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风止痛化瘀汤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13919阅读:31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祛风止痛化瘀汤,具有祛风止痛、活血化瘀、通络的功效,用于偏头风、后头痛、血阻头痛效果明显。



背景技术:

头痛​的病因众多,大致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前者不能归因于某一确切病因,也可称为特发性头痛,常见的如偏头痛、紧张型头痛;后者病因可涉及各种颅内病变如脑血管疾病、颅内感染、颅脑外伤,全身性疾病如发热、内环境紊乱以及滥用精神活性药物等。具体如下:颅脑感染​或身体其他系统急性感染引发的发热性疾病。常引发头痛的颅脑感染如脑膜炎、脑膜脑炎、脑炎、脑脓肿、颅内寄生虫感染等。急性感染如流行性感冒、肺炎等疾病。蛛网膜下隙出血、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高血压脑病、脑供血不足、脑血管畸形等。颅脑肿瘤、颅内转移癌、炎性脱髓鞘假瘤等引起颅内压增高引发的头痛。头面部支配神经痛。头面五官科疾患如眼、耳、鼻和牙疾病所致的头痛。颈椎病及其他颈部疾病引发头颈不疼痛。高血压​病、贫血​、肺性脑病、中暑等引起头痛。脑震荡、脑挫伤、硬膜下血肿、颅内血肿、脑外伤后遗症。酒精、一氧化碳、有机磷、药物等中毒。月经期及绝经期头痛。神经症躯体化障碍及癔症性头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祛风止痛化瘀汤,具有祛风止痛、活血化瘀、通络的功效,用于偏头风、后头痛、血阻头痛效果明显。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所述祛风止痛化瘀汤,采用的原料药材分别是:柴胡10份、当归15份、川芎10份、生地20份、红花10份、桔梗10份、牡丹皮15份、白菊花15份、甘草10份、羌活15份、白芷15份、蔓荆子15份、防风15份、独活10份、鸡血藤35份、细辛6份、黄芩15份。

其制备方法是为以下步骤:步骤一)、称取原料药材柴胡10份、当归15份、川芎10份、生地20份、红花10份、桔梗10份、牡丹皮15份、白菊花15份、甘草10份、羌活15份、白芷15份、蔓荆子15份、防风15份、独活10份、鸡血藤35份、细辛6份、黄芩15份,去除杂质,用凉白开水迅速淘洗,沥去水液,晒干;

步骤二)、把步骤一)所获原料药材分别制成饮片,置适宜煎煮器中,加入清水适量,浸泡适宜时间,加热至沸,保持微沸状态一定时间(约1~1.5小时),分离煎出液;

步骤三)、把步骤二)所获得过滤后的药渣再加水适量煎煮,按规定煎煮2~3次后,合并煎出液,过滤或沉降分离煎出液;

步骤四)、把步骤三)所获中药制剂进行密封包装,获得商品中药制剂。

本发明选取的原料药材中,其功效和药理作用分别是:

柴胡:清虚热中药,用于感冒发热、寒热往来、疟疾、肝郁气滞、胸肋胀痛、脱肛、子宫脱落、月经不调。性味归经:性微寒、味苦、辛、归肝经、肺经、脾经。功能:透表泄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主治:感冒发热、寒热往来、疟疾,肝郁气滞,胸肋胀痛,脱肛,子宫脱落,月经不调。

当归:【化学成分】含基本内酯、正丁烯酰内酯、阿魏酸、烟酸、蔗糖和多种氨基酸,以及倍半萜类化合物等。【性味归经】性温,昧甘、辛。归肝、心、脾经。【功能主治】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月经不调、经闭痛经、虚寒腹痛、肠燥便秘、风湿痹痛、跌扑损伤、痈疽疮疡。

川芎:味辛,性温。归肝、胆、心包经。【功能与主治】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用于安抚神经,正头风头痛,症瘕腹痛,胸胁刺痛,跌扑肿痛,头痛,风湿痹痛。

生地:具有止血、抗凝血、抗真菌作用,调节内分泌,并能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合成。性味归经:甘,寒。归心,肝,肾经。功能主治:具有清热凉血功效用于温热病热入营血,壮热神昏,口干舌绛。治温病后期,余热未尽,阴液已伤,夜热早凉,舌红脉数者。可用于治温热病热入营血,血热毒盛,吐血衄血,斑疹紫黑。用于津伤口渴,内热消渴。治温病伤阴,肠燥便秘。

红花:【化学成分】含红花甙、新红花甙、红花醌甙、红花多糖、棕榈酸、肉桂酸、月桂酸。【性味】性温,味辛。【功能主治】活血通经,散淤止痛,用于闭经,痛经,恶露不行,症瘕痞块,跌扑损伤,疮疡肿痛。

桔梗:味苦、辛,性微温。入肺经。能祛痰止咳,并有宣肺、排脓作用。【功效】:宣肺、祛痰、利咽、排脓、利五脏、补气血、补五劳、养气。【主治】:咳嗽痰多、咽喉肿痛、肺痈吐脓、胸满胁痛、痢疾腹痛、口舌生疮、目赤肿痛、小便癃闭。用于咳嗽痰多,胸闷不畅,咽痛,音哑,肺痈吐脓,疮疡脓成不溃。

牡丹皮:功效主治:清热凉血;活血散瘀。温热病热入血分;发斑;吐衄;热病后期热伏阴分发热;阴虚骨蒸潮热;血滞经闭;痛经;痈肿疮毒;跌扑伤痛;风湿热痹。治血虚劳倦五心烦热肢体疼痛头目昏重心忪颊赤口燥咽干发热盗汗减食嗜卧及血热相搏,月水不利脐腹胀痛寒热如疟;又治室女血弱阴虚荣卫不和痰嗽潮热肌体羸瘦。

白菊花:有效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的功效,白菊花有治疗风热感冒、发热头痛、目赤昏花、肝肾不足、目暗昏花、眩晕惊风的作用。性味:辛、甘、苦,微寒;归经:归肺、肝经。功效:效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主治:风热感冒,发热头痛,目赤昏花,肝肾不足,目暗昏花,眩晕惊风,治肝阳上亢,头痛眩晕,善疏风清热,清肝泻火,兼能益阴明目,故可用治肝经风热,或肝火上攻所致目赤肿痛,共奏疏风清肝明目之效;清热解毒,尤善解疔毒,故可用治疔疮肿毒。

甘草:性平,味甘。功能主治: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化学成分:甘草含有多种化学成分,主要成分有甘草酸、甘草甙等。从甘草中分离出的化合物有甘草甜素、甘草次酸、甘草甙、异甘草甙、新甘草甙、新异甘草甙、甘草素、异甘草素以及甘草西定、甘草醇、异甘草醇、7-甲基香豆精、伞形花内酯等数十种化合物。

羌活:【功效】:散表寒;祛风湿;利关节;止痛。主外感风寒;头痛无汗;油印寒湿痹;风水浮肿;疮疡肿毒。用于阳痿遗精,遗尿尿频,腰膝冷痛,肾虚作喘,五更泄泻;外用治白癜风,斑秃。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白芷:【化学成分】该品含挥发油,香豆素及其衍生物,如当归素、白当归醚、欧前胡乙素、白芷毒素等。还含有挥发油,油中有3-亚甲基-6-环己烯、十一炭烯-4、榄香烯、十六烷酸、壬烯醇等。【功能主治】:祛风湿,活血排脓,生肌止痛。用于头痛、牙痛、鼻渊、肠风痔漏、赤白带下、痈疽疮疡、皮肤瘙痒。

蔓荆子:【性味归经】辛、苦,微寒。归膀胱、肝、胃经。【功能主治】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用于风热感冒头痛,齿龈肿痛,目赤多泪,目暗不明,头晕目眩。

防风:味辛、甘,性微温。归膀胱、肝、脾经。【功效】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定搐。【主治】外感表证,风疹瘙痒,风湿痹痛,破伤风。

独活:性味归经:辛、苦,微温。归肝、肾、膀胱经。功能主治祛风胜湿;散寒止痛。用于风寒湿痹;腰膝疼痛;少阴伏风头痛,头痛齿痛。

鸡血藤:藤茎含表无羁萜醇,胡萝卜甙,β-谷甾醇,7-酮基-β-谷甾醇(7-oxo-β-sitosterol),刺芒柄花素,芒柄花甙,樱黄素,阿佛洛莫生,大豆素,3,7-二羟基-6-甲氧基二氢黄酮醇,表儿茶精,异甘草甙元3,4,2’,4’-四羟基查耳酮,甘草查耳酮a,苜猪酚,原儿茶酸,9-甲氧基香豆雌酚,木豆异黄酮。味苦微甘、性温,归肝、心、肾经;色赤入血,质润行散;具有活血舒筋,养血调经的功效;主治风湿痹痛,手足麻木,肢体瘫痪,月经不调,经行不畅,痛经,经闭,白细胞减少症。

细辛:【归经】:肺经、肾经、心经、肝经、胆经、脾经。【性味】味辛;性温;小毒。【功效】:解表散寒;祛风止痛;温肺化饮;通窍。【主治】:散寒祛风;止痛;温肺化饮;通窍。风寒表证;头痛,牙痛;风湿痹痛;痰饮咳喘;鼻塞;鼻渊;口疮。用于风寒感冒,头痛,牙痛,鼻塞鼻渊,风湿痹痛,痰饮喘咳。

黄芩:性味:苦,寒。归经:入心、肺、胆、大肠经。功能主治:泻实火,除湿热,止血,安胎。治壮热烦渴,肺热咳嗽,湿热泻痢,黄疸,热淋,吐、衄、崩、漏,目赤肿痛,胎动不安,痈肿疔疮。

以上方所选用的原料药材药性效互补,规避了药物之间配伍的相恶、相畏、相杀之选,使药物相须、相使作用显著,具有提高免疫力作用。在治疗上能达到祛风止痛、活血化瘀、通络的目的。内服对偏头风、后头痛、血阻头痛具有确切疗效。本发明中药制剂的功效在临床应用当中得到了证实,临床药效试验材料及典型病例:

1.钱xx,女,48岁。2003年4月10日初诊。自诉右侧头痛反复发作4年,加重30天。患者于4年前因生气而诱发右侧头痛,平素弱,止痛药后缓解,与情志刺激发作。近30天来,右侧头痛加重,痛如锥刺,夜重昼轻。舌质暗有瘀斑,苔薄白,脉弦细。诊断:血管性头痛。治以祛风止痛、活血化瘀、通络法。服本方10剂后,头痛减轻,饮食可,二便调,睡眠差,脉舌同前。继续服用本方20剂,症状消失,病愈。

方法和有效量:柴胡10份、当归15份、川芎10份、生地20份、红花10份、桔梗10份、牡丹皮15份、白菊花15份、甘草10份、羌活15份、白芷15份、蔓荆子15份、防风15份、独活10份、鸡血藤35份、细辛6份、黄芩15份。

其制备方法是为以下步骤:步骤一)、称取原料药材柴胡10份、当归15份、川芎10份、生地20份、红花10份、桔梗10份、牡丹皮15份、白菊花15份、甘草10份、羌活15份、白芷15份、蔓荆子15份、防风15份、独活10份、鸡血藤35份、细辛6份、黄芩15份,去除杂质,用凉白开水迅速淘洗,沥去水液,晒干;

步骤二)、把步骤一)所获原料药材分别制成饮片,置适宜煎煮器中,加入清水适量,浸泡适宜时间,加热至沸,保持微沸状态一定时间(约1~1.5小时),分离煎出液;

步骤三)、把步骤二)所获得过滤后的药渣再加水适量煎煮,按规定煎煮2~3次后,合并煎出液,过滤或沉降分离煎出液;

步骤四)、把步骤三)所获中药制剂进行密封包装,获得商品中药制剂。

汤剂内服为主,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各服1次,每次100ml温服。

具体实施方式

所述祛风止痛化瘀汤,采用的原料药材分别是:柴胡10份、当归15份、川芎10份、生地20份、红花10份、桔梗10份、牡丹皮15份、白菊花15份、甘草10份、羌活15份、白芷15份、蔓荆子15份、防风15份、独活10份、鸡血藤35份、细辛6份、黄芩15份。

其制备方法是为以下步骤:步骤一)、称取原料药材柴胡10份、当归15份、川芎10份、生地20份、红花10份、桔梗10份、牡丹皮15份、白菊花15份、甘草10份、羌活15份、白芷15份、蔓荆子15份、防风15份、独活10份、鸡血藤35份、细辛6份、黄芩15份,去除杂质,用凉白开水迅速淘洗,沥去水液,晒干;

步骤二)、把步骤一)所获原料药材分别制成饮片,置适宜煎煮器中,加入清水适量,浸泡适宜时间,加热至沸,保持微沸状态一定时间(约1~1.5小时),分离煎出液;

步骤三)、把步骤二)所获得过滤后的药渣再加水适量煎煮,按规定煎煮2~3次后,合并煎出液,过滤或沉降分离煎出液;

步骤四)、把步骤三)所获中药制剂进行密封包装,获得商品中药制剂。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