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发散风寒的中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85723阅读:34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中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用于发散风寒的中药。



背景技术:

我们经常说到“偶感风寒”,指的是风和寒相结合的病邪。其特征症状为:后脑强痛,就是后脑袋疼,连带脖子转动不灵活;怕寒怕风,通常要穿很多衣服或盖大被子才觉得舒服点;鼻涕是清涕,白色或稍微带点黄。虽不是什么大病,但也使人极不舒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发散风寒的中药。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用于发散风寒的中药,所述中药组合物由下述中药原料按重量份制成:麻黄8-15克、桂枝8-15克、紫苏叶8-15克、细辛10-18克、防风10-18克、荆芥12-18克、炮姜10-15克、葱白5-10克、辛夷10-15克。

麻黄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桂枝辛;甘;性温,能散寒解表;温通经脉;通阳化气。

紫苏叶辛,微温,无毒,归脾、肺二经,能发表,散寒,理气,和营。主治感冒风寒,恶寒发热,咳嗽,头痛无汗,气喘等。

细辛根茎入药,用为解热、利尿、镇痛、镇静药。有治头痛,有发汗、祛痰之效。

防风味辛、甘,性微温。归膀胱、肝、脾经。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定搐。

荆芥味辛,温。功效为祛风;解表;透疹;止血。主治感冒发热;头痛;目痒;咳嗽;咽喉肿痛等。

炮姜性味苦,涩,温,温中散寒,温经止血。用于脾胃虚寒,腹痛吐泻,吐衄崩漏,阳虚失血。

葱白味辛,性温。具有发汗解表,通达阳气的功效。主要用于外感风寒,阴寒内盛。

辛夷辛,温。归肺、胃经,发散风寒,通鼻窍。

将上述中药原料按重量份混合后,用水煎服,一天两服,五天一疗程,基本痊愈。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进一步明确各中药组份。

实施例1:一种用于发散风寒的中药,所述中药由下述中药原料按重量份制成:麻黄9克、桂枝9克、紫苏叶9克、细辛11克、防风11克、荆芥11克、炮姜11克、葱白6克、辛夷11克,将上述中药原料按重量份混合后,用水煎服,一天两服,五天一疗程,基本痊愈。

实施例2:一种用于发散风寒的中药,所述中药由下述中药原料按重量份制成:麻黄10克、桂枝10克、紫苏叶10克、细辛12克、防风12克、荆芥12克、炮姜12克、葱白7克、辛夷12克,将上述中药原料按重量份混合后,用水煎服,一天两服,五天一疗程,基本痊愈。

实施例3:一种用于发散风寒的中药,所述中药由下述中药原料按重量份制成:麻黄12克、桂枝12克、紫苏叶12克、细辛13克、防风13克、荆芥13克、炮姜13克、葱白9克、辛夷13克,将上述中药原料按重量份混合后,用水煎服,一天两服,五天一疗程,基本痊愈。

实施例4:一种用于发散风寒的中药,所述中药由下述中药原料按重量份制成:麻黄11克、桂枝11克、紫苏叶11克、细辛14克、防风14克、荆芥14克、炮姜14克、葱白10克、辛夷15克克,将上述中药原料按重量份混合后,用水煎服,一天两服,五天一疗程,基本痊愈。。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一种用于发散风寒的中药,所述中药组合物由下述中药原料按重量份制成:麻黄8‑15克、桂枝8‑15克、紫苏叶8‑15克、细辛10‑18克、防风10‑18克、荆芥12‑18克、炮姜10‑15克、葱白5‑10克、辛夷10‑15克。本方具有发汗解表。发汗散寒,通阳化气的功能,对发散风寒之病症有奇效。

技术研发人员:周婕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周婕
技术研发日:2017.05.18
技术公布日:2017.09.29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