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脾胃湿热的中药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43101阅读:57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中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治疗脾胃湿热的中药组合物。



背景技术:

首先,由于脾胃的生理特性,湿邪和燥邪易侵犯脾胃。脾为湿土,为“受湿之区”,湿邪最易伤脾;胃为燥土,喜润恶燥易患燥病,燥为阳热之邪,燥甚则热,胃热脾湿结合即为湿热。六淫的其他外邪如外感风热,在脾虚失运内有蕴湿的情况下,外感风热与内蕴之湿,容易结合形成湿热。同时外邪犯肺,胸闷咳嗽,气机升降失常,又可伤及虚弱之脾胃,致湿从内生,郁而化热,也容易形成湿热。

其次,现代生活特别是对于现代年轻人的生活来说无节制的饮食是伤害脾胃的最多最常见的病因。“饮食自倍,脾胃乃伤”。嗜酒、过饱、过食肥甘厚味及不洁的饮食,无规律的饮食均易伤及脾胃,引起食滞、湿阻、气滞等,而食滞、湿阻、气滞日久均可化热。酒性本身即“气热而质湿”,气滞也是水湿停聚的重要因素,肥甘厚味极具生湿助热的特性,可见诸多饮食不节因素均可成为脾胃湿热证形成的病因,胃虽喜润恶燥,但脾胃湿热的形成与胃也有直接的关系。食物先由胃纳,临床常先见胃纳失常的症状如胃脘痞满、纳呆、恶心等。脾与胃共为中土,生理上协调合作,共同完成纳化功能,病理上互相影响,所以湿热证与胃的关系密不可分,故称脾胃湿热证。

再次,“脾在志为思”,“思则气结”。但当今社会的高强度的工作和快节奏的生活使得很多人压力较大。而过度的思虑,情志的不畅,会影响肝的疏泄功能,肝的正常疏泄是脾升胃降协调脾气健运的重要条件,即“土得木而达”。肝失疏泄无以调畅气机,脾升胃降失调,脾失健运生湿,湿郁化热,湿热乃成。

当前社会,很多人或多或少都有些脾胃湿热,在大众不够重视的同时也缺乏颇具疗效的治疗药物,不仅西医缺乏药物进行治疗调理,现有的中医药方也存在疗效较慢,疗养周期较长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疗效较好,治疗周期较短的一种治疗脾胃湿热的中药组合物。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治疗脾胃湿热的中药组合物,由下列重量份的原料混制而成:茯苓25-30克,陈皮10-15克,赤芍10-15克,白茅根10-20克,蒲黄10-20克,山药10-15克,青蒿15-30克,积雪草20-30克,茜草10-15克,半夏15-20克,枳实5-10克,竹叶5-10克,生石膏50-60克,川连5-10克,焦栀5-15克,厚朴5-15克,生姜8-15克。

进一步的,由下列重量份的中药原料药制成:茯苓25克,陈皮10克,赤芍10克,白茅根10克,蒲黄10克,山药10克,青蒿15克,积雪草20克,茜草10克,半夏15克,枳实5克,竹叶5克,生石膏50克,川连5克,焦栀5克,厚朴5克,生姜8克。

进一步的,由下列重量份的中药原料药制成:茯苓30克,陈皮15克,赤芍15克,白茅根20克,蒲黄20克,山药15克,青蒿30克,积雪草30克,茜草15克,半夏20克,枳实10克,竹叶10克,生石膏60克,川连10克,焦栀15克,厚朴15克,生姜15克。

进一步的,由下列重量份的中药原料药制成:茯苓27克,陈皮12克,赤芍13克,白茅根15克,蒲黄15克,山药12克,青蒿18克,积雪草24克,茜草12克,半夏18克,枳实9克,竹叶6克,生石膏55克,川连8克,焦栀9克,厚朴9克,生姜10克。

用法用量:本发明的治疗脾胃湿热的中药组合物,取纯净水2升,先将生石膏煎煮半小时再,将生姜捣碎取汁,用川连炒至收汁,再连同其他药物放入煎煮,煮取750毫升,分两次服用。

本发明中各原料药的功效如下:

陈皮味苦、辛,性温,归肺、脾经,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茯苓味甘、淡,性平,归心、肺、脾、肾经,利水渗湿,健脾,宁心。

赤芍味苦,性微寒,归肝经,清热凉血,散瘀止痛。

白茅根甘,寒,归肺、胃、膀胱经,凉血止血,清热利尿。

蒲黄甘,平。归肝、心包经。止血,化瘀,通淋。

山药甘、平、无毒。归脾、肺、肾经。主健中补虚、除寒热邪气。

青蒿苦,辛,寒。归肝、胆经、三焦、肾经。清透虚热,凉血,截疟。

积雪草味苦、辛,性寒。归肝、脾、肾经。清热利湿,解毒消肿。

陈皮味苦、辛,性温。归肺、脾经。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

茯苓味甘、淡,性平,归心、肺、脾、肾经。利水渗湿,健脾,宁心。

枳实苦、辛、酸,温。归脾、胃、大肠经。积滞内停;痞满胀痛。

竹叶味甘、淡,性寒。归心、肺、胃经。清热除烦,生津,利尿。

生姜辛而散温,益脾胃,善温中降逆止呕,除湿消痞,止咳祛痰。

生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敛生肌。

川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厚朴味苦、辛,性温。归脾、胃、肺、大肠经。燥湿消痰,下气除满。

本发明根据中医的运气理论与腑脏学说,治疗原则采用清热化湿,理气和中,方中川连、焦栀清热化湿,茯苓健脾祛湿,陈皮理气和胃,气行则湿化。厚朴、半夏、蒲黄三药相配,苦温与辛温并用,辛苦开泄,燥湿化浊。半夏又有和胃止呕之功,燥湿化痰、和胃降逆、消痞散结,甘草调和诸药,益气和中,生姜健脾和胃,使土健以胜湿,枳实下气导滞消积,祛痞助湿化,竹叶甘寒降逆和胃,清热消痰。诸药配伍祛邪扶正,化湿清热,理气导滞之功效。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虽健脾而不壅滞,化湿而不助热。清热而不助湿,治疗脾胃热证颇为对症。诸药配伍,疗效好,见效快,治疗周期短。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一种治疗脾胃湿热的中药组合物,由下列重量份的原料混制而成:茯苓25-30克,陈皮10-15克,赤芍10-15克,白茅根10-20克,蒲黄10-20克,山药10-15克,青蒿15-30克,积雪草20-30克,茜草10-15克,半夏15-20克,枳实5-10克,竹叶5-10克,生石膏50-60克,川连5-10克,焦栀5-15克,厚朴5-15克,生姜8-15克。

用法用量:本发明的治疗脾胃湿热的中药组合物,取纯净水2升,先将生石膏煎煮半小时再,将生姜捣碎取汁,用川连炒至收汁,再连同其他药物放入煎煮,煮取750毫升,分两次服用。女性经期暂停饮用。

实施例1,本发明提供一种治疗头痛的中药组合物,由下列重量份的原料制成:茯苓25克,陈皮10克,赤芍10克,白茅根10克,蒲黄10克,山药10克,青蒿15克,积雪草20克,茜草10克,半夏15克,枳实5克,竹叶5克,生石膏50克,川连5克,焦栀5克,厚朴5克,生姜8克。

典型病例:李女士,24岁,恶寒,腹痛痞满,呕吐不纳,舌白或黄,渴不引饮,大便泄泻,小便不利,或赤而短,舌苔黄滑,湿重如裹;服用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每日两服,连服一星期后,“湿重如裹”现象明显好转,腹痛次数减少,大便成形,服用半月后症状消失治愈,舌苔红润,不再怕寒。

实施例2,上述中药组合物,由下列重量份的原料制成:茯苓27克,陈皮12克,赤芍13克,白茅根15克,蒲黄15克,山药12克,青蒿18克,积雪草24克,茜草12克,半夏18克,枳实9克,竹叶6克,生石膏55克,川连8克,焦栀9克,厚朴9克,生姜10克。

典型病例:张先生,37岁。患者自诉:脘灼热疼痛,嘈杂泛酸,口干口苦,渴不欲饮,或口甜黏浊,食甜食则冒酸水,纳呆恶心,身重肢倦,不思饮食。服用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每日两服,连服一周后,症状减轻,继续服用两周,症状完全消失。

实施例3,上述中药组合物,由下列重量份的原料制成:茯苓30克,陈皮15克,赤芍15克,白茅根20克,蒲黄20克,山药15克,青蒿30克,积雪草30克,茜草15克,半夏20克,枳实10克,竹叶10克,生石膏60克,川连10克,焦栀15克,厚朴15克,生姜15克。

典型病例:严先生,56岁,身体疲乏,懒得活动,有头昏脑涨之感,易困倦,起床后小腿肚发酸、发沉,口唇生疮,舌质红,壮热。服用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每日两服,连服半月后,症状减轻,继续服用一月,症状完全消失,口疮消退。

以上实施例仅为进一步说明本发明,并非对发明做出的任何限制,凡在本发明实质上内容做出的简单修改和改进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