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提升上颌窦底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523109阅读:268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提升上颌窦底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口腔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提升上颌窦底的装置。



背景技术:

种植体修复已经成为目前修复缺失牙列的常用方法,其预后除了与术者技术、病人的全身健康状况、术式的选用有关之外,更与种植部位是否有充足的骨量息息相关。充足的骨量和适宜的局部牙槽骨垂直高度可以提供充足的固定力并充分诱导骨整合,故目前种植修复常用于骨量相对比较充足的下颌前牙区域。上颌牙的种植修复则常常因为相应位置的牙槽骨的骨质或骨量不足而导致种植体的选择受限以及植入困难。

解剖学关系中,上颌窦底壁与上颌牙牙根紧密相邻,且上颌窦底壁上覆盖有一层半透明的上颌窦底黏膜。故为克服与上颌窦毗邻关系密切的牙槽骨垂直骨量不足的问题,可使用上颌窦内提升术并将适宜的生物活性材料填入相应薄弱区域。上颌窦内提升术是一种成熟且可预测的技术,目前常用术式有两种:1、经上颌窦外侧壁开窗的方法(lateralantrostomy),该方法经典且有效,但是因为创口大、愈合时间长等弊端而在应用中受到一定的限制;2、经牙槽嵴骨凿开行上颌窦底冲顶式提升(crestalapproach)则是在牙槽嵴顶预备种植孔至窦底时,换用骨凿将上颌窦底相应部分的骨冲压顶向上颌窦,并提升上颌窦底黏膜,最后再将合适的生物活性材料由种植孔内推入以增加骨量。第二种方法目前在国内得到了广泛的开展,其相较于第一种方法,其创口小、愈合时间快,并可以同期植入种植体,且有多个独立研究证明了其在剩余牙槽骨高度大于5mm的患者中良好的成功率(93.5%~100%)。

在进行经牙槽嵴骨凿开行上颌窦底冲顶式提升的过程中,生物活性材料的填充充分与否是决定上颌窦提升术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的填充工具常常不能充分地将生物活性材料均匀填充,进而影响修复。过度填充还会撕裂上颌窦底黏膜,并影响后续的修复过程。所以,如何制作一种不受种植体稳定性影响而且种植术前术后均可使用的过渡修复体以诱导软组织成形就成了问题的关键。

中国发明专利cn200810300427.8公开了用以提升上颌窦底的上颌窦底冲顶器,可有效增加牙槽骨垂直骨量。该上颌窦底冲顶器,包括基盘以及可沿垂直于基盘的基面方向运动的冲顶件,利用冲顶件对上颌窦底的牙槽骨进行多次冲顶来实现生成具有足够厚度的牙槽骨垂直骨量。在冲顶过程中,可对冲顶件每次的冲顶距离准确控制,防止一次性提升过多而导致上颌窦底黏膜撕裂,且每次冲顶后,在基盘与上颌窦底之间形成的间隙中长出自生骨,尤其适合年老体弱不能耐受较大手术创伤的患者,以及当上颌窦底骨高度不足5mm时进行上颌后牙缺失区的牙种植病例。但本上颌窦底冲顶器尺寸较大,而口腔内空间有限,在口腔内使用十分不便。

中国发明专利cn200880128697.3公开了一种用于牙齿植入的上颌窦膜提升设备,本专利当中辅助装置包括具有形成于其下端部分的矫正部件的圆柱形主支撑部件,和位于支撑部件内部空间的可膨胀袋。当所述可膨胀袋膨胀时,上颌窦膜被提升到颌骨处。但是,因骨孔深而且小,该专利技术较难以准确判断完全去除上颌窦底的骨质。

中国发明专利cn201410208364.9公开了一种用于种植牙的上颌窦微创内提升装置,使用时将微创内提升装置通过扭力扳手安装在植牙孔内,通过敲击加力件施加冲击力,如有落空感,即停止敲击,则上颌窦底提升成功。本提升装置结构轻巧,可方便的应用在口腔内进行内提升操作,但敲击力度无法控制,敲击时的落空感无法准确衡量;会出现未感知到冲击成功,还继续敲击导致上颌窦粘膜损伤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提升上颌窦底的装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提升上颌窦底的装置,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内设有伸缩杆,伸缩杆包括齿条端和螺纹端,外壳两端设有叶片和旋转螺母,旋转螺母与螺纹端连接,齿条端一侧设有与其啮合的齿轮,齿轮与设于叶片一端的齿条啮合。

工作时,将提升上颌窦底的装置伸入上颌窦底内侧壁与黏膜之间,转动旋转螺母,通过螺纹传动使伸缩杆向上运动,齿条端与齿轮啮合,齿轮转动使叶片打开,从而将上颌窦底内侧壁与黏膜分离;装置回收时,反方向转动旋转螺母,使伸缩杆向下运动,带动齿轮将叶片回收。

在牙齿种植过程中,种植钉需要打到骨头里面,为了稳定性会填充生物材料,如果填充得不紧密,种植钉移动会严重影响种植效果。本装置,叶片打开的过程中,可将生物材料通过压力和旋转让它分散到骨腔里面并压紧,使种植钉种植后更加稳定。

进一步优选,所述叶片为半圆形或扇形等带有圆弧的形状。半圆或扇形形状的叶片在分离上颌窦底内侧壁与黏膜,保证上颌窦底黏膜不受损伤。

进一步优选,所述外壳一端设有一个或多个叶片,叶片个数与齿轮个数相匹配。

更进一步优选,所述外壳一端设有四个均布的叶片。每个叶片设有相匹配的齿轮,所述齿轮与齿条端的啮合。转动旋转螺母时,齿条端带动四个叶片打开,使上颌窦底内侧壁与黏膜分离空间更大。

进一步优选,所述外壳为圆柱体。圆柱体外壳使提升上颌窦底的装置伸入上颌窦底内侧壁与黏膜之间更方便。

更进一步优选,所述外壳直径为3-5mm。直径3-5mm的外壳体积小巧,使用方便。

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本发明体积小巧,使用方便;在实际工作中,叶片可以取戴,可根据需要提升的的空间大小选择不同大小的扇叶;伸缩杆与齿轮啮合,从而高效进行叶片的打开和回收,同时通过本装置的辅助可以将生物材料填充得更紧密,增加种植手术中的操作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a处断面图。

图3是伸缩杆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叶片,2齿轮,3伸缩杆,4旋转螺母,5外壳,31齿条端,32螺纹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实施例1:一种用于提升上颌窦底的装置,包括外壳5和设于外壳5内的伸缩杆3,伸缩杆3包括齿条端31和螺纹端32,外壳5两端设有叶片1和旋转螺母4,旋转螺母4与螺纹端32连接,齿条端31一侧设有与其啮合的齿轮2,齿轮2与设于叶片1一端的齿条啮合。

实施例2:如图1所示的一种用于提升上颌窦底的装置,包括直径为4mm的外壳5和设于外壳5内的伸缩杆3。外壳5一端旋转螺母4,另一端设有均布的四个叶片1,叶片1的形状为扇形,叶片1一端设有齿条;伸缩杆3如图3所示包括螺纹端32和齿条端31,螺纹端32与旋转螺母4连接,齿条端31横截面为正方形,其四个面均设有与其啮合的齿轮2,齿轮2与叶片1一端的齿条啮合。

工作时,将上述装置伸入上颌窦底内侧壁与黏膜之间,转动旋转螺母4,通过螺纹传动使伸缩杆3向上运动,齿条端31的四个面与对应的齿轮2啮合,带动齿轮2转动分别使四个叶片1打开,从而将上颌窦底内侧壁与黏膜分离;同时,四个叶片1打开的过程可将置于上颌窦内的骨粉通过压力和旋转让它分散到骨腔里面并压紧,使种植钉种植后更加稳定,不会移动。装置回收时,反方向转动旋转螺母,使伸缩杆向下运动,带动齿轮将叶片回收

本发明并不局限于前述的具体实施方式。本发明扩展到任何在本说明书中披露的新特征或任何新的组合,以及披露的任一新的方法或过程的步骤或任何新的组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