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面神经疾病的外用膏药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977609阅读:34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药膏药,具体涉及的是一种治疗面神经疾病的外用膏药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面神经是第七对脑神经,是由感觉、运动和副交感神经纤维组成的混合神经,分别管理舌的味觉、面部表情肌运动及支配舌下腺、下颌下腺和泪腺的分泌。

面神经麻痹,又称面瘫,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一般症状是口眼歪斜。它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不受年龄限制,患者往往连最基本的抬眉、闭眼、鼓嘴等动作都无法完成。

面肌痉挛是指面神经所支配的肌肉发作性、无痛性收缩,首发症状常从下睑眼轮匝肌的轻微颤搐开始,逐渐向上扩展至全部眼轮匝肌,进而向下半部面肌扩展,尤以口角抽搐较多。严重者整个面肌及同侧颈阔肌均可发生痉挛,眼轮匝肌严重痉挛时眼无法睁开,从而影响行走和工作,同时可能伴有轻度无力和肌萎缩,在精神紧张、疲劳、自主运动时无力和肌萎缩症状加剧;睡眠时轻度无力和肌萎缩症状消失。

目前治疗面神经麻痹及面肌痉挛后遗症的方案诸多,但适应人群有限,如婴幼儿、孕产妇不能得到很好的治疗,且疗效局限;其次,绝大多数外用膏药制备方法采用油性熬制,其药量小,不易清洗。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治疗面神经疾病的外用膏药及其制备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设计一种治疗面神经疾病的外用膏药,由下列重量份的原料制成:钩藤10-20份、益母草10-20份、羌活10-20份、威灵仙10-20份、白芷10-20份、防风10-20份、马钱子5-10份、白附子5-10份、赤芍10-20份、川芎10-20份、桑枝20-30份、槐枝10-20份、透骨草10-20份、天麻10-20份、全虫15-20份、僵蚕15-20份、地龙15-20份、乳香30-35份、阿胶150-200份、土元10-20份、自来水4500-5500份。

优选的,所述治疗面神经疾病的外用膏药由下列重量份的原料制成:钩藤10份、益母草10份、羌活12份、威灵仙11份、白芷12份、防风10份、马钱子5份、白附子6份、赤芍10份、川芎12份、桑枝20份、槐枝10份、透骨草10份、天麻12份、全虫15份、僵蚕15份、地龙16份、乳香30份、阿胶150份、土元10份、自来水4500份。

优选的,所述治疗面神经疾病的外用膏药由下列重量份的原料制成:钩藤20份、益母草20份、羌活20份、威灵仙19份、白芷20份、防风16份、马钱子8份、白附子10份、赤芍15份、川芎16份、桑枝30份、槐枝20份、透骨草20份、天麻15份、全虫17份、僵蚕20份、地龙18份、乳香32份、阿胶180份、土元20份、自来水5000份。

优选的,所述治疗面神经疾病的外用膏药由下列重量份的原料制成:钩藤18份、益母草17份、羌活18份、威灵仙20份、白芷15份、防风20份、马钱子10份、白附子7份、赤芍20份、川芎19份、桑枝26份、槐枝14份、透骨草17份、天麻20份、全虫20份、僵蚕16份、地龙20份、乳香35份、阿胶200份、土元17份、自来水5500份。

本发明还公开了上述治疗面神经疾病的外用膏药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按照重量份称取原料钩藤、益母草、羌活、威灵仙、白芷、防风、马钱子、白附子、赤芍、川芎、桑枝、槐枝、透骨草;

(2)将步骤(1)称取的原料依次放入容器内,向容器中添加上述重量份数的自来水,反复翻搅,武火煎80-100min,煎至原量的1/5-1/6份,然后清理药渣;

(3)按照重量份,称取天麻、全虫、僵蚕、地龙、乳香、土元、阿胶,并依次放入步骤(2)中清理药渣后的容器内,采用文火熬制,不断搅拌,使药汤保持半开状态,且药物不糊容器底部;控制容器内温度在60-70°的范围内,文火熬制30-50min,将药汤熬制成膏状即可。

本发明各中药成份的药理分析如下:

白附子、天麻、钩藤、地龙、僵蚕、全虫、川芎、羌活,这7味药,具有祛风、祛痰、豁痰、通窍、熄风止痉、活络止痛之功效。其中,

①白附子:来源于天南星科植物独角莲的干燥块茎,燥烈有毒,能开能散,能祛风化痰燥湿。善“引药上行”而治头面之疾,适用于中风痰壅、口眼歪斜、痰厥头痛等症。

②天麻:微辛、甘,平。专入肝经。诸凡头目眩晕、痉挛抽搐,及肢体麻木,手足不遂等一切风症,皆可赖以平定。有实验研究发现,天麻含挥发油,油中成分为香草醇。此外含粘液质,其灰分中含氧化钙、氧化镁等无机物质。天麻浸膏有明显对抗动物戊四氮阵发性惊厥的作用,并有镇静作用。

③地龙:咸、寒体滑,下行降泄,功能清热止痉,通络平喘,利尿通淋。

④僵蚕:辛能发散,咸能软坚,为祛风化痰之药,既能祛风泄热,又能化痰解痉,且有消肿散结之功。

⑤全虫:又名全蝎,来源于钳蝎科动物东亚钳蝎的干燥体,甘辛有毒,归肝经,为熄风止痉之品,具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的功效,常用于抽搐痉挛、中风口歪,半身不遂,破伤风,风湿顽痹,偏正头痛,疮疡,瘰疬等症。

⑥川芎:来源于伞形科植物川芎的干燥根茎,辛,温;归肝、胆、心包经,主治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⑦羌活:味苦,性温,归膀胱、肾经,具有止痛、化瘀、祛风、活血、疏风、清窍、通络等功效。用于手足不遂、口面歪邪、遍身顽痹等症状的治疗。

本发明中以全虫、僵蚕、地龙、乳香、天麻、钩藤为君药,活血化瘀,熄风止痉;威灵仙、桑枝、槐枝、赤芍、马钱子作为臣药,通络止痛,消肿生肌;益母草、阿胶、透骨草、土元为佐药,益气补血;白芷、白附子、羌活、防风、川芎为使药,温经散寒。

与已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体现在:

(1)本发明以活血化瘀、熄风镇痉、通络止痛、消肿生肌为主,辅以温经散寒、益气补血,选用地道及规范炮制的药材制成外用膏药;采用合理的动植物中草药配伍原则,天然绿色,无毒副作用,贴敷于患处,清洗方便,无痛苦。

(2)为了表明本发明的膏药对面神经疾病患者的康复治疗效果,将该膏药用于面神经疾病患者110例,总有效率高达99.1%,改善了患者的精神状态、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广泛推广运用。

(3)本发明提供的膏药其制备过程不采用油性熬制,便于该膏药使用后的清洗,使患处保持清洁。

(4)本发明提供的膏药适用性广,能有效解决婴幼儿以及孕妇面瘫性疾病治疗难的问题。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详细描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实施例1

一种治疗面神经疾病的外用膏药,由下列重量份的原料制成:钩藤10份、益母草10份、羌活12份、威灵仙11份、白芷12份、防风10份、马钱子5份、白附子6份、赤芍10份、川芎12份、桑枝20份、槐枝10份、透骨草10份、天麻12份、全虫15份、僵蚕15份、地龙16份、乳香30份、阿胶150份、土元10份、自来水4500份。

实施例2

一种治疗面神经疾病的外用膏药,由下列重量份的原料制成:钩藤20份、益母草20份、羌活20份、威灵仙19份、白芷20份、防风16份、马钱子8份、白附子10份、赤芍15份、川芎16份、桑枝30份、槐枝20份、透骨草20份、天麻15份、全虫17份、僵蚕20份、地龙18份、乳香32份、阿胶180份、土元20份、自来水5000份。

实施例3

一种治疗面神经疾病的外用膏药,由下列重量份的原料制成:钩藤18份、益母草17份、羌活18份、威灵仙20份、白芷15份、防风20份、马钱子10份、白附子7份、赤芍20份、川芎19份、桑枝26份、槐枝14份、透骨草17份、天麻20份、全虫20份、僵蚕16份、地龙20份、乳香35份、阿胶200份、土元17份、自来水5500份。

实施例1-3所述的治疗面神经疾病的外用膏药,由以下方法制备,

(1)按照重量份称取原料钩藤、益母草、羌活、威灵仙、白芷、防风、马钱子、白附子、赤芍、川芎、桑枝、槐枝、透骨草;

(2)将步骤(1)称取的原料依次放入容器内,向容器中添加上述重量份数的自来水,反复翻搅,武火煎80-100min,煎至原量的1/5-1/6份,然后清理药渣;

(3)按照重量份,称取天麻、全虫、僵蚕、地龙、乳香、土元、阿胶,并依次放入步骤(2)中清理药渣后的容器内,采用文火熬制,不断搅拌,使药汤保持半开状态,且药物不糊容器底部,控制容器内温度在60-70°的范围内,文火熬制30-50min,将药汤熬制成膏状;

(4)将步骤(3)制得的膏状药物制成尺寸不同的大号膏药和小号膏药。其中,大号膏药尺寸是12×8cm,小号膏药尺寸是8×5cm。

临床资料

为进一步考察本发明药物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按照以下临床试验方法,将实施例1至3制备的治疗面神经疾病的外用膏药用于临床试验,试验方法如下:

选择三组,每组110例面瘫患者,对应贴敷实施例1、实施例2、实施例3制备的治疗面神经疾病的外用膏药,每组面瘫患者的男女比例以及年龄组成均相同,如下:

男性50例,女性60例,包括孕妇36例。其中,年龄0-3岁15例,4-16岁20例,17-28岁23例,29-35岁23例,36-50岁9例,51-65岁9例,65岁以上11例。

15天为1个疗程,使用一至两个疗程,三天一次,一次两贴:大号膏药和小号膏药配合使用,大号膏药贴于病侧面部,治标,小号贴于病侧耳后,治本,使用本膏药可达到标本兼治之功效。

1)诊断标准

参照《针灸治疗学》(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2003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神经病学》(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第4版,2004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拟定症状:表现为以口眼歪斜为主要特点。发现时一侧面部肌肉板滞、麻木、瘫痪、额纹消失、眼裂变大,露睛流泪、鼻唇沟变浅,日角下垂歪向健侧,病侧不能皱眉、闭目、露齿、鼓颊;部分患者初起时有耳后疼痛,还可以出现患侧舍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等症状。

2)疗效评价标准

参照(苏辅仁.中药治疗面瘫32例[j].陕西中医.1994,15(11):493.)来制定。

痊愈:症状和体征消失,面部表情肌运动恢复正常功能;

显效: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说话或笑时口角微有歪斜,症状和体征有所改善;

好转:面部表情肌活动较之前灵活,但额纹和鼻唇沟仍未恢复;

无效:症状无改善。

3)治疗结果,见下表1

表1本发明中实施例1至3制得的膏药的临床疗效

由此可见,本发明提供的膏药能够安全有效的治疗面神经麻痹,值得广泛推广运用。

典型病例

1、徐某,孕妇,27岁,右侧面部完全瘫痪,嘴巴向左歪,说话不清,面部发紧,嘴巴不能完全闭合,诊断为右侧面神经麻痹。使用本发明实施例1制得的膏药2个疗程,症状明显改善,继续贴敷该膏药1个疗程痊愈,随访1年未复发。

2、郭某,男,12岁,左侧面神经麻痹,左面向右歪,左眼无法闭合。贴敷本发明实施例1膏药1个疗程症状明显改善,继续使用该膏药2个疗程痊愈,随访2年未复发。

3、李某,女,8岁,吹风后出现口眼歪斜,左眼不能闭合,流泪,症状持续两个月有余,后在某医院针灸治疗1年,效果不明显,经人介绍来诊。贴敷本发明实施例2制得的膏药1个疗程,症状明显改善,继续贴敷该膏药3个疗程,痊愈,随访1年未复发。

4、赵某,孕妇,23岁,因受风寒,口眼歪斜,曾针灸、贴膏药治疗半年,效果不佳。贴敷本发明实施例2提供的膏药,1个疗程,病情明显好转,继续贴敷该膏药2个疗程,痊愈,追访1年未复发。

5、王某,女性,38岁,个体老板,不明原因导致左侧面部肌肉痉挛,受凉、情绪不稳,季节变化时,症状明显加重。曾就诊多家医院,针灸、输液、服中药等多种治疗方案长达2年,效果不明显。贴敷本发明中实施例3提供的膏药2个疗程,病情明显好转,继续贴敷该膏药3个疗程,痊愈,追访1年未复发。

6、候某,女性,75岁,面瘫后遗症2年,口歪眼斜,影响吃饭、日常生活,多处治疗效果不明显。贴敷本发明中实施例3提供的膏药,3个疗程,病情明显好转,继续贴敷2个疗程,痊愈,追访1年未复发。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