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药物组合物在制备治疗肥胖病的药物中的用途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11576发布日期:2018-10-09 20:34阅读:19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药物组合物在制备治疗肥胖病的药物中的用途。



背景技术:

肥胖是指由于能量摄入超过能量消耗而导致的体内脂肪积聚过多和分布异常以及体重增加的慢性代谢性疾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在内的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而引发。医学上常将肥胖分为单纯性肥胖与继发性肥胖两种类型。前者占肥胖总人数的95%以上,且无明显神经、内分泌、代谢的病因可寻,肥胖的发生多与遗传、饮食、生活习惯等有关,多为体质性肥胖和营养性肥胖;而后者继发性肥胖,是以某种疾病为原发病基础的症状性肥胖,如内分泌障碍性肥胖在内的多种肥胖,其多可因疾病的治愈而减轻或消除。

目前,肥胖症的治疗方法较多,例如西药、针灸及手术等,然而这些治疗方法至今也没有突破性的进展:西医药治疗虽然短期内疗效显著,但安全性低,副作用大;针灸作为传统的疗法,具有操作简单、无不良反应等优势,但是由于缺乏辩证分型标准,面对同一患者,不同的医生选择的治疗方法也不尽相同,最终导致疗效不稳定。

我国传统中医学认为肥胖的病机多归因于气虚、阳虚、痰湿、血瘀等证,且常常兼夹并存。近年来中医药以整体观为指导,辨证论治,防治结合,证明天然药物有效成分在减轻体重的同时,多能降低胆固醇、甘油三酯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改善机体的机能状态,且疗效稳定。故中医药防治肥胖症受到广大的关注,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左铮云等,“黄连解毒汤对大鼠营养性肥胖的影响”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年第1期公开了黄连对营养性肥胖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石海莲等,“吴茱萸碱对肥胖并发血管肥厚的作用研究”中国药理学通报,2011年第27期公开了吴茱萸碱对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具有良好的预防作用。

现未见将黄连和吴茱萸2味药配合用于治疗肥胖病的报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了一种药物组合物的新用途。

本发明提供了含有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药制备而成的药物在制备治疗肥胖病的药物中的用途:黄连2-10份、吴茱萸1-10份。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的原料药重量配比为:黄连2份、吴茱萸1份。

其中,所述药物是由黄连、吴茱萸的原生药粉或水或有机溶剂提取物为活性成分,加入药学上可接受的辅料或辅助性成分制备而成的制剂。

所述的制剂是口服制剂。

其中,所述的口服制剂是颗粒剂、散剂、丸剂、胶囊剂、软胶囊剂、片剂或口服液。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丸剂为滴丸剂,胶囊剂为软胶囊剂。

所述的药物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按重量配比称取原料药;

b、原料药直接打粉,或将原料药加水煎煮或有机溶剂提取,提取液浓缩,加入药学上可接受的辅料或辅助性成分制备成药学上常用的制剂。

所述药物是治疗单纯性肥胖病的药物。

其中,所述药物是治疗单纯性肥胖病的药物。

其中,所述药物是治疗胃热肝寒型单纯性肥胖病的药物。

目前己公认“整体观念”、“辨证施治”、“复方使用”、“复方配伍用药如用兵”是中医最科学最有效的几大优势,其中“复方配伍用药如用兵”是非常科学的中医药原创理论。中医组方中并药如行兵布阵那样环环相扣的严密配伍,是其优于西药配方的有效治疗手段。中医方剂理论认为,每一方剂,不仅需要根据病因病机选择合适的药物妥善配伍,同时也应符合组方的基本结构,即“君、臣、佐、使”的组方配伍,所谓“君、臣、佐、使”的组方配伍,就是其建立在对疾病病机的全方位判断基础上的科学配比。中医用方通过多环节、多靶点整合调节的生物学机制,对单纯性肥胖病这种多因子疾病,西医疗效不显著、副作用大及易反复的缺点,可以取得比西药更好、更彻底的治疗效果,而这种疗效是建立在上述中医传统原创理论的确切指导之上的,本发明组方遵循了这一原则。

中医学理论指导下,肥胖多为渐积而成,缓慢发生,多以形盛气虚为主,与脾肾密切相关,其证多为本虚标实之证。若过食肥甘厚味,湿热壅遏脾胃,脾胃功能受损,清者不升,浊者不降,水谷精微输布失常,脂瘀痰浊内蕴;或起居不时,好逸少动,其气血运行不畅,则脾胃呆滞,运化无力,膏脂水湿内生,留滞体内而致肥胖;七情失节,肝气郁滞,影响脾之健运,使机体气机之升降失常,不能净浊化脂,则痰浊膏脂内聚而肥胖;若年老体弱,其脾胃功能减弱,脾土亏虚失其运化之功用,而致瘀湿内生;年老之人多有肾气衰微,肾气不足则不能化气行水,使机体湿浊内聚;或脾肾阳气衰微,其鼓动无力而使血行弛缓,致使精微儒滞而发为肥胖。纵观历代医家对肥胖的论述,肥胖的病机多归因于气虚、阳虚、痰湿、血瘀等证,且常常兼夹并存。

本发明药物由黄连和吴茱萸两味药组成,其中重用黄连苦寒作为君药,清泻胃热,胃火降则其气自和;吴茱萸辛热,一者能温补阳气;二者疏肝解郁,以使肝气条达,郁结得开,脾运得健;三者和胃降逆,导热下行;四者反佐以制黄连之寒,使泻火而无凉遏之弊。如此一味药共司臣、佐之职。全方寒热并用(一寒一热,寒者正治,热者从治),辛开苦降(辛苦相合,泄中寓开,通且能降)共凑清胃暖肝之效,能有效改善单纯性肥胖患者的体重、bmi、wc,疗效稳定,无不良反应。

本发明组合物用药精简,老方新用,将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完美结合,能有效改善单纯性肥胖患者的体重、bmi、腰围(wc),疗效稳定,无不良反应,为临床用药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

显然,根据本发明的上述内容,按照本领域的普通技术知识和惯用手段,在不脱离本发明上述基本技术思想前提下,还可以做出其它多种形式的修改、替换或变更。

以下通过实施例形式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上述内容再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不应将此理解为本发明上述主题的范围仅限于以下的实例。凡基于本发明上述内容所实现的技术均属于本发明的范围。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本发明药物组合物的制备

取黄连2份、吴茱萸1份。各药味按量称取,掺以足量的净水,文火煎煮30分钟以上。收集水煎液后,再加水煎煮2次,合并各次水煎液,即得汤剂。

实施例2本发明药物组合物的制备

取实施例1制备的汤剂,浓缩后,加适当淀粉、糊精混匀后制粒。

实施例3本发明药物组合物的制备

取黄连2份、吴茱萸1份。各药味按量称取,掺以足量的净水,文火煎煮30分钟以上。收集水煎液后,再加水煎煮2次,合并各次水煎液,干燥,加入适量糊精、可溶性淀粉制粒后,压片,即得片剂。

实施例4本发明药物组合物的制备

取黄连2份、吴茱萸1份。各药味按量称取,掺以足量的净水,文火煎煮30分钟以上。收集水煎液后,再加水煎煮2次,合并各次水煎液,干燥后,加适量微晶纤维素,混匀后,装胶囊,即得胶囊剂。

以下通过临床观察证明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试验例1本发明药物组合物治疗单纯性肥胖病的验证

1实验材料

实验药物①本发明药物组合物,取黄连2份、吴茱萸1份。各药味按量称取,掺以足量的净水,文火煎煮30分钟以上。收集水煎液后,再加水煎煮2次,合并各次水煎液,即得汤剂;②取黄连2份,掺以足量的净水,文火煎煮30分钟以上。收集水煎液后,再加水煎煮2次,合并各次水煎液,即得汤剂;③取吴茱萸1份,掺以足量的净水,文火煎煮30分钟以上。收集水煎液后,再加水煎煮2次,合并各次水煎液,即得汤剂。

1.2患者资料

病例选择:①患者均来自2015年4月至2016年12月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诊,年龄18-65岁之间,男女不限,共纳入140例;②符合西医单纯性肥胖病及超重诊断标准,且近个月内体质量下降<3kg者;无严重肝、肾、心、脑疾病;③所有患者符合胃热肝寒证。

2实验方法

2.1诊断标准

2.1.1肥胖诊断标准参照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数据汇总分析协作组于2002年提出的中国人肥胖的诊断标准。

超重:24.0kg/m2≤体质量指数(bmi)≤27.9kg/m2,肥胖:bmi≥28.0kg/m2。wc(男性)>85cm,wc(女性)>80cm为中心性肥胖。

2.1.2胃热肝寒证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中医诊断学》拟定单纯性肥胖胃热肝寒证的证候诊断标准:需要同时满足胃热证及肝阳虚证。

胃热证:胃脘灼痛,渴喜冷饮,或消谷善饥,口臭,牙龈红肿或灼痛,齿衄,小便短黄,大便秘结。

肝阳虚证:两胁胀闷,畏冷肢凉,头晕眼花。

参考舌脉。

2.2病例分组

将受试者按就诊顺序从1~140编号,使用dps统计软件的完全随机分组功能,指定样本数为140例,分组组数为4,将患者随机分为黄连+吴茱萸组(黄:吴=2:1),黄连组,吴茱萸组,对照组(每组各35例)。

2.3治疗方法

受试者在进入试验前4周,便开始严格控制饮食和定量运动,并且不服用任何影响体重的药物。对于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患者,在不使用影响体重药物的情况下维持原治疗方案不变。

(1)对照组:进行饮食运动干预。饮食:每日膳食中的热量比原来日常水平减少2090~4180kj(500~1000kcal);运动:以中等量有氧运动为主,包括步行、慢跑、骑自行车、爬山、游泳、跳舞、打太极拳、徒手体操、带哑铃及适当的健身器进行的四肢运动;也可在室内进行跑步机、固定自行车等活动等,每周4次以上,累计锻炼时间至少150min。连续观察8周为一个疗程,随时记录不限良事件,即做相应处理。

(2)黄连+吴茱萸组:在同对照组饮食及运动控制的基础上加服本发明制剂,由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中药房提供,每日1剂,1日3次,口服。用药8周。

(3)黄连组: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单用黄连2份,按实施例1方法所述的原料用量及方法制备,由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中药房提供,每日1剂,1日3次,口服。用药8周。

(4)吴茱萸组: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单用吴茱萸1份,按实施例1方法所述的原料用量及方法制备,由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中药房提供,每日1剂,1日3次,口服。用药8周。

2.4观察指标

(1)安全性指标:心率、呼吸、血压(治疗0、4、8周各测一次);血、尿、粪常规化验,心电图、肝肾功能(治疗0、8周各检查一次)。随时报告不良事件。

(2)疗效观察指标:体重、重指数(bmi)、腰围(wc)。分别于治疗第0、8周检测。

2.5疗效评价标准

参考who及1997年全国中西医结合第五届肥胖病学术研究会议有关肥胖病的疗效评定标准,制定标准如下:

(1)痊愈:腰围减少>10cm,体重指数减少2.5以上,达到标准体重或超重范围;

(2)显效:腰围减少>7cm,体重指数减少1.8以上,体重下降5kg以上;

(3)有效:腰围减少>4cm,体重指数减少1.0以上,体重下降3kg以上;

(4)无效:腰围减少<4cm,体重指数减少不足1.0,体重下降不足3kg。

2.6统计学方法

试验数据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检验方式如下:计量资料t检验,方差分析或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所有的统计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示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3实验结果

各组患者病例完成情况比较:黄连+吴茱萸组、黄连组、吴茱萸组、对照组各纳入35人,各组病例完成例数分别为:32、27、28、33。各组病例完成情况采用pearsonχ2检验进行分析比较,结果p=0.108>0.05,提示各组纳入病例完成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组病例完成情况具有可比性。

各组患者基线水平比较:各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职业、收入、身体测量指标(身高、体重、bmi、腰围)等基线水平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3.1药物治疗前后各组治疗前后体重变化

实验结果如表1所示:

表1本发明药物治疗前后体重变化表(kg)

注:p<0.05p<0.01vs治疗前;p<0.05p<0.01vs黄连+吴茱萸组。

结果如表1所示:经干预8周后,各组体重较治疗前均下降明显,经统计学分析,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比较,黄连+吴茱萸组体重下降更明显,均优于其他组,经统计学分析,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

实验结果说明:本发明药物可显著降低患者的体重,且优于单用黄连、吴茱萸。

3.2药物治疗前后bmi变化

实验结果如表2所示:

表2本发明药物治疗前后bmi变化(kg/m2)

注:p<0.05p<0.01vs治疗前;p<0.05p<0.01vs黄连+吴茱萸组。

结果如表2所示:经干预8周后,各组bmi较治疗前均下降明显,经统计学分析,具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后比较,黄连+吴茱萸组bmi下降更明显,均优于其他组,经统计学分析,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

实验结果说明:本发明药物可显著改善患者的bmi水平,且优于单用黄连、吴茱萸。

3.3各组治疗前后wc变化

实验结果如表3所示:

表3本发明药物治疗前后wc变化(cm)

注:p<0.05p<0.01vs治疗前;p<0.05p<0.01vs黄连+吴茱萸组。

结果如表3所示:经干预8周后,各组wc较治疗前均下降明显,经统计学分析,具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后比较,黄连+吴茱萸组wc下降更明显,均优于其他组,经统计学分析,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

实验结果说明:本发明药物可显著改善患者的wc水平,且优于单用黄连、吴茱萸。

3.4各组疗效比较

实验结果如表4所示:

表4本发明药物治疗后各组疗效比较

结果如表4所示:各组疗效对比:黄连+吴茱萸组vs黄连组、吴茱萸组、对照组经秩和检验分析比较,统计量分别为:z=-3.209,p=0.001,z=-3.130,p=0.002,z=-3.209,p=0.001,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且本发明组均优于其余各组。

实验结果说明:本发明药物可显著提高单纯性肥胖患者的有效率,且优于单用黄连、吴茱萸。

所有受试者在8周临床观察过程中,均未出现皮疹、发热等过敏反应,且各项生命体征平稳,治疗前后的血、尿、便常规,心电图及肝肾功能未见异常。所有入组研究病例治疗全程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偶有乏力、纳差、烦躁、腹泻、胃胀等不适,在未采取其他药物干预情况下自行缓解。

综上,本发明组合物能有效改善单纯性肥胖患者的体重、bmi、腰围(wc),疗效稳定,无不良反应,为临床用药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