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氟康唑微乳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12693发布日期:2018-11-02 22:21阅读:25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生物医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艾氟康唑微乳溶液和微乳凝胶剂及其制备方法,该微乳组合物可以包载艾氟康唑透过皮肤角质层,具有高皮肤渗透性、高皮肤药物滞留量的特征,主要用于治疗甲真菌治疗。

背景技术

甲真菌病(onychomycosis),俗称灰指甲。由皮肤癣菌、酵母菌和非皮肤癣菌性霉菌侵犯甲板和/或甲床所致的病变。皮肤癣菌是最主要致病菌。分为3个属:毛癣菌属、小孢子菌属和表皮癣菌属,其中,红色毛癣菌、趾(指)间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是国内外大部分地区最常见的引起甲癣的三种皮肤癣菌。

甲真菌病的发病与年龄有关,流行病学调查显示,60~79岁人群患病率为18.2%,而19岁以下者仅为0.7%。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趾甲多于指甲。免疫受损状态,如罹患糖尿病、hiv感染、接受系统性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等都是导致甲真菌病的易感因素。外在危险因素包括体育活动增加、潮湿环境下的工作增多、鞋子不合脚、公共游泳池、工作接触化学制品、赤脚行走和咬指甲。

根据疾病特点、药物作用机制,甲真菌病的治疗方式主要包括非药物治疗、系统药物治疗、局部药物治疗及联合治疗。1)非药物治疗:拔甲或病甲清除术由于手术拨甲损伤较大,仅限于不伴手足癣的单个甲真菌病的治疗。病甲清除术很少单独应用,通常用于外用药物、口服药物和激光等联合治疗中。2)系统药物治疗:即口服抗真菌药物。主要药物包括特比萘芬、伊曲康唑、灰黄霉素、氟康唑。甲真菌系统治疗药物的特点为抗真菌活性好(唑类药物的具备良好抗真菌活性),甲癣治愈率高。但因其严重的肝肾毒性及副作用,使其临床应用极大受限。3)局部药物治疗:灰指甲因其疾病特点,局部药物治疗(外用药物)为首选治疗方案。局部治疗的一线药物主要包括盐酸阿莫罗芬搽剂、环吡酮搽剂,其他外用药物包括硝酸咪康唑(达克宁)、曲安奈德益康唑(派瑞松)、复方聚维酮碘搽剂(亮甲)。局部治疗药物的局限性为药物渗透性差,疗效有限。

2013年上市的艾氟康唑搽剂作为第一个外用唑类抗真菌药物,对灰指甲治疗的意义重大。用于局部远端侧位甲下甲真菌的治疗,通过抑制真菌14α-去甲基化酶,从而干扰真菌细胞膜的重要成分麦角甾醇的合成,以达到抗真菌的治疗效果。

艾氟康唑上市剂型为外用乙醇溶液剂(搽剂),根据其用法用量需每日给药,持续48周。根据甲真菌疾病特点,长时间持续给药在临床上顺应性差,乙醇溶液剂对制剂生产工艺环境、设备需要较高的防爆要求,同时对包装系统的密封性有较高要求。

理想的外用制剂是借助制剂技术,以物理的方式促进药物穿过皮肤角质层,提高渗透性提达到提高治疗效率的目的,减小药物本身毒副作用,提高安全性。

微乳(microemulsion,me)是水、油、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按适当的比例混合,自发形成的各向同性,透明,热力学稳定的分散体系。微乳液首先由schulman等发现并命名。已知将药物制成微乳经皮给药制剂可以提高制剂的载药量和稳定性,延长药物作用时间,提高生物利用度,而且微乳表面张力较低,容易润湿皮肤,使角质层结构发生变化,使药物易于穿透角质层被人体吸收。目前市场上也已有微乳经皮给药制剂的成功案例。然而,微乳制剂的效果发挥与具体的药物成分,所用的表面活性剂以及微乳粒子的大小密切相关,此外,微乳制剂自身的稳定性也非常重要。对于某特定药物来说,能否获得具有优异稳定性且效果显著提升的微乳制剂是无法预期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稳定性好且具有理想微乳粒径的艾氟康唑微乳组合物。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艾氟康唑微乳组合物,其为艾氟康唑微乳溶液或艾氟康唑微乳凝胶剂,其中,以重量百分比计,艾氟康唑微乳溶液的原料配方包括:艾氟康唑0.1%~1.0%,油相5%~15%,乳化剂15%~30%,助乳化剂15%~30%,水30%~60%,其中油相为选自三乙酸甘油酯、油酸甘油酯和肉豆蔻酸异丙酯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乳化剂为选自吐温80、吐温60和卵磷脂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助乳化剂为选自丙二醇、乙醇和甘油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所述艾氟康唑微乳凝胶剂的原料配方包含艾氟康唑微乳溶液和凝胶材料。

优选地,所述艾氟康唑微乳溶液的原料配方为:艾氟康唑0.5%~1.0%,油相10%~15%,乳化剂20%~30%,助乳化剂15%~25%,水相40%~50%。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最优选方面,所述油相为三乙酸甘油酯,乳化剂为吐温80,且助乳化剂为丙二醇。该配方条件下,所制备的艾氟康唑微乳溶液的微粒大小,稳定性最为优异,相应的皮肤渗透性最好,且同时无任何副作用。进一步地,艾氟康唑微乳溶液的原料配方为:艾氟康唑约1.0%,油相约10%,乳化剂约22.5%,助乳化剂约22.5%,水相约44%。

本发明的艾氟康唑微乳溶液可以按照本领域所知晓的微乳溶液的一般方法来制备,然而优选地,本发明艾氟康唑微乳溶液通过以下步骤制得:取配方量的所述油相、乳化剂、助乳化剂,在室温或加热条件下搅拌均匀,加入配方量的艾氟康唑,继续搅拌至溶解,然后在持续搅拌条件下,不断加入纯化水,不断搅拌至澄明,待气泡消尽得澄清透明溶液,即为艾氟康唑微乳溶液。该方法制备得到的艾氟康唑微乳溶液为水包油型微乳,且微乳液滴表面带有电荷。

优选地,加入纯化水时,采用机械搅拌器来搅拌,搅拌速度为1000~5000rpm,在该条件下,所获得微乳粒子的微粒大小比较理想而且均一性较好。

根据本发明,所述的艾氟康唑微乳溶液中微乳粒子粒径在50-100nm之间,优选为80-100nm,更优选为80-90nm。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优选方案,所述艾氟康唑微乳组合物为艾氟康唑微乳凝胶剂,其与艾氟康唑微乳溶液相比,通过凝胶材料稳定的网状结构可以防止微乳中药物析出,同时增加药物体系在皮肤表面的粘合性、涂展性,延长药物滞留时间,提高用药顺应性。

进一步地,艾氟康唑微乳凝胶剂中,凝胶材料的添加重量是所述艾氟康唑微乳溶液的添加重量的0.3%~2%。

优选地,所述凝胶材料为卡波姆,例如卡波姆940。

艾氟康唑微乳凝胶剂的一种简单的制备方法为:取所述艾氟康唑微乳溶液,加入凝胶材料,充分溶胀,混合均匀,即得。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该艾氟康唑微乳溶液的制备方法为:1)取配方量的艾氟康唑、油相、乳化剂、助乳化剂于室温或加热至60~80℃至溶解;2)持续搅拌条件下,将水相不断加入至油相中,不断搅拌、待气泡消尽,得到澄清透明微乳溶液。

进一步地,本发明所提供的微乳组合物中还可以加入常用的抑菌剂、香精等。

由于以上技术方案的实施,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1)本发明的艾氟康唑微乳溶液稳定性好,具有理想微乳粒径,微乳离子表面带正电荷,且已被实验证明能够有效提高药物组合物的皮肤渗透性,可望提高艾氟康唑的治疗效果;

2)本发明的艾氟康唑微乳凝胶在艾氟康唑微乳溶液的基础上,改善微乳的皮肤粘附性、涂展性及滞留时间问题,增加了药物在皮肤表面粘附性、提高药物皮肤滞留量,可提高甲真菌临床治疗顺应性,而且同时还可防止微乳中药物析出,延长药物的释放时间,实现缓释效果,达到了减少用药频率的目的。

3)本发明的艾氟康唑微乳溶液或微乳凝胶制备简单、过程可控。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1-1~1-3和实施例2的艾氟康唑微乳溶液的粒度分布稳定性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3-5和对比例1的艾氟康唑微乳溶液的粒度分布稳定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通过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但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1-1:艾氟康唑微乳溶液的制备

按表1中的配方组成和以下制备步骤制备艾氟康唑微乳溶液:

1)室温下,取三乙酸甘油酯、吐温80、丙二醇,采用高效机械搅拌器,搅拌速度1000rpm,搅拌均匀,加入艾氟康唑,继续搅拌至溶解;

2)持续搅拌条件下,将纯化水不断加至油相,不断搅拌至澄明,待气泡消尽得黄色澄清透明溶液。

表1

所得微乳溶液的平均粒度为87.9±2.3nm,多分散指数(pdi)为1.53。

实施例1-2:艾氟康唑微乳溶液的制备

本实施例基本同实施例1-1,不同的是,其中吐温80为吐温60替代,丙二醇为乙醇替代,所得微乳溶液平均粒度为93.4±4.7nm,pdi=1.33。

实施例1-3:艾氟康唑微乳溶液的制备

本实施例基本同实施例1-1,不同的是,其中吐温80为卵磷脂替代,丙二醇为甘油替代,所得微乳溶液平均粒度为103.2±1.9nm,pdi=1.43。

实施例2:艾氟康唑微乳溶液的制备

按表2中的配方组成和以下制备步骤制备艾氟康唑微乳溶液:

1)室温下,取三乙酸甘油酯、吐温80、丙二醇,采用高效机械搅拌器,搅拌速度2000rpm,搅拌均匀,加入艾氟康唑,继续搅拌至溶解;

2)持续搅拌条件下,将纯化水不断加至油相,不断搅拌至澄明,待气泡消尽得黄色澄清透明溶液。

表2

所得微乳溶液的平均粒度为93.5±4.5nm,pdi=1.24。

实施例3:艾氟康唑微乳溶液的制备

按表3中的配方组成和以下制备步骤制备艾氟康唑微乳溶液:

1)室温下,取三乙酸甘油酯、吐温80、丙二醇,采用高效机械搅拌器,搅拌速度3000rpm,搅拌均匀,加入艾氟康唑,继续搅拌至溶解;

2)持续搅拌条件下,将纯化水不断加至油相,不断搅拌至澄明,待气泡消尽得黄色澄清透明溶液。

表3

所得微乳溶液的平均粒度为97.8±2.7nm,pdi=1.19。

实施例4:艾氟康唑微乳溶液的制备

按表4中的配方组成和以下制备步骤制备艾氟康唑微乳溶液:

1)室温下,取三乙酸甘油酯、吐温80、丙二醇,采用高效机械搅拌器,搅拌速度4000rpm搅拌均匀,加入艾氟康唑,继续搅拌至溶解;

2)持续搅拌条件下,将纯化水不断加至油相,不断搅拌至澄明,待气泡消尽得黄色澄清透明溶液。

表4

所得微乳溶液的平均粒度为89.8±2.8nm,pdi=1.24。

对比例1艾氟康唑微乳溶液的制备

按表5中的配方组成和以下制备步骤制备艾氟康唑微乳溶液:

1)室温下,取三乙酸甘油酯、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乙醇,采用高效机械搅拌器,搅拌速度4000rpm搅拌均匀,加入艾氟康唑,继续搅拌至溶解;

2)持续搅拌条件下,将纯化水不断加至油相,不断搅拌至澄明,待气泡消尽得黄色澄清透明溶液。

表5

所得微乳溶液的平均粒度为423.0±18.8nm,pdi=2.13,静置24h后,溶液发生分层,有少量油滴沉积。

实施例5:艾氟康唑微乳溶液的制备

按表6中的配方组成和以下制备步骤制备艾氟康唑微乳溶液:

1)室取油酸甘油酯、吐温80、丙二醇,采用高效机械搅拌器,搅拌速度5000rpm搅拌均匀,加热至60~80℃,加入艾氟康唑,继续搅拌至溶解;

2)持续搅拌条件下,将纯化水不断加至油相,不断搅拌至澄明,待气泡消尽得黄色澄清透明溶液。

表6

所得微乳溶液的平均粒度为84.8±3.2nm,pdi=1.24。

实施例6:艾氟康唑微乳凝胶剂的制备

按表7中的配方组成和以下制备步骤制备艾氟康唑微乳凝胶剂:

室温下,取艾氟康唑微乳溶液,加入配方量卡波姆940,待其充分溶胀后,混合均匀。

表7

本例配方1所得的艾氟康唑微乳凝胶剂粘度为3460±40mpa.s,配方2所得的艾氟康唑微乳凝胶剂粘度为6780±80mpa.s,配方3所得的艾氟康唑微乳凝胶剂粘度为9140±130mpa.s。

实施例7:艾氟康唑微乳凝胶剂的制备

按表8中的配方组成和以下制备步骤制备艾氟康唑微乳凝胶剂:

室温下,取艾氟康唑微乳溶液,加入配方量卡波姆940,待其充分溶胀后,混合均匀。

表8

本例配方4所得的艾氟康唑微乳凝胶剂粘度为4260±60mpa.s,配方5所得的艾氟康唑微乳凝胶剂粘度为13260±320mpa.s,配方6所得的艾氟康唑微乳凝胶剂粘度为53000±600mpa.s。

实施例8:艾氟康唑微乳凝胶剂的制备

按表9中的配方组成和以下制备步骤制备艾氟康唑微乳凝胶剂:

室温下,取艾氟康唑微乳溶液,加入配方量卡波姆940,待其充分溶胀后,混合均匀。

表9

配方7所得的艾氟康唑微乳凝胶剂粘度为4580±70mpa.s,配方8所得的艾氟康唑微乳凝胶剂粘度为11230±230mpa.s,配方9所得的艾氟康唑微乳凝胶剂粘度为29000±400mpa.s。

实施例9:艾氟康唑微乳凝胶剂的透皮吸收试验

分别采用实施例1的艾氟康唑微乳溶液、对比例1的艾氟康唑微乳溶液、实施例8中配方9制备的艾氟康唑微乳凝胶剂,进行离体皮肤渗透性试验。制备10%艾氟康唑乙醇溶液作为对比。

以上述样品进行人工皮肤膜渗透试验。取人工皮肤膜,固定于franz扩散池的供应室,接受室中加入20%乙醇的ph7.4磷酸盐缓冲液作为释放介质,保持人工膜内衬与溶液密切接触。取定量样品置供给室内,调节水浴使外套层温度恒定于37±1℃,搅拌速度为100r/min,测定皮肤内药物含量以及接受室内药物含量,结果见表10。

表10

结果表明:艾氟康唑微乳凝胶剂具备更好的缓释效果。艾氟康唑乙醇溶液虽可以促进药物的透皮吸收,但由于其挥发性,使其不能较长的在皮肤表面滞留,需进行持续给药。因此,综合比较,艾氟康唑微乳凝胶具有较好的皮肤粘附性、并具备一定缓释作用,其特性有利于改善临床用药顺应性。

实施例10:艾氟康唑微乳溶液的稳定性实验

将制备的艾氟康唑微乳溶液于室温下(25±2℃、65±5%rh)贮存,分别于5、10、30天考察微乳溶液稳定性。观察到的微乳溶液性状及外观变化见表11,其粒度分布见表12,以及粒度分布稳定性情况见图1和图2。

表11艾氟康唑微乳溶液性状稳定性

表12艾氟康唑微乳溶液粒度分布稳定性

结果表明:本发明的艾氟康唑微乳溶液具备较好的稳定性。室温贮存下,保持澄清透明的均相体系。粒度分布稳定,未发生乳滴聚集、破裂。因此,按本技术制备的艾氟康唑乳液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发明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