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慢性咽炎的药物及其制作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3781056阅读:24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慢性咽炎的药物及其制作方法,属于药品技术的领域。

技术背景

慢性咽炎为咽部粘膜、粘膜下及淋巴组织的弥漫性炎症。临床以咽部不适为特征,常为上呼吸道慢性炎症的一部分。临床表现为咽部干燥、发痒、微痛、异物感、痰阻感、清咽频作等。咽部检查见粘膜弥漫性充血,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本病病程长,症状顽固,不易治愈。除急性咽炎反复发作转为慢性、各种鼻病、慢性扁桃体炎、龋齿对咽部的影响外,长期烟酒过度,有害气体,风尘的刺激都可引起本病。

现代医学认为,慢性咽炎为咽喉黏膜、黏膜下及淋巴组织的慢性炎症,为上呼吸道慢性炎症,主要表现为咽喉部的干痒、灼热、疼痛、咽部异物感等,其发病率占咽喉疾病的10%-20%。发病原因及其诱因较多,如不合理的饮食习惯、急性咽炎反复发作或治疗不彻底、咽周围邻近器官感染、心理压力和环境等因素的共同作用。慢性咽炎病程长、病因病机复杂、症状反复发作。

传统的西医临床治疗方法比较多,如通过使用抗生素、抗炎药和干扰素等来控制微生物感染和炎症,但效果不甚理想,容易复发,不易治愈,虽不危机生命,但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治疗慢性咽炎的药物及其制作方法。所述药物可使热毒得清,滋阴利咽。可用于慢性咽炎,无毒副作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治疗慢性咽炎的药物,按重量份计算,主要由余甘子5-15份、石斛5-15份、生地黄20-40份、丹皮5-25份、射干5-25份、西洋参1-6份、麦冬5-15份、五味子5-15份、僵蚕5-15份、山银花5-25份、金果榄5-25份、知母10-30份、山茱萸5-15份、桔梗5-25份、薄荷5-15份、紫苏梗5-15份和淡竹叶10-30份制作而成。

前述的治疗慢性咽炎的药物中,按重量份计算,主要由余甘子8-12份、石斛8-12份、生地黄25-35份、丹皮10-20份、射干10-20份、西洋参2-4份、麦冬8-12份、五味子8-12份、僵蚕8-12份、山银花10-20份、金果榄10-20份、知母15-25份、山茱萸8-12份、桔梗10-20份、薄荷8-12份、紫苏梗8-12份和淡竹叶15-25份制作而成。

前述的治疗慢性咽炎的药物,按重量份计算,主要由余甘子9份、石斛10份、生地黄15份、丹皮12份、射干10份、西洋参3份、麦冬10份、五味子6份、僵蚕10份、山银花15份、金果榄9份、知母12份、山茱萸10份、桔梗10份、薄荷6份、紫苏梗10份和淡竹叶10份制作而成。

一种前述治疗慢性咽炎的药物的制作方法,取上述药物,可以加辅料,也可以不加辅料,按照常规工艺,制成口服制剂。

前述治疗慢性咽炎的药物的制作方法,所述口服制剂为颗粒剂、胶囊剂、片剂或丸剂。

前述治疗慢性咽炎的药物的制作方法,所述颗粒剂这样制作:取以上药物,加8-12倍水,煎煮2-3次,每次1h,合并滤液,过滤,滤液减压浓缩至60-70℃时,相对密度为1.32-1.35的稠膏,稠膏与稠膏量20%的淀粉和稠膏量20%的糊精粉混合制粒,干燥,即得。

前述治疗慢性咽炎的药物的制作方法,所述胶囊剂这样制作:取以上药物,加8-12倍水,煎煮2-3次,,每次1h,合并滤液,过滤,滤液减压浓缩至60-70℃时,相对密度为1.32-1.35的稠膏,稠膏与稠膏量20%的淀粉和稠膏量20%的糊精粉混合,制粒,干燥成干膏粉,装入胶囊,即得。

前述治疗慢性咽炎的药物的制作方法,所述片剂这样制作:取以上药物,加8-12倍水,煎煮2-3次,每次1h,合并滤液,过滤,滤液减压浓缩至60-70℃时,相对密度为1.32-1.35的稠膏,稠膏与稠膏量20%的淀粉混匀,压片,包薄膜衣,即得。

前述治疗慢性咽炎的药物的制作方法,所述丸剂这样制作:取以上药物,加8-12倍水,煎煮2-3次,每次1h,合并滤液,过滤,滤液减压浓缩至60-70℃时,相对密度为1.32-1.35的稠膏,稠膏与稠膏量15%的淀粉混合、泛丸,干燥,包衣,即得。

前述治疗慢性咽炎的药物的制作方法,所述袋装茶剂这样制作:取以上药物除薄荷和紫苏梗,加8-12倍水,煎煮2-3次,每次1h,合并滤液,过滤,滤液减压浓缩至60-70℃时,相对密度为1.32-1.35的稠膏,干燥成干膏,干膏与薄荷、紫苏梗和10%冰糖打粉混合,装袋,即得。

本发明所述药物主要由余甘子、石斛、生地黄、丹皮、射干、西洋参、麦冬、五味子、僵蚕、山银花、金果榄、知母、山茱萸、桔梗、薄荷、紫苏梗和淡竹叶制作而成。其中,余甘子属大戟科叶下珠属落叶小乔木或灌木,【性味归经】苦甘,寒。酸、甘、涩、凉①《唐本草》:“味苦甘,寒,无毒。”②《海药本草》:“味苦酸甘,微寒,无毒。”《四川中药志》:“入脾,胃二经。”【功效分类】化痰止咳平喘药,化痰药。【功效主治】化痰,生津,止咳,解毒。治感冒发热,咳嗽咽痛,白喉,烦热口干。石斛(学名:dendrobiumnobilelindl),药用植物,性味甘淡微咸,寒,归胃、肾,肺经。益胃生津,滋阴清热。用于阴伤津亏,口干烦渴,食少干呕,病后虚热,目暗不明。石斛花姿优雅,玲珑可爱,花色鲜艳,气味芳香,被喻为“四大观赏洋花”之一。生地黄(拉丁学名:rehmanniaglutinosalibosch),性味归经:甘,寒。归心,肝,肾经。具有清热凉血、益阴生津之功效。用于温热病热入营血,壮热神昏,口干舌绛。丹皮:为毛茛科植物牡丹干燥根皮,性寒,味苦;凉;微寒。归心;肝;肾;肺经。清热凉血;活血散瘀。温热病热入血分;发斑;吐衄;热泪盈眶病菌后期热伏阴分发热;阴虚骨蒸潮热;血滞经闭;痛经;痈肿疮毒;跌扑伤痛;风湿热痹。射干(学名:belamcandachinensis(l.)redouté)为多年生草本,根状茎药用,味苦、性寒、微毒。能清热解毒、散结消炎、消肿止痛、止咳化痰,用于治疗扁桃腺炎及腰痛等症。西洋参,(学名:panaxquinquefolius)是五加科人参属多年生草木植物,性凉,味甘、微苦。补气养阴,清热生津。用于气虚阴亏,内热,咳喘痰血,虚热烦倦,消渴,口燥喉干。用量3~6g。益肺阴,清虚火,生津止渴。治肺虚久嗽,失血,咽干口渴,虚热烦倦。麦冬(学名:ophiopogonjaponicus(linn.f.)ker-gawl.)百合科沿阶草属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神农本草经》将麦冬列为养阴润肺的上品,言其“久服轻身,不老不饥”。《本草分经》称麦冬“甘、微苦,微寒。润肺清心、泻热生津、化痰止呕、治嗽行水”。五味子为木兰科植物五味子schisandrachinensis(turcz.)baill.,敛肺,滋肾,生津,收汗,涩精。治肺虚喘咳,口干作渴,自汗,盗汗,劳伤羸瘦,梦遗滑精,久泻久痢。僵蚕,中药名。为蚕蛾科昆虫家蚕bombyxmorilinnaeus4~5龄的幼虫感染(或人工接种)白僵菌beauveriabassiana(bals.)vuillant而致死的干燥体。具有息风止痉,祛风止痛,化痰散结之功效。常用于肝风夹痰,惊痫抽搐,小儿急惊,破伤风,中风口,风热头痛,目赤咽痛,风疹瘙痒,发颐痄腮。味咸、辛,性平。归肝、肺、胃经。山银花正名为:菰腺忍冬lonicerahypoglauca华南忍冬loniceraconfusa,2010年版《中国药典》对忍冬与灰毡毛忍冬进行分列,其中忍冬被列为金银花唯一的药源植物,而灰毡毛忍冬收藏在山银花中。对忍冬(金银花)的药性描述为:[性味与归经]甘,寒。归肺,心、胃经。[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用于痈肿疔疮,喉痹、丹毒,热毒血痢,风热感冒,温热发病。[用法与用量]6-15g。而在药典中对灰毡毛忍冬(山银花)在[性味与归经]、[功能与主治]、[用法与用量]中的描述与忍冬一字不差,完全一致,说明它们在临床应用时是可以相互替代的。正如中国中医科学院著名专家、博士生导师周超凡教授所说的一样:“国家药典对山银花和金银花是一视同仁的,是等同的,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况且《中国药典》于2005年版之前的28年间,忍冬与灰毡毛忍冬在中医药临床应用与中医药剂中一直同作金银花应用,其临床效果与药剂功效获得了医药专家、患者和制药企业的认可。金果榄,中药名。防己科植物青牛胆或金果榄的干燥块根。性味苦寒,有清热解毒,利咽,止痛之功效。用于咽喉肿痛,痈疽疔毒,泄泻,痢疾,脘腹疼痛。知母,中药名。为单子叶植物百合科知母的干燥根茎。性味:苦,寒。归经:归肺、胃、肾经。具有清热泻火,滋阴润燥的功效。山茱萸,(学名:cornusofficinalissieb.etzucc.)落叶乔木或灌木;山茱萸的成熟干燥果实,去核后即为名贵药材山芋肉。果药入药,为收敛性补血剂及强壮剂;可健胃、补肝肾、治贫血、腰痛、神经及心脏衰弱等症。其性味酸涩、入肝、肾经。酸涩收敛,有滋肝补肾、固肾涩精的作用,适用于肝肾不足所致的腰膝酸软、遗精滑泄、眩晕耳鸣之症。桔梗(platycodongrandiflorus),宣肺,利咽,祛痰,排脓。用于咳嗽痰多,胸闷不畅,咽痛,音哑,肺痈吐脓。薄荷,menthahaplocalyxbriq.,是中华常用中药之一。它是辛凉性发汗解热药,治流行性感冒、头疼、目赤、身热、咽喉、牙床肿痛等症。外用可治神经痛、皮肤瘙痒、皮疹和湿疹等。平常以薄荷代茶,清心明目。紫苏梗是唇形科植物紫苏perillafrutescens(l.)britt.的干燥茎,紫苏辛温行散,叶轻如肺,能发散风寒、宣肺止咳;梗如脾胃,善于行气和中,理气安胎。故为风寒咳嗽、脾胃气滞所常用,此外,又解鱼蟹之毒。淡竹叶,中药名。为禾本科植物淡竹phyllostachysnigra(lodd.exlindl.)munrovar.henonis(mitf.)stapfetrendle等的叶。味甘、淡,性寒。归心、肺、胃经。清热除烦,生津,利尿的功效。用于热病烦渴,小儿惊痫,咳逆吐衄,小便短赤,口糜舌疮。

本方主治由热毒郁结,津液亏虚,痰瘀咽痛所致的虚火喉闭。方中余甘子清热凉血,消食健脾,生津止咳;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归肺胃经,共为君药。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麦冬养阴生津,润肺清心;石斛益胃生津,滋阴清热;西洋参清热生津,能补气养阴;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化瘀;射干清热解毒,消痰利咽,共奏清热凉血,补气生津之功,为臣药。薄荷、僵蚕合用疏散上焦风热;山茱萸、五味子收敛固涩,补肾生津;淡竹叶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紫苏梗理气宽中,止痛;山银花清热解毒,疏散风热;金果榄清热解毒,利咽止痛,以上各药共为佐药化痰止痛,清热滋阴。桔梗宣肺利咽,祛痰排脓,取其上行为佐药。诸药相配,可使热毒得清,滋阴利咽。

实验例药效研究

1实验材料

1.1实验药物

1.1.1本发明药物:按实施例1进行制备。

1.1.2咽喉宁:市售。

2实验方法

取sd大鼠60只,体重150.00±10.00g,雌雄各半,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咽炎片组和本发明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用咽喉喷雾装置将15%氨水喷于动物咽部,每次喷3揿(每揿约0.08ml左右),每天上、下午各喷1次,连续3天,造成慢性咽炎模型,正常对照组喷蒸馏水。于第4天各给药组动物灌胃给药10ml/kg,每天1次,连续4天。于最后一天给药1h后肉眼观察各组大鼠咽部情况。并按下述评判标准记录:积分3,频繁搔抓口部,饮水,并出现咽部充血、肿胀,黏膜呈鲜红色;积分2,咽部肿胀,部分充血;积分1,咽部肿胀,无充血;积分0,无上述情况。

3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对结果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组间数据用t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4结果

具体见表1。

表1对氨水致大鼠慢性咽喉炎模型的影响

注: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p<0.05,aap<0.01;与模型组比较,bp<0.01;与咽炎片组比较cp>0.05。

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其余各组大鼠频繁搔抓口部,饮水量增多,肉眼观察出现咽部充血、肿胀,黏膜呈鲜红色等症状。给药后,咽炎片组和本发明组大鼠症状均有所改善,咽部病变积分情况明显减轻(表1),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因此,本发明药物对大鼠慢性咽炎模型具有治疗作用。疗效与咽炎片组相当。

有益效果:本发明所述药物可使热毒得清,滋阴利咽。可用于慢性咽炎,无毒副作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但并不作为对本发明限制的依据。

实施例1.

配方:余甘子9kg、石斛10kg、生地黄15kg、丹皮12kg、射干10kg、西洋参3kg、麦冬10kg、五味子6kg、僵蚕10kg、山银花15kg、金果榄9kg、知母12kg、山茱萸10kg、桔梗10kg、薄荷6kg、紫苏梗10kg和淡竹叶10kg。

工艺:取以上药物,加10倍水,煎煮2次,每次1h,合并滤液,过滤,滤液减压浓缩至60-70℃时,相对密度为1.32-1.35的稠膏,稠膏与稠膏量20%的淀粉和稠膏量20%的糊精粉混合制粒,干燥,即得颗粒剂。

规格:5g/袋。

用法用量:每次5-10g,每日2-3次

实施例2.

配方:余甘子9kg、石斛10kg、生地黄15kg、丹皮12kg、射干10kg、西洋参3kg、麦冬10kg、五味子6kg、僵蚕10kg、山银花15kg、金果榄9kg、知母12kg、山茱萸10kg、桔梗10kg、薄荷6kg、紫苏梗10kg和淡竹叶10kg。

工艺:取以上药物,加10倍水,煎煮3次,,每次1h,合并滤液,过滤,滤液减压浓缩至60-70℃时,相对密度为1.32-1.35的稠膏,稠膏与稠膏量20%的淀粉和稠膏量20%的糊精粉混合,制粒,干燥成干膏粉,装入胶囊,即得胶囊剂。

规格:0.5g/粒。

用法用量:每次2-3粒,每日2-3次。

实施例3。

配方:余甘子9kg、石斛10kg、生地黄15kg、丹皮12kg、射干10kg、西洋参3kg、麦冬10kg、五味子6kg、僵蚕10kg、山银花15kg、金果榄9kg、知母12kg、山茱萸10kg、桔梗10kg、薄荷6kg、紫苏梗10kg和淡竹叶10kg。

工艺:取以上药物,加12倍水,煎煮3次,每次1h,合并滤液,过滤,滤液减压浓缩至60-70℃时,相对密度为1.32-1.35的稠膏,稠膏与稠膏量20%的淀粉混匀,压片,包薄膜衣,即得片剂。

规格:0.5g/片。

用法用量:每次2-3片,每日2-3次。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