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腰椎后外侧微创减压融合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74070阅读:319来源:国知局
一种腰椎后外侧微创减压融合系统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腰椎后外侧微创减压融合系统。



背景技术:

腰椎融合术是治疗腰椎疾患的一项基本技术,适用于:椎骨破坏性疾病,如脊柱结核或脊柱肿瘤等造成一节或数节椎骨损毁;脊柱稳定性丧失,如脊柱损伤、退变、椎骨破坏或手术造成的脊柱不稳定;移位或滑脱,出现疼痛和功能障碍;防止或矫正畸形;配合矫正手术。

腰椎融合术中,通过腰椎前、后路手术在关节突关节、横突间植骨、椎间植骨等方法,使腰椎间关节之间发生骨性结合,从而建立和维持腰椎稳定性。植骨融合在重建腰椎稳定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融合成功与否也成为脊柱手术成功与否重要标志之一。经过大量临床验证后,椎间融合由于具有植骨床面积大、植骨可靠、融合率高等优点,目前已成为临床腰椎融合术的金标准。

临床上常规的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的具体操作过程为:1、通过腰椎后入路抵达腰椎骨骼;2、通过去除部分关节突关节、黄韧带等腰椎后部附件结构以抵达椎管;3、分离神经根及硬膜囊,止血,显露椎间盘后部;4、使用尖刀切开椎间盘纤维环后,用髓核钳、撑开器、刮刀、铰刀依次循环处理椎间隙,直至上下软骨终板被清除干净,形成良好的植骨床;5、向椎间隙中植入椎间融合器;6、使用钉棒系统对腰椎后部结构进行固定。该传统术式虽然临床效果良好,但存在如下缺点:1、操作繁琐,用髓核钳、撑开器、刮刀、铰刀依次循环处理椎间隙,此步骤往往需要3-4次循环;2、在年轻患者、骨质疏松症患者中植骨床处理困难;3、植入椎间融合器过小容易向后脱出,太大容易损伤神经及造成术后轴性疼痛;4、后侧入路进行椎间融合必然需去除部分附件骨性结构,造成医源性不稳,需配合后路钉棒系统增加稳定性,一定程度增加了手术复杂度、手术风险和手术费用。近年出现xlif、dlif、olif等椎间融合技术使用腰椎侧方入路,其操作过程为:侧方切口通过腹膜后间隙,经过腰大肌抵达椎间盘侧方,而后步骤与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的步骤4、5相同。侧方椎间融合术通过撑开椎间隙达到间接减压,虽不破坏腰椎后部结构,但仍存在操作繁琐的问题,且其具有腰丛损伤的独特并发症。因此亟需一种能够获得良好的融合效果且操作更简单的腰椎椎间融合方法及相关器械,然而目前未见相关报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腰椎后外侧微创减压融合系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腰椎后外侧微创减压融合系统,包括导向器、保护套筒、环钻、把持器和融合器;

所述的导向器设有导向器手柄、导向器连杆、导向块和撑开头,所述的导向器连杆的上端可拆卸式连接导向器手柄且导向器连杆的下端连接撑开头,所述的导向块设于导向器连杆上;

所述的保护套筒设有中空圆筒状的保护套筒本体,所述的保护套筒本体其中一端呈斜口状并延伸出一段形成挡板,所述的挡板其下端缘设有锚定钉;

所述的环钻设有环钻手柄和下端边缘呈锯齿状的工作套筒,环钻内部为两端贯通的空腔;

术中所述的导向块套接于工作套筒内并与工作套筒相切,间隙为0.08-0.12mm;所述的工作套筒套接于保护套筒内并与保护套筒相切,间隙为0.08-0.12mm;

所述的把持器设有把持器手柄和上端连接把持器手柄的把持器连杆,所述的把持器手柄的上端面为平面,所述的把持器连杆内部设有引流通道;

所述的融合器设有圆柱状的融合器本体,所述的融合器本体内部设有两端贯通的紧固通道,所述的融合器本体还设有一端开口于融合器本体上端面、另一端开口于融合器本体侧壁的钉道,所述的钉道内装配有固定钉;

术中所述的把持器连杆的下端与融合器的紧固通道紧固连接。

所述的撑开头为长方体,撑开头两个面积较大的侧壁于下端逐步交汇使得下端面为一较窄的曲面。

撑开头两个面积较小的侧壁表面设有防滑纹。

所述的撑开头长度为24-30mm,宽度为7-13mm,厚度为7-8mm。

所述的可拆卸式连接具体为:所述的导向器手柄壁上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的导向器连杆内部设有一端固定于导向器连杆内壁且另一端固定有三角形滑块的弹簧,所述的滑块经导向器连杆侧壁上的第二通孔伸出于导向器连杆外部;所述的导向器连杆套接于导向器手柄内时,所述的滑块经第一通孔伸出于导向器手柄的外部。

所述的挡板其下端缘的缘长等于保护套筒本体的四分之一周长。

所述的工作套筒内径为9-15mm。

所述的环钻手柄的下缘至环钻下缘的距离等于导向块上缘至导向器下缘的距离。

所述的钉道为弧形。

所述的紧固连接为螺纹连接。

本发明优点在于:

1、本发明的腰椎后外侧微创减压融合系统是基于新术式发明的,应用该腰椎后外侧微创减压融合系统行腰椎减压,对腰椎结构损伤小,神经损伤和腰丛损伤的风险小,且能获得更大的植骨床面积,融合效果更好,操作也更加简便,并且具有微创、术后康复快的优势。

2、导向器的撑开头形状和结构设置合理,能容易地插入椎间隙并充分撑开,且不易损伤其他组织;导向器的撑开头通过防滑纹提高了撑开的稳定性;导向器手柄和导向器连杆的连接方式便于术中组装和拆卸。

3、保护套筒顺导向器放入术区后挡开神经并通过末端金属的锚定钉固定在椎体上,保证环钻进入时不损伤神经组织。

4、带圆柱状工作套筒的环钻便于快速切除组织,且可获得面积较大的植骨床,提高融合效果。

5、导向器的导向块可准确引导环钻入路,且二者配合可提示组织切除状况,避免过度切除,安全性好。

6、把持器便于融合器的快速和准确置入,且提供了引流通道,能确保术野清晰。

7、圆柱状的融合器扩大了融合面积,且可通过固定钉加强固定效果,此外融合器还提供了引流路径,能确保术野清晰。

附图说明

图1是导向器的主视图。

图2是导向器的右视图。

图3是导向器手柄和导向器连杆的连接方式示意图。

图4是保护套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环钻的主视图。

图6是术中导向器、保护套筒和环钻配合使用的示意图。

图7是把持器的主视图。

图8是融合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术中把持器和融合器配合使用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的发明人基于丰富的临床经验,发明了一种新型的腰椎减压融合新术式,并基于此发明了一套新器械,即本发明的腰椎后外侧微创减压融合系统。该手术操作具体方法为:

1、通过腰椎侧后方watkins肌间隙入路抵达横突根部;

2、去除横突,沿横突根部向腹侧、头端骨膜下剥离至上位椎间隙侧方,显露椎间孔;

3、使用尖刀切开椎间盘纤维环后,用髓核钳、撑开器处理椎间隙,用导向器插入椎间隙并旋转90度撑开间隙;

4、沿导向器放入保护套筒,旋转保护套筒,使保护套筒末端挡板挡开神经,确定神经组织被挡开后,敲击保护套筒使保护套筒末端金属锚定钉固定在椎体上,保证环钻进入时不损伤神经组织;

5、去除导向器手柄,沿导向器置入合适尺寸环钻,切除椎间盘及部分终板,当环钻进入特定深度后,安装上导向器手柄,同时旋转环钻与导向器将切除的组织取出;

6、通过把持器置入合适大小的圆柱状椎间融合器。止血、置引流、关闭切口,手术结束。

该术式相比于现有的腰椎减压融合术而言,具备以下优点:

1、不破坏腰椎后路骨性结构,仅破坏单侧横突,对腰椎稳定性影响小;

2、操作更简便,无需多次处理椎间隙和植骨床;

3、植骨床更大、植骨床血运更好、植骨条件更佳;

4、无需牵扯神经根,神经损伤的风险小;

5、入路过程中,采用直视下骨膜下剥离,损伤腰丛可能性小;

6、微创入路,术后康复快。

配合该手术发明的腰椎后外侧微创减压融合系统包括:1、导向器,2、保护套筒,3、环钻,4、把持器,5、融合器。术中所用其他器械如尖刀、髓核钳、撑开器等均为现有技术中常规器械。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本文中,所述的“上端”、“下端”是按照附图中的视角来命名的。

附图中涉及的附图标记和组成部分如下所示:

1.导向器,11.导向器手柄,111.第一通孔,12.导向器连杆,121.弹簧,122.滑块,123.第二通孔,13.导向块,14.撑开头,141.防滑纹

2.保护套筒,21.保护套筒本体,22.挡板,23.锚定钉

3.环钻,31.环钻手柄,32.工作套筒

4.把持器,41.把持器手柄,42.把持器连杆,421.外螺纹,422.引流通道

5.融合器,51.融合器本体,52.紧固通道,53.钉道,54.固定钉

实施例1

本发明的腰椎后外侧微创减压融合系统包括导向器1、保护套筒2、环钻3、把持器4和融合器5。

导向器

请参见图1,图1是导向器的主视图。所述的导向器设有导向器手柄11、导向器连杆12、导向块13和撑开头14。所述的导向器手柄11为“t”形,所述的导向器连杆12为一圆杆且上端连接于导向器手柄11上。所述的导向块13为圆柱体,设于导向器连杆12上并以导向器连杆12为中心轴。所述的撑开头14连接于导向器连杆12的下端;所述的撑开头14整体为长方体。

请参见图2,图2是导向器的右视图。所述的撑开头14两个面积较大的侧壁于下端逐步交汇使得下端面为一较窄的曲面;撑开头14两个面积较小的侧壁表面设有防滑纹141。

请参见图3,图3是导向器手柄和导向器连杆的连接方式示意图。所述的导向器手柄11和导向器连杆12为可拆卸式连接。具体地,所述的导向器手柄11下端的内部为空腔,且侧壁上设有第一通孔111;所述的导向器连杆12上端的内部也为空腔,且内部设有弹簧121,所述的弹簧121的一端固定于导向器连杆12的内壁上,另一端固定有三角形的滑块122,所述的滑块122经导向器连杆12侧壁上的第二通孔123伸出于导向器连杆12外部;组装状态下,所述的导向器连杆12的上端套接于导向器手柄11的空腔内,所述的滑块122则从第一通孔111内伸出于导向器手柄11的外部,进而使导向器手柄11和导向器连杆12相对固定。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的导向器1用于撑开椎间隙,并引导环钻3入路以准确切除相关组织。所述的撑开头14的长度为24-30mm,宽度为7-13mm,厚度为7-8mm,该尺寸可以很容易地插入椎间隙并充分撑开,且不会损伤椎间盘径向上的外侧组织。所述的防滑纹141可增加与终板的摩擦力以防滑移。所述的撑开头14下端面设计成一较窄曲面,更便于导向器1的置入。所述的导向块13不仅限于圆柱体,还可以是环绕导向器连杆12辐射状排列的凸棱结构,也能起到导向作用,然而圆柱体形状导向作用最好,且表面光滑,不易对患者造成损伤,同时不易藏匿细菌,便于清洁和消毒。所述的导向块13可以是单独的部件组装于导向器连杆12上,也可以和导向器连杆12是一体成型的。所述的导向器手柄11和导向器连杆12的连接方式不仅限于本实施例,还可以是螺纹连接等,但本实施例的结构设计能够速装速拆,便于术中使用,可节约手术时间。所述的导向器手柄11为“t”形,方便术者把持。

保护套筒

请参见图4,图4是保护套筒的结构示意图。所述的保护套筒2设有保护套筒本体21,所述的保护套筒本体21为中空圆筒状,其中一端整体呈斜口状,并延伸出一段,为挡板22,所述的挡板22下端缘的缘长等于保护套筒本体21的四分之一周长,挡板22下端缘上还设有三根锚定钉23,所述的锚定钉23的轴向与保护套筒本体21的轴向方向平行,锚定钉23直径1mm,长度2-3mm。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的保护套筒2用于拨开神经后锚定在椎体侧方,保持手术区域相对固定,保证环钻进入后不损伤神经。所述的保护套筒本体21的一端为斜口状,挡板22下端缘的缘长等于保护套筒本体21的四分之一周长,该设计便于术中拨开神经并便于术者观察。所述的锚定钉23数量不仅限于此,其轴向平行于保护套筒2的轴向,可锚定得更加稳固。

环钻

请参见图5,图5是环钻的主视图。所述的环钻3设有环钻手柄31和工作套筒32。所述的环钻3内部为上下两端贯通的空腔。所述的工作套筒32内径为9-15mm,工作套筒32下端边缘呈锯齿状。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的环钻3用于切除椎间盘及部分终板。所述的环钻3下端边缘呈锯齿状,便于快速切除。工作套筒32内径为9-15mm,是根据人正常椎间隙的距离来设定的,该尺寸可以切除椎间盘及两侧的部分终板,植骨床面积较大。工作套筒32的内径可根据实际需要定制成不同的规格。

导向器、保护套筒和环钻配合使用

请参见图6,图6是术中导向器、保护套筒和环钻配合使用的示意图。所述的环钻3的工作套筒32套接于保护套筒2内并与保护套筒2相切,间隙为0.08-0.12mm,所述的保护套筒2的总长度小于环钻3的工作套筒32的长度;所述的工作套筒32套接在导向器连杆12和导向块13的外部,所述的环钻手柄31下缘至环钻3下缘的距离等于导向块13上缘至导向器1下缘的距离,所述的导向块13与环钻3的工作套筒32相切,间隙为0.08-0.12mm,可使环钻3严格沿着导向器1的路径入路而不会偏移。此外,上述设计便于指示术者环钻3的切除状况,可提示术者切除完毕,避免过度切除。

术中,用所述的导向器1插入椎间隙并旋转90度撑开间隙,然后去除导向器手柄11,沿导向器放入保护套筒2,旋转保护套筒2,使保护套筒2的挡板22挡开神经,确定神经组织被挡开后,敲击保护套筒2使锚定钉23固定在椎体上,再沿导向块13置入环钻3,旋动并按压环钻手柄31以利用锯齿状的下缘切除椎间盘及部分终板,当环钻3的下缘与导向器1的下缘齐平时,所述的环钻手柄31的下缘与导向块13的上缘齐平,指示术者已切除完毕,且此时再继续旋动环钻手柄31则环钻3将带动导向器1一起转动,也提示术者已切除完毕,接着可安装上导向器手柄11,同时旋转环钻3和导向器1将切除的组织取出。

把持器

请参见图7,图7是把持器的主视图。所述的把持器4设有把持器手柄41和把持器连杆42。所述的把持器手柄41为“t”形,上端面为一平面。所述的把持器连杆42的上端连接于把持器手柄41上,把持器连杆42的下端外壁上设有外螺纹421,把持器连杆42的内部设有引流通道422,所述的引流通道422下端开口于把持器连杆42的下端面,上端开口于把持器连杆42的侧壁。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的把持器4用于把持融合器5以填补切除的组织,同时用于引流血液等渗出液,保持术野清晰。所述的引流通道422用于连接引流管,引流血液等渗出液。所述的把持器手柄41为“t”形,便于把持,其上端面为一平面,可使用钉锤等器械向下敲打促进融合器5的置入。

融合器

请参见图8,图8是融合器的结构示意图。所述的融合器5设有融合器本体51,所述的融合器本体51呈圆柱状且设有贯通上下端面的紧固通道52,所述的紧固通道52设有内螺纹。融合器本体51还设有两个钉道53,所述的钉道53为弧形,一端开口于融合器本体51的上端面,另一端开口于融合器本体51的侧壁上。钉道53内装配有固定钉54,未予固定的状态下,所述的固定钉54的钉头突出于钉道53的上端开口外部,所述的固定钉54的钉尾位于钉道53的内部。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的融合器3用于使相邻椎体发生骨性结合。所述的融合器本体1可由聚醚醚酮、钛合金或人工骨材料制成。所述的紧固通道52用于和把持器4组配,并且便于血液等渗出液的引流。所述的固定钉54用于固定融合器3与椎体。所述的钉道53为弧形,可使固定钉54更深入地钉入椎体内部,固定更牢靠,能获得更好的融合效果。

把持器和融合器配合使用

请参见图9,图9是术中把持器和融合器配合使用的示意图。所述的把持器连杆42套接于紧固通道52内,通过螺纹紧固连接。但其具体连接方式不仅限于此,其他的固定方式如卡销式也可。

术中,将把持器4的把持器连杆42接入融合器5的紧固通道52内,然后手持把持器手柄41将融合器5置入椎间隙内,期间配合钉锤敲击把持器手柄41的上端面以加快置入,渗出的血液等经引流通道422被吸引至术野外部,待位置合适后,敲击固定钉54的头端使固定钉54经钉道53钉入椎体中。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方法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补充,这些改进和补充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