
技术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中药组合物用于治疗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膀胱过度活动症等泌尿系统疾病,具有疗效好、无副作用等特点。其制备方法,简单快速、高效,易于操作。制备出的合剂、颗粒剂等便于携带,方便服用。此外,本发明中药组合物能够彻底根治上述疾病,无需长期服药,能有效防止疾病的复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的实施例便于更好地理解本发明,但并不限制本发明。
实施例1
组方:
菟丝子5份、益智仁50份、五味子5份、车前子50份、石菖蒲30份、马鞭草10份、煅牡蛎100份、乌药5份、萆薢50份、王不留行100份、水蛭30份。
制备方法:
加入相当于配方药物总重量5倍重量的水,浸泡120分钟,煎煮4次,每次0.5h,滤过,合并滤液,然后将所述滤液减压浓缩至适量,高速离心机离心,再加水至规定量,分装,灭菌,获得液体的药物,即得。
实施例2
组方:
菟丝子50份、益智仁5份、五味子50份、车前子5份、石菖蒲5份、马鞭草100份、煅牡蛎10份、乌药50份、萆薢5份、王不留行10份、水蛭5份。
制备方法:
加入相当于配方药物总重量15倍重量的水,浸泡20分钟,煎煮1次,每次2h,滤过,合并滤液,然后将所述滤液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1.00~1.20的浸膏,再加乙醇至含醇量为55%~75%,静置24小时,取上清液,回收乙醇并继续浓缩至相对密度1.15~1.35的稠膏,加入药用辅料混合后再制备成颗粒剂。
实施例3
组方:
菟丝子10份、益智仁10份、五味子10份、车前子10份、石菖蒲5份、马鞭草20份、煅牡蛎20份、乌药10份、萆薢10份、王不留行20份、水蛭10份。
制备方法:
加入相当于配方药物总重量10倍重量的水,浸泡70分钟,煎煮3次,每次1.5h,滤过,合并滤液,然后将所述滤液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1.00~1.20的浸膏,再加乙醇至含醇量为55%~75%,静置24小时,取上清液,回收乙醇并继续浓缩至相对密度1.15~1.35的稠膏,加入药用辅料混合后再制备成颗粒剂。
实施例4
组方:
菟丝子5份、益智仁15份、五味子40份、车前子40份、石菖蒲25份、马鞭草80份、煅牡蛎30份、乌药40份、萆薢15份、王不留行80份、水蛭20份。
制备方法:
加入相当于配方药物总重量7倍重量的水,浸泡50分钟,煎煮2次,每次1h,滤过,合并滤液,然后将所述滤液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1.00~1.20的浸膏,再加乙醇至含醇量为55%~75%,静置24小时,取上清液,回收乙醇并继续浓缩至相对密度1.15~1.35的稠膏,加入药用辅料混合后再制备成散剂。
实施例5
组方:
菟丝子50份、益智仁40份、五味子15份、车前子15份、石菖蒲10份、马鞭草30份、煅牡蛎80份、乌药15份、萆薢40份、王不留行30份、水蛭10份
制备方法:
加入相当于配方药物总重量12倍重量的水,浸泡90分钟,煎煮3次,每次1.5h,滤过,合并滤液,然后将所述滤液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1.00~1.20的浸膏,再加乙醇至含醇量为55%~75%,静置24小时,取上清液,回收乙醇并继续浓缩至相对密度1.15~1.35的稠膏,加入药用辅料混合后再制备成片剂。
实施例6
组方:
菟丝子25份、益智仁28份、五味子22份、车前子27份、石菖蒲15份、马鞭草55份、煅牡蛎55份、乌药25份、萆薢25份、王不留行55份、水蛭15份。
制备方法:
加入相当于配方药物总重量10倍重量的水,浸泡110分钟,煎煮4次,每次2h,滤过,合并滤液,然后将所述滤液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1.00~1.20的浸膏,再加乙醇至含醇量为55%~75%,静置24小时,取上清液,回收乙醇并继续浓缩至相对密度1.15~1.35的稠膏,加入药用辅料混合后再制备成胶囊剂。
本发明中药组合物临床试验
一、前列腺炎
1.一般资料
根据入选标准,于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中西医结合男科、南京市中医院男科和江苏省人民医院生殖中心男科门诊共收集cp/cpss患者2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80例,治疗组120例。患者年龄18~50岁,平均34.1岁,病程3~30个月,平均17.8个月。两组一般资料和初始资料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入选标准
采用nih提出的cp/cpss诊断标准[3]:临床表现:①疼痛症状:会阴部、腹股沟、阴囊内痉挛性疼痛或胀痛,查体睾丸、附睾无明显异常;②排尿症状:尿频、尿不尽、排尿无力等,无明显尿痛,尿常规正常;③前列腺液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或<10个/hp,卵磷脂小体减少;④前列腺液细菌培养阴性。
排除病例:排除有神经源性膀胱、尿道狭窄、良性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癌、泌尿系感染或结石、腰椎间盘突出等影响排尿和疼痛的其他疾病,或有严重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以及肝肾功不全疾病患者,凡不符合纳入标准,未按规定用药,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影响疗效判断者。
3.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实施例3所得,1天的剂量为:菟丝子10g、益智仁10份g、五味子10g、车前子10g、石菖蒲5g、马鞭草20g、煅牡蛎20g、乌药10g、萆薢10g、王不留行20g、水蛭10g),每日早、晚各1次冲服,饭后1小时后服用。对照组予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哈乐),0.2mg,1次/日,口服。两组疗程均为4周,治疗期间停用其它药物及治疗手段。
4.统计结果
4.1两组患者症状评分比较
200例患者的原始资料完整,其中对照组中有2例患者因用药不规律被剔除,治疗组中有1例因用药不规律被剔除,2例不能按要求规律排精而剔除。治疗4周后,对照组在疼痛评分、排尿评分、生活质量评分以及sas评分方面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在疼痛评分、排尿评分、生活质量评分以及sas评分方面也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5),且在各方面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具体数值见表1。
4.2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对照组78例患者中,治愈10例(12.82%),显效22例(28.20%),有效37例(47.44%),无效9例(11.54%),总有效69例(88.46%)。治疗组117例患者中,治愈19例(16.24%),显效48例(41.03%),有效42例(35.90%),无效8例(6.84%),总有效109例(93.16%)。治疗组的疗效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但两组的总有效率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通过后期的跟访,6个月后,对照组治愈10例中,有3例复发,而治疗组治愈19例中,完全没有复发病例,表明疾病彻底治愈。具体数值见表1和表2.
表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spi评分和sas评分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δp<0.05
表2两组患者的疗效比较
注:疗效相比*p<0.05;总有效率相比p>0.05
5、安全性
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事件。
二、前列腺增生(bph)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
选择2009年5月~2010年7月,根据临床症状、直肠指诊、b超及尿流率检测共收集bph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5例,治疗组45例。两组的基础资料均呈正态分布,经统计学检验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排除标准
(1)神经源性膀胱、尿道狭窄患者;(2)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10pg/l;(3)直肠指检或b超发现前列腺结节;(4)伴有泌尿、生殖系统感染、结石或肿瘤的患者(5)糖尿病患者;(6)接受过前列腺手术或膀胱手术的患者;(7)严重的心血管疾患以及肝、肾功能不全患者;(8)精神病患者。
1.3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多沙唑嗪(可多华)4mg,qn。治疗组采用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实施例3所得,1天的剂量为:菟丝子10g、益智仁10份g、五味子10g、车前子10g、石菖蒲5g、马鞭草20g、煅牡蛎20g、乌药10g、萆薢10g、王不留行20g、水蛭10g),每日早、晚各1次冲服,饭后1小时后服用。
1.4观测指标
观测ipss、qol评分等指标,并记录肝肾功能变化和不良反应。
1.5数据分析
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的格式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疗效80例患者观察资料完整,无失访或疗程不全者。经4周服药治疗后,两组患者的ipss、qol评分指标均有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的各项指标变化见表3。
表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观察指标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δp<0.05.
此外,通过后期的跟访,6个月后,对照组中有20例各项指标恶化,而治疗组中,完全没有复发病例,各项指标完全正常,表明疾病彻底治愈。
2.2副反应安全性
80例患者中,对照组有3例服药初期出现头晕,口干,治疗组有2例患者服药初出现轻微腹泻,服用1周后症状消失。所有患者在随访中肝肾功能均正常,无一例因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而中止治疗。
三、膀胱过渡活动征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13年2月至2013年6月南京市中医院男科门诊患者8例,其中男5例,女3例;年龄27~72岁,平均45.5岁;病程0.5~6年,平均1.35年;24h排尿13.4次、尿急4.3次、尿失禁2.1次和每次尿量121.9ml。入选病例标准依据《2009年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排除其他疾病,确诊为oab的患者。
1.2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实施例3所得,1天的剂量为:菟丝子10g、益智仁10份g、五味子10g、车前子10g、石菖蒲5g、马鞭草20g、煅牡蛎20g、乌药10g、萆薢10g、王不留行20g、水蛭10g),每日早、晚各1次冲服,饭后1小时后服用。疗程为4周。
1.3观察指标排尿日记
记录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24h排尿次数、尿急次数、尿失禁次数及每次排尿量。记录治疗开始前和治疗结束后连续3日的排尿日记。调查问卷表:治疗前后患者填写oabss评分表,疗程结束后患者再次填写oabss评分表。它根据患者白天排尿次数、夜间排尿次数、尿急出现次数以及急迫性尿失禁出现次数,每项打分,以oab问卷得分为疗效指标。
1.4数据处理
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的格式表示。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情况
口服本发明药物治疗4周后,根据患者服药后记载的排尿日志,显示患者治疗后排尿次数、尿急次数、尿失禁次数、每次尿量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经治疗4周后oabss评分表中各项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除尿失禁评分外,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4治疗前后排尿日记变化情况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表5治疗前后oab评分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此外,通过后期的跟访,6个月后,完全没有复发病例,且各项指标完全正常,表明疾病彻底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