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中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夏枯草及其提取物在制备治疗和预防甲状腺癌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夏枯草(prunellavulgarisl.)为唇形科植物,以其带花果穗或全草入药,其性辛、苦、寒,归肝、胆经,具有清肝明目、消肿散结之功效。临床上主要以其干燥成熟果穗入药。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夏枯草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如抗病毒、免疫抑制活性、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抗肿瘤等生物活性。中国专利(申请号:200710041690.5)公开了一种夏枯草有效部位的提取方法,以及该有效部位抗结肠癌药物中的应用。中国专利(申请号:200710300027.2)公开了一种夏枯草有效部位的提取方法,所述的有效部位可以明显抑制raji细胞、jurkat细胞、k562细胞和435s细胞增殖,体内研究表明,对于荷t淋巴瘤el-4细胞的小鼠具有抑瘤作用,并延长生存期;抗肿瘤作用是肯定的。中国专利(申请号:201510302298.6)公开了一种夏枯草总黄酮的提取纯化方法,还提供了夏枯草总黄酮在制备治疗肝癌药物中的应用,通过药理药效研究表明夏枯草总黄酮具有明显的抗肝肿瘤活性,并呈明显的量效关系。姚志华等(夏枯草提取物体内抗淋巴瘤el-4实验研究,2006年5月20日)报道了经醇煎法制成的夏枯草提取物体内抗小鼠t淋巴瘤细胞el-4活性,并应用细胞生物学技术初步探讨了夏枯草提取物体内抗肿瘤作用的可能机制,为其进一步开发和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以上报道可以看出,现有技术中夏枯草及其提取物在抗癌方面进行了很多的研究,但是未见针对夏枯草预防癌症的研究和报道。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夏枯草的新用途,具体涉及夏枯草在预防甲状腺癌中的应用。本发明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夏枯草提取物的新用途,具体涉及夏枯草在预防甲状腺癌中的应用。本发明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夏枯草提取物,该提取物对于甲状腺癌具有很好的预防作用。本发明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夏枯草提取物,该提取物对于甲状腺滤泡旁细胞瘤具有很好的预防作用。根据《中国药典》记载,本发明所述夏枯草,夏枯草(prunellavulgarisl.)为唇形科夏枯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以其带花果穗或全草入药,其性辛、苦、寒,归肝、胆经,具有清肝明目、消肿散结之功效。进一步地,本发明所述夏枯草的提取物是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任一方法获得夏枯草提取物,包括但不限于:①夏枯草采用水提取,适当干燥后获得提取物;②夏枯草采用水提取醇沉淀的方式获得上清液并经适当干燥后获得提取物;③夏枯草采用乙醇进行提取,浓缩后得到提取物;④夏枯草采用水进行提取,经适当浓缩后获得提取物后,采用大孔树脂等高分子材料并通过一定的洗脱剂进行洗脱分离后得到夏枯草的提取物。以上以列举的方式对于本发明所述的夏枯草提取物的制备方法进行了限定,并未对其保护范围构成限定。优选地,本发明所述夏枯草的提取物采取以下方法制备:取夏枯草药材,加水煎煮,浓缩,加入乙醇沉淀,精制,取上清液,回收乙醇得夏枯草提取物。更优选地,本发明所述夏枯草的提取物采取以下方法制备:取夏枯草药材,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加14倍量的水,煎煮1.5小时,第二次加12倍量的水,煎煮1小时,两次药液分别过滤后合并,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5,加入95%乙醇使含醇量为50%,静置取上清液,回收乙醇,浓缩得到夏枯草提取物。甲状腺癌(thyroidcarcinoma)是一种最常见的甲状腺恶性肿瘤,约占全身性恶性肿瘤的1%。通常的治疗手段包括手术治疗,包括甲状腺本身的手术以及颈部淋巴结的清扫,今年来人们认识到,颈部淋巴结的清扫固然可以肯定,但是患者的生活质量收到很大的影响,一般对于低危病人可不做大淋巴结的清扫;内分泌治疗,甲状腺癌作次全或全部切除患者终身需要服用甲状腺素片,用以预防甲状腺功能的减退以及抑制tsh;放射性核素治疗,对于乳头状腺癌,术后用碘13适合于45岁以上病人、多发性癌灶、局部侵袭性肿瘤及远处转移者。随着环境污染的严重,甲状腺癌发病率已呈明显上升趋势,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杀手。化学预防是肿瘤药物研究的新方向,其目的是用药物减缓、逆转或抑制肿瘤的发生,从而降低肿瘤的发生率和降低肿瘤的复发率、转移率。癌症预防具有三个层次:①一级预防,对具有患癌症风险的健康人群实施化学预防;②二级预防,对已确诊发生癌前损伤的群体实施化学预防;③三级预防,对肿瘤患者继发性肿瘤的预防,及对其治疗后复发、转移的预防。针对健康大鼠,长期使用本发明夏枯草提取物后,多发肿瘤发生率与调整率、转移性肿瘤调整率降低,甲状腺滤泡旁细胞瘤发生率及调整率降低。说明长期使用本发明夏枯草提取物后对于原发性肿瘤,尤其对于甲状腺滤泡旁细胞瘤发生具有预防作用。具体说明如下:通过对spf级wistar大鼠开展经口喂饲夏枯草干膏两年(104周)的致癌试验,考察了夏枯草提取物对于甲状腺滤泡旁细胞瘤的预防作用。夏枯草提取物:按照本发明实施例1的方法制备。方法552只spf级离乳wistar大鼠(4周龄),检疫期结束进行动物试验,雄鼠276只,体重51.5g±4.0g;雌鼠276只,体重49.0g±4.4g。按体重随机分成对照组和低、中、高三个剂量组,每组138只(其中114只为主实验动物,24只为中期剖检动物),雌雄各半。本试验设计剂量为0.13g/kgbw、0.41g/kgbw和1.25g/kgbw夏枯草干膏,相当于2.50g/kgbw、8.25g/kgbw和25.00g/kgbw夏枯草药材,分别喂饲低剂量、中剂量和高剂量组大鼠,对照组大鼠给予基础饲料。动物饲养于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屏障环境实验室(实验动物使用许可证号syxk(粤)2011-0111),采用抽屉吊挂式不锈钢笼分笼饲养,每笼3只。大鼠自由摄食和饮水,共104周。试验期间对动物进行体重、摄食量测定及一般临床体征观察;并于试验第3、6、12、24个月分别进行血液学、血生化学、尿液常规指标检测;对试验过程中死亡、人道处死及试验期满而处死的大鼠都分别进行系统的大体解剖和肉眼观察,并对解剖的器官组织和肿瘤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数据统计分析,对于定量资料首先采用dixon检验进行异常值筛查,再进行正态性和方差齐性检验,若满足正态分布且方差齐,则采用方差分析进行检验,否则进行非参数检验;定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χ2检验或kaplan-meier检验等进行分析。本研究按照gb15193.2“食品毒理学实验室操作规范”和gb/t27406《实验室质量控制规范食品毒理学检测》的要求进行质量控制,符合食品毒理学实验室操作规范的要求。结果1.生存情况:本试验共使用552只大鼠,其中456只主实验大鼠进行生存分析,96只中期剖检大鼠不计入生存分析。试验结束时,雄性对照组和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存活的大鼠数分别为30只、30只、35只、35只,雌性对照组和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存活的大鼠数分别为36只、39只、36只、36只。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雄性对照组和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大鼠的预期生存时间分别为678.5天、666.9天、691.9天、694.2天,生存率分别为52.6%、52.6%、61.4%、61.4%;雌性对照组和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大鼠的预期生存时间分别为674.2天、692.3天、681.4天、690.3天,生存率分别为63.2%、68.4%、63.2%、63.2%。从上述结果可见,试验结束时雄性和雌性各剂量组存活动物数量及预期生存时间(天数)的绝对值均不少于对照组。采用log-rank检验分别对雄性和雌性对照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大鼠的生存曲线进行总体比较,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2.肿瘤病变:本实验对12个月中期剖检对照组和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大鼠的肿瘤发生情况,实验终期24个月主实验对照组和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大鼠的肿瘤发生情况进行了观察。组织病理学检查的器官和组织包括脑、垂体、眼球、哈氏腺、鼻甲、任氏腺、淋巴结(颌下和肠系膜)、唾液腺、气管、食管、甲状腺、甲状旁腺、胸骨、胸腺、心脏、主动脉、肺脏、肝脏、脾脏、胰腺、肾脏、肾上腺、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结肠、直肠、膀胱、睾丸(雄性)、附睾(雄性)、前列腺(雄性)、精囊(雄性)、子宫(雌性)、卵巢(雌性)、阴道(雌性)、乳腺、皮肤、股骨、骨骼肌、平滑肌、脊髓(颈、胸、腰部)、坐骨神经,结果显示:2.1中期剖检:(1)雄性:雄性对照组和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的大鼠数分别为12只、11只、12只、10只,其中发生肿瘤的大鼠数分别为0只、2只、0只、1只;原发肿瘤的大鼠数分别为0只、2只、0只、1只;良性肿瘤的大鼠数分别为0只、2只、0只、1只;各组动物均未见多发性肿瘤、转移性肿瘤和恶性肿瘤。雄性对照组和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大鼠肿瘤总发生率分别为0%(0/12)、18%(2/11)、0%(0/12)、10%(1/10),良性肿瘤发生率分别为0%(0/12)、18%(2/11)、0%(0/12)、10%(1/10),恶性肿瘤发生率分别为0%(0/12)、0%(0/11)、0%(0/12)、0%(0/10),转移性肿瘤发生率分别为0%(0/12)、0%(0/11)、0%(0/12)、0%(0/10),上述指标组间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各器官各组织类型肿瘤的发生率组间差异也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2)雌性:雌性对照组和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的动物数均为12只,其中发生肿瘤的大鼠数分别为2只、1只、2只、1只,原发肿瘤的大鼠数分别为2只、1只、2只、1只;良性肿瘤的大鼠数分别是2只、1只、2只、1只;多发性肿瘤的大鼠数分别为1、0、0、0只;各组均未见转移性肿瘤和恶性肿瘤。雌性对照组和低剂量组、中剂量、高剂量组大鼠肿瘤总发生率分别为17%(2/12)、8%(1/12)、17%(2/12)、8%(1/12),良性肿瘤发生率分别为17%(2/12)、8%(1/12)、17%(2/12)、8%(1/12),恶性肿瘤发生率分别为0%(0/12)、0%(0/12)、0%(0/12)、0%(0/12)。转移性肿瘤发生率分别为0%(0/12)、0%(0/12)、0%(0/12)、0%(0/12),上述指标组间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各器官各组织类型肿瘤的发生率组间差异也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2.2主实验(1)雄性:雄性对照组和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的动物数分别为55、55、56、55只,其中发生肿瘤的大鼠数分别为38、32、29、24只,原发肿瘤大鼠数分别为38、32、29、24只;多发肿瘤的大鼠数分别为17、13、9、4只;良性肿瘤的大鼠数分别为27、20、20、19只,良性肿瘤数分别为37、30、25、21;恶性肿瘤的大鼠数分别为19、16、13、8只,恶性肿瘤数分别为41、22、21、8;转移性肿瘤的大鼠数分别为5、2、1、0只,转移性肿瘤数分别为19、5、8、0。雄性对照组和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大鼠肿瘤总发生率分别为69%(38/55)、58%(32/55)、52%(29/56)、44%(24/55),校正后的肿瘤总发生率分别为72%、62%、55%、45%;良性肿瘤发生率分别为49%(27/55)、36%(20/55)、36%(20/56)、35%(19/55),校正后的良性肿瘤发生率分别为54%、42%、39%、36%;恶性肿瘤发生率分别35%(19/55)、29%(16/55)、23%(13/56)、15%(8/55),校正后的恶性肿瘤发生率分别为37%、33%、25%、16%;转移性肿瘤发生率分别为9%(5/55)、4%(2/55)、2%(1/56)、0%(0/55),校正后的转移性肿瘤发生率分别为10%、4%、2%、0%;多发肿瘤发生率分别为31%(17/55)、24%(13/55)、16%(9/56)、7%(4/55),校正后的多发肿瘤发生率分别为33%、27%、18%、8%。高剂量组大鼠肿瘤调整率、多发肿瘤发生率与调整率、转移性肿瘤调整率降低(与对照组比较,p≤0.05);其他指标的发生率各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雄性低、中剂量组大鼠胰岛细胞瘤发生率及调整率降低(与对照组比较,p≤0.05);高剂量组大鼠甲状腺滤泡旁细胞瘤发生率及调整率降低(与对照组比较,p≤0.01);其他器官各组织类型肿瘤的发生率组间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雄性动物对照组和低、中、高剂量组大鼠肿瘤的平均潜伏期分别为676天、655天、683天、669天,组间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2)雌性:雌性对照组和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的大鼠数分别为55、55、56、56只,其中发生肿瘤的动物数分别为45、41、47、42只;原发肿瘤数分别为45、41、47、42只;多发肿瘤大鼠数分别为23、21、22、23只;良性肿瘤的大鼠数分别为43、38、41、38只,良性肿瘤数分别为70、62、62、60;恶性肿瘤的大鼠数分别为9、11、18、10只,恶性肿瘤数分别为9、11、18、13;转移性肿瘤的大鼠数分别为0、0、0、1只,转移性肿瘤数分别是0、0、0、1。雌性对照组和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大鼠肿瘤总发生率分别为82%(45/55)、75%(41/55)、84%(47/56)、75%(42/56),校正后的肿瘤总发生率分别为85%、74%、85%、76%;良性肿瘤发生率分别为78%(43/55)、69%(38/55)、73%(41/56)、68%(38/56),校正后的良性肿瘤发生率分别为83%、70%、76%、73%;恶性肿瘤发生率分别为16%(9/55)、20%(11/55)、32%(18/56)、18%(10/56),校正后的恶性肿瘤发生率分别为19%、22%、35%、19%;转移性肿瘤发生率分别为0%(0/55)、0%(0/55)、0%(0/56)、2%(1/56),校正后的转移性肿瘤发生率分别为0%、0%、0%、2%;肿瘤多发率分别为42%(23/55)、38%(21/55)、39%(22/56)、41%(23/56),校正后的肿瘤多发率分别为48%、40%、44%、44%,上述指标的发生率雌性各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雌性低剂量组大鼠肾上腺囊肿发生率升高(与对照组比较,p≤0.05),但校正后的调整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雌性低、高剂量组大鼠甲状腺滤泡旁细胞瘤发生率及调整率降低(与对照组比较,p≤0.05);其他器官各组织类型肿瘤的发生率组间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雌性对照组和低、中、高剂量组大鼠肿瘤的平均潜伏期分别为675天、680天、652天、665天,组间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3.结论:针对健康大鼠,长期使用本发明夏枯草提取物后,多发肿瘤发生率与调整率、转移性肿瘤调整率降低,甲状腺滤泡旁细胞瘤发生率及调整率降低。说明长期使用本发明夏枯草提取物后对于原发性肿瘤,尤其对于甲状腺滤泡旁细胞瘤发生具有预防作用。实施例以下实施是为了更好的理解本发明技术方案,并不对其保护范围和实施方式构成限制。实施例1取夏枯草药材净选后12kg加水煎煮两次(第一次加水14倍,煎煮1.5小时,第二次加水12倍,煎煮1小时。),两次药液分别过滤后合并,浓缩至一定程度(1.05比重),加入适量乙醇(95%乙醇)使含醇量为50%,静置(24小时)。静置后取上清液,回收乙醇,浓缩,出膏,测定总固体,称重。实施例2根据实施例1的方法制备夏枯草提取物,按照如下比例加入辅料制成片剂:组分每一单位的组成(mg)夏枯草提取物80.0微晶纤维素57.0交联聚维酮20.0无水胶态硅石0.75硬脂酸镁2.5将夏枯草提取物、微晶纤维素、交联聚维酮、无水胶态硅石进行混合、筛分,所得混合在扩散器中进行再混得到最终混合物,加入硬脂酸镁采用旋转压片机进行压片。实施例3取夏枯草药材净选后10kg加水煎煮1次(加水14倍,煎煮1.5小时),药液过滤后,浓缩至一定程度(1.05比重),加入适量乙醇(95%乙醇)使含醇量为50%,静置(24小时)。静置后取上清液,回收乙醇,浓缩,出膏,测定总固体,称重。实施例4根据实施例3的方法制备夏枯草提取物,按照如下比例加入辅料制成颗粒剂:成分每一单位的组成(mg)夏枯草提取物80.00微晶纤维素25.10交联聚维酮13.00聚维酮12.50硬脂酸镁1.30十二烷基硫酸钠0.60将夏枯草提取物和微晶纤维素在流化床中喷雾制粒,制粒的溶液由溶于纯净水的聚维酮和十二烷基硫酸钠组成,所得到的颗粒在流化床干燥制粒。实施例5取夏枯草药材净选后12kg加水煎煮两次(第一次加水14倍,煎煮1.5小时,第二次加水12倍,煎煮1小时。),两次药液分别过滤后合并,浓缩,出膏,测定总固体,称重。实施例6取实施例5制备的夏枯草提取物,根据实施例2的方法制备片剂。实施例7取夏枯草药材净选后12kg加乙醇回流提取,药液过滤,静置后取上清液,回收乙醇,浓缩,出膏,测定总固体,称重。实施例8取实施例7制备的夏枯草提取物,根据实施例4的方法制备颗粒剂。实施例9取夏枯草药材净选后12kg加水煎煮两次(第一次加水14倍,煎煮1.5小时,第二次加水12倍,煎煮1小时。),合并提取液,经适当浓缩后获得提取物后,采用大孔树脂高分子材料进行分离,先用水洗脱然后采用一定浓度乙醇进行洗脱,收集洗脱液后,合并浓缩得到夏枯草浸膏。实施例10取实施例9制备的夏枯草提取物,根据实施例4的方法制备颗粒剂。当前第1页12