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颈椎椎间定力撑开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65426阅读:670来源:国知局
一种颈椎椎间定力撑开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颈椎椎间定力撑开器。



背景技术:

目前,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是治疗颈椎病最常用、最有效的治疗方法,而在进行此类手术的过程中,椎体的撑开是保证彻底减压、恢复椎间高度最关键的步骤之一。然而,目前临床上使用的颈椎椎间撑开器是由医生手动调节撑开距离,即开度的控制依赖于医生的经验,增加了医生的操作难度,而如果不慎将椎体过度撑开,则可能对患者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带来严重后果。

中国专利文献cn201320117313.6,公告日2013.10.09,公开了一种带刻度的颈椎椎间撑开装置,它包括椎体钉、撑开筒、撑开部、带锯齿的轨道、卡锁,椎体钉设置在撑开筒内,撑开筒与撑开部连接,撑开部一脚固定安装在带锯齿的轨道上,撑开部的另一脚滑动安装在带锯齿的轨道上,并且通过卡锁固定,在椎体钉的下端设置有第一刻度,在带锯齿的轨道上撑开部的两脚之间设置有第二刻度,该颈椎椎间撑开装置便于准确地把握撑开装置的置入深度及撑开的高度,避免过度撑开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中国专利文献cn201320117736.8,公告日2013.10.09,公开了一种无损伤颈椎椎间撑开器,它包含第一撑开板、第一撑开部、第二撑开板、第二撑开部、轨道、卡锁;第一撑开板和第二撑开板分别与第一撑开部和第二撑开部呈阶梯状连接,第一撑开部固定在轨道的一端,第二撑开部套接于轨道上,轨道的外侧设置有卡锁;第一撑开板和第二撑开板的外侧壁上均匀设置有锯齿;轨道为带锯齿和刻度轨道;卡锁能够很好卡住套接于轨道上的第二撑开部,方便医护人员更好的测量距离;该实用新型的颈椎椎间撑开器能够在不破坏临近椎体的同时撑开减压间隙。

然而,上述颈椎椎间撑开器在手术过程中完全是通过术者施力来控制开度的调节,因此仍存在因术者用力过大造成颈椎损伤的风险。

综上,亟需一种能够定量和精确地调节颈椎椎间撑开距离,能彻底避免施力过大造成患者颈椎损伤的颈椎椎间撑开器,也将更方便术者的手术操作,有利于获得更好的手术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颈椎椎间定力撑开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颈椎椎间定力撑开器,设有活动撑开臂、固定撑开臂、齿条、套筒、齿轮轴、齿轮调节组件和限位片;所述的齿条其中有一侧壁设有棘齿,齿条的一端固定于活动撑开臂上;所述的套筒一端定于固定撑开臂上;所述的齿条贯穿于固定撑开臂和套筒的空腔内使得齿条可沿着套筒滑动;所述的套筒其与棘齿相对应的侧壁上设有限位通孔,且所述侧壁上固定有弹性的限位片,所述的限位片的一端卡扣在棘齿上;所述的齿轮轴一端为齿轮,另一端为第一接头,所述的齿轮与棘齿相啮合,所述的第一接头伸出在齿轮轴壳体的外部并与齿轮调节组件的第二接头相匹配连接;所述的齿轮调节组件设有旋柄,所述的旋柄下端连接外部套接有弹簧的第一传动轴,所述的第一传动轴下端设有圆形的第一挡板,所述的第一挡板的下端面设有若干个第一凹槽,第二挡板位于第一挡板的下方且上端面设有与所述第一凹槽相对应的第二凹槽,所述的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内设有滚珠,所述的第二挡板的下端面设有第二传动轴,所述的第二传动轴的下端连接第二接头,所述的第一传动轴的下端、弹簧、第一挡板、第二挡板、滚珠、第二传动轴的上端均位于外壳体内。

所述的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是螺纹连接、波纹连接或卡销连接。

所述的限位片其卡扣在棘齿上的端部为弯曲状,垂直卡扣于棘槽内。

所述的活动撑开臂设有“l”形的活动撑开臂本体。

所述的活动撑开臂设有活动撑开臂连接块,所述的齿条固定于活动撑开臂连接块上。

所述的固定撑开臂设有“l”形的固定撑开臂本体。

所述的固定撑开臂设有固定撑开臂连接块,所述的套筒一端固定于固定撑开臂连接块上。

所述的限位片一端由铆钉装配在套筒的侧壁上。

所述的旋柄为t形。

本发明优点在于:

1、本发明的齿轮调节组件可实现扭力达到预设值后停止力的传动,因此可彻底避免术者施力过大导致活动撑开臂和固定撑开臂之间的开度过大,从而规避了对患者造成损伤的风险,也更易于术者操作;

2、本发明的齿轮调节组件结构简单,便于和齿轮轴组配,手术过程中占位小,不会影响手术视野或其他器械的操作;

3、本发明的限位组件结构简单,易于操作,设有向下方弯曲的棘爪,因此可牢固地卡扣住棘齿防止其滑动,将椎板间开度稳定地维持住;

4、本发明的活动撑开臂本体和固定撑开臂本体均为“l”形,便于显露手术视野,避免影响手术操作。

综上,本发明的颈椎椎间定力撑开器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的颈椎椎间撑开器,安全性得以显著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颈椎椎间定力撑开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齿轮轴结构示意图。

图3是齿轮调节组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

附图中涉及的附图标记和组成部分如下所示:

1.活动撑开臂,11.活动撑开臂连接块,12.活动撑开臂本体

2.固定撑开臂,21.固定撑开臂连接块,22.固定撑开臂本体

3.齿条,31.棘齿

4.套筒,41.限位通孔,42.齿轮轴壳体

5.齿轮轴,51.齿轮,52.第一接头

6.齿轮调节组件,61.旋柄,62.第一传动轴,63.弹簧,64.第一挡板,641.第一凹槽,65.第二挡板,651.第二凹槽,66.滚珠,67.第二传动轴,68.第二接头,69.外壳体

7.限位片,71.棘爪

实施例1

请参见图1,图1是本发明颈椎椎间定力撑开器的结构示意图。所述的颈椎椎间定力撑开器设有活动撑开臂1、固定撑开臂2、齿条3、套筒4、齿轮轴5、齿轮调节组件6和限位片7。所述的活动撑开臂1设有活动撑开臂连接块11和活动撑开臂本体12,所述的活动撑开臂连接块11为圆柱状,所述的活动撑开臂本体12为“l”形并连接于活动撑开臂连接块11的侧壁上。所述的齿条3为长方体状,其中有一侧壁设有棘齿31,齿条3的一端固定于活动撑开臂连接块11的端面上。所述的固定撑开臂2设有固定撑开臂连接块21和固定撑开臂本体22,所述的固定撑开臂连接块21为圆柱状,中央为两面贯通的空腔(图中未示出),所述的固定撑开臂本体22为“l”形并连接于固定撑开臂连接块21的侧壁上。所述的套筒4为长方体状,中央也为两面贯通的空腔(图中未示出),且套筒4一端固定于固定撑开臂连接块21的端面上。所述的齿条3贯穿于固定撑开臂连接块21和套筒4的空腔内,使得齿条3可沿着套筒4滑动。所述的套筒4其与棘齿31相对应的侧壁上设有一个限位通孔41,且所述侧壁上固定有一弹性的限位片7。所述的限位片7一端由铆钉8装配在套筒4的侧壁上,限位片7另一端设有向下弯曲的棘爪71,所述的棘爪71正好可通过限位通孔41垂直地卡扣在棘齿31之间的棘槽内。所述的套筒4其与棘齿31相对应的侧壁上还设有齿轮轴壳体42。所述的齿轮轴5装配于齿轮轴壳体42内。

请参见图2,图2是齿轮轴结构示意图。所述的齿轮轴5一端为齿轮51,另一端为第一接头52。所述的齿轮51与齿条3的棘齿31相啮合。所述的第一连接头52设有外螺纹。

再请参见图1,所述的第一接头52伸出在齿轮轴壳体42的外部,并与齿轮调节组件6的第二接头68相匹配连接。

请参见图3,图3是齿轮调节组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所述的齿轮调节组件6设有旋柄61、第一传动轴62、弹簧63、第一挡板64、第二挡板65、滚珠66、第二传动轴67、第二接头68和外壳体69。所述的旋柄61为“t”形,下端连接第一传动轴62,所述的第一传动轴62的外部套接有弹簧63,下端设有第一挡板64,所述的第一挡板64为圆形,其下端面设有环绕圆周的若干个第一凹槽641。所述的第二挡板65位于第一挡板64的下方,且上端面设有与所述第一凹槽641相对应的第二凹槽651。所述的滚珠66位于第一凹槽641和第二凹槽651内。所述的第二传动轴67连接于第二挡板65的下端面,第二传动轴67的下端连接第二接头68,所述的第二接头68内壁设有内螺纹。所述的第一传动轴62的下端、弹簧63、第一挡板64、第二挡板65、滚珠66、第二传动轴67的上端均位于外壳体69内。

所述的齿轮调节组件6的工作原理为:根据第一凹槽641、第二凹槽651和滚珠66的配合程度可设定扭力的大小,当旋动旋柄61的扭力达到设定扭力时,则滚珠66从第一凹槽641和第二凹槽651内滑出,使得扭力不能再被传动至第二传动轴67上,进而则不能再旋动齿轮轴5的第一接头52。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通过使用齿轮调节组件6控制固定撑开臂2上的齿轮轴5的转动,所述的齿轮调节组件6其内部组件结构可实现扭力达到预设值后停止力的传动,因此可彻底避免术者用力过大导致活动撑开臂1和固定撑开臂2之间的开度过大,从而避免了对患者造成损伤,也更加易于术者操作。所述的第一接头52和第二接头68不仅限于螺纹连接,也可以是波纹连接,或是销轴式连接。所述的齿轮调节组件6的结构不仅限于本实施例,任何可限制扭力的组件均可应用于本发明,然而以本实施例为最佳,其构造简单,便于和齿轮轴5组配,手术过程中占位小,不会影响手术视野或其他器械的操作。所述的限位片7用于在达到合适开度后固定活动撑开臂1和固定撑开臂2之间的开度,限位片7的结构简单,易于操作,且设有向下方弯曲的棘爪71,因此可牢固地卡扣住棘齿31防止其滑动,将椎板间开度稳定地维持住。所述的活动撑开臂本体12和固定撑开臂本体22均为“l”形,便于显露手术视野,避免影响手术操作。

本发明的颈椎椎间定力撑开器的使用方法为:术中,将活动撑开臂1和固定撑开臂2分别定位在病椎上下两个椎骨上,将齿轮调节组件6的第二接头68对接于齿轮轴5的第一接头52上,旋动旋柄61调节开度,期间旋柄61会限制术者施力的大小,当调节至合适开度后,拨动限位片7至套筒4的限位通孔41内锁定齿条3,即可进行清理病椎、植入钢板等后续操作。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方法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补充,这些改进和补充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