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真菌软膏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25084阅读:105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药物制剂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抗真菌感染的软膏剂。



背景技术:

真菌(fungus)是一种真核生物。最常见的真菌是各类蕈类,另外真菌也包括霉菌和酵母。现在已经发现了七万多种真菌,估计只是所有存在的一小半。大多真菌原先被分为动物或植物。目前,真菌在分类学上已独立为界,与动物界、植物界、原核生物界和原生生物界平行。真菌具有坚固的细胞壁和真正的细胞核,不含叶绿素,是异养性的,以寄生或腐生方式生存,典型者兼有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产生各种形态的孢子。根据生长特性与形态差异,可将真菌简单分为酵母、真菌和蕈(蘑菇)。其中对人类有致病性的真菌约有300多个种类。除新型隐球菌和蕈外,医学上有意义的致病性真菌几乎都是霉菌。根据侵犯人体部位的不同,临床上将致病真菌分为浅部真菌和深部真菌。真菌性肠炎即属于深部真菌病。

浅部真菌(癣菌)仅侵犯皮肤、毛发和指(趾)甲,而深部真菌能侵犯人体皮肤、黏膜、深部组织和内脏,甚至引起全身播散性感染。深部真菌感染肠道即表现为真菌性肠炎,可独立存在如婴儿念珠菌肠炎,或为全身性真菌感染的表现之一,如艾滋病并发播散性组织胞浆菌病。真菌感染性疾病根据真菌侵犯人体的部位分为4类:浅表真菌病、皮肤真菌病、皮下组织真菌病和系统性真菌病;前二者合称为浅部真菌病,后二者又称为深部真菌病。目前临床上治疗皮肤真菌感染的药物主要包括咪唑类、三唑类、丙烯胺类广谱抗真菌药。抗真菌领域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如起效慢,杀菌不彻底,复发率高,迁延不愈,许多患者饱受折磨。另外,大部分真菌感染都存在瘙痒问题,部分还伴随炎症,使得患者用药依存性很差,并导致二次感染。因此,研究开发一种疗效更好的抗真菌药物显得尤为重要。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通过大量体内外试验研究,筛选获得了一种杀灭真菌菌效果更好、复发率低,且抗炎止痒的药物组合物,从而提供一种新型抗真菌感染的软膏剂。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抗真菌软膏剂,由活性成分和药用辅料组成,所述的活性成分为桃叶珊瑚苷和积血草苷。

所述抗真菌软膏剂,桃叶珊瑚苷和积血草苷的重量比为1-10:1。

所述抗真菌软膏剂,桃叶珊瑚苷和积血草苷的重量比为3-5:1。

所述抗真菌软膏剂,它由如下重量份的组分制成软膏剂:

所述抗真菌软膏剂,所述的乳化剂选自硬脂酸、单硬脂酸甘油脂和吐温80的一种或多种。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涉及的抗真菌外用制剂具有如下优点和显著进步:试验结果可以看出: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对须发癣菌所致豚鼠皮肤真菌感染的治愈率具有一定的疗效;与桃叶珊瑚苷组和积血草苷组相比,复方组的起效更快,治愈率更高,表现出了预料不到的协同抗真菌疗效。在停药3周、5周后,与桃叶珊瑚苷组和积血草苷组相比,复方组的复发率最低,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技术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实施例形式对本发明的上述内容再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不应将此理解为本发明上述主题的范围仅限于以下的实施例,凡基于本发明上述内容所实现的技术均属于本发明的范围。

实施例1复方软膏剂的制备

软膏剂处方:

制备工艺:先将硬脂酸在水浴上加热溶化,再加入液体石蜡加热至75℃±2℃并保持,形成油相;将桃叶珊瑚苷、积血草苷溶于1,2-丙二醇和去离子水中,然后加入吐温80、防腐剂,充分搅拌并加热至75℃±2℃并保持,形成水相;最后将油相缓慢流加至水相中,边加边搅,直至冷凝,即得软膏剂。

实施例2复方软膏剂的制备

软膏剂处方:

制备工艺:先将单硬脂酸甘油脂在水浴上加热溶化,再加入液体石蜡加热至75℃±2℃并保持,形成油相;将桃叶珊瑚苷、积血草苷溶于1,2-丙二醇和去离子水中,然后加入吐温80、防腐剂,充分搅拌并加热至75℃±2℃并保持,形成水相;最后将油相缓慢流加至水相中,边加边搅,直至冷凝,即得软膏剂。

实施例3复方软膏剂的制备

软膏剂处方:

制备工艺:先将单硬脂酸甘油脂在水浴上加热溶化,再加入液体石蜡加热至75℃±2℃并保持,形成油相;将桃叶珊瑚苷、积血草苷溶于1,2-丙二醇和去离子水中,然后加入吐温80、防腐剂,充分搅拌并加热至75℃±2℃并保持,形成水相;最后将油相缓慢流加至水相中,边加边搅,直至冷凝,即得软膏剂。

对比实施例1

软膏剂处方:桃叶珊瑚苷软膏剂的制备

制备工艺:同实施例1。

对比实施例2积血草苷软膏剂的制备

软膏剂处方:

制备工艺:同实施例1。

对比实施例3空白软膏剂的制备

软膏剂处方:

制备工艺:同实施例1。

实施例4:本发明软膏对须发癣菌所致豚鼠皮肤感染模型的影响

将须发癣菌接种于沙堡琼脂(sda)斜面试管,26℃培养,7-10d后用生理盐水制成悬液备用,沙堡琼脂由1%蛋白胨和2%葡萄糖组成。

健康豚鼠,雌雄各半,体重(250±10)g。所有豚鼠背部剃毛,一处剃毛面积6cm2(2cm*3cm),每只豚鼠两处剃毛区。用细砂纸(400#)在剃毛部位擦拭。然后用无菌生理盐水擦洗3次后,用棉签蘸取准备好的须发癣菌涂布在创伤部位。菌液涂布连续10日,每日2次。第11日洗净创伤部位后,随机挑取3处部位的鳞屑进行镜检观察。根据皮损的特征和直接镜检出的菌株,判断感染模型的建立。感染后动物的皮肤屑、毛、痂皮均培养出相应真菌,经真菌镜检为阳性,模型成功。

取感染须发癣菌成功的豚鼠48只,随机分为以下各组:模型对照组(对比实施例3制备的软膏剂)、桃叶珊瑚苷组(对比实施例1制备的软膏剂)、积血草苷组(对比实施例2制备的软膏剂)、复方组(实施例1制备的软膏剂),每组12只,雌雄各半。按表1取相对应的药物擦拭豚鼠皮损部位,连续用药14日,每日两次,间隔12h。

从接种第2天开始,每隔3天取上述试验豚鼠病变部位周围取鳞屑,每只动物取3处,用氢氧化钾消化后镜检,有菌丝者为阳性,否则为阴性。

治愈为皮损消退,真菌镜检连续两次为阴性;无效为皮损未消失,真菌镜检呈阳性;有效为皮损未消失,真菌镜检为阴性。计算每组治愈率=(治愈样本数/镜检样本总数)×100%。

连续用药2周后停止用药,正常喂养,每隔一周真菌镜检,真菌镜检为阳性者表明复发,每次记录复发数。计算停药复发率=复发数/检查样本总数×100%。

表1各组药物对须发癣菌所致豚鼠皮肤感染模型治愈率的影响

表2各组药物对须发癣菌所致豚鼠皮肤感染模型的复发情况

根据表1、表2的试验结果可以看出: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对须发癣菌所致豚鼠皮肤真菌感染的治愈率具有一定的疗效;与桃叶珊瑚苷组和积血草苷组相比,复方组的起效更快,治愈率更高,表现出了预料不到的协同抗真菌疗效。另外,在停药3周、5周后,与桃叶珊瑚苷组和积血草苷组相比,复方组的复发率最低,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技术效果。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