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过敏性皮炎的中药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50099阅读:72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中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治疗过敏性皮炎的中药组合物。



背景技术:

面部过敏性皮炎是皮肤科临床常见、多发性疾病,主要发病部位为面部的额头、眼睑、颧、颊等,有时双耳和头皮亦会出现皮肤病症。主要症状为皮肤瘙痒,水肿,大小不等的水泡,甚至渗液糜烂。不仅对患者正常学习和工作带来严重困扰,如不及时治疗还会因患者抓挠而出现继发性感染。

面部过敏性皮炎的发病率上升,与现代人饮食起居、生活方式等有有一定的关联,如过食生冷,晚睡熬夜等。这些都会伤及人体脾、肾的阳气,导致寒湿内生。部分患者体内寒湿可蕴而化为湿热,加上外感风邪,使机体受风寒湿热的侵扰。或患者素体脾虚,对风、寒、湿诸邪易感。湿热风邪致病,面部皮肤出现红疹、红斑,和瘙痒不难理解;而寒湿风邪引起的,则要从中医基础理论的阴性阴阳失调方面来分析:寒湿为阴邪阻滞于内,阳补格于表或上,风邪外犯,又易于伤人上部,从而出现面部的真寒假热证,使面部亦出现红斑或红疹,以及瘙痒。风、寒、湿、热诸邪皆可阻滞人体气机,影响机体水液的代谢,则面部又可出现水肿或红肿,甚至水泡、渗液糜烂等。

目前,西医治疗过敏性皮炎多采用免疫抑制或调节疗法、抗组胺药、激素类药、钙剂及肥大胞膜稳定剂等。包括口服、外用、注射剂等多种剂型,常见的第一代抗组胺药氯苯敏(扑尔敏)、苯海拉明、赛海拉明、赛庚啶等,第二代抗组胺药阿斯咪唑(息斯敏)、特非那定、依巴斯丁等,激素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等。化学药显效迅速,能在较短时间内减轻和控制症状。但长期使用易形成依赖,不良反应相对较多,愈后复发率高,长时间使用可导致头痛、抑郁、眩晕、疲乏等中枢神经系统副作用和心律不齐、心率失常等心血管系统副作用。另外,还有腹泻、便秘、定向力障碍、复视、鼻出血、肌痛、精神失常及男性乳房发育、精子减少、女性月经不调等不同的副作用。目前尚未见治疗过敏性皮肤病有效又无副作用的西药报道。

随着现代药理学和免疫学的发展,中药抗皮肤过敏研究愈来愈受重视,并发现多种单味和复方中药及其提取物或有效成份具有抗过敏作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出一种治疗过敏性皮炎的中药组合物,在治疗过敏性皮炎方面具有确切的疗效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治疗过敏性皮炎的中药组合物,是由下述重量配比的药材制备而成:荆芥5~15份、苏叶5~15份、山药5~15份、炒白术5~15份、党参5~15份、桂枝5~15份、炒白芍5~15份、大枣5~15份、防风4~8份、羌活4~8份、地肤子4~8份、枳壳4~8份、青皮4~8份、陈皮4~8份、干姜4~8份、肉桂4~8份、制附子4~8份、姜半夏4~8份、黄芩25~35份、灸甘草1~5份。

其中,优选地,一种治疗过敏性皮炎的中药组合物,是由下述重量配比的药材制备而成:荆芥8~12份、苏叶8~12份、山药8~12份、炒白术8~12份、党参8~12份、桂枝8~12份、炒白芍8~12份、大枣8~12份、防风5~7份、羌活5~7份、地肤子5~7份、枳壳5~7份、青皮5~7份、陈皮5~7份、干姜5~7份、肉桂5~7份、制附子5~7份、姜半夏5~7份、黄芩28~32份、灸甘草2~4份。

其中,优选地,一种治疗过敏性皮炎的中药组合物,是由下述重量配比的药材制备而成:荆芥10份、苏叶10份、山药10份、炒白术10份、党参10份、桂枝10份、炒白芍10份、大枣10份、防风6份、羌活6份、地肤子6份、枳壳6份、青皮6份、陈皮6份、干姜6份、肉桂6份、制附子6份、姜半夏6份、黄芩30份、灸甘草3份。

其中,各药材的性味、归经及功效为:

荆芥:味辛;微苦;性微温。入肺、肝经。具有祛风、解表、透疹、止血的功效。

苏叶:味辛、微温、无毒;入脾经、肺经二经;具有散寒解表、理气宽中的功效。

山药:味甘,平;归脾、肺、肾经;具有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之功效。

炒白术:味苦、甘,温。归脾、胃经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的功效。

党参:味甘,平。具有补中益气,和胃生津,祛痰止咳之功效。

桂枝:味辛,甘,温;入心,肺,膀胱经;具有补元阳、通血脉、暖脾胃之功效。

炒白芍:味苦、酸,微寒;归肝、脾经;有平肝止痛,养血调经,敛阴止汗的功效。

大枣:味甘,温。归脾、胃经。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之功效。

防风:味辛、甘,性微温。归膀胱、肝、脾经。具有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定搐的功效。

羌活:性味辛、苦,温。归膀胱、肾经;具有散寒,祛风,除湿,止痛之功效。

地肤子:味甘苦,寒;入肾经、膀胱经;具有利小便,清湿热的功效。

枳壳:味苦;酸;性微寒归经:肺;脾;肝;胃;大肠经;具有理气宽中、行滞消胀之功效。

青皮:味苦、辛,性温。归肝、胆、胃经。有疏肝破气,消积化滞的功效。

陈皮:味苦、辛,性温。归肺、脾经。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之功效。

干姜:味辛,性热。归脾、胃、肾、心、肺经。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之功效。

肉桂:性热,味辛、味甘;入肾经、脾经、心经、肝经;具有温中散寒,活血健胃,止痛之功效。

制附子:性大热,味辛、味甘,有毒;入心经、肾经、脾经;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之功效。

姜半夏:味辛、温;有毒。归脾、胃、肺经;具降逆止呕的功效。

黄芩:味苦、性寒,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等功效。

灸甘草:甘,平。归心、脾、肺、胃经。具有补脾和胃,益气复脉之功效。

本发明全方以山药、羌活、制附子为君药,以炒白术、党参、桂枝、陈皮、肉桂、灸甘草为臣药,以苏叶、炒白芍、大枣、枳壳、青皮、干姜、姜半夏、黄芩为佐药,以荆芥、防风为使药,共奏“温肾健脾、调和营卫、祛风止痒”之功效。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全方共20味中药材,通过前期临床观察和全方的药效学试验等实验验证,该方确有“温肾健脾、调和营卫、祛风止痒”之功,具有阻断抗原抗体反应、减缓或清除过敏反应的抗过敏作用及组织修复作用,在治疗寒湿内蕴、受风失和型面部过敏性皮炎具有确切的疗效和良好的开发前景。并且,和治疗过敏性皮炎的西药相比,副作用小。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一种治疗过敏性皮炎的中药组合物,是由下述重量配比的药材制备而成:荆芥10份、苏叶10份、山药10份、炒白术10份、党参10份、桂枝10份、炒白芍10份、大枣10份、防风6份、羌活6份、地肤子6份、枳壳6份、青皮6份、陈皮6份、干姜6份、肉桂6份、制附子6份、姜半夏6份、黄芩30份、灸甘草3份。

实施例2

一种治疗过敏性皮炎的中药组合物,是由下述重量配比的药材制备而成:荆芥5份、苏叶15份、山药5份、炒白术15份、党参5份、桂枝15份、炒白芍5份、大枣15份、防风4份、羌活8份、地肤子4份、枳壳8份、青皮4份、陈皮8份、干姜4份、肉桂8份、制附子4份、姜半夏8份、黄芩25份、灸甘草5份。

实施例3

一种治疗过敏性皮炎的中药组合物,是由下述重量配比的药材制备而成:荆芥15份、苏叶5份、山药15份、炒白术5份、党参15份、桂枝5份、炒白芍15份、大枣5份、防风8份、羌活4份、地肤子8份、枳壳4份、青皮8份、陈皮4份、干姜8份、肉桂4份、制附子8份、姜半夏4份、黄芩35份、灸甘草1份。

实施例4

一种治疗过敏性皮炎的中药组合物,是由下述重量配比的药材制备而成:

荆芥8份、苏叶12份、山药8份、炒白术12份、党参8份、桂枝12份、炒白芍8份、大枣12份、防风5份、羌活7份、地肤子5份、枳壳7份、青皮5份、陈皮7份、干姜5份、肉桂7份、制附子5份、姜半夏7份、黄芩28份、灸甘草4份。

实施例5

一种治疗过敏性皮炎的中药组合物,是由下述重量配比的药材制备而成:荆芥12份、苏叶8份、山药12份、炒白术8份、党参12份、桂枝8份、炒白芍12份、大枣8份、防风7份、羌活5份、地肤子7份、枳壳5份、青皮7份、陈皮5份、干姜7份、肉桂5份、制附子7份、姜半夏5份、黄芩32份、灸甘草2份。

应用实施例

下面结合临床实验数据说明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一般资料

发明人2014年7月至2016年11月间共收集240例过敏性皮炎的门诊患者。上述门诊患者为寒湿内蕴,受风失和型面部过敏性皮炎:面部淡红斑、微肿、瘙痒、或面部包括双眼睑水种、红斑,瘙痒,纳呆、便溏,舌质淡红、苔白晒太阳腻、舌边有齿印。

随机分为:实验组200例,对照组40例。对两组患者的年龄、病情、病程等情况进行进行比较,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两组病例具有可比性。

2、试验方法

2.1治疗方法

对照组:口服扑尔敏片,按照其说明书服用。疗程2周。

实验组:实施例1~5的中药每日一剂,水煎两次,温服。

2.2观察项目:对治疗前后皮肤红肿、发痒、风团、脱皮等症状进行观察。

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

痊愈:临床症状全部消失,且停药观察一周未见复发。显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

有效:临床症状减轻。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好转或加重。

3.2治疗统计结果见表1。

表1两组疗效比较

由以上数据可知,治疗组面部过敏性皮炎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7.5%,对照组面部过敏性皮炎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0%,治疗组治疗效果是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治疗组痊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对两组的复发率进行跟踪观察,治疗组的复发率仅为5%,对照组的复发率为20%,治疗组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