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击发感知功能可盲装的下触发安全采血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73493阅读:219来源:国知局
具有击发感知功能可盲装的下触发安全采血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医用临床采血化验检测的医疗器械领域,尤指一种具有击发感知功能可盲装的下触发安全采血器。



背景技术:

“一次性安全采血器”也称“一次性安全采血针”,是世界各国医学,用于临床末捎采血化验的主要采血器械。因其具有便于携带,操作方便,消毒彻底,无菌性强,又可避免医源性交叉感染等优点,因此自问世以来,受到了医患双方的广泛欢迎。但作为主流产品的各种“下触发一次性安全采血器”,除了皆能较好的完成采血的第一要素,并且都具有各自的优点特长,这也是每种产品都有一定的市场占有率的重要原因。但从社会要发展,科技要进步,产品要完善的角度上讲,每种现有产品或专利设计都还存在着些许不足之处。这即包括各业内企业的产品,也包括本人研发的专利产品,虽都具有主要功能,但也都存在不同的美中不足或瑕疵。因每个具体的研发人员,从客观上讲都具有一定的思维局限性、知识局限性和经验局限性,往往会顾此失彼有得有失,这也完全符合进化论的发展观;再加上“一次性安全采血器”的特殊使用属性,即在保证采血功能和便于医护人员操作的前提下,还要求该产品必需具有极低的市场竟爭价格,因此要求其制造成本越低越好,结构越简单越好,组件越少越好(当組件等于7或大于7个的时候即失去了成本优势而无法参与市场竞争),又因组装成本在该产品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故组装越简单越好,速度越快越好,总之,要把一个要求结构已经简化到极致的一次性耗材产品,在不许增加新组件的情况下,还要兼故多种功能与要求,实现进一步优化设计并重新组合实在是太难太难了,正所为:“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路人错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现在业内企业的专业研发设计人员多是学工的,而医疗卫生领域的业余研发人员多是学医的,因此在安采针的研发上,两者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懂工不太懂医或懂医不太憧工的专业局限性。做为一位即学过工,又学过医并研发安采针二十余年的退休老中医,学生为彻底改变自己只顾低头拉车,不管抬头看路的不足,深感只凭自己的局限知识与经验,要想研发出兼顾各种要求与功能比较完善的安采针新品种,必需要把现有的各种安采针和有关各种安采针的专利文献,尽最大努力研懂吃透,并发现存在的各种问题与不足,才能在此基础上全面研发新产品,并使新产品真正具有质的升华,或者说,学生用了近二年时间,将自已全力踩在各位业内同行的肩膀上并吸收了他们的精华,规避了他们的不足,才使自已的新设计实现了质的飞跃(尤其对本人亲自研发的靠击发套开闭,来实现采血针针柄的锁定与击发功能的专利或产品做了显著的改进与提高)。这里有他们的辛苦与功劳,在此一并表示真诚的感谢。以下对现有的各种安采针产品与有关的中外专利文献,存在的各种不足进行的小结,该小结及此次的申请文章,虽学生年事己高精力有限,但还是经过了多次修改与整理,其目的除了对自已和审查员老师的尊重外,关键是想减轻审查员老师的工作量并减轻审查员老师的无用功付出。其具体表现如下:

一、现有的各种下触发安全采血器,在采血操作时不但存在触发下压力大小影响采血压痛的正向关系,还存在击发时医护人员的触感感知不佳或无感知的共性,尤其在环境不佳、或病人恐惧不配合、或患病儿童哭闹不配合的情况下出现本能自保的抽回手指举动,导致医护人员很难感知轻压采血时的击发成功与否现象,经常会出现采血针还没击发但因医护人员无法感知击发过程是否完成,就盲目的终止采血,使采血针提前脱离采血部位而导致此次采血失败。另外如果用力快速下压,虽可保证一次性击发成功,但又会引起击发套下压痛与皮肤严重凹陷性变型痛(从物理学描述,在采血针质量恒定前提下,被采血部位的压强大小取决于采血针的下压速度),而现实的多数产品为保证击发成功,其击发套有意设计成击发套回缩后还与外套下端面保留一定的距离,即实在击发套回位与外套下端面持平,两套下端的面积之合也是有限的,对消除过力下压产生的凹陷性变型痛也是有限的甚至可忽略不计。又因指腹的解剖生理学的进化需要,在有限的指腹面积上又进化为隆起形,导致与被接触物形成一种扩大的点状接触,这也是难以消除过力下压产生的凹陷性变型痛的又一客观原因。或者因击发时无感知,虽然安采针早已击发完毕,医护人员还强压安采针不放,而进一步导致被采血部位的无谓压痛。另外,经多年的临床观察得知,对于儿童或婴幼儿采血,因其指腹太嫩导致对采血针的反向阻力太小,如果过力下压采血针就会出现明显的进针过深现象,其后果不但会出现下压痛还会出现长达1-12小时的针孔痛,而对于成人尤其是体力劳动者的指腹采血时,就必须用力快速下压,反之就会因进针过浅而导致采血量不足甚至不出血现象。所以,如何能叫医护人员从现有的被动采血升华为主动采血并在采血时,不论是采血针的下压力是大是小,速度是快是慢,环境是否安静,病人是否配合都能做到100%击发时的准确感知,并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职业、本次采血所需化验项目的采血量大小及指腹皮肤的具体情况,并依据准确的击发感知功能,采用不同的下压力、下压速度与下压时间的长短来实现最佳的采血效果,就尤为重要,也是企业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原理剖析:现有的各种下触发安全采血针的触发方式,皆是靠采血针外套下端内的击发套先与手指指腹皮肤接触,并施力于采血针外套并通过采血针外套将下压力作用到击发套上,因手指指腹皮肤即是采血部位又是击发套的受力支点,当击发套下端面压在指腹皮肤上,随着击发套下压力的增加会导致皮肤凹陷性变型,当皮肤这种凹陷性变型结束时,就会导致指腹皮肤给予击发套一个向上的反作用力,这就是物理学中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现象。而随着击发套向外套内腔的持续回缩上行,最终实现击发而完成采血目的。但这里又同时存在另一个物理现象,就是击发套压向指腹皮肤的速度越快,就会导致指腹皮肤的压强越大(这与汽车速度越高撞击力越大是同理),其结果就会出现采血部位皮肤出现明显的下压痛,尤其是在某些安全采血针的击发弹簧过硬或击发套下端面的面积过小时(在压力不变的前提下击发套下端面的面积越小,者压强越大),反应到病人的采血手指就会感到越痛,此时在指腹上会出现明显的凹陷性皮肤变型与短暂持续痛现象。反之,当采血针的下压速度越慢时,病人在采血时引起的下压痛因减小了冲击力原因就会越轻甚至无压痛。

而造成现有的各种下触发安全采血器无击发感知功能的主要原因,具体有两方面:

1)因现有的安全采血器都是由高分子材料(俗称塑料)制成。因该类材料对声音的传导和共鸣效果极差,故有哑巴材料的俗称。它对击发时的振动与发声具有优良的消振性与对声音的吸收性,故而在外套内腔发生的击发则很难清晰的传导到采血针外套上,故而不易被医护人员的指腹皮肤所准确感知。

2)因下触发安全采血器的击发方式导致,它不像上触发安全采血器是通过医护人员的指腹直接下压上触发安全采血器的触发上盖而完成击发,也不像旁触发安全采血器是通过医护人员的指腹,直接下压旁触发安全采血器的触发按键而完成击发。此两种击发方法虽不同,但都可以通过触发盖或触发按键在直接触发时,将产生的轻微振动直接传给医护人员指腹的感觉神经末梢,而使医护人员的手指能准确直接感知到,而不像下触发安全采血器的击发方式引发的振动完全是间接的而导致感知困难。

二.作为主流产品的“下触发式一次性安全采血器”,普遍存在其制造成本偏高的不足之处,主要是该产品多是人工组装为特点的劳动密集性企业,且因组装费力耗时,而明显增加了组装成本。而导致组装成本明显增加的根本原因还是出在研发与设计上,具体为:

1)采血针的止锁与击发机构,在设计上因过于复杂且又不便组装。导致组装程序既费事又麻烦,也是最耗费组装工时的重要原因。例如著明的美国bd公司所生产的“下触发式安全采血针”的“锁解环”的组装;中国专利申请:201020120291.5;中国专利:cn03221437.5y;中国专利:cn2516098y;中国专利:cn2579344y;中国专利:2619583y;中国专利:cn200945164y;中国专利:cn201379576y。

2)现有的下触发安全采血器,多数都存在着,为保证击发套与采血器外套内腔的精密滑动配合,防止击发套与采血器外套内腔的无约束无方向的轴向位移与横向位移而影响采血的实际功能与效果,而被迫的采用了滑道限位槽与滑道限位筋的产品结构设计。此种结构虽然保证了击发功能的精度要求,但却给组装工序带来了很大麻烦与困难,导致滑道限位槽与滑道限位筋(相当于传统机械的燕尾与燕尾槽)不能实现一次性快速对位,最终结果就是降低了组装效率,增加了组装成本。

3)特别是天津华鸿研发的一款产品就更为突出(见cn201210080546.3,该产品是在本人原创专利基础的二次开发,具体可见专利号cn201010574540.2),该产品靠击发套开闭来实现采血针针柄的锁定与击发功能,因采血器外套的上半部的内腔空间皆明显大于采血器外套的下半部的内腔空间,因此在组装时,存在击发套先插入外套上部时,因击发套与采血器外套内腔的间隙过大,使击发套出现非控性自由摆动和位移,进而导致击发套不能实现一次性准确插入到采血器外套下半部内腔的滑道式两对限位筋或限位台内,给快速组装带来了困难,而导致了组装工时的显著增加,进而无形中增加了组装成本,使制造总成本过高。

而据南都讯,在人口生育政上,“如果维持政策不变,到2099年,21世纪末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的比重将高达40.15%,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抚养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将高达83.22%”。我国劳动人口在快速减少,2012年全国劳动年龄人口比上年减少345万人,2013年全国劳动年龄人口比上年减少244万人。据最新的调查发现,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消失,我国东南部沿海工业发达地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用工荒,导致用工薪酬增加过快,其多数职业的月工资比10年前已出现一倍到几倍的上长。例如:拉面师月薪1.2万元;公交司机月薪8000元;搬运工月薪8000元;拌凉菜师傅月薪6000元;更不用提耳熟能详的月嫂、速递员动辄过万的收入……现在北京很多行业的蓝领劳动者工资,早已超出普通白领的工资。新蓝领时代已经到来。因用工成本的快速增加,尤其是像末梢采血针这种劳动密集型企业,因手工组装的成本越来越高,这给该类企业在参与世界经济的竞争方面带来了较大的价格劣势。

因此,对现有的下触发式一次性安全采血器进行结构改进和优化,以降低组装难度、节省组装工时和提高组装效率,从而降低采血器的制造成本,成为采血器研究和生产的大势所趋。另外,在设计新的下触发式一次性安全采血器时,还要把适合自动化组装的设计要求考虑进去,为将来的自动化组装提前打下坚实的结构性基础。而从长远看,不能实现自动化组装的产品绝对是没有生命力的,根本无能力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

三、现在的安全采血器产品,其中包括上触发安全采血器、下触发安全采血器和旁触发安全采血器,在实际采血时,只能不同程度的减轻进针痛,却很难做到真正的无痛采血。但要实现真正的人性化无痛采血,还需业内的众多研发人员的刻苦攻关才行。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具有击发感知功能可盲装的下触发安全采血器,该采血器在采血针击发时,医护人员具有清晰的击发感知功能,医护人员可根据实际采血对像的年龄、性别、职业与被采指腹皮肤的薄厚等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轻触压或重触压、触压的速度选择与触压时间的准确控制;该采血器在组装时,无需刻意找正位置,可实现快速组装、提高组装效率、节省组装时间、降低组装成本,还因简单安全高效因而更适合盲人完成组装工作。

本发明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所采取的第一技术方案是:

具有击发感知功能可盲装的下触发安全采血器,包括外套、击发套、采血针、上盖及针头无菌保护帽,其特征在于:

外套的上端为开口端,构成上盖安装口,所述上盖固装在上盖安装口处;外套的下端设有套底,套底与外套侧壁之间形成限位内台面,在套底上设有击发套伸出孔;外套的内腔为通直光面腔,且外套的内腔为椭圆柱内腔或由一对相对设置的宽面和一对相对设置的窄面形成;在外套侧壁上设置有相对布置的一对击发感知解锁孔;

所述击发套插装于外套内,击发套由击发套上段和击发套下段两个部分构成,击发套上段的横截面大于击发套下段的横截面,使击发套上段与击发套下段之间形成限位外台面;击发套上段与外套内腔沿上下方向形成滑动配合,且受外套内腔约束,沿周向被限位;击发套下段与击发套伸出孔形成自由插装配合;在击发套的侧壁上设置有相对布置的一对竖向导槽,竖向导槽与击发套的上端连通,使击发套形成弹性开口套结构,在击发套上端部侧壁外设有相对布置的一对解锁凸起,解锁凸起与竖向导槽呈90°夹角布置,在击发套的底部设有出针孔;

所述采血针与击发套形成插装连接,采血针由针柄和不锈钢针构成,在针柄的外侧面上设置有相对布置的一对导向凸起块,不锈钢针的针体部分连注于针柄内,不锈钢针的针头部分从针柄的前端伸出,在针柄与上盖之间连接有弹性击发构件;

在采血针处于待击发状态下,击发套位于外套内的下工作位,击发套上的限位外台面与外套上的限位内台面形成接触,击发套上段在外套内呈弹性收拢状,使两竖向导槽收拢成上窄下宽的锥形槽,击发套下段从击发套伸出孔伸出;针柄上的一对导向凸起块分别与击发套的两竖向导槽的上端相接触,使采血针支撑于击发套的上端部位置,针头部分连注于针头无菌保护帽内;

在采血针处于击发状态下,针头无菌保护帽与针柄的前端面形成断离,使针头部分外露,击发套上行至外套内的上工作位,击发套上的两解锁凸起分别上行滑入到外套上的两个击发感知解锁孔内、并形成限位,使击发套涨开复位,采血针在弹性击发构件的作用下沿击发套朝出针孔方向移动,针柄与击发套内腔形成直线性滑动配合,针柄上的两导向凸起块与击发套上的两竖向导槽形成滑动配合。

优选的:所述外套为椭圆形套,所述击发套上段为与外套内腔配合的椭圆形套,所述击发套下段为与击发套上段同轴设置的圆形套,且击发套下段的外径小于击发套上段的短轴长度,所述击发套伸出孔为与击发套下段相匹配的圆形孔。

优选的:所述针头无菌保护帽由手持帽和针头保护杆两个独立分件连接构成;手持帽的外侧面为椭圆柱面、且与外套的外侧面形状一致;手持帽的内腔孔为圆柱孔,在手持帽的上端位于内腔孔的周边设置有上边沿;手持帽的帽底上连接有内凸起定位块,内凸起定位块上设有插孔,针头保护杆的前端部插装于插孔内与手持帽形成连接;在采血针处于待击发状态下,针头保护杆穿过击发套底部的出针孔,不锈钢针的针头部分连注于针头保护杆内,手持帽由下至上套设在击发套下段外,且手持帽的上边沿与设置在外套套底上的环形凹槽形成插装连接。

优选的:所述外套为长方形套,所述击发套上段为与外套内腔配合的长方形套,所述击发套下段为方形套,所述击发套伸出孔为与击发套下段相匹配的方形孔。

优选的:所述针头无菌保护帽由手持帽和针头保护杆两个独立分件连接构成;所述手持帽由u型开口套部分、设置在开口套套底内部的插装柱及设置在开口套套底外部的扁平手持柄部分构成,在插状柱上设有插孔,针头保护杆的前端部插装于插孔内与手持帽形成连接;在采血针处于待击发状态下,针头保护杆穿过击发套底部的出针孔,不锈钢针的针头部分连注于针头保护杆内,手持帽的u型开口套部分由下至上套设在击发套下段的两侧外。

优选的:所述弹性击发构件采用拉压组合式弹簧,其由一体连接的拉簧段和压簧段构成。

优选的:击发套上的两竖向导槽均通过一对锥形导向面与击发套的上端形成连通,针柄上的一对导向凸起块的下端均采用圆弧面结构,在采血针处于待击发状态下,导向凸起块的圆弧面与对应竖向导槽上端的锥形导向面形成接触。

本发明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所采取的第二技术方案是:

具有击发感知功能可盲装的下触发安全采血器,包括外套、击发套、采血针、上盖及针头无菌保护帽,其特征在于:

外套的上端为开口端,构成上盖安装口,所述上盖固装在上盖安装口处;外套的下端设有套底,套底与外套侧壁之间形成限位内台面,在套底上设有击发套伸出孔;外套的内腔为横截面呈正方形的通直光面腔;在外套侧壁上设置有两对各相对布置的击发感知解锁孔,其中一对击发感知解锁孔设置在外套的一组相对侧边上,另一对击发感知解锁孔设置在外套的另一组相对侧边上;

所述击发套插装于外套内,击发套由击发套上段和击发套下段两个部分构成,击发套上段的横截面大于击发套下段的横截面,使击发套上段与击发套下段之间形成限位外台面;击发套上段与外套内腔沿上下方向形成滑动配合,且受外套内腔约束,沿周向被限位:击发套下段与击发套伸出孔形成自由插装配合;在击发套的侧壁上设置有相对布置的一对竖向导槽,竖向导槽与击发套的上端连通,使击发套形成弹性开口套结构,在击发套上端部侧壁外设有相对布置的一对解锁凸起,解锁凸起与竖向导槽呈90°夹角布置,在击发套的底部设有出针孔;

所述采血针与击发套形成插装连接,采血针由针柄和不锈钢针构成,在针柄的外侧面上设置有相对布置的一对导向凸起块,不锈钢针的针体部分连注于针柄内,不锈钢针的针头部分从针柄的前端伸出;在针柄与上盖之间连接有弹性击发构件;

在采血针处于待击发状态下,击发套位于外套内的下工作位,击发套上段在外套内呈弹性收拢状,使两竖向导槽收拢成上窄下宽的锥形槽,击发套上的限位外台面与外套上的限位内台面形成接触,击发套下段从击发套伸出孔伸出;针柄上的一对导向凸起块分别与击发套的两竖向导槽的上端相接触,使采血针支撑于击发套的上端部位置,针头部分连注于针头无菌保护帽内;

在采血针处于击发状态下,针头无菌保护帽与针柄的前端面形成断离,使针头部分外露,击发套上行至外套内的上工作位,击发套上的两解锁凸起分别上行滑入到外套上两对应侧壁上的一对击发感知解锁孔内、并形成限位,使击发套涨开复位,采血针在弹性击发构件的作用下沿击发套朝出针孔方向移动,针柄与击发套内腔形成直线性滑动配合,针柄上的两导向凸起块与击发套上的两竖向导槽形成滑动配合。

优选的:所述外套为正方形外套,所述击发套上段为与外套内腔相匹配的正方形套,所述击发套下段为方形套,所述击发套伸出孔为与击发套下段相匹配的方形孔。

本发明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1、本发明中外套的内腔采用通直光面腔,击发套上段的外侧面采用与外套内腔沿上下方向可滑动、且沿周向被限位的配合形状,这样,在该采血器组装时,将击发套直接插入到外套内,无需刻意找正位置,其相比于现有外套与击发套之间采用导向筋与导向滑道的配合结构,实现了快速组装、提高了组装效率、节省了组装时间、降低了组装成本,还因简单安全高效因而更适合盲人完成组装工作。

2、在临床采血时,医护人员通过手指轻触采血器外套上的一对击发感知解锁孔处,当解锁凸起上行进入击发感知解锁孔时,即可通过指腹的感觉神经,对解锁凸起的上行与瞬间击发做到清晰感知,真实的实现了具有触发感知功能。这样,医护人员可根据实际采血对像的年龄、性别、职业与被采指腹皮肤的薄厚等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轻触压或重触压、触压的速度选择与触压时间的准确控制,达到较好的采血效果。

3、外套内腔与击发套上段采用上述配合结构,且在击发套上设置一对解锁凸起,这样,在组装采血器时,通过外套内腔对两解锁凸起的挤压,使击发套收拢变形,将采血针支撑在击发套的上端部,实现采血针的止锁;当击发采血时,通过两解锁凸起上行落入到外套上的两击发感知解锁孔内,击发套涨开复位,实现采血针的解锁。上述止锁和解锁方式结构简单,也方便了采血器的组装。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第一种实施方式在待击发采血状态下的纵向剖视图;

图2是本发明第一种实施方式在待击发采血状态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立体分解图;

图4是本发明第一种实施方式在击发采血状态下的纵向剖视图;

图5是本发明第一种实施方式在击发采血状态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第二种实施方式在待击发采血状态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第二种实施方式在击发采血状态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6的立体分解图;

图9是本发明第三种实施方式在待击发采血状态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第三种实施方式在击发采血状态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9的立体分解图。

图中:1、外套;1-1、限位内台面;1-2、击发套伸出孔;1-3、击发感知解锁孔;2、击发套;2-1、击发套上段;2-2、击发套下段;2-3、限位外台面;2-4、竖向导槽;2-5、解锁凸起;2-6、出针孔;2-7、锥形导向面;3、采血针;3-1、针柄;3-2、不锈钢针;3-3、导向凸起块;4、上盖;5、针头无菌保护帽;5-1、手持帽;5-1-1、上边沿;5-1-2、内凸起定位块;5-2、针头保护杆;6、拉压组合式弹簧;1’、外套;1-3’、击发感知解锁孔;2’、击发套;2-1’、击发套上段;2-2’、击发套下段;3’、采血针;3-1’、针柄;4’、上盖;5’、针头无菌保护帽;5-1’、手持帽;5-2’、针头保护杆;5-1-1’、u型开口套部分;5-1-2’、插装柱;5-1-3’、扁平手持柄部;1”、外套;2”、击发套;1-3”、击发感知解锁孔;2-1”、击发套上段;2-2”、击发套下段。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发明的发明内容、特点及功效,兹例举以下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实施例1:

请参见图1-5,具有击发感知功能可盲装的下触发安全采血器,包括外套1、击发套2、采血针3、上盖4及针头无菌保护帽5。

外套的上端为开口端,构成上盖安装口,所述上盖固装在上盖安装口处。上盖与外套上端口的连接方式参考现有下触发安全采血器的上盖与外套上端口的连接,比如,在上盖外缘的裙口部设置凸起筋,在外套后敞口端内侧面设置与凸起筋相吻合的凹槽来进行固定连接。外套的下端设有套底,套底与外套侧壁之间形成限位内台面1-1,在套底上设有击发套伸出孔1-2。所述外套为椭圆形套,外套的内腔为椭圆柱状的通直光面腔,通直光面腔是指外套的内腔为通直腔、且内腔壁为光面壁,即在外套的内腔壁上无导向凸起筋,也无导向凹槽。在外套侧壁上设置有相对布置的一对击发感知解锁孔1-3,具体的,击发感知解锁孔可设置在椭圆柱内腔沿长轴方向的两端位置,也可设置在椭圆柱内腔沿短轴方向的两端位置。

所述击发套插装于外套内,击发套由击发套上段2-1和击发套下段2-2两个部分构成。击发套上段为与外套内腔配合的椭圆形套,击发套下段为与击发套上段同轴设置的圆柱套结构,且击发套下段的外径小于击发套上段的短轴长度,即击发套上段的横截面大于击发套下段的横截面,使击发套上段与击发套下段之间形成限位外台面2-3。击发套上段与外套内腔沿上下方向形成滑动配合,且击发套上段受外套内腔约束,沿椭圆的周向被限位。击发套下段与击发套伸出孔形成自由插装配合,由于击发套下段为圆柱套结构,因此击发套伸出孔最佳的形状为圆形孔。在击发套的侧壁上设置有相对布置的一对竖向导槽2-4,竖向导槽与击发套的上端连通,使击发套形成弹性开口套结构。在击发套上端部侧壁外设有相对布置的一对解锁凸起2-5,解锁凸起可采用纵截面呈三角形的解锁凸起结构,即沿击发套的上端至下端方向,解锁凸起的外侧面呈内倾斜设置。但解锁凸起的形状不限于上述形状,只要在将击发套插入安装到外套时,能实现击发套的顺利安装并收拢,另外,在击发采血时,解锁凸起可滑入到对应侧的击发感知解锁孔内并实现限位,这样的解锁凸起结构均适用。解锁凸起与竖向导槽呈90°夹角布置。在击发套的底部设有出针孔2-6。

所述采血针与击发套形成插装连接,采血针由针柄3-1和不锈钢针3-2构成,针柄一般采用医用塑料注塑成型,比如医用pp、abs等。在针柄的外侧面上设置有相对布置的一对导向凸起块3-3。不锈钢针的针体部分连注于针柄内,不锈钢针的针头部分从针柄的前端伸出。在针柄与上盖之间连接有弹性击发构件,具体的,弹性击发构件的上端部与上盖固定连接,弹性击发构件的下端部与针柄的上端部固定连接。

上述外套的内腔采用椭圆柱状的通直光面腔、击发套上段采用与外套内腔配合的椭圆形套、在外套侧壁上靠近上端的位置设置相对布置的一对击发感知解锁孔及在击发套上端部侧壁外设置相对布置的一对解锁凸起等为本实施例的创新点,此外,本实施例的创新点还在于以下两种工作状态:

在采血针处于待击发状态下,击发套位于外套内的下工作位,击发套上段在外套内呈弹性收拢状,使两竖向导槽收拢成上窄下宽的锥形槽,击发套上的限位外台面与外套上的限位内台面形成接触,击发套下段从击发套伸出孔伸出;针柄上的一对导向凸起块分别与击发套的两竖向导槽的上端相接触,使采血针支撑于击发套的上端部位置,针头部分连注于针头无菌保护帽内,这样,可对针头实现无菌密封。

在采血针处于击发状态下,针头无菌保护帽与针柄的前端面形成断离,即针头无菌保护帽被拧掉,使针头部分外露,击发套上行至外套内的上工作,击发套上的两解锁凸起分别上行滑入到外套上的两个击发感知解锁孔内,并形成限位,使击发套涨开复位,采血针在弹性击发构件的作用下沿击发套朝出针孔方向移动,针柄与击发套内腔形成直线性滑动配合,针柄上的两导向凸起块与击发套上的两竖向导槽形成滑动配合。

本实施例中,所述针头无菌保护帽的优选结构为:

由手持帽5-1和针头保护杆5-2两个独立分件连接构成,手持帽的外侧面为与外套外侧面形状一致的椭圆柱面,为增加医护人员指腹与手持帽接触的摩擦力,可在手持帽的外侧面进一步设置防滑结构,比如附图1-5中,在手持帽外出面上设置的防滑凸起带。手持帽的内腔孔为圆柱孔,在手持帽的上端位于内腔孔的周边设置有上边沿5-1-1,手持帽的帽底上连接有内凸起定位块5-1-2,内凸起定位块上设有插孔,针头保护杆的前端部插装于插孔内与手持帽形成连接;在采血针处于待击发状态下,针头保护杆穿过击发套底部的出针孔,不锈钢针的针头部分连注于针头保护杆内,手持帽由下至上套设在击发套下段外,且手持帽的上边沿与设置在外套套底上的环形凹槽形成插装连接。上述针头无菌保护帽结构与外套的形状匹配,使整个下触发安全采血器形成一个椭圆柱结构,从而方便了下触发安全采血器的包装、运输和存放。

本实施例中,所述弹性击发构件优选采用拉压组合式弹簧6,其由一体连接的拉簧段和压簧段构成,具体的,是在普通不锈钢压簧基础上加绕了一小段密制的拉簧构成。采用拉压组合式弹簧提高了进针速度和击发力,大幅度降低了采血痛感,甚至能达到无痛。

本实施例中,击发套上的两竖向导槽均优选通过一对锥形导向面2-7与击发套的上端形成连通,针柄上的一对导向凸起块的下端均采用圆弧面结构,在采血针处于待击发状态下,导向凸起块的圆弧面与对应竖向导槽上端的锥形导向面形成接触。采用锥形导向面与圆弧面的配合结构,使导向凸起块与击发套形成线接触式的楔形配合,这样,在击发套上行过程中,能将击发耗能降至最小,另外也便于击发套快速涨开。

实施例2:

请参见图6-8,具有击发感知功能可盲装的下触发安全采血器,本实施例安全采血器与实施例1的不同点主要是外套1’的形状及击发套2’的形状不同,具体为:

外套为长方形套,外套内腔为长方型柱状通直光面腔,即外套内腔由一对相对设置的宽平面和一对相对设置的窄平面形成,击发感知解锁孔1-3’设置在一对窄平面上或一对宽平面上。击发套上段2-1’为与外套内腔相配合的长方形套,击发套下段2-2’为方形套,击发套伸出孔为与击发套下段相匹配的方形孔。

在本实施中,上盖4’的形状也要优选与外套的形状相匹配,采血针3’的针柄3-1’横截面形状也要优选与击发套内腔的横截面形状相匹配。

在本实施中,所述针头无菌保护帽5’优选采用如下结构:

由手持帽5-1’和针头保护杆5-2’两个独立分件连接构成。所述手持帽由u型开口套部分5-1-1’、设置在开口套套底内部的插装柱5-1-2’及设置在开口套套底外部的扁平手持柄部5-1-3’构成。在插状柱上设有插孔,针头保护杆的前端部插装于插孔内与手持帽形成连接。在采血针处于待击发状态下,针头保护杆穿过击发套底部的出针孔,不锈钢针的针头部分连注于针头保护杆内,手持帽的u型开口套部分由下至上套设在击发套下段的两侧外。

实施例3:

请参见图9-11,具有击发感知功能可盲装的下触发安全采血器,本实施例安全采血器与实施例2的不同点是外套1”的形状、外套上的击发感知孔的数量及击发套2”的形状不同,具体为:

外套为正方形外套,外套的内腔为横截面呈正方形的通直光面腔;在外套侧壁上设置有两对各相对布置的击发感知解锁孔1-3”,其中一对击发感知解锁孔设置在外套的一组相对侧边上,另一对击发感知解锁孔设置在外套的另一组相对侧边上;所述击发套上段2-1”为与外套内腔相匹配的正方形套,所述击发套下段2-2”为方形套,所述击发套伸出孔为与击发套下段相匹配的方形孔。在正方形外套上设置两对上述布置的击发感知解锁孔,优点是:在组装外套和击发套时,击发套有四个旋转插入位,这样,更利于机械化组装。而上述实施例1和实施例2,仅有两个旋转插入位。

在本实施中,上盖4”的形状也要优选与外套的形状相匹配,采血针3”的针柄3-1”横截面形状也要优选与击发套内腔的横截面形状相匹配。

以上是本下触发安全采血器的三个优选实施例,但并非用来限定本发明实施范围,即凡依本发明申请专利范围的内容所做的等效变化与修饰,比如:

1、外套采用长圆形外套,外套内腔采用长圆形柱状通直光面腔,即由一对相对设置的宽平面和一对相对设置的窄圆弧面形成。

2、外套的外侧面与外套的内腔面可采用相同的形状,比如,上述三个实施例描述的形状,也可采用不同的形状,比如,外套的内腔面采用椭圆形面,而外套的外侧面采用长方形面等。

3、外套内腔与击发套上段外侧面采用相同的形状,比如,上述三个实施例描述的形状,也可采用不同的形状,比如,外套内腔采用长方形面,而击发套上段外侧面采用长圆形等。

总之,只要外套的内腔为通直光面腔,击发套可直接插入到外套内,且击发套受外套内腔的约束沿周向被限位,即沿击发套沿周向不能摆动和转动,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本下触发安全采血器采用上述结构,在以下几方面得到了改善:

1、本下触发安全采血器彻底消除了在背景技术“二”中所例举的1)中所提到的止锁机构过于复杂且又不便组装现象,简化了止锁机构,不但方便了组装,还可实现了快速组装。同时也解决了2)和3)中所提到的外套大小腔现象与限位滑道组装不易对位,费时耗工之不足。本发明采用外套内腔为无导向凸起筋或导向凹槽的通直光面腔,且击发套外侧面采用与外套内腔相匹配的形状,使击发套插入外套后沿周向形成限位,特别是依靠外套、击发套和针柄都同步的设计为方形、椭圆形等形状来控制击发套与针柄的轴向或横向摆动,其外形近似但尺寸却逐级缩小的各组件可采用套装方式,可实现一次性无误差组装,具有操作简单,组装快速,明显降低组装成本的极大优势。组装时,无需用目视之,单凭指下感觉即可将击发套推装于外套内,再将已联固弹簧的上盖和针柄插入击发套内并将上盖压装于外套上口,最后在再将保护帽与针头保护杆进行连接,形成针头无菌保护帽,即顺利结束。经模拟试验,不但非常适用于盲人的盲装,为盲人的扩大就业提供一份新的市场,更为将来的自动化组装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

2、本下触发安全采血器完全消除了在背景技术“一”所例举的不足。本发明在设计上取消了现有此类采血器产品中的外套内腔设置的一对击发套限位凸起长台或是1-2对长凸起筋(尤其是外套内腔的中下段)来实现击发套的止锁与解锁的结构。而是通过外套内壁向内挤压一对解锁凸起来实现击发套的收拢,并完成击发套与针柄的止锁功能。在实际生产时,为消除击发套与外套内腔因模具原因引起的间隙偏大,导致击发套在外套内腔出现不同程度的轻微横向摆动,可在外套内侧面击发感知解锁孔的上方开一对较浅的v字型横向摆动修正槽,即可满意解决。这样,可巧妙的节省了外套内腔的容积,缩小了外套的外观尺寸。在击发采血过程中,当击发套上行至击发套上的两解锁凸起正好落入到外套的击发感知解锁孔内时,击发套涨开复位,不但科学的实现了击发套与针柄的解锁,还实现了直观的触发感知功能。在临床采血时,医护人员通过手指轻触采血器外套上的一对击发感知解锁孔处,当解锁凸起上行进入击发感知解锁孔时,即可通过指腹的感觉神经,对解锁凸起的上行与瞬间击发做到清晰感知,真实的实现了具有触发感知功能的设计初衷。在节省了外套内腔的容积,缩小了外套的外观尺寸,完成了击发套的止锁与解锁基础上,又巧妙的实现了触发感知功能一举四得的最佳效果。医护人员完全可根据实际采血对像的年龄、性别、职业与被采指腹皮肤的薄厚等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轻触压或重触压及触压的速度选择与触压时间的准确控制,对医护人员由被动采血改变为主动采血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可为实现真正的人性化服务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也是本发明最大的独创之处。

3、现有的上触发安全采血器、旁触发安全采血器和下触发安全采血器,尤其是主流的“一次性下触发安全采血器”,其主流产品皆是只用一根普通单纯的压簧来独立完成采血击发的全过程,既要完成进针功能又要完成退针功能,为实现进退针功能必将压簧硬性赋予了拉簧功能,而导致压簧的工作过程是先推后拉,而拉的过程就是降速过程,因将已恢复处于自由长度的压簧强制再拉长3-4mm的进针行程来达到进针目的,其所负出的力要比拉簧大若干倍。结果是明显降低了进针速度,导致了进针痛的发生。而本发明为消除单纯压簧因进针速度不够,导致采血时的进针痛,特在普通不锈钢压簧的基础上设计并加绕了一小段密制的拉簧,变成了组合式击发弹簧。经实际试验,该组合式击发弹簧在不降低进针的弹力前提下,还明显提高了采血针的进针速度与击发力,并使绝大多数的被采血病人,实现了真正的人性化无痛采血是一次质的突破与飞跃。

另外,外套内腔与击发套采用上述配合结构,其另一优点是消除了外套内腔的无用空间,进而显著的增加了针柄的实际体积与重量,弥补了现有采血针针柄的质量过小的弊病,这对提高采血针的进针速度又起到了功不可没的重要作用。因为采血针的进针速度与针柄的质量有绝对的因果关系,在特定环境下可以说针柄的理想质量决定了采血针的进针速度,这就好比美国男铅球运动员巴恩斯在1990年美国洛杉矶能创造出23.12米,前苏联女铅球运动员莉索弗斯卡娅能创造出22.63米的世界纪录,但如果叫他们去推一个极轻的羽毛,恐怕连3米的距离也很难达到的道理是一样的。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