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医疗设备,具体涉及用于手术过程中的超声波清创设备。
背景技术:
手术指医生用医疗器械对病人身体进行的切除、缝合等治疗。以刀、剪、针等器械在人体局部进行的操作,来维持患者的健康。是外科的主要治疗方法,俗称“开刀”。目的是医治或诊断疾病,如去除病变组织、修复损伤、移植器官、改善机体的功能和形态等。早期手术仅限于用简单的手工方法,在体表进行切、割、缝,如脓肿引流、肿物切除、外伤缝合等。故手术是一种破坏组织完整性(切开),或使完整性受到破坏的组织复原(缝合)的操作。随着外科学的发展,手术领域不断扩大,已能在人体任何部位进行。应用的器械也不断更新,如手术刀即有电刀、微波刀、超声波刀及激光刀等多种。
外伤手术过程中,往往需要对创口进行清创处理,现有的清创多采用人工清洗伤口后并进行擦拭,这样会在手术中加重医务人员的工作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的清创多采用人工清洗伤口后并进行擦拭,这样会在手术中加重医务人员的工作量,目的在于提供用于手术过程中的超声波清创设备,解决上述的问题。
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用于手术过程中的超声波清创设备,包括支座、液箱、超声波发生器、连杆、套筒、喷头、超声波探头、软管和销钉;所述支座、液箱、超声波发生器和连杆依次连接;所述连杆远离超声波发生器的一端设置超声波探头;所述套筒套装于连杆,且套筒沿连杆运动,并通过销钉固定于连杆;所述套筒远离超声波发生器的一端设置喷头;所述喷头通过软管连通于液箱;所述超声波发生器和超声波探头电连接。
现有技术中,外伤手术过程中,往往需要对创口进行清创处理,现有的清创多采用人工清洗伤口后并进行擦拭,这样会在手术中加重医务人员的工作量。本发明应用时,当手术人员需要对伤口进行清创时,将喷头置于伤口处,并开启喷头,液箱中的液体从喷头处喷出,完成清洗后,关闭喷头并打开销钉,将喷头沿连杆移动至预设位置后关闭销钉,使得超声波探头露出并朝向伤口;然后开启超声波发生器,超声波探头将超声波发生器产生的电能转换为超声波,从而对伤口进行清洗。本发明通过设置上述设备,实现了液体清创和超声波清创的一体设计,从而降低了医务人员在手术过程中的清创工作量。
进一步的,所述喷头上设置喷水孔。
进一步的,所述喷头采用abs树脂。
进一步的,所述超声波探头采用压电陶瓷片。
进一步的,所述软管采用聚氯乙烯。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本发明用于手术过程中的超声波清创设备,通过设置上述设备,实现了液体清创和超声波清创的一体设计,从而降低了医务人员在手术过程中的清创工作量。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
本技术:
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标记及对应的零部件名称:
1-支座,2-液箱,3-超声波发生器,4-连杆,5-套筒,6-喷头,7-超声波探头,8-软管,9-销钉。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实施例
如图1所示,本发明用于手术过程中的超声波清创设备,包括支座1、液箱2、超声波发生器3、连杆4、套筒5、喷头6、超声波探头7、软管8和销钉9;所述支座1、液箱2、超声波发生器3和连杆4依次连接;所述连杆4远离超声波发生器3的一端设置超声波探头7;所述套筒5套装于连杆4,且套筒5沿连杆4运动,并通过销钉9固定于连杆4;所述套筒5远离超声波发生器3的一端设置喷头6;所述喷头6通过软管8连通于液箱2;所述超声波发生器3和超声波探头7电连接。所述喷头6上设置喷水孔。所述喷头6采用abs树脂。所述超声波探头7采用压电陶瓷片。所述软管8采用聚氯乙烯。
本实施例实施时,当手术人员需要对伤口进行清创时,将喷头6置于伤口处,并开启喷头6,液箱2中的液体从喷头6处喷出,完成清洗后,关闭喷头6并打开销钉9,将喷头6沿连杆4移动至预设位置后关闭销钉9,使得超声波探头7露出并朝向伤口;然后开启超声波发生器3,超声波探头7将超声波发生器3产生的电能转换为超声波,从而对伤口进行清洗。本发明通过设置上述设备,实现了液体清创和超声波清创的一体设计,从而降低了医务人员在手术过程中的清创工作量。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