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医疗护理系统的工作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023773阅读:324来源:国知局
用于医疗护理系统的工作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医疗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医疗护理系统的工作方法。



背景技术:

对于不能自己进行翻身和行动的卧床者来说,由于身体每个部位长时间静止不动,这样会造成身体肌肉骨骼的严重退化,导致身体状况不断下降,严重的产生褥疮,直到身体肌肉僵硬或者坏死病变,给自己和家人带来无尽的痛苦,那么这就需要有一种仪器能够使卧床者进行关节活动,保证身体状态良好,并且持续不断地进行有规律的充放气操作。这就亟需本领域技术人员解决相应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不能自动控制医疗护理系统的技术问题,特别创新地提出了一种用于医疗护理系统的工作方法。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医疗护理系统的工作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启动空压机,向空压机气罐充气,将空压机气罐充满之后,开启气罐控制开关,先对头部左限位气囊和头部右限位气囊进行充气,防止用户在医疗护理床上晃动,然后对中部大气囊进行充气,中部大气囊、头部左限位气囊和头部右限位气囊将气体充满之后,头部左限位气囊和头部右限位气囊的充气高度始终高于中部大气囊的充气高度;

s2,对左上臂支撑气囊和右上臂支撑气囊,以及左小臂支撑气囊和右小臂支撑气囊同时进行充气,当左上臂支撑气囊和右上臂支撑气囊,以及左小臂支撑气囊和右小臂支撑气囊形成的高度为人体的躺卧时的高度时,再对左背部支撑气囊和右背部支撑气囊进行充气,左上臂支撑气囊和右上臂支撑气囊,以及左小臂支撑气囊和右小臂支撑气囊的充气高度始终高于左背部支撑气囊和右背部支撑气囊充气高度;对左大腿支撑气囊和右大腿支撑气囊,以及左小腿支撑气囊和右小腿支撑气囊同时进行充气;

s3,在静止仰卧状态下,左背部支撑气囊、右背部支撑气囊、左大腿支撑气囊、右大腿支撑气囊、左小腿支撑气囊和右小腿支撑气囊的充气高度相同,中部大气囊的充气高度始终高于左背部支撑气囊、右背部支撑气囊、左大腿支撑气囊、右大腿支撑气囊、左小腿支撑气囊和右小腿支撑气囊的充气高度;

s4,将全部气囊重启完毕之后,进行起伏控制,由于中部大气囊的充气高度始终高于左背部支撑气囊、右背部支撑气囊、左大腿支撑气囊、右大腿支撑气囊、左小腿支撑气囊和右小腿支撑气囊的充气高度,先对用户颈部进行活动控制,对中部大气囊放气,使中部大气囊的高度低于左背部支撑气囊、右背部支撑气囊、左大腿支撑气囊、右大腿支撑气囊、左小腿支撑气囊和右小腿支撑气囊的充气高度,然后中部大气囊进行充气操作,同时左背部支撑气囊、右背部支撑气囊、左大腿支撑气囊、右大腿支撑气囊、左小腿支撑气囊和右小腿支撑气囊同时进行放气操作,不断对中部大气囊,以及左背部支撑气囊、右背部支撑气囊、左大腿支撑气囊、右大腿支撑气囊、左小腿支撑气囊和右小腿支撑气囊进行交替充放气,设置充放气工作时间,工作时间结束后,将中部大气囊的充气高度重新高于左背部支撑气囊、右背部支撑气囊、左大腿支撑气囊、右大腿支撑气囊、左小腿支撑气囊和右小腿支撑气囊的充气高度,然后停止充放气操作;

s5,起伏控制完毕,进行侧身控制,先对左背部支撑气囊、左大腿支撑气囊和左小腿支撑气囊进行放气操作,同时对右背部支撑气囊、右大腿支撑气囊和右小腿支撑气囊进行充气操作,此时,控制左背部支撑气囊、左大腿支撑气囊和左小腿支撑气囊在放气过程中保持放气高度一致,同时控制右背部支撑气囊、右大腿支撑气囊和右小腿支撑气囊在充气的过程中保持充气高度一致,在用户向左侧身达到与地面夹角接近50度时,对中部大气囊进行充气,抬高中部大气囊一定充气高度,保持用户颈部的舒适;保持该侧身状态一段时间后,对中部大气囊进行放气操作,使中部大气囊恢复仰卧时的高度,执行对左背部支撑气囊、左大腿支撑气囊和左小腿支撑气囊进行充气操作,同时对右背部支撑气囊、右大腿支撑气囊和右小腿支撑气囊进行放气操作,此时,控制左背部支撑气囊、左大腿支撑气囊和左小腿支撑气囊在充气过程中保持充气高度一致,同时控制右背部支撑气囊、右大腿支撑气囊和右小腿支撑气囊在放气的过程中保持放气高度一致,在用户向右侧身达到与地面夹角接近50度时,对中部大气囊进行充气,抬高中部大气囊一定充气高度,保持该侧身状态一段时间后,对中部大气囊进行放气操作,使中部大气囊恢复仰卧时的高度,根据用户预设反复执行s5若干次后,对左背部支撑气囊、左大腿支撑气囊、左小腿支撑气囊、右背部支撑气囊、右大腿支撑气囊和右小腿支撑气囊进行充气操作,使左背部支撑气囊、左大腿支撑气囊、左小腿支撑气囊、右背部支撑气囊、右大腿支撑气囊和右小腿支撑气囊的充气高度与地面平行,将中部大气囊的充气高度重新高于左背部支撑气囊、右背部支撑气囊、左大腿支撑气囊、右大腿支撑气囊、左小腿支撑气囊和右小腿支撑气囊的充气高度,然后停止充放气操作;

s6,侧身控制完毕,进行手臂活动控制,将左上臂支撑气囊和右上臂支撑气囊进行放气操作,同时对左小臂支撑气囊和右小臂支撑气囊进行充气操作,此时左上臂支撑气囊和右上臂支撑气囊进行放气高度保持一致,左小臂支撑气囊和右小臂支撑气囊进行充气高度保持一致,根据用户预设执行若干次之后,将左上臂支撑气囊和右上臂支撑气囊进行放气操作,同时对左小臂支撑气囊和右小臂支撑气囊进行充气操作,此时左上臂支撑气囊和右上臂支撑气囊进行放气高度不一致,左小臂支撑气囊和右小臂支撑气囊进行充气高度不一致。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为:通过气囊之间相互配合实现不同的身体活动状态,而且气囊之间通过有效的起伏和交替工作,保证了身体得到充分运动,使经络保持畅通,正是由于每个气囊根据相应的指令协同配合才能实现防止褥疮发作,促进血液循环的技术效果。

优选的,在用户使用之前还包括:

s0,根据人体的长度,对腰部支撑气囊进行充气或者放气,如果用户身体较长,执行腰部支撑气囊充气指令,腰部支撑气囊在膨胀的同时将大腿支撑床板向第一滑板方向进行推动,第一滑板向小腿支撑床板方向移动,从而延长医疗护理床的长度,当用户身体较短,执行腰部支撑气囊放气指令,腰部支撑气囊在收缩的同时弹簧复位组件控制第一滑板向上身支撑床板方向进行推动,从而缩短医疗护理床的长度。

优选的,还包括如下步骤:

s7,用户准备起身时,控制中枢控制电机运动,中枢控制电机带动上身支撑床板右端与大腿支撑床板左端转动连接处升起,使上身支撑床板左端升起,当上身支撑床板和大腿支撑床板之间的夹角在120°-150°之间时,停止中枢控制电机的工作;

s8,用户活动腿部时,中枢控制电机带动上身支撑床板右端与大腿支撑床板左端转动连接处落下,使上身支撑床板右端与大腿支撑床板在同一水平面,然后控制腿部控制电机运动,使小腿支撑床板左端与该大腿支撑床板右端转动连接处上下运动;

s9,根据用户身体体重状态不同,使第一竖直电动推杆和中枢控制电机配合工作,在中枢控制电机带动上身支撑床板右端与大腿支撑床板左端转动连接处升起时,第一竖直电动推杆向上举升上身支撑床板左端,使上身支撑床板向上扬起;

s10,第二竖直电动推杆推动小腿支撑床板右端向上举升,使小腿支撑床板向上扬起,从而使用户腿部得到运动。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自动气囊通过气囊之间相互配合实现不同的身体活动状态,而且气囊之间通过有效的起伏和交替工作,保证了身体得到充分运动,使经络保持畅通,正是由于每个气囊根据相应的指令协同配合才能实现防止褥疮发作,促进血液循环的技术效果,而且根据不同体型的用户能够调节护理床的尺寸,从而更有效的进行康复活动,同时使用护理床活动的时间和强度可以自己选择。此外能够通过第一竖直电动推杆和第二竖直电动推杆与中枢控制电机和腿部控制电机相配合进行护理和运动操作。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俯视图;

图3是本发明气囊工作电路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控制气罐和电磁阀连接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工作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规定和限定,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如图1和2所示,本发明公开一种医疗护理床,由上身支撑床板1、大腿支撑床板2和小腿支撑床板3等构成,其中:大腿支撑床板2通过支撑架100水平支撑在地面上,该大腿支撑床板2不能旋转。上身支撑床板1右端与大腿支撑床板2左端通过销轴转动连接,小腿支撑床板3左端与该大腿支撑床板2右端通过销轴转动连接,且上身支撑床板1和小腿支撑床板3均可以绕转动连接点转动,具体为:上身支撑床板1左端可以绕转动连接点上下转动,小腿支撑床板3右端可以绕转动连接点上下转动,这样就能根据需要改变上身支撑床板1和小腿支撑床板3的俯仰角度,从而调整病人的睡姿。当上身支撑床板1、大腿支撑床板2和小腿支撑床板3均水平设置时,病人平躺;当大腿支撑床板2和小腿支撑床板3水平,而上身支撑床板1向上翻转时,可以使病人半躺;当大腿支撑床板2水平,上身支撑床板1向上翻转和小腿支撑床板3向下翻转时,可使病人坐卧。

上身支撑床板1的左端与第一竖直电动推杆101推杆的上端铰接,小腿支撑床板3右端与第二竖直电动推杆102推杆的上端铰接,且这两个竖直电动推杆的外壳均与支撑架100固定连接。当两个电动推杆动作时,可以带动上身支撑床板1和小腿支撑床板3旋转。在本发明中,采用电动推杆驱动上身支撑床板1和小腿支撑床板3转动,这样就便于可靠、简单地驱动上身支撑床板1和小腿支撑床板3转动,且驱动控制简单。

上身支撑床板1上板面的左端设有头部支撑气囊4,该头部支撑气囊由中部的大限位气囊4a和前侧及后侧的小限位气囊4b构成,大限位气囊4a和两个小限位气囊4b之间彼此独立。头部支撑气囊4右边的前后并排有左上臂支撑气囊5和右上臂支撑气囊6,这两个气囊之间前后并排设有左背部支撑气囊7和右背部支撑气囊8,而两个背部支撑气囊相接触,这样就可以完全托住病人的背部,不会导致病人的背部有点部位悬空。左上臂支撑气囊5、右上臂支撑气囊6、左背部支撑气囊7和右背部支撑气囊8均设在上身支撑床板1的上板面,且四个气囊的右端靠近上身支撑床板1和大腿支撑床板2的连接点。另外,左上臂支撑气囊5和右上臂支撑气囊6的高度高于左背部支撑气囊7和右背部支撑气囊8,这样就能从前、后侧对病人限位,防止病人从本护理床上跌落。

如图1和2所示,大腿支撑床板2的上板面前后并排设有左小臂支撑气囊9和右小臂支撑气囊10,其中左小臂支撑气囊9的位置对应左上臂支撑气囊5,右小臂支撑气囊10的位置对应右上臂支撑气囊6。左小臂支撑气囊9和右小臂支撑气囊10之间的大腿支撑床板2上前后并排有两根第一导轨11,小腿支撑床板3上对应设有两根第二导轨12。两根第二导轨12之间滑动配合有第二滑板13,两根第一导轨11之间滑动配合有第一滑板14。当小腿支撑床板3保持水平时,第二导轨12左端分别与对应的第一导轨11右端接触,且第一滑板14可以向右移动到对应的第二导轨12上,并和第二滑板13同时与第二导轨12滑动配合。

第一滑板14左端与左上臂支撑气囊5和右上臂支撑气囊6之间设有一个腰部支撑气囊15。第一滑板13右端部与大腿支撑床板2之间设有弹簧复位组件,该弹簧复位组件与腰部支撑气囊15相配合可实现第一滑板13沿两根第一导轨11左右滑移。在本案中,弹簧复位组件有两个,并对称设在第一滑板13的前、后侧。同时,弹簧复位组件中的弹簧20右端与限位板21固定,该限位板固设在大腿支撑床板2上,且弹簧20左端与限位片14a固定,该限位片固设在第一滑板14上。

如图1和2所示,在左小臂支撑气囊9和右小臂支撑气囊10之间前后并排有左腿支撑气囊和右腿支撑气囊,其中左腿支撑气囊由左大腿支撑气囊16和左小腿支撑气囊17相连,这两个支撑气囊彼此独立。右腿支撑气囊由右大腿支撑气囊18和右小腿支撑气囊19相连,这两个支撑气囊彼此独立。左大腿支撑气囊16和右大腿支撑气囊18固定设置在第一滑板14上,左小腿支撑气囊17和右小腿支撑气囊19固定设置在第二滑板13上。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案中所有的气囊分别由一个对应的气泵供气,从而分别实现每个气囊的胀大与缩小,以便实现所有气囊的联动控制和差动控制;并且,气泵对气囊供气,从而实现气囊胀大与缩小的技术为现有技术,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在此不做赘述。

如图3和4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医疗护理床工作电路,包括:控制器、头部支撑气囊电磁阀、身体支撑气囊电磁阀、腿部支撑气囊电磁阀;

控制器头部支撑信号端连接头部支撑气囊电磁阀信号端,控制器身体支撑信号端连接身体支撑气囊电磁阀信号端,控制器腿部支撑信号端连接腿部支撑气囊电磁阀信号端;

头部支撑气囊电磁阀第一控制端连接头部支撑气缸气路控制端,头部支撑气囊电磁阀第二控制端连接头部限位气缸气路控制端,头部支撑气缸充放气端连接头部支撑气囊,头部限位气缸充放气端连接头部限位气囊;

身体支撑气囊电磁阀第一控制端连接左背部支撑气缸气路控制端,身体支撑气囊电磁阀第二控制端连接右背部支撑气缸气路控制端,身体支撑气囊电磁阀第三控制端连接左上臂支撑气缸气路控制端,身体支撑气囊电磁阀第四控制端连接右上臂支撑气缸气路控制端,左背部支撑气缸充放气端连接左背部支撑气囊,右背部支撑气缸充放气端连接右背部支撑气囊,左上臂支撑气缸充放气端连接左上臂支撑气囊,右上臂支撑气缸充放气端连接右上臂支撑气囊;

腿部支撑气囊电磁阀第一控制端连接左小臂支撑气缸控制端,腿部支撑气囊电磁阀第二控制端连接右小臂支撑气缸控制端,腿部支撑气囊电磁阀第二控制端连接大腿支撑气缸控制端,腿部支撑气囊电磁阀第四控制端连接小腿支撑气缸控制端,左小臂支撑气缸充放气端连接左小臂支撑气囊,右小臂支撑气缸充放气端连接右小臂支撑气囊,大腿支撑气缸充放气端连接大腿支撑气囊,小腿支撑气缸充放气端连接小腿支撑气囊;

大腿支撑气缸包括:左大腿支撑气缸和右大腿支撑气缸;

腿部支撑气囊电磁阀左大腿控制端连接左大腿支撑气缸控制端,左大腿支撑气缸充放气端连接左大腿支撑气囊,腿部支撑气囊电磁阀右大腿控制端连接右大腿支撑气缸控制端,右大腿支撑气缸充放气端连接右大腿支撑气囊;

小腿支撑气缸包括:左小腿支撑气缸和右小腿支撑气缸;

腿部支撑气囊电磁阀左小腿控制端连接左大腿支撑气缸控制端,左小腿支撑气缸充放气端连接左小腿支撑气囊,腿部支撑气囊电磁阀右小腿控制端连接右小腿支撑气缸控制端,右小腿支撑气缸充放气端连接右小腿支撑气囊。

优选的,还包括:中枢控制电机和腿部控制电机;

中枢控制电机安装在上身支撑床板(1)右端与大腿支撑床板(2)左端转动连接处,腿部控制电机安装在小腿支撑床板(3)左端与该大腿支撑床板(2)右端转动连接处,中枢控制电机信号接收端连接电机驱动电路中枢信号发送端,腿部控制电机信号接收端连接电机驱动电路腿部信号发送端,电机驱动电路信号接收端连接控制器电机信号发送端,通过中枢控制电机控制上身支撑床板(1)起伏,通过腿部控制电机控制大腿支撑床板和小腿支撑床板起伏。其中,根据使用者对身体调整的要求,中枢控制电机能够调节上身支撑床板的起伏角度,腿部控制电机不仅可以使双腿的小腿弯曲,活动小腿,还可以差动控制左腿支撑气囊和右腿支撑气囊,模拟病人走路的姿势,活动病人的大、小腿。

优选的,还包括:气罐控制开关(k)、空压机气罐(y)、

所述头部支撑气囊电磁阀包括第一电磁阀(a);

所述身体支撑气囊电磁阀包括:第二电磁阀(b)和第三电磁阀(c);

所述腿部支撑气囊电磁阀包括:第五电磁阀(e)、第六电磁阀(f)和第七电磁阀(g);

空压机气罐排气口连接气罐控制开关,气罐控制开关气体输出端分别连接第一电磁阀第一进气口和第二进气口,第一电磁阀第四出气口连接头部支撑气缸(a1)进气口,头部支撑气缸(a1)排气口连接中部大气囊,第一电磁阀第一出气口连接头部左限位气缸(a2)进气口,头部左限位气缸(a2)排气口连接左限位气囊,第一电磁阀第二出气口连接头部右限位气缸(a3)进气口,头部右限位气缸(a3)排气口连接右限位气囊;

气罐控制开关气体输出端还分别连接第二电磁阀第一进气口和第二进气口,第二电磁阀第一排气口连接左背部支撑气缸(b1)进气口,左背部支撑气缸(b1)排气口连接左背部支撑气囊,第二电磁阀第二排气口连接右背部支撑气缸(b2)进气口,右背部支撑气缸(b2)排气口连接右背部支撑气囊;

气罐控制开关气体输出端还分别连接第三电磁阀第一进气口和第二进气口,第三电磁阀第二排气口连接左上臂支撑气缸(c1)进气口,左上臂支撑气缸(c1)排气口连接左上臂支撑气囊,第三电磁阀第一排气口连接右上臂支撑气缸(c2)进气口,右上臂支撑气缸(c2)排气口连接右上臂支撑气囊;

气罐控制开关气体输出端还分别连接第五电磁阀第一进气口和第二进气口,第五电磁阀第一排气口连接左小臂支撑气缸(e1)进气口,左小臂支撑气缸(e1)排气口连接左小臂支撑气囊,第五电磁阀第二排气口连接右小臂支撑气缸(e2)进气口,右小臂支撑气缸(e2)排气口连接右小臂支撑气囊;

气罐控制开关气体输出端还分别连接第六电磁阀第一进气口和第二进气口,第六电磁阀第一排气口连接左大腿支撑气缸(f1)进气口,左大腿支撑气缸(f1)排气口连接左大腿支撑气囊,第六电磁阀第二排气口连接右大腿支撑气缸(f2)进气口,右大腿支撑气缸(f2)排气口连接右大腿支撑气囊;

气罐控制开关气体输出端还分别连接第七电磁阀第一进气口和第二进气口,第七电磁阀第一排气口连接左小腿支撑气缸(g1)进气口,左小腿支撑气缸(g1)排气口连接左小腿支撑气囊,第六电磁阀第二排气口连接右小腿支撑气缸(g2)进气口,右小腿支撑气缸(g2)排气口连接右小腿支撑气囊;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为:通过使用电磁阀对不同的气罐进行控制,从而对相应位置的气囊进行充放气,从而使用户能够获得更好的体验,缓解身体不适。

优选的,还包括:第一过滤器(l1)和第二过滤器(l2);

在气罐控制开关气体输出端和第一电磁阀进气口、第二电磁阀进气口和第三电磁阀进气口之间安装第一过滤器;

在气罐控制开关气体输出端和第五电磁阀进气口、第六电磁阀进气口和第七电磁阀进气口之间安装第二过滤器。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为:由于医疗护理床工作环境相对复杂,如果外界粉尘过多或者长时间使用会造成灰尘积攒过多,最终导致设备老化,充气不良,为了防止上述问题的发生,设置过滤器对气罐进行保护。

优选的,还包括:背部支撑气囊、背部支撑气缸(d)、增压稳压阀(z)和第四电磁阀(d);

气罐控制开关气体输出端连接第四电磁阀第一进气口,第四电磁阀第一排气口连接背部支撑气缸(d)进气口,背部支撑气缸(d)排气口连接背部支撑气囊,气罐控制开关气体输出端还连接增压稳压阀进气口,增压稳压阀排气口连接第四电磁阀第二进气口。

优选的,还包括:第一竖直电动推杆(101)信号接收端连接电机驱动电路第一竖直电动推杆信号发送端,第二竖直电动推杆(102)信号接收端连接电机驱动电路第二竖直电动推杆信号发送端,通过第一竖直电动推杆将上身支撑床板顶起,方便使用者保持坐姿状态,同时能够缓解中枢控制电机承载更大的力矩,所述第二竖直电动推杆能够和腿部控制电机相配合,在腿部控制电机促使腿部弯曲的同时能够通过第二竖直电动推杆对腿部整体进行抬升操作。

优选地,还包括:中枢控制电机和腿部控制电机;

中枢控制电机安装在上身支撑床板(1)右端与大腿支撑床板(2)左端转动连接处,腿部控制电机安装在小腿支撑床板(3)左端与该大腿支撑床板(2)右端转动连接处,中枢控制电机信号接收端连接电机驱动电路中枢信号发送端,腿部控制电机信号接收端连接电机驱动电路腿部信号发送端,电机驱动电路信号接收端连接控制器电机信号发送端,通过中枢控制电机控制上身支撑床板(1)起伏,通过腿部控制电机控制大腿支撑床板和小腿支撑床板起伏。

或者,第一竖直电动推杆(101)信号接收端连接电机驱动电路第一竖直电动推杆信号发送端,第二竖直电动推杆(102)信号接收端连接电机驱动电路第二竖直电动推杆信号发送端,通过第一竖直电动推杆将上身支撑床板顶起,方便使用者保持坐姿状态,同时能够缓解中枢控制电机承载更大的力矩,所述第二竖直电动推杆能够和腿部控制电机相配合,在腿部控制电机促使腿部弯曲的同时能够通过第二竖直电动推杆对腿部整体进行抬升操作。

如图4所示,其中第一电磁阀为2门4路电磁阀,第二电磁阀、第三电磁阀、第五电磁阀、第六电磁阀和第七电磁阀为2门2路电磁阀,第四电磁阀为2门1路电磁阀。

气囊差动执行电路74hc154,通过控制器的工作方法,该气囊差动执行电路能够快速定位相应位置,对相应的电磁阀进行充放气控制。

其中相应的气囊通过电磁阀进行控制,电磁阀通过使用ad7799或者ad7798等模数转换器进行信号传输,模数转换器再连接stm32等类型的控制器进行信号控制,因为stm32控制器能够接入一定数量的信号接口,本申请为了能够便于理解并且与相应位置的电磁阀相对应,所以将相应的控制器信号端起名为“头部支撑信号端”、“身体支撑信号端”或“腿部支撑信号端”等,所以作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设计相应的电路布图是不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属于惯用技术手段。

如图5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医疗护理系统的工作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启动空压机,向空压机气罐充气,将空压机气罐充满之后,开启气罐控制开关,先对头部左限位气囊和头部右限位气囊进行充气,防止用户在医疗护理床上晃动,然后对中部大气囊进行充气,中部大气囊、头部左限位气囊和头部右限位气囊将气体充满之后,头部左限位气囊和头部右限位气囊的充气高度始终高于中部大气囊的充气高度;

s2,对左上臂支撑气囊和右上臂支撑气囊,以及左小臂支撑气囊和右小臂支撑气囊同时进行充气,当左上臂支撑气囊和右上臂支撑气囊,以及左小臂支撑气囊和右小臂支撑气囊形成的高度为人体的躺卧时的高度时,再对左背部支撑气囊和右背部支撑气囊进行充气,左上臂支撑气囊和右上臂支撑气囊,以及左小臂支撑气囊和右小臂支撑气囊的充气高度始终高于左背部支撑气囊和右背部支撑气囊充气高度;对左大腿支撑气囊和右大腿支撑气囊,以及左小腿支撑气囊和右小腿支撑气囊同时进行充气;

s3,在静止仰卧状态下,左背部支撑气囊、右背部支撑气囊、左大腿支撑气囊、右大腿支撑气囊、左小腿支撑气囊和右小腿支撑气囊的充气高度相同,中部大气囊的充气高度始终高于左背部支撑气囊、右背部支撑气囊、左大腿支撑气囊、右大腿支撑气囊、左小腿支撑气囊和右小腿支撑气囊的充气高度;

s4,将全部气囊重启完毕之后,进行起伏控制,由于中部大气囊的充气高度始终高于左背部支撑气囊、右背部支撑气囊、左大腿支撑气囊、右大腿支撑气囊、左小腿支撑气囊和右小腿支撑气囊的充气高度,先对用户颈部进行活动控制,对中部大气囊放气,使中部大气囊的高度低于左背部支撑气囊、右背部支撑气囊、左大腿支撑气囊、右大腿支撑气囊、左小腿支撑气囊和右小腿支撑气囊的充气高度,然后中部大气囊进行充气操作,同时左背部支撑气囊、右背部支撑气囊、左大腿支撑气囊、右大腿支撑气囊、左小腿支撑气囊和右小腿支撑气囊同时进行放气操作,不断对中部大气囊,以及左背部支撑气囊、右背部支撑气囊、左大腿支撑气囊、右大腿支撑气囊、左小腿支撑气囊和右小腿支撑气囊进行交替充放气,设置充放气工作时间,工作时间结束后,将中部大气囊的充气高度重新高于左背部支撑气囊、右背部支撑气囊、左大腿支撑气囊、右大腿支撑气囊、左小腿支撑气囊和右小腿支撑气囊的充气高度,然后停止充放气操作;

s5,起伏控制完毕,进行侧身控制,先对左背部支撑气囊、左大腿支撑气囊和左小腿支撑气囊进行放气操作,同时对右背部支撑气囊、右大腿支撑气囊和右小腿支撑气囊进行充气操作,此时,控制左背部支撑气囊、左大腿支撑气囊和左小腿支撑气囊在放气过程中保持放气高度一致,同时控制右背部支撑气囊、右大腿支撑气囊和右小腿支撑气囊在充气的过程中保持充气高度一致,在用户向左侧身达到与地面夹角接近50度时,对中部大气囊进行充气,抬高中部大气囊一定充气高度,保持用户颈部的舒适;保持该侧身状态一段时间后,对中部大气囊进行放气操作,使中部大气囊恢复仰卧时的高度,执行对左背部支撑气囊、左大腿支撑气囊和左小腿支撑气囊进行充气操作,同时对右背部支撑气囊、右大腿支撑气囊和右小腿支撑气囊进行放气操作,此时,控制左背部支撑气囊、左大腿支撑气囊和左小腿支撑气囊在充气过程中保持充气高度一致,同时控制右背部支撑气囊、右大腿支撑气囊和右小腿支撑气囊在放气的过程中保持放气高度一致,在用户向右侧身达到与地面夹角接近50度时,对中部大气囊进行充气,抬高中部大气囊一定充气高度,保持该侧身状态一段时间后,对中部大气囊进行放气操作,使中部大气囊恢复仰卧时的高度,根据用户预设反复执行s5若干次后,对左背部支撑气囊、左大腿支撑气囊、左小腿支撑气囊、右背部支撑气囊、右大腿支撑气囊和右小腿支撑气囊进行充气操作,使左背部支撑气囊、左大腿支撑气囊、左小腿支撑气囊、右背部支撑气囊、右大腿支撑气囊和右小腿支撑气囊的充气高度与地面平行,将中部大气囊的充气高度重新高于左背部支撑气囊、右背部支撑气囊、左大腿支撑气囊、右大腿支撑气囊、左小腿支撑气囊和右小腿支撑气囊的充气高度,然后停止充放气操作;

s6,侧身控制完毕,进行手臂活动控制,将左上臂支撑气囊和右上臂支撑气囊进行放气操作,同时对左小臂支撑气囊和右小臂支撑气囊进行充气操作,此时左上臂支撑气囊和右上臂支撑气囊进行放气高度保持一致,左小臂支撑气囊和右小臂支撑气囊进行充气高度保持一致,根据用户预设执行若干次之后,将左上臂支撑气囊和右上臂支撑气囊进行放气操作,同时对左小臂支撑气囊和右小臂支撑气囊进行充气操作,此时左上臂支撑气囊和右上臂支撑气囊进行放气高度不一致,左小臂支撑气囊和右小臂支撑气囊进行充气高度不一致。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为:通过气囊之间相互配合实现不同的身体活动状态,而且气囊之间通过有效的起伏和交替工作,保证了身体得到充分运动,使经络保持畅通,正是由于每个气囊根据相应的指令协同配合才能实现防止褥疮发作,促进血液循环的技术效果。

优选的,在用户使用之前还包括:

s0,根据人体的长度,对腰部支撑气囊进行充气或者放气,如果用户身体较长,执行腰部支撑气囊充气指令,腰部支撑气囊在膨胀的同时将大腿支撑床板向第一滑板方向进行推动,第一滑板向小腿支撑床板方向移动,从而延长医疗护理床的长度,当用户身体较短,执行腰部支撑气囊放气指令,腰部支撑气囊在收缩的同时弹簧复位组件控制第一滑板向上身支撑床板方向进行推动,从而缩短医疗护理床的长度。

优选的,还包括如下步骤:

s7,用户准备起身时,控制中枢控制电机运动,中枢控制电机带动上身支撑床板右端与大腿支撑床板左端转动连接处升起,使上身支撑床板左端升起,当上身支撑床板和大腿支撑床板之间的夹角在120°-150°之间时,停止中枢控制电机的工作;

s8,用户活动腿部时,中枢控制电机带动上身支撑床板右端与大腿支撑床板左端转动连接处落下,使上身支撑床板右端与大腿支撑床板在同一水平面,然后控制腿部控制电机运动,使小腿支撑床板左端与该大腿支撑床板右端转动连接处上下运动;

s9,根据用户身体体重状态不同,使第一竖直电动推杆和中枢控制电机配合工作,在中枢控制电机带动上身支撑床板右端与大腿支撑床板左端转动连接处升起时,第一竖直电动推杆向上举升上身支撑床板左端,使上身支撑床板向上扬起;

s10,第二竖直电动推杆推动小腿支撑床板右端向上举升,使小腿支撑床板向上扬起,从而使用户腿部得到运动。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